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國際合作觀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0 05:35:00
導語:、鄧小平國際合作觀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作為第一代和第二代領導核心的和鄧小平都很重視國際合作。但由于所處時代不同,他們的國際合作觀呈現出迥異的特點。通過系統、全面地比較他們的國際合作觀,對于我們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把中國在21世紀的國際合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作為第一代和第二代領導核心的和鄧小平都很重視國際合作,并將其運用于實踐。但是由于所處時代不同,他們的國際合作觀不盡相同。通過系統、全面地比較他們的國際合作觀的異同,對于我們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推動中國在21世紀的國際合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時代背景
任何事物都處在不斷的發展之中,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特點。和鄧小平的國際合作觀也不能不受到時代的影響。要正確認識和鄧小平的國際合作觀,首先就要對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有個正確認識。這里的時代背景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國際環境:二是國內環境;三是對一些重大問題的認識。
是新中國的奠基人。新中國成立時.國際上兩極格局已形成,美、蘇嚴重對峙。在對待新中國的問題上,美國不僅自己不承認新中國,而且竭力阻撓別國承認新中國,反對恢復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企圖在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新中國。在國內,由于脫胎于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國內經濟十分落后,可謂“一窮二自”。新中國面臨著捍衛主權。維護國家利益的重任。因此,無論從政治形勢,還是經濟實力來說,要鞏固和發展中國都需要大國的支持和幫助。在對國際形勢的認識上:一是的著眼點主要集中在世界政治的格局上。對世界經濟問題則缺乏深人考察;二是持有傳統的社會主義觀,認為社會主義只能搞公有制、計劃經濟,而不能有商品經濟、市場經濟;三是為避免在中國出現蘇聯這樣的“修正主義”,在指導思想上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導致了不斷的政治運動。
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總設計師。縱觀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可以發現,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形勢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二戰后形成的美蘇兩極體制受到強大沖擊。逐步走向瓦解,東西方關系趨于緩和,各國把注意力集中于經濟建設,世界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由于和平力量的發展,世界大戰是可以避免的,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兩大主題。而在國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從而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具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鄧小平強調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這個大國又是小國,是經濟落后的窮國,是不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此,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要任務,制定了實現這一任務的經濟發展“三步走”戰略,這是一個宏偉的戰略目標,而這一宏偉目標能否實現,也就是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能否成功,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國內條件,就是堅持現行的改革開放政策,……還有一個是國際條件,就是持久的和平環境。而要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就必須同世界上一切和平力量合作”。一在如何看待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關系的問題上,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既有對立和斗爭的一面,也有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學習、借鑒和合作的一面。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和優點。再者,在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關系上,鄧小平更是突破了前人的傳統認識,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從而確立了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經濟地位,強調了中國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開放性是市場經濟的本質屬性之一。因此,我國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必要條件之一就是對外開放,全面參與國際合作。
二、、鄧小平國際合作觀的一致性
(一)植根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國際合作觀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系和發展的。同樣,和鄧小平的國際合作觀也是在傳統的馬克思列寧的國際合作觀的基礎上產生發展起來的。離開了傳統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國際合作觀,和鄧小平的國際合作觀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就其理論根源來說,和鄧小平的國際合作觀繼承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國際合作觀。
19世紀中葉前后.伴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世界市場不斷擴大,國際問的經濟活動日益發展起來。據此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的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馬克思還指出:“由于機器和蒸汽的應用。分工的規模已使脫離了本國基地的大工業完全依賴于世界市場,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馬克思因此認為:在社會化大生產的條件下,任何一個國家,不論其社會制度如何,都不能與世隔絕,彼此應相互合作。
十月革命勝利后.蘇聯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對國際合作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列寧深刻地指出,“社會主義共和國不同世界發生聯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況下應該把自己的生存同資本主義的關系聯系起來”。一他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中還提出一個著名的公式:“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管理制度+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等等++=總和=社會主義。在此思想指導下,蘇聯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進行了合作,尤其是經濟方面的合作。通過國際合作,蘇聯緩和了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為國內經濟建設爭取了寶貴的和平環境,使國內生產獲得了極大的提高,從而使蘇聯在極其險惡的國際環境中頑強地生存并發展起來了。
和鄧小平正是繼承了馬克思、列寧的國際合作觀,并將其與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相結合.最終形成了他們各自的國際合作觀。
(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中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為世界文化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至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如果被賦予時代意義仍有較大價值。比如,“和合”、“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強調的是與人為善,與人合作,而不是爭斗。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珍視友誼的民族。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成為他們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作為黨的第一、二代領導集體核心的和鄧小平生活在中國的土地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哺育、滋養了他們。他們不僅重視學習和研究傳統文化。而且還特別注重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批判地繼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而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思想和鄧小平理論,而國際合作觀則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三)鮮明的合作原則——維護國家主權,堅持獨立自主與平等互利
從1840年鴉片戰爭算起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的國家主權受侵犯達100多年。對于一生致力于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的來說,沒有什么比國家主權更重要的了.因此他容不得獨立后中國的國家主權受到絲毫的損害。如在5O年代末,他寧愿與蘇聯關系惡化,也不能容忍主權遭到侵犯,從而斷然拒絕赫魯曉夫關于在中國建立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的要求。鄧小平堅定地指出:“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對這一點我們比過去更清楚了。鄧小平認為。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在這一點上中國沒有回旋的余地。公務員之家
獨立自主是新中國外交的根本方針。也是中國進行國際合作的基本原則。在建國初期,認為中國實行“一邊倒”戰略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但同時強調與蘇聯結盟也“不能把自己的黨和國家的獨立性丟掉”。從這一立場出發,即使在中蘇結盟時期。我國也沒有放棄對蘇聯大國沙文主義的批評和抵制。鄧小平認為,中國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獨立自主,“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斗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中國不看別人的眼色行事,始終堅持把是否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各國友好合作和促進世界經濟繁榮作為判斷是非的根本標準,并依此來決定自己的態度和對策。
鄧小平都堅持認為國際合作要平等互利。1954年10月,在與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談話中曾兩次闡述過這一思想。他說:“我們在合作方面得到一條經驗:無論是人與人之間、政黨與政黨之間、國與國之間的合作,都必須是互利的,而不能使任何一方受到損害。如果任何一方受到損害,合作就不能維持下去。”“合作不能對任何一方有害。否則就不能持久。一定會破裂。不論是朋友之間、國與國之間或是政黨與政黨之間的合作,都是如此。合作一定要有利。否則誰還干呢?‘咐鄧小平也表達了相同的思想,他認為,國與國之間的合作,不能只是對一方有利,而應該是對雙方、對各國都有利。
(四)參與國際合作的強烈愿望
新中國成立之時。立即宣布了中國政府同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系的原則: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表達了中國愿意與其他國家進行合作的愿望。為了把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提出要向外國學習的口號。他認為,“每個民族都有它的長處,不然它為什么能存在?為什么能發展?同時每個民族也都有它的短處。……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因此.不僅重視與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合作。而且也愿意與西方國家在互利的基礎上發展合作關系,他指出,“就是西方國家.只要它們愿意,我們也愿同它們合作。我們愿意用和平的方法來解決存在的問題”。而這種合作無疑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鄧小平一再強調,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國家要想發展。都必須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在這方面。中國有著深刻的歷史教訓。鄧小平指出:“建設一個國家不能把自己置于封閉狀態和孤立地位。要重視廣泛的國際交往。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過程中趨利避害。”要發展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就必須實行國際合作。
(五)重視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關系
在接見外賓時,不只一次說過:“我看到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朋友就高興。”因為“我們這些國家在世界上處于同樣的地位。……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受帝國主義的欺負等方面都差不多。”同西方國家不同,中國同發展中國家相處感到一種平等的氣氛.因為“我相信你們也是以平等的態度來對待我們的。西方國家就不同了,除了一部分進步人士和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外,那邊的人看不起我們。……他們不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我們,輕視我們”。認為。中國與發展中國家應相互幫助。相互支持。相互合作,而且這種幫助、支持、合作是坦誠的、真心實意的,“你們要監督我們,看到我們不好的地方要說,看到我們進步得慢也要說。你們要監督我們向前進步。”在上述外交方針和思想的指引下.中國積極發展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和友好關系。1956年到1965年的10年間,我們先后同27個亞非拉國家建立了友好外交關系。與亞非拉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交往與合作。使中國在世界舞臺上贏得了一個更加廣泛的活動空間。鄧小平將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作為中國外交的根本原則。鄧小平將中國定位于發展中國家之列,即中國永遠屬于第三世界。他說:“中國現在屬于第三世界,將來發展富強起來,仍然屬于第三世界。中國和所有第三世界國家的命運是共同的。中國永遠不會稱霸,永遠不會欺負別人,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另外,鄧小平認為,為了改變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舊秩序。單靠南北對話是不行的,發展中國家也應該團結起來。相互合作。
三、、鄧小平國際合作觀的差異
(一)主張合作的方式不同
主張的國際合作。主要采取“結盟”方式。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對外關系上,首先要處理的問題便是同蘇美兩國的關系問題。從理論上說,處理同蘇聯和美國的關系,有三種戰略方案可供選擇:第一,與美國建立關系,聯美抗蘇;第二。在美蘇之間保持中立;第三,與蘇聯結盟,聯蘇抗美。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第一種方案顯然行不通。對于第二種方案,認為,“站在蘇聯和美國之間這個辦法并不好,對民族是不利的……如果站在蘇聯、美國之間,看起來很好,獨立了.其實是不會獨立的。……幻想處在蘇聯和美國之問做橋梁而有所得益.這種想法是不適當的。……也還有人幻想美國會幫助我們,英國會幫助我們。這是不會的”。于是,采取果斷措施。決定實行與蘇聯結盟的政策。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訪蘇,同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該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蘇同盟關系的建立。與此同時.我國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也獲得全面發展.從而大大加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應該說,采取倒向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邊倒”的外交政策,這是在那個歷史環境中我們唯一正確的選擇。“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就當時來說,發揮了良好作用,維護了國家的獨立、主權和安全.借助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力量,迅速恢復和發展了國民經濟。后來。中蘇關系破裂,蘇聯走上了霸權主義的道路。針對這種變化。又提出了“一條線”戰略.即聯合歐美對付蘇聯的霸權主義威脅。無論是“一邊倒”政策,還是“一條線”政策。雖然聯合的對象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結盟。而鄧小平主張的國際合作,主要采取“不結盟”方式。進入80年代。和平與發展成為世人關注的話題.中國的經濟建設也迫切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鑒于此,鄧小平適時地調整了外交戰略。確立了“不結盟”的外交原則。1984年5月29日。鄧小平明確指出:“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所謂“不結盟”,也就是鄧小平所說的“不參加任何集團。同誰都來往,都交朋友,誰搞霸權就反對誰”。“中國注重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但絕不依附于任何大國或者國家集團,決不屈服于任何大國的壓力。“不結盟”政策的實施,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國際合作,達到了“廣交朋友.少樹敵人”的效果。樹立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愛好和平的形象。
(二)主張合作的對象不同
主張的國際合作對象主要限于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和一部分第三世界國家。1957年9月29日,在與捷克斯洛伐克國民議會代表團及布拉格市人民委員會代表團談話時指出,“我們的外交政策原則:首先是和社會主義陣營各國團結;第二是和亞、非、拉丁美洲及北歐的一部分國家建立關系;第三是對西方主要國家,現在主要是和他們斗爭,不忙于建交”。”一實際上,中國在外交上也是這么做的,合作對象主要限于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中蘇關系破裂之后,中國主要的合作對象則集中于第三世界國家。相比之下,鄧小平的國際合作對象擴大了許多。80年代后,根據變化了的國際形勢,鄧小平提出要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是三個方面的開放。一個是對西方發達國家的開放,……一個是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開放,……還有一個是對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開放”。“一由此可以看出,在鄧小平國際合作觀的指導下。中國決定其國際合作對象不再僅僅限于蘇東等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還要與發達國家開展積極的國際合作。鄧小平甚至認為加強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合作必不可少.因為“我們吸收外資、引進技術等等主要是從那里來”。”總之,鄧小平強調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和發展同各國的經濟、貿易、科技交流與合作。通過國際合作,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加速我國現代化建設,促進各國的共同發展。
(三)主張合作的側重點不同
主張的國際合作側重于政治方面。很重視中國與其他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合作。但更側重于政治方面。有許多關于對外經濟、文化合作的論述,也試圖這樣去做,但他并沒有把它看作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不可缺少的條件,有也好,沒有也好,關鍵是要“自力更生”。中蘇關系惡化后,這一傾向更加嚴重。把主要精力放在階級斗爭上。這段時間更多的是同亞非拉一些小國進行合作,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共同對付帝國主義。這使得的國際合作觀打上了深深的階級斗爭的烙印。鄧小平所主張的國際合作則側重于經濟方面。鄧小平認為,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充分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而要發展生產力,封閉是不行的,必須實行對外開放,加強國際經濟合作等。改革開放后,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我國同世界各國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國際經濟合作(包括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和管理經驗),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1116億美元,2003年更是達到創紀錄的8512億美元.居世界第四位。當然,除了國際間經濟合作直接為國內的經濟建設服務外,我們還要開展與其他國家在其他方面的國際合作,但所有這些合作都不應有損于國內的經濟建設和發展。
(四)主張合作的領域和范圍不同
由于當時條件的限制被視作國際合作的對象極為有限。被認為可合作的范圍也僅僅局限在與外國做生意、接受貸款、引進成套設備、進行技術交流等方面。鄧小平則強調必須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全面開放,即中國必須擴大國際合作的領域和范圍,與他國進行全方位的合作。不論對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不論對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進行國際合作。不僅經濟領域要合作,而且政治、文化、科學、教育、體育、衛生等方面都要進行合作。通過國際合作力爭達到:第一,要更好更多地吸收和利用外國的資金、資源和技術,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第二,要積極擴大國際信貸、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進出口、技術進出口、海外投資、對外援助以及同聯合國專門機構和其他國際經濟組織的多邊合作等活動,推動我國經濟真正走向世界:第三,通過加強和擴大同世界各國在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促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
繼承與發展相統一,是人類思維活動發展的一般規律。如果說開創了新中國建國以來國際合作的先河.那么鄧小平則繼承和發展了的國際合作觀。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豐富和發展了這一思想.為新時期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繼承主要是指國際合作方法論上的繼承,比如,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鄧小平就是根據實事求是這一方法論原則,通過對國際形勢和國內情況的準確把握,提出了符合時代特征的國際合作觀;發展主要是指在國際合作內容和形式等主張上的發展。相比時期,鄧小平時期中國所開展的國際合作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有了較大的延伸。當然,鄧小平的國際合作理論不可能是絕對的真理,只是相對的真理。因為它自身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經過多年的實踐——認識——再實踐的不斷循環反復而錘煉總結出來的。因此。它應該、也必須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的發展變化,不斷地得到完善。事實上,以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不僅繼承、堅持了鄧小平的國際合作理論.而且在許多方面創造性地發展了鄧小平的國際合作觀,使之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目前以為總書記的新的領導集體也正在努力實踐著,并推陳出新,大力探索新的國際合作戰略、領域、方式和手段,以求得“共贏、多贏”,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上一篇:壽險公司資產配置策略論文
- 下一篇:汽車營銷電子商務路徑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