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心理原理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4 04:09:00

導語:思想政治心理原理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心理原理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文章從心理學視角,剖析了認識、需要、情感、意志與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在聯系,提出了如何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學途徑。……

思想是存在于人們頭腦中有意識的主觀精神,包括政治、道德,法紀等內容。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思想觀念的形成是人在實踐基礎上的切身體驗和思維活動的結果,是伴隨著認識、情感、情緒、意志的轉移而完成的。所以,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是品德形成與發展的先導,并直接影響思想道德觀念的轉變,關系著人的內心政治、思想、道德等信念轉移的方向和程度。可見,如何捕捉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原理去觀察、認識、分析,解決其思想、觀點、立場和行為,確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進而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成為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重要途徑。

一、遵循認識規律,引導個人認識

人的認識來源于社會實踐和人對社會的體驗。人的認識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也是一個心理體驗、積淀的過程。個體的政治、思想、道德等認識都是由社會存在而來,是由社會存在經過人腦的反映及一系列心理過程而形成的觀念。所以,認識也是心理傾向定勢的表現之一。當代大學生處于時代瞬息萬變、信息急劇膨脹、各種思想紛至沓來的特定時代,這對于思維敏捷、思想活躍的大學生來說往往會由此引起深層次的思考,形成諸多“熱點”,在思想上產生飛躍式迷惘,認識出現多元化傾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時代的高度,從改革開放形勢下的大學生思想實際出發,不但要有敏銳的目光和扎實的科學理論功底,施以適當的方式方法,還要努力研究大學生認識的心理過程,從認識心理的規律出發,糾正大學生認識上的偏差,進行科學引導,以實現大學生內心信念的科學轉移。為此,需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實事求是面對現實。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敢于正視社會現實的諸多矛盾,直面大學生的思想實際,以科學的理論為導向,堅持從實際出發,解答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努力化解學生的困惑和迷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自我教育方法。第二,堅持雙向交流。即師生間相互尊重,以平等的關系進行交流。教師要以理服人,著重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不能搞居高臨下的“我打你通”。應從學生的認識基礎出發,努力在思想情感的交流中形成共振,以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標。第三,啟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教育學生以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要求指導自己的行為,在實踐中鍛煉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努力發展開放性意識和創造性思維,實現自我發展、自我完善。

二、適應需要動機,激發人生追求

需要是人生的生理和社會的客觀需求在頭腦中的反映。當人的需要有了可以達到滿足的條件時,就產生一種滿足這種需要的主觀愿望和動機,進而產生為實現這種主觀愿望而進行的行動。因此,需要是人行為的基礎和根源,而動機是人從事某種活動的直接原因。

需要、動機、行為三者的關系是:

需要→心理緊張→動機→行為→需要滿足→緊張→解除→產生新的需要

不難看出,需要在人的生活實踐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了解和認真解決大學生的需要,以形成高尚的動機,對轉變學生的思想,充分調動其積極性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大學生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大體上可分為兩類:即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對在校學生來說,最突出的需要就是生活上的需要(主要是飲食需要)、求知需要、健康需要、求助需要、榮譽需要、文藝娛樂和體育鍛煉的需要、戀愛的需要等等。只有正確對待學生的多種需要,并承認其合理性,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堅實的思想基礎。應該看到,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些思想問題,往往是由于我們沒有正確對待學生的某些需要,對學生提出的某些需要表現出厭煩、冷漠的態度,甚至認為學生多事,強調客觀理由太多,太強調個人利益,這種思想有礙于學生正當需要的解決,甚至會激發大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我們首先要學會調節平衡,做好需要的轉化工作。對不合理、不切實際或者合理、但又一時不能滿足的需要,要以黨的政策、法令和規定加以限制和否定,使學生的需要保持平衡,有所抑制。因為人的需要從低級向高低不斷發展,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如此。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還要善于把學生的知識需要、成才需要轉化為大學生的自身需要,形成群體的內在動機,把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發揮到為四化而奮發努力學習上來。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及時正確引導學生個人與集體需要發生矛盾時,能把社會需要轉化為個人的實際行動,使個人行為與集體的需要協調一致,而不為一時利益所束縛。

三、實施情感滲透,升化理想信念

情感是心理的動力因素,是以個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和對客觀事物表示愛憎好惡的內心體驗。人的情感是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高級心理因素,具有社會的本質屬性,它包含著人類所特有的社會意義。對于個人和集體而言,情感具有強烈的驅動力、凝聚力。在人們的認識過程中,情感是認識活動的基本因素之一,是認識結構中最為活躍、最為恒定的因素,它伴隨著人類認識發生過程的始終。情感使人際交往變得深入、豐富、細膩。它是打開心扉的鑰匙,是溝通心靈的橋梁,也是德育成功的前提。強烈的情感可以舒展情懷,凈化心靈、催人奮進、形成較強的意志。

當代大學生的情感是復雜、動蕩、微妙的。他們常常因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滿足而歡欣鼓舞,也會因一時得不到滿足而悲觀失望。他們的情感一般易于外露,喜怒哀樂溢于言表,但有時也表現為內向性和閉鎖性,這是由于他們自我意識的發展,自尊心、自信心很強,不愿望把內心秘密和真實思想輕易向別人吐露。

如果學生不愿和領導或輔導老師說心理話,認為說了也不解決問題,心門緊鎖,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就難以奏效。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著重要作用。情感操縱著人心靈大門的啟閉,對接受外來的教育影響起著過濾和催化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情感心理過程的規律,注意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進行情通理順、順情入理的教育。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高尚、熾熱的情感,真心實意去關心、感化、激發、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克服消極情感,發揮情感在生活實踐中積極作用。同時應對學生充滿愛心,爭取以情感叩開學生的心扉,努力進入他們的精神天地,從而引導大學生在理智上不斷升華理想、信念的境界,確立為實現四化、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的志向和抱負;在情感上不斷升華對祖國和民族的自豪感、責任感和對學校班級集體的榮譽感、義務感,把能為祖國和集體貢獻一份力量作為人類追求的最高目標;在審美上不斷升華對心靈美、行為美、語言美和儀表美的追求和修養,以健康、穩定、高尚的情感去塑造自己的人生。只有通過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才能較深刻地了解德育對象的情感、情緒傾向和狀態,才可能啟動情感、引導愛憎、培養意志,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四、重視意志品格,塑造完美個性

意志是人們自覺克服困難、完成預定任務的心理品格,是心理因素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人的能動性的突出表現。大學生屬較高的社會知識層次,他們由于知識量逐年增加,實踐能力日益增強,意志品格水平也不斷提高。在學習競爭和社會生活中意志相應得到鍛煉。但當代的大學生多數是在良好的學習、生活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在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和應試教育的氛圍下,他們的人生道路比較順利,受挫折少。進入大學,他們的自我意識迅速增長,參與社會的意識逐年提高。面對社會急劇發展所帶來的各種刺激,面對大學生活的新特點,他們的心理定式被打破,意志脆弱的心理缺點有所暴露。當學習遇到困難、人際交往出現障礙、競爭遭受失敗、戀愛受到挫折時,一些學生就會茫然失措,無所適從,從而產生失落感和困惑感。尤其是當挫折強度較強或時間較長時,如意志不強,不能及時對自己進行適應性調整,就可能由失落化為自卑、失望,甚至心灰意冷,精神上出現萎靡不振,心理上產生嚴重障礙,導致輕者休學、退學,重者出走、自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遵循心理規律,重視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一要通過系統而有效的教育和實踐,幫助大學生增強努力學習、刻苦鍛煉、講究道德、追求完善的自覺性,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樂于奉獻的果斷性,在困難面前百折不撓、銳意進取的堅持性和在情感與理智發生沖突時的自制力等,使其成為意志堅定的一代新人;二要通過用正確的思想道德理論指導學生,用英雄模范和先進人物的事跡鼓舞學生,用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感召學生,使其追求的方向明確、目標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