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特點與向度

時間:2022-03-17 02:34:00

導語:小議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特點與向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特點與向度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勞動所創造的能促進社會經濟增長和發展,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效應。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一般事物所擁有的性質和特點,又具有其自身特有的屬性及表現形態。其經濟價值的四個基本特點分別為:依存性;間接性;多端性;兩面性。這些性質和特點又內在地決定了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向度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性質特點表現形態

一、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基本特點

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基本特點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對勞動生產、經濟活動產生影響并發揮作用過程中表現出的穩定的、獨特的屬性。它既蘊涵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社會價值共性,又凸顯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經濟活動中的特殊價值個性。

1.依存性

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依存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對經濟活動產生影響及其程度,它隨著人類社會主導類型經濟形態的更替和特定國家中心任務的變遷而改變其自身作用的質與量。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呈逐漸上升的發展軌跡。循用潘懋元教授的觀點表述為:“農業經濟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游離于經濟活動之外;工業經濟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處于經濟活動邊緣;知識經濟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被提高到經濟活動的中心”。造成上述景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這三種經濟形態的更替。它們的生產要素分別為:土地和勞動力(以數量為主);資本、勞動力(數量和素質并重,以數量為主)和原材料;知識、科技和勞動力(以素質為主,包括思想政治等非技能性素質)。而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大小取決于社會占主導類型的經濟形態,取決于這種經濟形態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潘懋元教授原觀點為:農業經濟時代,大學游離于經濟社會之外;工業經濟時代,大學處于經濟社會邊緣;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大學被推向到經濟社會的中心。參見潘懋元、劉振天:《發揮大學中心作用促進知識經濟發展》,載《教育發展研究》1999年第6期。)資源與生產要素,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特別是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等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限度。由此不難瞥見,伴隨著三種經濟形態的更替,勞動者的素質、精神性因素在勞動生產和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呈線性攀升。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也逐漸彰顯。

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之所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這與我國正步入工業經濟社會進程,少數行業進入了知識經濟行列,而且知識經濟還必將成為我國主導經濟形態是緊密相連的。特別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可以預見,在一個以知識經濟為主導的社會里,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將會得到更加廣泛的體現,也會被更多的人所認可。“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在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科技的知識經濟時代,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對經濟、科技的發展更為突出和重要。”而提高人的素質(主要是非技能性素質),激發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精神轉化為物質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核心使命。這從一個視角說明了其經濟價值的發揮程度與經濟形態的更替是緊密相連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國家中心任務由政治性任務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特別是從1992年(此年,黨的十四大召開,把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確定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人們開始重視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此后,思想政治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功能日益凸顯,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研究也日趨深入。同志指出:“現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其他各項工作都服從、服務和保證這個中心任務的完成。經濟建設要搞上去,必須要有正確的政治方向……,沒有政治條件和政治保證,社會不穩定,經濟就搞不上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發揮我們黨的政治優勢,保證經濟和各項建設事業的健康發展。”

2.間接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形態結構中,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歸屬于間接性價值之列,即與智能教育、科技教育等直接對經濟活動產生影響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對經濟活動產生影響往往是通過改變構成經濟活動的中介環節或相關因素來實現的。“教育和經濟效益并非是一種直接的線性關系,也就是說,教育本身并不直接創造物質財富和產生經濟效益,它往往需要經過一個中間環節作用于經濟活動之后,才能產生經濟效益。”這種間接性具體表現在要素、環節和過程、機制等層面。

(1)要素、環節層面。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通過影響經濟活動中的以下有關環節、因素為中介來發揮其經濟價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能夠形成、培育的一定的經濟文化、經濟思想(思潮)、經濟制度、經濟道德、科技精神等,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來影響整個社會經濟行為的價值取向。勞動者與經濟組織、勞動者和勞動者以及經濟組織和經濟組織之間的關系;勞動者除了智能技術以外的素質,特別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等和潛能發揮程度、勞動態度(含積極性與創造性)、動機水平以及主體意識、競爭意識和科技意識,效益觀念與時間觀念等等。

(2)過程、機制層面。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實現中的過程、機制的間接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提高勞動者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潛能的發揮等,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這個過程包括兩個階段:第一,內化階段。教育者將社會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規范等傳遞給受教育者(勞動者),影響受教育者(勞動者)的情感、意志和動機,激發其勞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第二,外化階段。受教育者(勞動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激發下,把與勞動、生產有關的精神性因素變為實際勞動行為,最大限度地發揮聰明才智,提高勞動生產率,產生了物質價值(經濟價值)。這個“價值”是勞動者素質和勞動活動的“物化”。在這個階段,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勞動者這個中間環節作用于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也就是以間接的途徑參與了創造物質價值(經濟價值)。馬克思指出:“教育會生產勞動能力。”這個過程、機制示意圖如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對象(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物質價值(張耀燦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6頁。《、鄧小平和論思想政治工作》,學習出版社,2000年,第8-9頁。范先左:《教育經濟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8頁。項久雨:《論思想道德教育價值的表現形態》,載《江漢論壇》2003年第2期。《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0頁。)

3.多端性

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多端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對經濟活動的影響既可以表現為宏觀層次對整個國家經濟活動產生影響,也可以表現為中觀層次對某個經濟組織、團體的經濟活動產生影響,還可以在微觀層次對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施加影響。

(1)宏觀層次。同志指出:“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是團結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實現黨和國家各項任務的中心環節,是我們黨和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政治優勢,只有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這一政治優勢,才能保證經濟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確發展方向……從而為經濟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強大動力與保證。”

(2)中觀層次。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中觀層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對一個經濟單位、組織和團體等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影響。這個層次價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群體價值在經濟領域的具體表現。而發端于20世紀80年代的“文化管理理論”,則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發揮中觀層次的經濟價值提供了學理支撐。“文化管理強調企業與員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信念、利益、目標遠景等的協調一致性,通過共同的價值觀、信仰、道德、習俗和禮儀等文化要素的作用,實現對人的規范作用……從而顯示出較強的協調力和控制力。”

(3)微觀層次。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依賴于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在內的全面教育。“只有全面教育,才會有勞動者全面素質的提高,否則,僅僅重視勞動者智能的培養,忽視對其思想素質、道德品質和勞動態度等方面的引導、培養。教育的經濟價值就會降低,甚至是負數。”就勞動者的主觀世界而言,受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特別是勞動價值觀)、道德觀、心理素質以及主體意識、競爭意識、效益觀念和時間觀念等制約。而培育、提高勞動者的上述觀念、素質和品質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經濟活動中的基本功能。

4.兩面性

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兩面性具體表述是,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形成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對經濟發揮影響既可以是維護性的,即維持和保存社會既定的經濟態勢;也可以是變革性的,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樹立、孕育和發展新的社會意識形態,充當經濟和社會變革的思想先導。這種變革既可以發揮正面的積極功能,就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也可能是負面的消極功能:阻礙、束縛、制約社會經濟的發展。

在當前,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揮其正面的積極功能,一方面要重視優秀民族文化的承揚,使那些對歷史發展具有必然性的文化得以繼承和發展。在這同時,還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對經濟發展的積極變革功能,主動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的向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為經濟活動的開展提供方向保證、營造環境、參與管理、精神動力激發等四個方面內容。

1.思想政治教育對經濟發展的方向保證價值思想理論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解放生產力,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前提,對經濟發展起(載《人民日報》2000年6月29日。吳松強:《“知識經濟”視角下文化管理實施對策探討》,載《江蘇商論》2007年第11期。③王殿卿、李春玲:《新編大學德育學》,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63頁。)著導向和調節作用。從人類文明發展史來看,任何一種社會,在經濟政治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都要以自己的思想體系影響社會生產、制約經濟發展方向。我國以“三個有利于”標準作為判斷和衡量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價值標準。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把先進的思想和黨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灌輸于人,成為經濟建設的有力保證。

2.思想政治教育對經濟進步的環境營造價值市場經濟具有經濟和道德的“兩面性”,即市場經濟的目標模式雖然具有其經濟合理性,但同時也內含著一定的社會風險和道德風險,如果缺乏必要的社會規范和道德約束。單純的經濟利益驅動和效益最大化追求,不僅會導致整個社會的實利主義風氣和個人利己主義的沖動,而且難以保證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更難以確保人類和自然資源以及生態環境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因此,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必要的社會規導和限制,它要求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不僅要有清晰的法律規范界定,而且要有明確的倫理道德約束。

事實證明,市場經濟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環境、法制環境和文化環境,往往導致市場秩序的混亂,并阻礙經濟的發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對經濟發展的價值之一就是為其發展掃除精神障礙,創造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精神環境和社會風氣。形成有利于經濟發展的認識、道德、社會心理環境。

3.思想政治教育在經濟活動中參與管理的價值社會物質利益的激勵、法律與規章制度的約束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經濟管理的三塊寶石。當代經營管理是建立在社會人、文化人的基礎之上的,尊重人、關心人、激勵人和開發人將是一切組織的根本所在。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的作用顯得日益突出,企業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員工的科學文化技能、敬業精神和勞動積極性等的充分發揮。傳統的“見物不見人”的管理方式逐漸被冷落,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普遍重視。對于管理者來說,只有和員工形成精神的真正溝通,才能把管理者的思想、企業的目標變成員工的自覺行為。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勞動的主要形式成為腦力勞動,其勞動強度和質量均取決于人的自覺性、責任感和角色意識的強弱。創造性腦力勞動必須依靠勞動者自我控制和自主行為。因此,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就更加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來提升員工的敬業精神,培養其對企業的忠誠意識,那種認為只有嚴格管理的規章制度才是有效的組織原則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在現代經濟活動中,思想政治教育參與管理,承擔了管理職能,而且是管理職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此,日益豐富了其經濟價值。

4.思想政治教育對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精神動力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因素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具潛力的主導性因素,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對推動經濟活動開展的精神動力價值在于:首先,激發人的活力。即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作用在于使人們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質和行為,聯系生產力的內涵來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這一作用,可以具體理解為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激發和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加速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其次,變革生產關系。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人們認識到變革舊的生產關系,建立適合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才能使人們投入到這一實踐中去,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還可以提供正確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等諸多的方法論。在這個意義上,思想政治教育對生產力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精神動力激發價值。

①王勤:《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載《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3期。

②劉雙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載《化工管理》200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