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派”與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形成
時間:2022-04-18 01:06:00
導語:“中國農村派”與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形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民主主義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在奪取政權的長期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完備的理論體系,作為在這一重要歷史階段的指導理論。這一理論體系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共產黨(無產階級)領導“人民大眾”進行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的理論”,另一方面是有關革命成功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對中國社會如何建設的理論。由于后一方面在奪取政權之前對中國共產黨只是一種尚不具實踐意義的理論設想,所以當時內容最豐富、最富創造性因而也最具理論吸引力和征服力的還是它的第一個方面,即作為一種“革命的理論”。它之所以能提出要把“帝、官、封”這“三座大山”作為革命對像,是以它對中國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理論闡釋和界定為基礎的。無疑,這種闡釋和界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它之所以成功當然有多種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與一大批信仰馬克思主義(絕大多數是共產黨員)且受過良好現代社會學訓練的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對中國農村所作的深入細致的社會調查和研究分不開的。事實上,正是他們(后來被稱為“中國農村派”)在30年代以現代社會學的“科學”語言和方法,以大量詳細的調查數據,公開論證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們的努力成果,實際上成為“新民主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和基礎。但是,對此卻一直缺乏充分的研究和認識。因此,本文擬對1928━1935年間“中國農村派”有關中國農村、中國社會的理論探索和研究作一初步研究和透視,并試圖由此對他們在“中國革命”的理論建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一恰當的歷史定位,藉此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商榷之資和引玉之磚。
一
“中國農村派”是在中國社會大變動的時刻,中國理論界(包括馬克思主義派與種種非馬克思主義派)必須重新認識、界定中國社會性質,并為此幾次激烈論戰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當20年代初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廣泛傳播之時,便爆發了關于中國社會性質的首次論戰。1920年11月張東蓀發表《由內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訓》的時評【1】,認為中國的救國之道唯在開發實業,“而不是歐美現成的甚么社會主義、甚么國家主義、甚么無政府主義多數派等等,所以我們的努力當在另一個地方?!闭@篇短短的時評,觸發了關于社會主義、關于中國社會性質的首次論戰。
張文發表后,陳望道、李達、陳獨秀、蔡和森等馬克思主義者立即對此進行反駁,他們認為張東蓀以“發展實業”來反對各種主義其實質是以發展資本主義來反對社會主義。而張東蓀、梁啟超又發表了多篇文章詳論自己的觀點。大體說來,張、梁一方認為中國目前根本談不上資本主義的發展,因而更無從言及社會主義。所以希望在發展資本主義的基礎上實行以階級調和、勞資合作為特色的“基爾特社會主義”。而這,自然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所不能同意的,他們認為中國社會與歐美資本主義社會雖有所不同,但中國已有一定程度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能夠走社會主義之路。但是,他們的論證方式尚極簡陋,遠談不上一種“社會學”的方法。如陳獨秀這樣“論證”:“請問中國無勞動者,先生吃的米、穿的衣、住的房、乘的車船,是何人做出來的?先生所辦的報,是何人排印出來的?”【2】蔡和森則斷定“全國人民除極少數的軍閥、財閥、資本家以外,其余不是無產階級,就是小中階級,而小中階級就是無產階級的候補者。”【3】可以看出,他們的論斷還只限于一般性論述,只是套用一些馬克思主義的論斷,根本沒有以各種統計數字為基礎的實證性分析說明,自然缺乏理論的說服力。對中共來說,中國社會性質是什么仍是一個沒有解決但卻無法回避的理論問題。
但在1927年以前,中共對此卻無明確、統一的看法。有人認為中國資本主義已較為發達,所以國民革命成功后即是資本主義社會,要待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之后再進行無產階級革命;有的則認為中國資產階級直接間接都是帝國主義的買辦,均屬革命對象。1927年4月國共合作破裂,中共遭到巨大失敗。那么,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僅僅是一種策略上的失誤還是一種理論指導的錯誤?新成立的南京國民政府的性質是什么?中國的社會性質究竟又是什么?“革命實踐”把理論推到了必須解決的地步。1928年11月蔡和森在《中國革命的性質及其前途》一文中寫道:“中國革命性質問題是一個舊問題同是時又是一個新問題,因為這一問題還是在中國共產黨生長以前擺在我們面前,但在理論上從未獲得正確的解決?!薄爸袊锩琴Y產階級革命呢?還是資產階級性的民權革命,或已轉變到無產階級社會革命?這一根本問題將決定今后革命之一切戰術與策略。”【4】1928年夏中共六大申明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1929年又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對“半封建”作出如下解釋:“中國的土地所有制度是資產階級的方式占優勢(土地可以買賣),地主對于農民的剝削關系是封建的方式占優勢(如農產物交租和勞役制的殘余),所以中國農村經濟關系是一種半封建制度?!薄?】對此,已被免除總書記職務的陳獨秀,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概括地說,他認為商業資本的發展、帝國主義的侵略及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他的這一觀點,在《中國革命與機會主義》一文中作了十分系統的闡發【6】。這種觀點亦成為關于中國社會性質第二次論戰中“托派”的主要論點。
面對這些論點,中共理論家必須作出回答,這就開始了關于中國社會性質的第二次論戰。李立三撰寫了《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這一長文,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論證“現在社會組織的經濟基礎是建筑在城市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法,與鄉村封建生產方法上,而封建的剝削關系,仍然是占優勢。所以上層的政治組織毫無疑問的是封建勢力與資產階級的統治即豪紳買辦資產階級的聯盟?!倍惇毿愕取胺裾J封建勢力的存在,就是不愿農民的革命的反動理論的根據。”【7】值得注意的是,李立三對“半封建”的解釋與共產國際對這一概念的解釋已略有不同,即中國社會既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又有封建主義生產關系;而不是所有制是“資產階級的方式占優勢”而“剝削關系是封建的方式占優勢”。后來,中國共產黨對“半封建”的解釋也大體如此。1929年1月,李達在《中國產業革命概觀》一書中開始運用一些統計資料,力圖論證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便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年11月,共產黨在上海創辦了《新思潮》雜志,并于翌年4月出版了“中國經濟研究專號”,發表了多篇共產黨理論家的文章。這些文章的共同特點之一是不僅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且都開始注重以各種數據和材料作為分析的基礎,論證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為了反駁中共的理論觀點,“托陳派”也組織力量進行反擊。其中以嚴靈峰和任曙的著述最具代表性。盡管他們二人的論點在某些方面亦有不同,甚或互有攻擊,但其基本觀點卻是一致的。概言之:一,帝國主義的擴張“不但不保持封建勢力而且更加速殖民地資本主義生產方法的發展”。他們并引用了更多的數據來論證此時“中國社會經濟資本主義化的過程,還是有蒸蒸日上之勢”。二,他們根據大量海關統計數字、帝國主義在華投資的增加及民族工業一定程度的發展,認為“我們很可以肯定的結論道: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了;發展到壓倒封建經濟的程度”。三,他們認為商品化的發展和農機的使用,使“中國農村經濟完全不是自然的封建經濟而是處于商品經濟支配之下”。由此得出“原來自給自足的封建性的生產,便日益崩潰,以至到微不足稱的殘余地位”。【8】如果說前此陳獨秀的著作尚屬一種抽象的泛論,僅提出了一般性的論點,那么任、嚴的著述則引用了大量的數據以為陳的論據。
這樣,中共理論家必須對這些數字與分析方法作出自己的解釋,因而提出“死的數目字與活的解釋”這一問題。他們認為“托陳派”只是玩弄數字游戲,把“個別”當“一般”,只看到表面而未看到實質。如他們認為海關冊上外貿數字表明農產品出口的增加恰說明是“農村破產,生產力降低的結果,而不是資本主義農莊發展,即生產力發展的結果”。而進口的主要是工業品,恰恰表明“中國資本主義的不發展”。對土地的高度集中,他們也認為并不表明是地主拿來用農機雇傭農民,而是仍將其分成小塊租給農民,仍是封建剝削關系?!?】根據同樣的數據,雙方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
與第一次論戰相比,這次論戰表明中國的理論界在這短短的幾年間無疑有了非常明顯的進步,尤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概念開始具有較確切的函意,并開始產生較大的影響。但是,由于中國農村的社會狀況極其復雜,而這次戰對決定中國社會性質的農村的論述卻依然籠統,也就是說對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這一極為宏大的理論概念依然缺乏詳細、充份的論證,因此整體的理論建構尚無法完成。這就很自然地要引起對中國農村社會性質進行更為深入細致的研究和論戰。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這一概念得到了充份的論證和確立,而這一理論工作主要是由“中國農村派”完成的。
二
農村問題是中國社會最重要、最根本的問題,但長期以來卻未得到理論界和社會科學界應有的重視,甚至中共中央此時也把工作重點放在城市,尤其注重“無產階級較為集中”的大中城市,因而對農村的實際和理論的調查研究亦不能說充分。【10】但是,有一批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家幾年來卻一直作著雖不引人注意、但卻深入細致的中國農村研究,并因1933年成立了“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而被稱為“中國農村派”。30年代中期關于中國農村社會性質的論戰,使他們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廣泛的注意,而他們對中國農村社會性質的論斷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意義則更為深遠。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在他們的工作中,曾在美、德兩國留學的陳翰笙起了重要的作用。陳氏于1915年赴美留學,于1921年以論文《茶葉出口與中國內地商業的發展》獲波莫納大學(PomonaCollege)碩士學位,畢業后又到哈佛大學進修訪問。不久又到德國柏林大學東歐史地研究所任研究員,并于1924年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即應蔡元培之邀回國在北大任教。這些經歷,使他對西方現代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有著頗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在北大期間,他因影響而信仰馬克思主義,并于1926年經和蘇聯駐華大使加拉罕的介紹加入第三國際。1927年春,他來到莫斯科第三國際農民運動研究所任研究員,開始了對中國農民運動和農村問題的研究。在此間,他與國際的中國農村問題專家馬季亞爾(L。Madjar)對中國農村社會性質發生爭論。馬氏認為中國社會性質已是資本主義,而“我認為,中國農業基本上是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封建社會性質。但是,由于我不了解中國農村的具體情況,因而拿不出更充分的理由、實例來駁倒馬季亞爾”,“因而決心返回祖國后,一定要對中國的社會作一番全面的調查研究?!薄?1】
陳翰笙回國不久便于1929年春被時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蔡元培延至中研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任副所長,實際主持所務,開展了廣泛細致、現代社會學方法的中國農村社會調查。他聘用了王寅生、錢俊瑞、張錫昌、張稼夫、孫冶方、姜君辰、薛暮橋、秦柳方等多人參加調查工作。后來,其中不少成為中共極有影響的經濟理論工作者。從1929年開始,他們先后在江蘇無錫、河北保定、廣東嶺南、廣西、河南、陜西等地選點進行詳細的調查。同時,他們又組織力量去營口、大連、長春、齊齊哈爾等地調查東北難民問題。為了了解國際資本對中國農村的具體影響,他們對與國際資本聯系較為密切的煙農狀況還作了專門調查。他們的調查結果出版了《畝的差異》《難民的東北流亡》《黑龍江流域的農民和地主》《封建社會的農村生產關系》《中國農村經濟研究之發軔》《東北的難民與土地問題》等許多專題論文或論著。許多調查報告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因其資料翔實而被納入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農復會的調查系列。而陳翰笙于1933年發表的英文著作《現今中國的土地問題》(不久即譯為中文)和1934年出版的《廣東農村生產關系和生產力》都獲得了極高的聲譽,前者被太平洋國際學會認為是關于中國土地問題的權威之作。陳氏的指導思想是:“一切生產關系的總和,造成社會的基礎結構,這是真正社會學的研究的出發點,而在中國,大部分的生產關系是屬于農村的?!薄稗r村諸問題的中心在哪里呢?它們是集中在土地之占有與利用,以及其它的農業生產手段上:從這些問題,產生了各種不同的農村生產關系,因而產生了各種不同的社會組織和社會意識?!睂τ诟鞣N非馬克思主義的農村調查,他批評說:“它們都自封于社會現象的一種表列,不會企圖去了解社會結構的本身。大多數的調查側重于生產力而忽視了生產關系。它們無非表現調查人的觀察之膚淺和方法之誤用罷了?!薄?2】而這也就是他們調查研究的理論指導。
例如,無錫農村經濟調查團成員有45人,在調查前學習了《資本論》的有關章節,并重點研究了馬克思的地租理論,力求用階級分析的方法來說明農村生產關系,社會性質,并依此理論設計調查方案。他們用階級關系、地位來對農戶進行分類,即將農戶分為地主、富農、中農、貧農、雇農。用此取代非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分類法,即將農戶分為自耕農、半自耕農、佃農、或分為小農戶、較大農家、大農家、更大農家。在1929年7月至10月的三個月中,調查團對無錫縣22個自然村的1204戶農家進行了逐戶詳細調查。同時還對附近55個村莊的概況和8個農村市鎮的工商業作了調查,以對調查對像與周圍環境和背景的關系有更深刻的了解。1930年5月至8月對保定清苑農村進行調查,由于清苑各鄉地勢水利差異大而村戶田權尚無較大分化,所以“調查團按農作水利將全縣分為4個區。每區選擇最普通村莊作分村經濟、村戶經濟、城鎮分業和農戶,抽樣4種調查。第一種注重分配,第二種注重生產,第三種注重交換,第四種注重消費。”共在6個農村市場、78個村莊和11個村的1773個農戶進行了詳細調查。1933年11月--1934年5月他們又對嶺南農村作了詳細調查,首先對中山等16個縣作了全面系統調查,然后又集中力量對番禺縣10個代表村1209戶農家作了具體調查研究。同時又對廣東省另50個縣的335個村作了通訊調查?!?3】這些調查活動其對象典型,組織安排科學,調查手段和技術靈活多樣,因地置宜,是歷史唯物主義、現代社會學與中國農村社會實際結合得較為成功的一次社會實踐。這三個地方的自然條件、社會環境、土地關系及雇傭關系都非常不同,但陳翰笙以大量的調查和精心的設計向人們說明盡管有此種種不同,但農村問題的實質無一例外地都是封建性的土地所有制關系問題。中國的土地問題之所以成為全國性的中心問題,并不僅僅是土地分配不均及高利貸所能解釋的。實際上,土地問題所反映出的復雜的社會經濟政治關系,即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才是問題的所在。通過對不同地區的“農村經濟”的調查研究,說明的卻是有關中國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政治關系的普遍性質,這確是陳翰笙的過人之處,也是他與其他非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區別之所在?!?4】
稍后,在陳翰笙等創辦的《中國農村》月刊上,陸續發表了一些“怎樣做農村調查?”“農村經濟的調查和統計”等有關調查統計方法的文章,引導人們從這樣的角度和目的來作農村調查:“我們的調查,首先要研究帝國主義怎樣侵略中國農村,妨礙農業生產的發展。其次要研究土地和其它生產資料的分配,地主豪紳的各種榨取方式,以及他們同帝國主義和都市資本之間的聯系。第三要研究各類農民的經濟地位,他們的生產方式和農村勞動大眾所受到的各種榨取。最后更要研究各種復興政策的意義和效果,暴露各種改良主義的本質,并替農村勞動大眾指示一條正確的出路?!睆娬{“所得答案要有很明確的社會意義”,“在我們把一大堆的調查材料著手統計之前,首先就要考慮到分類問題”。在按量和按社會性質這兩種分類法中,又強調按社會性質、“根據著土地關系和雇傭關系”將農民分成地主、富農、中農、貧農、雇農這五個階層,“這是最科學的分類方法”。由此出發,調查設計就要注重土地分配情況,租佃關系,雇傭關系,借貸關系,田賦、稅捐、攤派、勒索、勞役,地主、商人、高利貸者同鄉公所的關系,帝國主義、買辦資本同地主豪紳間的聯系,帝國主義、買辦資本怎樣操縱農產品價格或用其他方式剝削農民。在這種理論構架和方法的引導下,結論是很明顯的【15】。
所以有人說:“現階段的中國農村研究直到一九二八年以后,才算具備了微弱的基礎。這種研究有別于前階段的農村研究者三:第一,它的出發點是農村生產關系的徹底改造;而后者乃從舊秩序的持續和局部改良出發。第二,現階段研究的對象是農村社會的生產關系,而前階段則著重于生產力的技術分析(并非生產力發展的社會形態)。第三,現階段的研究方法,是從農村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互適應和矛盾的過程中,全面地把握其本質與歸趨;而前此的研究則把事物的片段,孤立起來,僅僅從事于靜止的觀察。”【16】
另外,中共黨員、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李平心(李于1927年參加共產黨,1932年參加“社會科學家聯盟”1936年參加陳翰笙發起成立的“中國農村研究會”)在1932年6月寫就的《研究中國農村經濟的方法論》一文,已用相當成熟的“辯證法”語言提綱攜領地結合中國實際闡明了農村經濟研究的方法論。他對矛盾是事物的發展運動的動因、矛盾的對立統一、互相轉化、普遍聯系、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統一、量變質變規律等方面的論述尤為深刻。但遺憾的是,該文對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建設的意義后來遠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與承認。限于篇幅,本文僅能概述其要點:他認為形式邏輯與形而上學的機械“均勢論”都不能正確了解認識中國農村,“形式邏輯不承認事物的矛盾性之存在,完全建筑于陳死的、凝固的、空虛的概念之上”,“只能認識事物的靜態”,“不能從事物的矛盾中,在流動發展中,與事物的聯系和互動中去把握實際,即是不能捉住諸事物的過程與動態以及它們內部對立性的統一和相互轉變”。依此觀點推論,“則帝國主義商品之流入農村,只有促成中國農業資本主義化”,而“不能指出帝國主義假手于中國的封建軍閥和豪紳買辦剝削農民的事實”;“只能看見高利貸資本和商業資本與地主勢力的分立,而不知道它們往往是勾結起來剝削和壓迫農民的?!比羰恰皺C械地、抽象地把握到事物的類似,由此而構成一種沒有內容的概念”。例如在分析農村中的社會階級關系時,便會“將佃農、自耕農、半自耕農、雇農等一概歸納而為同一范疇,而對于他們之間的差別性無條件地抹煞了”,終將導致對階級關系和剝削關系的抹煞。而且,“機械的均勢論不了解對立的統一法則,即是不了解事物運動的基礎在于它本身一切聯系中所包含的諸矛盾性與對立的相互轉變,……”;“抹煞質與量的差異性,企圖將一切高級的復雜的運動還原為單純的機械運動,否認高級形態的事物之特殊性”,“把個別的運動所表現出來的暫時的相對的均衡普遍化、絕對化,而由此來確立事物存在之一般的基礎。”所以說“唯物辯證法是最正確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其第一個規律“就是事物的矛盾性之發展與轉變”,“因此在研究中國農村經濟中的第一步就是要注意這些矛盾的關系之發生與轉化。要考察各種矛盾的實質與內容是什么,要追溯各種矛盾之史的發展與轉變?!彼圆荒芄铝⒌貜耐恋刭I賣、高利貸的發達等來斷定中國農村社會的“資本主義”性質,而應看到這些因素在中國社會現實中反而轉化為封建性剝削。另外,既要看到中國與世界聯系(殖民地)的普遍性,又要看到特殊性,“我們必須認識這種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這種辯證法的統一”。因此應該看到世界資本主義農業危機對中國農村的影響,但又不能認為中國農村是資本主義性質進而用資本主義農業經濟危機的理論解釋中國農村的深刻危機。
同時,還應注意中國各地農業發展的不平衡性,如果“不能分別地把握各地的農業經濟特殊關系與不平衡狀況,就不能了解中國農業經濟結構的具體內容。自然,這并不妨礙我們依據普遍與特殊的統一法則,綜合各地的特殊狀況來建立我們對于中國農村經濟之一般的估計。”同理,他強調“我們不能依據抽象的真理來考察農村經濟的各個現象,而必須對于每一個特定的范疇作具體的研究”。而“根據中國歷史上的商人資本發達的事實而斷定中國的資本主義早已發達,封建勢力已摧毀殆盡”這種觀點的謬誤之處即在于“他們根本沒有了解商業資本的特質,只是抽象地抓住資本的概念用此種抽象概念來解說中國農村經濟結構的性質”。最后,還要注意“數量和質量的互相轉變法則…”。但是,“唯物辯證法決不是一種抽象的形式的理論,在研究的過程中,不能一刻使它和具體的現實的情境失了聯絡,因此實際的調查和統計以及搜集材料的工作(這些工作本身亦須以辯證法為基礎),仍然成為目前第一等的任務”。【17】
正是這種指導思想和廣泛深入的農村調查,為他們在農村社會調查和“中國農村社會性質論戰”中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論點和論據。
三
1933年,在農村社會調查的基礎上,陳翰笙同吳覺農、孫曉村、王寅生、張稼夫、錢俊瑞、張錫昌、薛暮橋、孫冶方、馮和法等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由陳擔任理事會主席直到1951年該會解散。1934年他們創辦了《中國農村》月刊公開出版,登載大量調查報告和論文,公開宣傳馬克思主義,并對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農村研究進行了廣泛的批評。他們的理論自然也遭到其他派別的批評反對,而對他們的批評最為激烈、最為全面的卻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另一流派,即中國“托派”。這樣,論戰雙方實際是用同一種語言進行“對話”。
論戰的導火線是經濟學家王宜昌于1935年1月26日在天津《益世報》的《農村周刊》上發表的《農村經濟統計應有的方向轉換》一文(由于此派論點后來經常發表于“中國經濟研究會”主辦的《中國經濟》雜志上,故被稱為“中國經濟派”,而另一派則被稱為“中國農村派”)。他在文中對“中國農村派”所主張的以生產關系的總和作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和出發點表示不滿,認為是“單注意社會條件及人對人關系”而忽視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即忽視了生產力的因素。對“中國農村派”認為土地問題是農村的中心問題,他也表示異議。所以,他認為應實現三個十分重要的方向轉換:“中國農村研究的第一方向轉換,便是在人和人的關系底注意之外,更要充分注意人和自然的關系”。第二方向轉換“便是注意農業生產內部的分析,從技術上來決定生產經營規模的大小,從農業生產勞動上來決定雇農底質與量,從而決定區別出農村的階級及其社會屬性”。第三方向轉換“是在注意農業經營收支的情形,資本運用的情形和其利潤分剖的情形。這里,不僅要注意到農業主要業務,而又要注意到副業的作用”【18】在后來的答辯文章中,王宜昌對自己的觀點又作了進一步的說明和發揮:“第一方向轉換”是其理論的“骨干”,由此生出“第二方向轉換”即“關于農業生產上的資本制生產過程”和“第三方向轉換”即“關于農業生產上的資本制流通過程”。【19】很明顯,他所主張的“農村經濟統計應有的方向轉換”實質上并不只是主張一種技術性或方法論的轉換,而是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但也是以馬克思和列寧為依據)解釋,目的是為了說明中國農村已是帝國主義殖民體系中的一部分,因而其性質已是資本主義社會。
因此,他自然要認為中國農村的中心問題不是土地問題而是資本問題:“中國現階段農村經濟問題的核心,仍是土地分配問題嗎?這是很成問題的。據我的意見,資本分配問題才是重要的,土地分配問題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以后便過去了?!薄皳业难芯?,今日中國農村經濟,已是商品經濟,而且資本主義已占優勢,土地所有形態已經被資本制生產屈服了。所以‘問題的中心’并不再是土地所有形態,地權,租佃關系等等,而是資本制的農業生產過程的分析?!薄?0】不過,他并未列出起碼的資料數據,而是大段地摘引列寧關于俄國農村資本主義發展的論述作為自己的論據,不能不給人一種牽強附會之感。同樣,在論述生產力的重要性時,他也未能以實證性資料來說明中國農村社會生產力的變化或發展,而是以十分抽象、艱澀的長篇大論來說明農村研究應注重生產力。他概括自己與“中國農村派”關于生產力的爭論“則一點是生產力的技術性,二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和社會,三是技術的生產力又表現為社會的歷史的生產力”。而“社會的進步發展,是人類和自然的矛盾中,人類更服從而更征服自然。人類征服自然的程度,以技術或生產力表現出來。”【21】在他的理論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技術/生產力實際上是等同的。其目的依然是要說明中國農村“雇傭勞動者”的增加和“新式生產技術”的結合產生了“資本主義的農村生產力”,由此決定了生產關系/社會的資本主義性質。
王宜昌的觀點得到了張志澄、王毓銓、張志敏、王景波等人的響應,但王景波的論證方法和角度與他們略有不同。王景波以列寧的帝國主義/殖民地理論為根據,認為“中國是一個殖民地,殖民地就是世界資本主義的一個鄉村?!币虼恕巴鈬Y本的支配必然要在中國造成以它為主體的商品生產的體系”,“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之發展不僅加重剝削,并且要改變中國國民經濟的構成”,所以“中國的一般的經濟關系,無論在城市或鄉村,都是資本主義的”。這樣,“為爭得民族的經濟之自由發展,所要推翻的生產關系,不是‘封建剝削’,而是外國資本的統治”?!爸袊耐恋貑栴}之解決(即為充分發展民族生產力,消除土地的壟斷),無論在經濟或政治的觀點上,只有在推翻外國資本支配之下,才可思議”,所以“中國民族取得獨立后,土地的改革將采取何種的形式,這是屬于將來的事,今天且慢些講”?!?2】與王宜昌一樣,他也是反復引用馬克思和列寧的著作,而缺乏有關中國農村的必要的實際資料。
四
對于“中國經濟派”的批評,“中國農村派”立即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作出大量反駁。
首先,他們認為農村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應當是農業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農業生產中的社會生產關系),而不是人與自然界(人與土地,機械,肥料等)的關系”,亦即“地主與農民間的關系”,農業資本家與雇農的關系,“農村與都市經濟以至于國際市場(對殖民地而言為國際帝國主義)的關系。”農村經濟學要解決的具體問題是地主、資本家是如何剝削農民、雇工的,農民是如何分化的,工業資本、城市、國際資本帝國主義是如何剝削、壓榨農村并使農村破產的。而人與自然的關系等種種技術性問題是農學家或農業經營學的對象,決非農業經濟學的對象。也就是說:“中國農業經濟研究的對象是中國農村的生產關系,或是農業生產,交換和分配過程之中人與人間的社會關系,而不是別的。”【23】為什么一定要把生產關系而不是生產力作為研究對象呢?這實際有一種理論預設,即中國農村需要社會革命而不是點滴的改良。他們說得十分明確:“假如我們研究的出發點是在舊秩序的持續和局部改良,那末我們一定會以片斷的,靜止的對于生產力的技術的考察,作為我們的主要任務。反之,假如我們的出發點是在求農業徹底的改造,那末我們一定會以對于農村生產生產關系在其發生,成長和沒落的過程之中全面地把握其本質與歸趨,作為我們的主要任務?!薄?4】
其次,對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問題,他們認為生產力是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總和,因為生產資料如不與勞動力結合,生產便無法實現?!暗珓趧恿εc生產資料相結合的社會條件卻因所處社會之不同而完全相違異。”所以問題不在于“有否注意生產力”,而在于“怎樣注意生產力”,因此應從研究社會經濟改造規律這一角度和出發點來注意、研究生產力?!?5】當然,他們無法否認生產關系決定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但非常強調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互相作用,尤其是“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促進和制約作用”。因此“中國經濟派”的謬誤在于:“1。他們只看到生產關系底被動性,而沒有看到它底能動性,即生產關系對于生產力的制約作用,因此也就不能理解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的矛盾的沖突。2。他們因從機械的觀點來理解運動(生產力推進生產關系),不從矛盾的觀點來理解運動(生產力同生產關系的對立的統一),因此也就不能理解運動中的飛躍過程,即生產關系底突變。3。這種機械的客觀主義在實踐方面,不是變成悲觀的宿命論者,就是變成樂觀的等待主義?!薄?6】很明顯,他們對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論述已很成熟,幾近于日后的“標準論述”。
第三,他們認為土地問題是農村的核心問題,因為土地是農業生產最主要的生產手段,而中國耕地的百分之七十集中在占農村人口百分之十的地主的富農手中。另外,農村商業資本的高利貸資本一般地也是以地權為基礎的。而土地問題也就主要是指土地的分配,亦即現存各種土地所有的形態的性質,研究土地問題的根本任務仍是闡明土地所有形態之下所隱藏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7】他們把土地問題作為農村中心問題,無疑比王宜昌等將農業資本作為中心問題更符合中國農村實際,當然就更具說服力。
第四,針對王宜昌認為他們的調查首先便以地主、富農、中農、貧農等劃分來進行農村調查研究,是在統計之前先定性、“以自己的主觀圖式來硬嵌社會事象”的批評,他們闡述了自己的分類理論。他們反復強調除了土地等“物質的因素的基本尺度外,我們在農戶分類時必需更注意些社會生產關系作為參考。在這里,最適當的生產關系便是雇傭關系。”正是這些社會關系在“統計”之前已決定了各階級、階層間質的差異。而“純客觀”的統計,終將導致對這種階級差別的抹煞和否定,結果反陷入主觀的錯誤中去。“這種‘客觀的’統計法除了遮蔽客觀的事實以外,別無其它作用?!薄?8】
第五,他們認為帝國主義的侵略并未使中國農村資本主義化,而將農民與帝國主義的對立作為中國農村主要社會矛盾是簡化/單純化的帝國主義對中國社會的統治方式,忽視了農村內部的對立,即農業生產關系中的內在/主要矛盾。換句話說,帝國主義的統治是通過中國買辦性資本和封建勢力的結合來實現的。其結果“使中國農村直接間接地更隸屬于列強資本的支配,它使中國農村中半封建的剝削以更加尖銳的形式,起著更加酷烈的作用。同時,我們說,這種變化并沒有使農村結構起了質的變化;它只是使中國的殖民地性和半封建性格外尖銳罷了。”【29】
另外,對“中國經濟派”以列寧對十九世紀俄國農村資本主義發展論述來分析中國農村的作法,他們非常不以為然,并對列寧的有關論述作了十分靈活的解釋?!耙晾锲嬖谘芯慷砹_斯資本主義發展時,便常用馬和耕地面積來劃分農戶。但這里有一點是應當注意的:中國的農村經濟在土壤,氣候,作物等都比革命前的俄羅斯為復雜”,以中國找不到一個客觀的物質量作為分類標準。而且,“伊里奇在研究俄羅斯資本主義發展時所應用的材料大半是官家所發表的統計。這些統計材料底編制者對于農村中的生產關系當然是不注意的。在他們底統計中自然不會混進半點社會的因素,而只包括一些物品的計算(這便是王先生所認為是最客觀的統計)。所以伊里奇底農戶分類法安知不是要利用官家統計材料時所采取的不得已的辦法。但如今我們所討論的是自己實行調查和自己編制統計時所應采用的農戶分類方法。”【30】所以“許多研究農村經濟的學者歡喜用帝俄的情形全套地搬到中國,來解釋中國農村資本主義的高度發展”,完全脫離了中國實際。在把兩國農村作了對比后,認為“在當時的俄國,資本主義的矛盾已經成為一般經營的基礎,而在今日的中國土地所有還是剝奪剩余生產物的基礎?!薄?1】
當將以上幾點作了詳細論述之后,自然就得出了中國農村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結論。
這次論戰,無疑使“中國農村派”的觀點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如非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家、長期在定縣作鄉村改良工作的李景漢在1937年出版的《中國農村問題》一書中也認為“農村的主要問題是由社會生產關系而起的階級的沖突問題,或是在農業生產,交換和分配過程之中人與人間的社會關系問題。農業生產的根本工具是土地,因之土地問題可說是農村問題的基點?!薄稗r村問題之解決的最大障礙是現有的土地制度。土地問題解決了以后,農村問題才有解決之可能。我們亦要認清土地問題之重心是土地制度,即生產關系而不是生產技術?!薄?2】
在論戰中,“中國農村派”毫不諱言自己“反帝反封”進行社會革命的目的,“我們對于中國農村社會性質問題的討論,目的不在學院式的爭辯,而在根據具體的事實跟經驗,決定目前中國農業改造運動或農民運動的任務與性質?!倍@在“規定中國整個改造運動的任務與性質的時候,是有決定的作用的。”【33】他們絲毫不認為這種目的和理論的預設會防礙社會研究的“科學性”,因為他們認為只有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才是關于人類社會的唯一的科學理論,既是認識社會的工具,又是改造社會的武器;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革命性與科學性的統一,方法與目的的統一,價值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統一。
但是,他們從1928年開始進行的一系列農村調查和研究,都是依嚴格的學術規范寫就的專業報告與論著(因此才對理論界和知識界有說服力)。在他們的研究中,社會學與經濟學密不可分,實證性研究與理論性研究緊密結合,因而對諸如社會性質這類“重大理論問題”具有較強的闡釋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他們理論建構的意圖非常明顯,但卻十分強調與中國社會現實的相適,努力把“馬列主義”中國化,這與對手一味生搬硬套列寧關于資本主義在俄國農村發展的論證方法和結論適成鮮明對照。30年代中期關于中國農村社會性質的論戰,實際上是20年代初和30年代初關于中國社會性質兩次劇烈論戰的延續和深化。這次論戰雖然沒有前兩次論戰那樣轟轟烈烈、那樣引人注目,但卻更加深入。從中,的確可以看到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迅速成熟。
“中國農村派”在這次論戰前后的論述表明,中共理論界關于中國社會性質的判斷和論證在1935年實際已經完成。而這是關于中國革命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論論證、建構和表述,因為“只有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才能認清中國革命的對象、中國革命的任務、中國革命的動力、中國革命的性質、中國革命的前途和轉變。所以,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34】所以,稍后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這兩篇重要文章中,便可不必詳細論證而將中國近代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這一宏觀理論概念作為定論提出,并在此基礎上展開了有關中國革命的種種論述。
━━━━━━━━━━━━━━━━━━━━━━━━━━━━━━━━━
【1】見《時事新報》,1920年11月5日。
【2】《獨秀復東蓀先生底信》,《新青年》八卷四號,1920年12月。
【3】《馬克思學說與中國無產階級》,《新青年》九卷四號,1921年5月。
【4】《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83頁。
【5】《中共中央關于接受國際對于農民問題之指示的決議》(一九二九年九月一日),陳翰笙等編:《解放前的中國農村》(一),中國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第40頁。
【6】見《中國革命與機會主義》,1929年10月版。
【7】見《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資料選輯)》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6、163頁。
【8】嚴靈峰:《“中國是資本主義的經濟,還是封建制度的經濟?”》,任曙:《中國經濟研究緒論》;見《中國社會性質論戰(資料選編)》上,第344、350頁;下,第452、473、475頁。
【9】劉夢云:《中國經濟這性質問題的研究》,《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資料選編)》下,第532--552頁。
【10】無疑較早地認識到農村的重要性,因而在湖南和江西進行了一些農村社會調查工作。但其調查范圍較小,其方法、手段及細致程度都與現代社會學十分不同,在當時并未引起思想、理論、學術界的重視。
【11】陳翰笙:《四個時代的我》,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40頁。
【12】陳翰笙:《中國的農村研究》,《勞動季刊》第一卷第一期,1931年9月。
【13】杜松:《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農村經濟調查團活動始末》,《中共黨史資料》第45輯,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年版。
【14】具體方法可參見陳氏所著《畝的差異》,《黑龍江流域的農民與地主》,《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集刊》第1號;《無錫的土地分配與資本主義前途》,《農業的中國》(中國作者農村調查資料選輯,以英文出版);《封建社會的農村生產關系》,《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農村經濟參考資料之一》;《難民的東北流亡》,《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集刊》第2號;《中國土地問題》,《農業周報》第53、54期合刊;《中國的農村研究》,《勞動季刊》第1卷第1期;《工業化與無錫的農村副業》,《女青年月刊》1931年4月號;《現代中國的土地問題》,《中國農村經濟》上海1934年版;《廣東農村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海1934年版;《中國的地主與農民》,紐約1936年英文版;《工業資本與中國農民:中國煙農生活研究》,上海1939年英文版;另外,由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調查編寫、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江蘇、浙江、河南、陜西等省的農村調查報告,其中相當部分是由“農村經濟研究會”會員主持的。還可參閱《中國農村》雜志上的大量有關文章。
【15】張錫昌:《怎樣做農村調查》,《中國農村》第二卷第三期,1936年3月;韋健雄:《農村經濟的調查的統計》,《中國農村》第二卷第六期,1936年6月。
【16】錢俊瑞:《評陳翰笙先生著〈現今中國的土地問題〉》,《中國農村》第一卷第五期,1935年2月。
【17】李鼎聲(即李平心):《研究中國農村經濟的方法論》,《中國農村經濟論》,上海黎明書局1934年版,第145─164頁。
【18】轉引自錢俊瑞《現階段中國農村經濟研究的任務》,《中國農村》第一卷第六期,1935年3月。
【19】王宜昌:《論現階段的中國農村經濟研究──答覆并批評薛暮橋錢俊瑞兩先生》,《中國農村社會性質論戰》,新知書店1936年第三版,第100頁。
【20】同上,第103─105頁。
【21】王宜昌:《關于中國農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中國農村社會性質論戰》第113─114頁。
【22】王景波:《關于中國農村問題的研究之試述》,《中國農村社會性質論戰》第147─174頁。
【23】孫冶方:《農村經濟學底對象》,《中國農村》第一卷第十期,1935年7月;錢俊瑞:《現階段中國農村經濟研究的任務》,《中國農村》第一卷第六期,1935年3月。
【24】錢俊瑞:《現階段中國農村經濟研究的任務》。
【25】孫冶方:《農村經濟學底對象》。
【26】薛暮橋:《研究中國農村經濟的方法問題──答覆王宜昌王毓銓張志澄諸先生》,《中國農村》第一卷第十一期,1935年8月。
【27】錢俊瑞:《現階段中國農村經濟研究的任務》;薛暮橋:《研究中國經濟的方法問題》。
【28】孫冶方:《論農村調查中農戶分類方法》,《中國農村》第一卷第十期。
【29】陶直夫(即錢俊瑞):《中國農村社會性質與農業改造問題》,《中國農村》第一卷第十一期。
【30】孫冶方:《論農村調查中農戶分類方法》。
【31】陶直夫:《中國農村社會性質與農業改造問題》。
【32】李景漢:《中國農村問題》,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第23、127頁。
【33】陶直夫:《中國農村社會性質與農業改造問題》。
【34】:《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選集》四卷合訂本,1967年版第5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