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視域中的政黨概念
時間:2022-03-21 05:37:00
導語:中西方視域中的政黨概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梳理了中、英、美等國的政黨概念,論證了政黨的定義在不同國家,甚至在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也應該有不同的內涵外延。而我們自己關于政黨的概念,沒有注意到我們黨在建國前后所發生的政黨的作用或功能的變化。甚至在十六大我們明確提出革命黨與執政黨的區分以后,政治學界依舊未能與時俱進地給出描述今天政黨特質的概念。本文嘗試回答了政黨在今天應該是代表一定(一個或幾個)階級、階層或利益集團,協力競取政治權力和職位以實現社會正義的組織。
改革開放以來,大陸政治學界對政黨的概念研究日漸深入,并各有優長。本文在梳理這些概念并在同英美兩國政黨概念比較的基礎上探討了政黨概念的應然。
一、大陸政治學界給出的政黨定義
大陸政治學界對政黨的定義似可歸納為以下三種:
1.馬克思主義的定義
直到今天,大陸政治學界關于政黨概念的主流定義依舊是馬克思主義的定義??梢愿叻畔壬鸀榇?。其特點是強調政黨的階級性,并認為階級性是政黨的根本屬性。如高放先生1992年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撰寫的條目:“政黨是代表一定階級、階層或集團的利益,旨在執掌或參與國家政權以實現其政綱的政治組織”[1](P351)。這一定義中之所以有“參與國家政權”,當是力圖涵蓋八大派之意。俞可平在其《政治學通論》[2](P65-66)、徐育苗在其《中外政治制度比較》[3](P569)、石侖山與馬曉燕在其《政黨與現代社會發展》[4](P4)中都大體沿用了該定義。
2.中西結合的定義
代表人物是王浦劬、周淑真兩位教授。王浦劬教授在一一指出近代以來西方諸多政治學家給政黨所下定義的不足后,說政黨“本質上是特定階級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階級政治力量中的領導力量,是由各階級的政治中堅分子為奪取或鞏固國家政治權力而組成的政治組織。”[5](P265)該定義在強調政黨的階級性上與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定義相一致,但用這個政黨定義來觀照中國的八大派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得出它們不是政黨的結論。
周淑真教授則以為政黨:“是一部分政治主張相同的人所結合的,以爭取民眾或控制政府的活動為手段,以謀促進國家利益實現共同理想的有目標有紀律的政治團體?!盵6](P6)此定義不同于前述馬克思主義政黨定義的地方,在于它既沒有強調政黨的階級屬性,也沒有強調奪取或鞏固政權(主要是暴力的)。用這個定義指稱西方的政黨,約略可以;而用以指稱中國大陸各黨,則同樣不能說明派的黨派性質。作者說該定義是在綜合“中外學者對''''政黨''''的定義”[6](P6)基礎上給出的,但作者也許沒有想到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政黨定義無論怎樣綜合都難免顧此失彼。
3.西化的定義
考察上述政黨定義中關于“奪取政權”的說法,也許可以追溯到《共產黨宣言》:“共產黨人最近的目的是和其他一切無產階級政黨的最近目的是一樣的:使無產階級成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盵7](P285)馬克思恩格斯當年說這段話的時候,無產階級還沒有成為階級,還沒有取得政權。而在無產階級成為階級并取得政權以后,上述理論家們也許理所當然地以為應該加上“鞏固”,但對如何鞏固,以及已經奪取政權的政黨和國家的主人--人民之間究竟應該是什么z系,卻沒有深入分析[8]。
最早對這個問題作出分析的是王長江先生。他從民主政治與政黨的角度闡述了政黨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具體體現為政黨是民眾參與政治的工具,是溝通民眾與政府聯系的橋梁,是人民控制政府之手的延伸[8](P30-44),從人民-政黨-公共權力的角度厘清了三者之間的關系,但遺憾的是王先生即便在“政黨的定義”這一節中,也未能就政黨給出明確定義[8](P44-47)。
2005年,燕繼榮將政黨定義為:“政黨就是人們為了通過選舉或其他手段贏得政府權力而組織的政治團體?!彼爬ㄕh區別于一般社會組織和利益集團的特征是:政黨的目標是通過競取政府職位而贏得政府權力;政黨是一個擁有正式會員的較為穩定的組織機構;政黨對政府政策的每一個問題都給以廣泛的關注;政黨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識形態為基礎[9](P210)。燕繼榮說,政黨的上述特征“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那里也得到了充分的闡述”[9](P210),但他沒有看到或者是有意忽略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定義從來沒有提到過贏得政府權力的手段問題:在革命黨的年代,這種手段我們可以理解成是暴力奪取政權,--甚至,這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執政黨的年代,如何鞏固或保持執政黨的執政合法性問題,以往的定義卻從未提及。從這個角度講,燕繼榮的貢獻也許不在于他對政黨進行的功能分析[9](P213-214),而在于他提出了政府贏得政府權力所使用的手段包含“選舉”。也就是前述王長江先生所謂政黨是“人民控制政府之手的延伸?!边x舉,意味著國家權力的終極來源是人民,意味著國家乃至整個政治權力都必須歸屬于選民。換句話說,這個定義,盡管它是一個“西化”了的定義,但它厘清了政黨與人民之間的關系問題,是向“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一憲法原則的回歸。如此重要的一個關節點,筆者以為,在給政黨下定義的時候,是無論如何應該涵蓋進去的。
二、西方學者的政黨定義
西方政治學者們曾經從政黨的產生、特點、主體、行為、活動領域、結果、目的等不同角度,在不同時期給出過政黨的不同定義。政黨本身就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甚至在相同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也有所不同是理所當然。
1.英國學者的定義
柏克認為:“政黨是一些人基于一些一致同意的原則組織起來,并用他們的共同努力促進國家利益的團體[10](P5)。該定義堪稱經典并廣被引用。它包含了政黨的三個要件:(1)政黨是一群人的組織,一個人不能構成政黨;(2)有共同的活動基礎,如信仰、主義或者普遍認可的原則,這一點和烏合之眾劃清了界限;(3)目的是促進國家利益,這一點又與一般的群眾組織、利益集團區分開來。但隨著英國政黨實踐的逐步深入,政治學家們給政黨一詞逐漸添加了新含義。如”政黨是為了在國家內行使權力而組織起來的人們的機構“,”政黨是尋求使用合法的手段去追求它們的目標的組織“,”能夠用競選手段在政府中尋求職位的時候就這樣做的那些組織就是政黨“等等[10](P2)。
上述定義較之于柏克的定義,有兩個不同:一是它們不再強調組織政黨的目的是促進國家利益;二是包含了政黨與政府的關系。并且我們注意到,在英國晚近的辭書中,采用的是柏克以后這種發展了的定義。如《國際社會科學百科全書》說:“它指的是以在競選中贏得公職為目標的組織。后來''''政黨''''的意義逐漸引申,亦包括并非從事競爭選舉的政治組織,諸如無法通過選舉而取得公職的小黨,尋求廢止選舉競爭的革命組織,以及極權國家的統治集團?!盵11](P428)政黨定義的最新進展,是艾倫維爾作出的:“政黨是這樣一個組織:(1)它依靠占據政府中的職位尋求對政府的影響;并且(2)通常不是代表社會的一個單一的利益,而是試圖代表大多數的利益(聚合利益)。”(1996)[10](P5)這個定義恰當地指出了今天英國的政黨不再代表某一單個的階級、階層或集團的利益而強調利益聚合。這是一個重要的進展。
上述關于政黨的定義,體現的都是英國這樣一個競爭性政黨體制國家的政黨現象。走出英國一步,這些定義也許就不那么適用。如,如果我們認為“政黨是為了在國家內行使權力而組織起來的人們的機構”,那么,我們很容易就找到反證: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的目標是推翻國民黨的統治、促使現政權解體而不是在現政權內行使權力。
馬克思主義者的經典作家認為共產黨的作用就是加速資本主義國家的滅亡,在隨后的共產主義社會,政黨乃至國家都將不復存在。
2.美國學者的定義
盡管現代意義上的政黨起源于19世紀30年代的美國,但一直到20世紀上半葉二戰發生,美國政治學家們卻不曾為政黨給出過多少定義。二戰期間并以后,美國政黨的定義多了起來,但這些定義與英國的相比則有很大不同。
典型的如熊彼特說:“一個政黨并不是如古典學說(或埃德蒙·柏克)要我們相信的那樣,是旨在''''按照他們全體同意的某個原則''''來推進公眾福利的一群人?!币驗椤叭魏握h在任何特定時間里當然要為自己準備一套原則或者政綱,這些原則或政綱可能是采取它們政黨的特征,對它的成功極為重要??一個政黨是其成員打算一致行動以便在競選斗爭中取得政權的團體。”(1942)[12](P413)顯然,熊彼特對柏克的政黨定義不以為然。在筆者看來,熊彼特的這個定義無疑反映了美國政黨時至今日的兩個最為重要的特征:(1)組織政黨的目的:獲得政治權力;(2)獲得政治權力的手段:選舉。只要獲得政治權力的手段是選舉,政黨之是否促進公共福利或追求社會正義等就不重要。因為是不是促進公共福利或追求正義等不是由哪個黨宣稱就可以一定做到的,換句話說,一個政黨不可能靠它宣稱的原則來確定它的性質。評價一個政黨是不是促進公共福利或追求正義,這種促進或追求達到了什么程度,只能由選民來評價。但筆者也以為,宣稱促進公共福利或追求正義,可以占據“道德的制高點”。這種“道德制高點”的占據,不論是對外樹立政黨的形象,還是對內規制政黨本身以獲得選民支持,都有益處。但無疑,熊彼特的定義不能解釋那些不投本黨支持票的共和黨或黨員的行為。熊彼特后的政治學家們給出的政黨之諸多定義中,與熊氏的定義有傳承關系:如戴維·杜魯門認為“美國政黨在通常情況下是一種動員投票的工具”(1951)[13](P294-295);拉斯維爾認為:“政黨是一個闡述復雜問題并在選舉中提出候選人的集團?!?1955)[5](P264)索拉福認為:“政黨可以說是政治權力組織的機構,其特征是支配競選的能力?!?/p>
(1964)[5](P264)愛潑斯坦說:“政黨是組織松散的、以特定的標簽(政黨名稱)尋求選舉政府官員為目標的組織。”(1967)[14](P9)薩托利認為:“政黨是被官方認定在選舉中提出候選人、并能夠通過選舉把候選人安置到公共職位上去的政治集團?!?1976)[15](P63)希爾斯曼說:“與其說政黨是一種權力工具或獲得權力的組織,不如說它是爭取民眾支持的舞臺或通向選舉擔任公職的臺階?!?1979)[16](P359)晚近的定義是邁克爾·羅斯金給出的。他說政黨“是以通過贏得大選的方式來影響政府為目標的組織?!?1997)[17](P227)
顯然,美國的政治學家們在對政黨進行定義時往往更為強調政黨在競選中的作用,而不像英國人那樣強調政黨在政府中影響政權的作用。他們通常認為政黨的主要活動就是選出候選人。這也是美國政黨制度所具有的獨特性使然:美國的政黨僅僅是一些松散的政治聯盟。四年一度的大選,當選者也往往是依靠政黨候選人的人格魅力而不是政黨的公眾親和力,這已是一個常識。在這樣一種政黨體制和政黨實踐中,美國的政黨定義表現出來的與英國的政黨定義的不同當然是可以理解的。
上述英美西方學者給出的這些政黨定義,無疑地,如國內很多學者已經觀察到的,它們忽略了對政黨階級性的強調。英美等國家的政治學學者們,何以對馬克思主義的這樣一個被視為經典的政黨屬性視而不見或者避而不談?而我們的政治學學者們為什么又一再強調?
1.中西方政黨概念不同的原因
要回答中西方政黨概念不同的原因,便不能不考察政黨產生的歷史。
當我們將政黨的產生放到現代化過程的大視野中去考察,我們發現西方的政黨產生于現代化的進程之中,西方的民主政治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而政黨又是民主政治的產物。換言之,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了階級、階層的分化,進而產生了不同的利益集團、不同的階級、階層和各利益集團的代表并他們的不同的利益訴求,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政黨。政黨是社會中的一部分人建立起來的組織,表達的是一部分人的意愿。正是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在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勢力的斗爭中,兩個階級都先后找到了政黨這種政治斗爭的有效手段。并且由于資本主義是建立在“民主”、“自由”、“平等”的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強調天賦人權,因此社會各集團之間的利益分配既不是通過奴隸主式的強制與鎮壓來實現,也不是通過專制國王的等級分封來實現,而是通過“平等”、“自由”的競爭來實現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這條基本的經濟原則,也是它們的政治活動的基本原則?;蛘哒f,離開了資本主義條件下形成的自由、平等、競爭這些啟蒙時代產生的基本價值的指引,上述意義上的政黨是不會產生的。關于歐美無產階級政黨的產生,恩格斯也曾明確地指出:“這些階級對立,在他們因大工業而得到充分發展的國家里,因而特別是在英國,又是政黨形成的基礎,黨派斗爭的基礎,因而也是全部政治歷史的基礎?!盵18](P196)
而在諸如我們這樣的外源性的后發的現代化國家,是先產生了政黨,然后由政黨擔負起發動和推進現代化的任務。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政黨通常有兩大任務:第一是獲得民族獨立與民族解放,建立一個民主政權和民主制度,為現代化準備條件。第二是領導這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在建立民主政權和民主制度的過程中,或者采取和平過渡的方式,政黨并在這種民主制度的形成中學會民主;或者采取暴力的形式,政黨并在暴力奪權之后,逐步發展自身的和社會的民主。在領導這個國家的現代化的過程中,使政黨本身與社會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換言之,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正在與我們這個國家一起現代化著。
由于政黨產生的背景、原因不一樣,也就決定了政黨的定義以及相應的作用、功能不一樣。同樣的原因,政黨的定義以及相應的作用或者功能,甚至在獲取政權前后也就不一樣。因此,政黨的定義在不同的國家,甚至在相同的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也就應該有不同的內涵外延。而我們自己關于政黨的概念,恰恰是沒有注意到我們黨在建國前后所發生的政黨的作用或功能的變化。甚至在十六大我們明確提出了革命黨與執政黨的區分以后,政治學界依舊未能與時俱進地給出描述今天的政黨的特質的概念。
2.中國大陸的政黨應當是什么
前述高放等使用的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定義“政黨是代表一定階級、階層或集團的利益,旨在執掌或參與國家政權以實現其政綱的政治組織”約略已經不能描述大陸政黨的實然。以我黨為例,她代表的已經不是一定階級、階層或集團的利益,她代表的是幾乎所有階級、階層或集團等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了,她的目標也不僅是執掌國家政權,而且是永遠執掌國家政權。共產黨與派之間是領導與被領導、執政與參政和互相監督的關系。派參政不是參與執政,也不是聯合執政,而是參加國家政權,在重要人選協商和重大方針政策、重要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充分發揮作用,促進和體現人民當家作主。
王浦劬、周淑真等給出的政黨定義的局限已如前述。在“政黨是一部分政治主張相同的人所結合的,以爭取民眾或控制政府的活動為手段,以謀促進國家利益實現共同理想的有目標、有紀律的團體”[6](P6)。這一定義中,“爭取民眾”和“控制政府”用“或”連接,將二者變成了一種選擇關系,頗令人費解。爭取民眾難道不是為了控制政府、掌握公共權力嗎?二者之間似應是一種手段與目的的關系。也許還是燕繼榮那個“西化”的定義更能說明我黨應有的特征:“政黨就是人們為了通過選舉或其他手段贏得政府權力而組織的政治團體。”但這個定義,如果指稱中國共產黨,則把馬克思主義關于政黨的階級本質一風吹了,它好像也割斷了歷史的聯系。
忽略從階級性上去考察政黨,對于中國共產黨這樣一個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下啟發、動員并帶領全國受苦難的人民獲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馬克思主義的革命黨來說,對于一個外源性后現代化國家來說,諸如奪取權力的方式以及政黨的組織并對紀律的強調等這些我黨本身獨有的特征等便說不清楚了。--那個時候,人心的向背是體現在戰場上。但問題在于,當我們獲得了國家獨立,反動派被打倒,人民翻身成為這個國家的主人的時候,執政黨與人民之間究竟應該是什么關系,并依賴著什么樣的制度設計來實現或者體現這種關系,沿用高放等的政黨定義也說不清楚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筆者以為,我們大可不必在諸如政黨概念的問題上也和西方“接軌”或謀求“綜合”。正如我們看到的,政黨本身是一個歷史范疇。西方兩個最重要的也是最同質的國家英國、美國的政黨概念都不一樣,我們和他們哪個國家“接軌”?中國有自己的國情,這不是一句套話,而是一個客觀存在。然則仍舊有兩個問題需要闡明:
(1)政黨作為一種政治組織,不論中西方,它們仍舊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這些特點似可歸納為:政黨是一種組織;政黨是一種以謀取國家公共權力為目的的組織。
(2)公共權力的來源是什么?或者說,政權的合法性來自哪里?
從亞里士多德、孔子到韋伯再到阿爾蒙德、李普塞特,他們都論證了合法性指的是民眾對政治秩序、政治統治的認同、支持與擁護,是社會成員對于政治統治的承認和對于政治統治正當性的普遍認可。也就是同志所說的人民群眾的擁護、支持是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與力量之源。理解了合法性這個概念,我們就應該理解,一個政黨,在執政之前,它追求的是努力獲得民眾對它的支持以取得政權;而取得政權成為執政黨以后,它要追求的目標是不斷增強和擴大自己執政的合法性。換句話說,政黨獲得公共權力的來源只能是公民的授權。
而我們過去以為,我們這個黨是工人階級的黨,所以必然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對于這個黨在掌握政權后可能產生的退化或異化警覺不夠。我們至今還有人以為我們通過暴力奪取了政權,如果別的什么人的代表要來爭奪政權的時候,也只能依賴暴力。我們對這種暴力合法性存在的基礎是不是會永遠不變,缺少相應的研究和必要的認識,盡管盧梭很早就說過“即使是最強者也不會強得足以永遠作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強力轉化為權利,不服從轉化為義務?!辈⑶摇跋驈娏η皇且环N必要的行為,而不是一種意志的行為;他最多也不過是一種明智的行為而已?!盵19](P12-13)今天,我們已經認為民主政治、共和制度是實現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我們必須走民主政治的道路。我們在延安時期、解放初期曾經這樣宣稱、這樣實踐過,并且現在進一步宣稱[20]。我們也認為“選舉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共和制度的前提”[1](P81),那么為了鞏固政權,我們就應該走選舉的道路。并且,我們已經在社會的最基層實行了直接選舉村委會、居委會委員的作法并將這種作法在試驗10年后的1998年使其上升為國家意志的最高形式--法律。正是這種實踐,使國民的民主意識、公民意識以及民主實踐的能力等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盡管這種未超越于村落的選舉所產生的還不可能是公民意識,但仍然可以這樣說,在中國的歷史上,中國民眾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覺得應該關注并實際關注自己的利益。正緣于此,公民也許越來越需要政黨的指引。于是,為了明確這種權力的來源,筆者以為在定義政黨時,必須明確把通過選舉贏得政府權力加到政黨的定義之中。一個政黨如果不認同平等、自由、正義是人類終極的價值,并且通過追求這種價值提升它所在民族的文明程度,而想獲得選民的支持,庶幾是緣木求魚。政治的應然目的,從亞里士多德開始,就是為了正義。“正義是社會的幸福?!盵21](P6)而政黨,作為政治的一個重要載體,筆者以為,如果不能自覺地去追求正義,那是政黨的不幸。因此,在定義政黨時,有關價值的指引也應該加到政黨的定義之中。
綜合上述(1)(2),筆者以為政黨應該是:代表一定(一個或幾個)階級、階層或利益集團,協力競取政治權力和職位以實現社會正義的組織。在此基礎上,中國的政黨應該有的特征是:(1)它一定是某一個或幾個階級或階層的積極分子,為維護和實現這個或這些階級或階層的利益而奮斗的組織;(2)其目標指向是國家公共權力的競?。?3)人民的授權是其獲得權力的唯一方式;(4)作為國家主人的廣大人民不必參加政黨,而只保留選舉的權利。
參考文獻:
[1]高放.政治學與政治體制改革[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2.
[2]俞可平.政治學通論[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5.
[3]徐育苗.中外政治制度比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4]石侖山,馬曉燕.政黨與現代化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6]周淑真.政黨和政黨制度比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王長江.現代政黨執政規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9]燕繼榮.現代政治分析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AlanWare:PoliticalPartiesandPartysyste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6.
[11]DavidL.Sillseds: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theSocialSciences,London,CollierMacmillanPublishers,V.11.
[12][美]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3][美]戴維·杜魯門.政治過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14][美]LeonD.Epstein,PoliticalPartiesinWesternDemocracies,NewYork,Praeger,1967.
[15][美]GiovanniSartori:PartiesandpartySystems,NewYork,Vail-BallouPress,Inc.1976.
[16][美]希爾斯曼.美國是如何治理的[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17][美]邁克爾·羅斯金.政治科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1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0]國務院.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EB/OL].http:///politics/2005-10/19/content_3645697.
[21][奧]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
精品范文
9中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