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現代資本主義發展史論文

時間:2022-08-24 10:17:00

導語:世界近現代資本主義發展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世界近現代資本主義發展史論文

1、世界資本主義發展歷程:

(1)萌芽——簡單協作時期(14—16世紀):重大事件: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文藝復興、宗教改革

(2)興起——工場手工業時期(17—19世紀初期):重大事件: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歐洲封建國家改革、啟蒙運動

(3)發展——蒸汽時代(19世紀初~1870年):重大事件: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運動(美國內戰、日俄改革、意德統一)、社會主義運動(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國際、巴黎公社)、民族解放運動(亞洲革命風暴)

(4)成熟——電氣化時代前期(1870年—1917年):重大事件: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組織產生、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加劇導致一戰爆發。

(5)相對穩定發展——電氣化時代后期(1918~1945年):①戰后初期(1918~1923),一戰給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造成嚴重破壞,美國開始取代英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

②二十年代(1923--1929),經濟復蘇,相對穩定繁榮

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發世界經濟大危機,法西斯上臺并對外侵略擴張

④二戰時期(1939--1945),法西斯與反法西斯的矛盾成為世界主要矛盾

(6)進一步發展——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1945年~至今):①1945-1950年,西歐、日本經濟快速復蘇并達到戰前水平,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

②1950—197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速增長,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強(西德、日本經濟崛起),經濟格局由美國獨霸發展美日歐三足鼎立

③1973-80年代初,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相互交織(“滯脹”階段)

④1980初-90年代初,經濟回升并增長

⑤90年代后,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加強、知識經濟興起

2、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1)形成過程:①開始形成:新航路開辟后

原因:新航路開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加強各地之間的聯系,早期殖民擴張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②初步形成:19世紀六七十年代

原因:第一次工業革命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推動工業資產階級對外強占商品市場與原料產地,世界各地許多國家和地區被淪為列強的經濟附庸,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其標志是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

③最終形成:二十世紀初

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列強加緊對外侵略擴張,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盡,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2)世界市場的作用(評價)

①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有利于世界經濟的增長,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和發展,并使世界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②列強對世界其它地區國家的侵略、宰割,使亞非拉國王地區陷入長期落后狀態,但客觀上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擴展到世界各地,沖擊了當地落后的社會生產方式

③加強了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聯系,導致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知識歸納】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包括經濟體系(世界市場)、政治體系(政治制度)和殖民體系三大部份。其形成可分為工場業時期(萌芽)、蒸汽機時代(初步形成)、電氣時代(最終形成)三個階段,貫穿著整個世界近代史。

3、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格局的演變

(1)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①確立原因:a、英國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經濟實力最強;b、英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

喪失原因:a、19世紀末20世紀初,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資本家不愿采用新技術和新設備;b、美德經濟的迅速發展,超過英國

(2)二戰后初期,美國確立了世界經濟霸權地位,日本、西歐受控于美國

原因:a、美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b、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大發橫財;c、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力量在戰爭中被削弱

(3)20世紀六七十年年代以后,出現美、日、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歐經濟崛起,開始沖擊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美國經濟實力則相對衰落(經濟危機、侵越泥潭)。

(4)九十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多極化格局形成

原因: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和全球一體化趨勢加強

4、世界近現代史上資本主義經濟的四次快速發展(原因、特點、影響)

(1)第一次:19世紀中期

原因:①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②新興資產階級在世界范圍內搶占更為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特點: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影響:①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②資本主義國家進一步對外侵略擴張,最終使東方從屬于西方;③促進社會進步,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④三大進步潮流即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相繼而生。

(2)第二次:1870~1913年

原因:①第二次工業革命提高了社會生產力;②帝國主義瘋狂瓜分世界,促進經濟的發展;③歐美處于相對和平發展時期;④資本主義產生了壟斷組織,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特點: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美德經濟迅速發展,英法相對緩慢,英國喪失世界工廠地位,俄日發展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殘余。

影響:①列強瘋狂瓜分世界和資本輸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殖民體系最終形成;②帝國主義矛盾加深,最終引發“一戰”。

(3)第三次:1923~1929年

原因:①歐美各國重視技術的革新,注重調整政策;②戰勝國以“委任統治”的形式對殖民地進行瓜分;③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世界形勢相對和平

特點:美、日發展突出,美國掌握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權。德國經濟重新崛起。

影響: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日益尖銳,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激化,最終爆發1929-1933年經濟危機。

(4)第四次:20世紀50~70年代

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②發達國家利用國際經濟舊秩序,加強對第三世界的掠奪;③雅爾塔體系的確立,在一定時期內使世界局勢相對安定;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空前發展。

特點:日本、西歐發展迅速,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

影響:①70年代,美、日、歐三足鼎立的經濟格局形成;②西方大國利用雄厚的經濟實力,加強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干預;③使世界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科教在國際競爭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

5、列舉世界近現代史上三種資本主義不同發展階段上的經濟思想,簡要指出它們的核心內容,實踐措施,并分析它們興衰的原因。

①重商主義(非考點)

②自由主義:

核心內容: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

實踐措施:資本家自由經營工廠,國家不干涉其內部事務;消除關稅堡壘,各地正常貿易。

興衰原因:為各私營企業發展消除了限制,自由資本主義盛極一時,但無法調整各企業間的無政府狀態

③凱恩斯主義:

核心內容:政府從信貸、投資、生產、銷售各方面干預經濟

實踐措施:加強對經濟的宏觀管理,鼓勵資本家按照政府的計劃進行投資。政府直接投資高風險工業,不同程度地推行國有化政策。

興衰原因: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規模經營和良性發展,但無法克服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6、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脈絡:

(1)英國的興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歷經近半個世紀的曲折與反復,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并通過1689年《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英國工業革命大大提高了生產力,使英國率先進入大機器時代和蒸汽時代,成為“世界工場”。與之相適應,在對外關系上實行“光榮孤立”政策。19世紀末,英國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下來,英德矛盾激化,為維護英國的殖民利益,英國調整了對外政策,與俄法協約。一戰后,英國工商業衰退,倫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政黨政治隨之發生變化,殖民地獨立運動高漲,國際地位下降。二戰使英國削弱,以后逐漸恢復,但很快就進入了“滯脹”狀態。

(2)欲稱霸歐洲大陸的法國:路易十四改革客觀上推動了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法國大革命確立了大資產階級的統治,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19世紀中期法國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僅次于英國的工業國家。普法戰爭,法國戰敗,被迫割地賠款,元氣大傷。在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工業生產退居第三。一戰中損失慘重,由戰前的債權國變為債務國。法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經濟才逐漸恢復。對外竭力恢復歐洲大陸霸主地位。二戰后,追隨美國,由于民族解放運動,法國力量大大削弱。

(3)美國資本主義持續發展:美國獨立戰爭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政治上建立了北方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園主的聯合專政,稱霸美洲的野心也迅速暴露。19世紀中期,美國完成了工業革命。南北戰爭,北方工業資本主義取得勝利,19世紀末美國工業上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一位,對外則走上了海外擴張道路。美國是一個托拉斯帝國主義。一戰中,美國大發橫財,戰后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并妄圖憑借經濟實力支配全世界,但遭到英法抵制。20年代,出現“柯立芝繁榮”,但這種經濟繁榮是暫時的,1929年就發生了資本主義發展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復,遏制美國法西斯勢力。二戰后,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空前膨脹,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對外企圖稱霸全世界,積極推行“冷戰”政策,在美蘇爭霸中最終取勝。但霸主地位也逐漸發生了動搖。

(4)德國三落三起:維也納體系建立后,德意志仍處于四分五裂中。19世紀中期,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為適應資本主義發展需要,實行“鐵血政策”,通過王朝戰爭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經濟長足進展,成為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國家,對外擴張野心增強,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于1914年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果戰敗。《凡爾賽條約》使其政治、經濟、軍事受到嚴格限制。國內爆發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魏瑪共和國。在美英等國扶植下,迅速成為經濟、政治大國。為了擺脫1929年經濟危機困擾,希特勒納粹黨在德國壟斷資產階級支持下,建立了法西斯專政。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戰敗投降,被英法美蘇分區占領,后來形成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的分裂局面。聯邦德國經濟發展迅速,60年代初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80年代末,民主德國合并于聯邦德國,德國再次統一。

(5)亞洲強國日本:19世紀中期,日本幕府統治面臨全面危機,倒幕派推翻幕府統治。明治維新標志著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接著,在政府扶持下產生壟斷組織。日本帝國主義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和軍事性,積極侵略朝鮮和中國,并趁一戰之機暫時獨霸了中國。戰后,日本在巴黎和會上繼承了德國在華特權,但在華盛頓會議上卻受到壓抑,美日爭奪遠東和太平洋的矛盾斗爭激烈。30年代,為了轉嫁經濟危機,1931年發動“9.18”事變,侵占了中國東北三省。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企圖滅亡中國。1941年又發動太平洋戰爭,使二戰進一步擴大。1945年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由于美國庇護,戰后沒有受到嚴厲制裁。日本政府大力改革,并利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期間美國訂貨之機大力發展經濟,60年代末,日本已發展為僅次于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6)擴張野心強烈的俄國:1689年彼得一世改革,加強了俄國經濟、軍事力量,為其侵略擴張奠定了基礎。19世紀中期,俄國農奴制面臨嚴重危機,為了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于1861年進行了廢除農奴制的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并于19世紀80年代完成了工業革命。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成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20世紀初,列寧主義誕生,布爾什維克黨建立,并發動了兩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905年革命和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但政權落入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手中。列寧發動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20世紀90年代初,由于內外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蘇聯解體。

(7)意大利:長期處于分裂狀態,19世紀中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意識的增強,撒丁王國依靠人民的力量,完成了意大利的統一,接著走上侵略擴張道路,同德國和奧匈帝國結成三國同盟。一戰爆發后,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加入協約國作戰。戰后經濟混亂,革命運動高漲,墨索里尼法西斯政黨在大資產階級支持下建立了法西斯統治。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亞,后來又伙同德國干涉西班牙內戰。二戰爆發后,致力于北非擴張。1943年9月,宣布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