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概論”串講講義3

時間:2022-08-29 04:16:00

導語:“思想概論”串講講義3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概論”串講講義3

第三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問題

一、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

(一)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主要法寶。

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論述了三者之間的關系。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斗爭的統一戰線,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這就是三者之間的關系。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是我們黨在中國革命戰爭環境中成長和發展起來的。正確的理解了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就等于正確地領導了全部的中國革命。

(二)中國革命必須以長期的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中國的武裝斗爭實質是無產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

1.中國革命必須以長期的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裝斗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這是中國革命的特點之一,也是中國革命的優點之一。這是因為:

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只能以長期的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

第二,中國革命的敵人異常強大,也是異常兇殘的,這就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

第三,敵我力量對比、帝國主義和國內各派軍閥之間的矛盾,國內反動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以及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的狀態,規定了中國革命的武裝斗爭將不可避免地要經歷一個長期而曲折的過程。

武裝斗爭是中國進程的一個基本特點,是中國革命的一個主要法寶。在中國,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

2.武裝斗爭與其他斗爭形式的配合

以長期的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并不是說可以放棄其他的斗爭形式。開展其他各種非武裝的斗爭形式(諸如工人運動、農民運動、青年運動、學生運動、婦女運動以及思想政治戰線上的各種斗爭等等),也是非常必要的;當然,其他形式的斗爭要圍繞著武裝斗爭,而不能脫離武裝斗爭;反之,沒有其他各種形式的革命斗爭的配合與支持,武裝斗爭也難以取得最后的勝利。

3.中國的武裝斗爭實質是無產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

中國的武裝斗爭,實質上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革命戰爭。這是因為:

第一,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中國革命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黨的工作重心必須放在農村。農村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成為中國革命戰爭的主要戰場。

第二,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農民是中國革命最廣大的動力,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斗爭,基本是以農民為主體的革命戰爭。

第三,農民是中國軍隊的主要來源,軍隊的官兵基本是穿軍裝的農民。

笫四,長期的武裝斗爭主要是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游擊戰爭。

(三)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基本理論。

認為,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是戰爭解決問題。但在同一原則下,武裝奪取政權走什么道路,則基于各國條件的不同,而不應強求一致,應由各國無產階級政黨依據本國的具體條件而定。

1.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基本依據

分析了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基本依據。這主要是近代中國的特殊國情、特殊的城市與鄉村的關系決定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殊規律。一方面,近代中國內部沒有起碼的民主,外部沒有民族的獨立,中國革命只能以武裝的革命對付武裝的反革命。另一方面,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經濟政治發展極端的不平衡。微弱的資本主義經濟和嚴重的半封建經濟同時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業城市和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為主體的廣大農村同時存在,形成了近代中國特殊的城市與鄉村的關系。近代中國沒有形成統一的資本主義市場,城市與鄉村處于相對割裂的狀態;中國的中心城市,不能像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那樣控制全國的經濟與政治;廣大的農村可以脫離城市而相對獨立地存在。這就為農村根據地的建立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使農村包圍城市成為可能。

“共產黨的任務,基本地不是經過長期合法的發展以進入起義和戰爭,也不是先占領城市后取鄉村,而是走其相反的道路。”這就是中國革命戰爭的特殊規律。

2.農村包圍城市的可能性

關于中國的紅色政權能夠長期存在和發展的原因與條件的分析(1)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2)國民革命的影響。(3)全國革命形勢繼續向前發展。(4)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

(5)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政策正確。

3.“工農武裝割據”是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的必由之路

所謂“工農武裝割據”,即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土地革命為基本內容,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的三者密切結合。

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農村革命根據地三者是相輔相成,緊密聯系,缺一不可的。只有進行土地革命,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廣泛動員和組織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參加武裝斗爭,鞏固農村根據地;只有建立革命武裝,并進行武裝斗爭,才能有效地開展土地革命,保衛根據地的發展;只有建設鞏固農村革命根據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堅實的基礎,武裝斗爭才有可靠的依托。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既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內容和主要形式,也是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特別強調,“‘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共產黨和割據地方的工農群眾必須充分具備的一個重要思想。”

“工農武裝割據”在中國革命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的必由之路。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關于農村革命根據地政權存在與發展的原因和條件以及關于“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論述實際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論”,提出了“以農村為中心”的思想,標志著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理論已基本形成。

(四)人民軍隊建設的原則。①基本原則: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三灣改編、紅四軍第九次黨代會即古田會議)

人民軍隊的性質: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實現自己的政治任務的工具。

人民軍隊的任務:打仗、做群眾工作、開展生產(籌款等)。

人民軍隊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人民軍隊一切行動的準則和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人民軍隊生存的基礎和力量的源泉)。

人民軍隊政治工作三大原則:軍民一致、官兵一致、瓦解敵軍和優待俘虜。與軍隊政治工作原則相一致,還須在方法上在人民軍隊內部實行政治、經濟和軍事三大民主,以保證黨的政治路線的正確執行。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統一戰線

(一)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在中國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現實可能性

1、統一戰線在中國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

①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特征是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無產階級(主要指工人階級)和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只占少數,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其他的中間階級。中國無產階級不能單靠一個階級的力量戰勝強大的敵人。

②理論上遵循了馬列主義基本原理。

另外,敵人的異常強大,導致了中國革命的長期性、殘酷性,中國的政治經濟不平衡,農村薄弱,必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

2.建立統一戰線的可能性:

①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是世界矛盾的焦點,中國是多個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國家,它們之間的矛盾是可以被利用的。人民大眾與封建主義以及帝國主義的矛盾也帶來了建立統一戰線的可能性。

②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是革命的,可以結成同盟,中等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一定時期可以到向革命,可以爭取。

③在一定的條件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會參加統一戰線。

(二).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和發展

中國的革命統一戰線是隨著一定時期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務的變化而不斷發展的。它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

第一,國民革命時期的聯合戰線。1924年召開國民黨一大,實現了國共兩黨首次合作,標志著國民革命聯合戰線的建立。組成部分為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以及主張新三民主主義的愛國者。組織形式為改組后的國民黨。

第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前中期的工農民主統一戰線。大革命失敗后,民族資產階級退出統一戰線,支持國民黨的集團。因此,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統一戰線只有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基本上是三個革命階級的聯合戰線,故稱為工農民主統一戰線。

第三,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和抗日戰爭時期的民族統一戰線。為了一致抗日,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和策略,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十分廣泛,凡抗日的都可以參加。因此,不僅有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而且還有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和中小地主階級、開明紳士等,都可以加入到抗日民族資統一戰線中。

這個統一戰線與國民革命時期的革命統一戰線相比,具有新的歷史特點。一是具有廣泛的民族性和復雜的階級性;二是國共兩黨各有政權和軍隊的合作;三是沒有固定的組織形式和共同的政治綱領,只能采取遇事協商的方式維系合作;四是國共兩黨經歷了三年合作、十年分裂后的再度合作,雙方都有合作與分裂的經驗教訓;五是處于有利而復雜的國際環境之下。上述特點要求共產黨必須處理好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的關系,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前提下,保持共產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獨立性。

第四,解放戰爭時期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抗戰勝利后,以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要重新建立一個國民黨反動的獨裁統治。所以,打倒,解放全中國為革命任務。因此建立了反蔣愛國統一戰線,即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參加者也十分廣泛,有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以及各方面的反蔣愛國分子。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共同綱領》的制訂和通過,中國革命的統一戰線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三)實現革命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和主要經驗。

1、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權,有兩個條件:(1)領導同盟者跟共同的敵人作斗爭;(2)給同盟者物質、福利,不要損害他們的利益,同時要給以政治教育。

2、兩個聯盟:以勞動者之間的聯盟,即工農聯盟為基礎,是主要的;勞動者同非勞動者的聯盟,即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勞動者的聯盟,是必要的,是次要的。

3、針對中國資產階級的兩面性,實行有聯合又斗爭的策略。

4、建立抗日民族同統一戰線的總方針: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民族資產階級、地主實力派、開明紳士)、孤立頑固勢力(親英美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集團,同頑固派的斗爭原則:有理、有利、有節)。

爭取中間勢力的三個條件①共產黨要有充足的力量;②團結他們,尊重他們的利益;③對頑固派作堅決的斗爭并取得勝利;

5.必須以武裝斗爭為支柱。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黨的建設

(一)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全民族的先鋒隊。

1935年12月,黨在陜北瓦窯堡召開的政治局會議通過的《關于目前形勢和黨的任務決議》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它應當大量吸收工人、雇農入黨,造就黨的工人骨干;同時,中國共產黨又是全民族的先鋒隊,因此,一切愿意為共產黨的主張而奮斗的人,不問它們的階級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產黨。這就糾正了黨在組織發展問題上長期存在的“左”傾關門主義錯誤。

之所以說中國共產黨同時是中華民族先鋒隊,是因為它不僅為中國工人階級謀利益,而且為中國最廣大的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謀利益。從根本上說,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和全民族的先鋒隊是一致的。

看一個政黨是否先進,是不是工人階級先鋒隊,主要應看它的理論和綱領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是不是代表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黨的建設是一項偉大的工程

1939年10月,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建設一個具有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政治和組織上完全鞏固的、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是一項偉大的工程。這是從我國具體國情的客觀實際得出的一個重要認識。

在我國建設這項工程,既有有利的條件,又有許多特殊困難。

1.有利條件

(1)中國共產黨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影響下,在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的直接幫助下建立的。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為指導,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建黨原則,因而有一個良好的思想基礎。

(2)中國的工人階級誕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身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三重壓迫,沒有歐洲那樣的工人貴族階層,除少數工賊外,整個階級都有堅決的革命性,因而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有一個良好的階級基礎。

(3)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黨的自身建設,并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建黨學說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共產黨人自己特色的建黨理論,從而為把中國共產黨建設成為一個朝氣蓬勃、團結奮進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提供了銳利的思想武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和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結合新的實踐,繼承、發展了的建黨思想,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新時期建黨理論。

2.特殊困難第一,黨的理論準備不足;第二,農民、小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比較嚴重;第三,共產國際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以及不適當的干預,加上黨內存在的教條主義傾向,給黨的建設帶來特殊困難。

(三)黨的建設的基本經驗。

1.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是毛澤車東建黨思想的一大特點

為什么要把思想建設放在首位

(1).著重從思想上建黨,保持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

(2)正確處理黨內矛盾和開展黨內斗爭

(3)為了克服黨的建設面臨的特殊圍難

要把思想建設放在黨的建設的首位,必須做到:

首先,必須普遍深入地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以代替主觀主義的分析和估量,以無產階級思想改造和克服非無產階級思想。

其次,倡導運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式,“使黨員的思想和黨內的生活政治化、科學化”。指出:黨內批評是堅強黨的組織,增強黨的戰斗力的武器。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節。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要糾正政治和組織上的錯誤。

其三,要充分發揮黨的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

其四,要充分發揮黨的先鋒模范作用,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

最后,整風運動是正確處理黨內矛盾和開展黨內斗爭,開展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的好形式。

2.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注重黨的組織建設

(1)民主集中制是中國共產黨根本的組織原則。

(2)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目的是為了保證黨在思想上和組織上的一致。

(3)民主與集中是辯證的統一的關系。①民主和集中是矛盾的統一體,是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②堅持民主集中制,必須注意反對兩種錯誤傾向。即一方面反對離開民主講集中的“家長制”、“一言堂”;一方面必須反對只要個人自由,不要組織紀律的極端民主化、無政府主義。③堅持民主集中制必須實行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的基本原則。其中,全黨服從中央是這一原則的核心。

3.保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注重黨的作風建設

在《論聯合政府》中,概括了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良作風,即(1)理論聯系實際;(2)密切聯系群眾;(3)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三大作風,互相聯系,互相促進,不可分割,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也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待人民群眾和對待自己周圍同志的正確態度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統一戰線

(一)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在中國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現實可能性

1、統一戰線在中國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

①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特征是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無產階級(主要指工人階級)和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只占少數,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其他的中間階級。中國無產階級不能單靠一個階級的力量戰勝強大的敵人。

②理論上遵循了馬列主義基本原理。

另外,敵人的異常強大,導致了中國革命的長期性、殘酷性,中國的政治經濟不平衡,農村薄弱,必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

2.建立統一戰線的可能性:

①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是世界矛盾的焦點,中國是多個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國家,它們之間的矛盾是可以被利用的。人民大眾與封建主義以及帝國主義的矛盾也帶來了建立統一戰線的可能性。

②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是革命的,可以結成同盟,中等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一定時期可以到向革命,可以爭取。

③在一定的條件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會參加統一戰線。

(二).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和發展

中國的革命統一戰線是隨著一定時期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務的變化而不斷發展的。它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

第一,國民革命時期的聯合戰線。1924年召開國民黨一大,實現了國共兩黨首次合作,標志著國民革命聯合戰線的建立。組成部分為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以及主張新三民主主義的愛國者。組織形式為改組后的國民黨。

第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前中期的工農民主統一戰線。大革命失敗后,民族資產階級退出統一戰線,支持國民黨的集團。因此,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統一戰線只有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基本上是三個革命階級的聯合戰線,故稱為工農民主統一戰線。

第三,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和抗日戰爭時期的民族統一戰線。為了一致抗日,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和策略,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十分廣泛,凡抗日的都可以參加。因此,不僅有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而且還有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和中小地主階級、開明紳士等,都可以加入到抗日民族資統一戰線中。

這個統一戰線與國民革命時期的革命統一戰線相比,具有新的歷史特點。一是具有廣泛的民族性和復雜的階級性;二是國共兩黨各有政權和軍隊的合作;三是沒有固定的組織形式和共同的政治綱領,只能采取遇事協商的方式維系合作;四是國共兩黨經歷了三年合作、十年分裂后的再度合作,雙方都有合作與分裂的經驗教訓;五是處于有利而復雜的國際環境之下。上述特點要求共產黨必須處理好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的關系,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前提下,保持共產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獨立性。

第四,解放戰爭時期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抗戰勝利后,以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要重新建立一個國民黨反動的獨裁統治。所以,打倒,解放全中國為革命任務。因此建立了反蔣愛國統一戰線,即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參加者也十分廣泛,有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以及各方面的反蔣愛國分子。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共同綱領》的制訂和通過,中國革命的統一戰線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三)實現革命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和主要經驗。

1、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權,有兩個條件:(1)領導同盟者跟共同的敵人作斗爭;(2)給同盟者物質、福利,不要損害他們的利益,同時要給以政治教育。

2、兩個聯盟:以勞動者之間的聯盟,即工農聯盟為基礎,是主要的;勞動者同非勞動者的聯盟,即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勞動者的聯盟,是必要的,是次要的。

3、針對中國資產階級的兩面性,實行有聯合又斗爭的策略。

4、建立抗日民族同統一戰線的總方針: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民族資產階級、地主實力派、開明紳士)、孤立頑固勢力(親英美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集團,同頑固派的斗爭原則:有理、有利、有節)。

爭取中間勢力的三個條件①共產黨要有充足的力量;②團結他們,尊重他們的利益;③對頑固派作堅決的斗爭并取得勝利;

5.必須以武裝斗爭為支柱。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黨的建設

(一)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全民族的先鋒隊。

1935年12月,黨在陜北瓦窯堡召開的政治局會議通過的《關于目前形勢和黨的任務決議》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它應當大量吸收工人、雇農入黨,造就黨的工人骨干;同時,中國共產黨又是全民族的先鋒隊,因此,一切愿意為共產黨的主張而奮斗的人,不問它們的階級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產黨。這就糾正了黨在組織發展問題上長期存在的“左”傾關門主義錯誤。

之所以說中國共產黨同時是中華民族先鋒隊,是因為它不僅為中國工人階級謀利益,而且為中國最廣大的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謀利益。從根本上說,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和全民族的先鋒隊是一致的。

看一個政黨是否先進,是不是工人階級先鋒隊,主要應看它的理論和綱領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是不是代表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黨的建設是一項偉大的工程

1939年10月,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建設一個具有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政治和組織上完全鞏固的、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是一項偉大的工程。這是從我國具體國情的客觀實際得出的一個重要認識。

在我國建設這項工程,既有有利的條件,又有許多特殊困難。

1.有利條件

(1)中國共產黨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影響下,在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的直接幫助下建立的。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為指導,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建黨原則,因而有一個良好的思想基礎。

(2)中國的工人階級誕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身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三重壓迫,沒有歐洲那樣的工人貴族階層,除少數工賊外,整個階級都有堅決的革命性,因而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有一個良好的階級基礎。

(3)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黨的自身建設,并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建黨學說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共產黨人自己特色的建黨理論,從而為把中國共產黨建設成為一個朝氣蓬勃、團結奮進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提供了銳利的思想武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和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結合新的實踐,繼承、發展了的建黨思想,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新時期建黨理論。

2.特殊困難第一,黨的理論準備不足;第二,農民、小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比較嚴重;第三,共產國際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以及不適當的干預,加上黨內存在的教條主義傾向,給黨的建設帶來特殊困難。

(三)黨的建設的基本經驗。

1.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是毛澤車東建黨思想的一大特點

為什么要把思想建設放在首位

(1).著重從思想上建黨,保持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

(2)正確處理黨內矛盾和開展黨內斗爭

(3)為了克服黨的建設面臨的特殊圍難

要把思想建設放在黨的建設的首位,必須做到:

首先,必須普遍深入地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以代替主觀主義的分析和估量,以無產階級思想改造和克服非無產階級思想。

其次,倡導運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式,“使黨員的思想和黨內的生活政治化、科學化”。指出:黨內批評是堅強黨的組織,增強黨的戰斗力的武器。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節。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要糾正政治和組織上的錯誤。

其三,要充分發揮黨的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

其四,要充分發揮黨的先鋒模范作用,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

最后,整風運動是正確處理黨內矛盾和開展黨內斗爭,開展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的好形式。

2.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注重黨的組織建設

(1)民主集中制是中國共產黨根本的組織原則。

(2)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目的是為了保證黨在思想上和組織上的一致。

(3)民主與集中是辯證的統一的關系。①民主和集中是矛盾的統一體,是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②堅持民主集中制,必須注意反對兩種錯誤傾向。即一方面反對離開民主講集中的“家長制”、“一言堂”;一方面必須反對只要個人自由,不要組織紀律的極端民主化、無政府主義。③堅持民主集中制必須實行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的基本原則。其中,全黨服從中央是這一原則的核心。

3.保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注重黨的作風建設

在《論聯合政府》中,概括了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良作風,即(1)理論聯系實際;(2)密切聯系群眾;(3)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三大作風,互相聯系,互相促進,不可分割,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也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待人民群眾和對待自己周圍同志的正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