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4 02:42:00

導語: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逆反心理青少年;認知水平

論文摘要:逆反心理主要由認知、情感和行為意象三要素構成,家長、學校和社會因素共同影響逆反心理的產生。因此,有必要共同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加以引導和調適,使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

青少年逆反是一個為不同的社會文化研究領域所廣泛涉及的話題。在教育與心理學領域,逆反側重的是反抗的情緒性。因此,“逆反心理是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特殊態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過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想模式和傳統觀念模式的教育背景下產生的認知信息相對立,以一般常態要求相背離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逆反心理的實質是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是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定的逆向心理傾向。”

1逆反心理的心理構成

逆反心理作為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主要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三大要素構成。首先,認知是受教育者態度的基礎,在對態度的作用中,認知主要對逆反心理起準備和導向作用。其次,情感指的是個體在心理上對認知信息的一種情緒體驗,即喜悅愉快或煩憂反感。行為意向是逆反心理轉化為逆反行為的準備,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響。

2逆反心理的成因

1、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特點決定了逆反心理的產生

青春期大腦發育成熟,思維方式和視角已不再單一化化,思維的逆反性和獨立性得到發展,為逆反心理的產生提供了可能。另外,青少年的性別意識逐漸強化,進而形成漸趨強烈的個性意識和獨立意識。對老師的教育和家長的指教,有意無意回避、反感甚至背離,形成逆反心態。

青少年認知水平的偏差度較大,認識容易片面性,看問題容易偏激和極端,固執己見。調查表明,36.5%的中學生遭受挫折和失敗后顯得意志薄弱,自暴自棄,對老師的教育置若罔聞,繼而產生逆反心理。

2、不正當的家庭教育加速了逆反心理的形成

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培養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質和個性。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如對孩子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都會無形中在孩子心理上造成壓力,當這些壓力不斷積蓄、沉淀,便在情感上對教育、批評和勸說產生抵觸情緒,進而形成逆反心理。如果青少年在家庭中得不到應有的關懷,也易形成孤僻、自卑的逆反心理。

3、學校教育的錯位是加劇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重要要素

教育方式的不當和教育者自身形象的缺失導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由于教育者不尊重青少年的心理感受與體驗,導致對教育者本身的排斥,對教育產生逆反心理;教師在教育學生中要言傳身教,使學生對一些正面教育產生逆反心理。

青少年“社會角色”意識的失落也會影響其健康心理的形成。班級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小社會,個體在班級中尋找自己滿意的地位,若這種欲望經常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社會與個性的對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也就不可避免了。

4、大眾傳播及社會文化的影響

大眾傳播媒介在信息選擇、制作上因著力大眾,而忽視了對青少年受眾群體的關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因接受某種現象或因制作某種節目的連貫性,本來用來警世人們的內容,被青少年負面接受了;另外,由于大眾傳播還強調新奇性,介紹一些國內外時尚新奇現象,也影響并輻射著我國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態和反文化意識的形成。公務員之家

3逆反心理的調適

積極預防和消除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需要恰當的教育關懷,促進青少年的真正成長和人格的真正獨立。

1、傾聽與理解:了解青少年的內心之聲

對青少年的了解離不開和她們的真正對話。“這種對話不是一方思想對另一方的強加和儲存,而是以他人看待他人;也不是簡單的思想交換,而是一個創造的行動。對話中雙方相互平等,互相尊重。這就是孩子們說的‘問我,理解我,但不要判我’。”教育者和家長要經常從青少年的行動情緒反應來理解其心態變化,發覺閃光點和積極因素,把握教育契機。“在養育之路上要變得更有一種心靈智力,對我們處于一種關愛關系中的人,我們必須持一種更為開放的態度。我們必須學會以我們真正的自我去接受和好好傾聽。我們必須愿意去開放,去敞開,去面對他人打開自我的危險。”只有通過這種打開,我們才能了解孩子內心。

2、看護和引導:幫助青少年實現真實的自我

“孩子是有自發性的,他們有能力去感覺和思想一些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事”’英國學者達納佐哈等也指出:“僅僅只是接納我們發現的他或是她還是不夠的具有心靈智力的父母提供并不把自己的價值和期待簡單的強加在他的孩子身上。具有心靈智力的父母提供一個空間,一片培育的土壤,在其中他的孩子能夠超越他父母,甚至超越他自身而成長。”這種看護強調的是“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同時,青少年的成長也需要幫助和引導。許多教育者在無私之名下,往往掩藏著強烈的自我中心,即以愛的名義強迫孩子達到自己的期望值。教育者的引導需要以青少年精神成長的無條件看護與支持為基礎,加強感情投入,加強同輩群體的指導,加強對社會文化現象的分析和導向,幫助青少年建構正確的認知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