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
時間:2022-04-11 04:06:00
導語: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正文】
新中國成立后,繼成功地開辟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后,又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開始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對這一問題的深入研究和正確認識,不僅有助于“思想概論”課教學,而且也有助于我們全面正確認識新中國建立后的30年的歷史,科學地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
1.宏偉的目標
近代中國的落后挨打曾經給中國民族留下了刻骨銘心的恥辱與遺恨。因此,盡快將中國引上獨立富強的現代化道路,成為無數志士仁人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臺后,就始終以民族的復興和國家的富強為己任。早在民主革命勝利前,就明確提出:“我們共產黨是要努力于中國的工業化的。”(《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頁)他在1945年黨的七大《論聯合政府》報告中又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必須采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再次強調:“要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和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正常發展的軌道,在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開幕式上進一步提出:“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根據的這些思想,在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向世人宣布了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提出要把中國建設成具有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的國家。從此,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開始了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新的征程。
2.科學的設想
四個現代化宏偉目標的提出還只是新長征的第一步。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是一項十分艱巨的歷史任務。正因為如此,在思考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時,首先立足于中國經濟文化十分落后這一具體國情,提出先發展新民主主義,待經濟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再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科學設想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步驟。
關于發展新民主主義的問題,在1940年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中就提出,民主革命勝利后要在中國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在政治上,既不同于歐美式的資產階級專政,也不同于蘇聯式的無產階級專政,而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的共同專政;在經濟上,只將大銀行、大工業和大商業收歸國有,將地主的土地沒收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并不沒收其他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并不禁止“不能操縱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1945年,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進一步指出,在中國,為民主主義奮斗的時間將是長期的。因為沒有一個新民主主義聯合統一的國家,沒有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合作經濟的發展,沒有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即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發展,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廢墟上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來,那只是完全的空想。1948年9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預測和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的形勢時,對于到底何時開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他說至少要10年,多則15年或20年,親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和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上,嚴肅批評了黨內某些人企圖提早消滅資本主義,實行社會主義的主張,指出他們的主張是不適合我們國家情況的。他認為在我國實行私營工業國有化和農業集體化,要經過多年的經濟和文化建設,在國家經濟文化事實大為興盛之后才可以進行。1952年,基于社會經濟生活中出現的許多新情況,逐漸改變了原來的設想,開始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設想。他結合我國的具體實際,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并取得了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關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步驟問題。50年代中期,針對中國的具體國情,明確提出:“在我們這樣一個大國里面,情況是復雜的,國民經濟原來又很落后,要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我們可能經過三個五年計劃建設社會主義,但要建設一個強大的高度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國家,就需要幾十年的艱苦努力,比如說,要有五十年的時間,即到本世紀的整個下半世紀。”(《建國以來文稿》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60頁)這里,初步提出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分兩步走的戰略步驟。后來隨著實踐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又進一步推遲了實現現代化的時間,認為大約需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時間才能實現這個宏偉目標。提出必須在一個較長時期內逐步實現現代化的戰略步驟是符合中國的具體國情的。3.可貴的探索
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就提出以蘇聯為鑒戒,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號召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在廣泛深入調查研究和集思廣益的基礎上,當時形成了兩個重要成果:一是《論十大關系》,二是《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兩篇重要著作的發表,標志著我國開始破除對蘇聯模式的迷信,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領域進行改革探索。
在經濟上:首先是正確處理各個產業部門的關系,由優先發展重工業轉變為按農、輕、重秩序協調發展;其次是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強調在中央的領導下,適當擴大地方的權力,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第三是關于經濟體制和經濟關系,提出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是主體,但是附有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這種個體經營是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的補充。第四在經濟建設中,要堅持獨立自主、自立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
在政治上:首先是加強執政黨建設,防止和反對個人崇拜,發展黨內民主,健全民主法制;其次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承認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在兩類矛盾中,大量的是人民內部矛盾,強調對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第三是正確處理與派和無黨派人士的關系,提出共產黨與派要“長期共存,相互監督”。
在思想文化上:提出“雙百”方針,即在科學研究領域實行“百家爭鳴”,在文藝創作領域實行“百花齊放”的方針。
三大改造完成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全面展開之際,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基礎上,提出的這些精辟見解,是對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可貴探索,也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理論的重要發展。
4.嚴重的失誤
從1957年開始,隨著三大改造和第一個五年經濟發展計劃的提前完成,的思想認識逐漸偏離了正確的軌道,在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實踐中發生了嚴重失誤。
的失誤主要有兩個:一是政治上的階級斗爭擴大化,二是經濟建設中急于過渡和急于求成。這些主要表現在,1957年反右派斗爭,1958年的運動,特別是1966年發動并持續十年之久的“”運動使整個國家陷入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內亂之中,發動和領導的這一系列政治運動,給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造成了嚴重破壞和損失。從1956年到1966年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雖然遭受過嚴重的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績是主要的。盡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了一段不小的彎路,但仍積累了一些可貴經驗。從1966年到1976年這十年,黨、國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全國各行各業受內亂的沖擊和影響,使我國與世界發達國家本來已開始縮小的差距又重新拉大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使我國錯失了順應世界現代化發展潮流的難得機遇和大好時光。
5.深刻的啟迪
像這樣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在成功地開辟了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和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后,為什么在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時卻發生了一些嚴重的失誤呢?的成功與失誤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啟示。
第一,必須始終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反對照搬照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別國經驗的教條主義。過去的成功就在于他堅持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這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他后來的失誤恰恰在于他偏離了這個正確原則,把馬克思針對在發達國家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某些結論,照搬到中國這種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這難免不發生失誤。
第二,必須尊重科學知識,遵循客觀規律,反對主觀主義的唯意志論。民主革命時期,要取得革命戰爭勝利,需要尊重軍事科學知識,遵循革命戰爭規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時期,更需要尊重各種科學知識,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任何主觀主義的唯意志論必然要受到客觀規律的無情懲罰。
第三,必須充分認識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避免急于過渡和急于求成的冒進思想。處在世界資本主義包圍之中的社會主義國家,要戰勝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這已經是一項前無古人的艱巨事業。要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更是一項十分艱巨和長期的歷史任務。既無現成的答案可供選擇,也無成功的經驗可資借鑒。任何急于過渡、急于求成的思想,只能是欲速則不達,不僅不能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速度,反而打亂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進程。發動的和化運動的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第四,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防止權力過分集中和濫用。中國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專制思想影響的國家,要防止權力過分集中和濫用,就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切實保障全體公民的民主權力,使黨內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制化。即使像這樣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探索前無古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時,犯這樣或那樣的失誤是難以避免的,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一個領袖或政黨來說,沒有一種適當的權力制衡機制和糾錯機制,既不能有效地防止錯誤于發生之前,又不能及時地糾正錯誤于發生之后。這正是晚年失誤的歷史悲劇所在。要防止晚年歷史悲劇的重演,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
在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歷史進程中,曾經提出過宏偉的目標和科學的設想,作出過可貴的探索和重要貢獻,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也有過嚴重的失誤,留下了沉痛的教訓。但無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誤的教訓,都是我們今天繼續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