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美國現代城市郊區化進度研究

時間:2022-11-13 03:51:00

導語:議美國現代城市郊區化進度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議美國現代城市郊區化進度研究

二戰以來,美國城市人口以空前的速度向郊區轉移,到70年代郊區人口已經分別超過了中心城和鄉村人口,這是繼1920年城市人口超過鄉村人口的另一次歷史性的變化。美國不僅在人口方面成為一個郊區化的國家,而且其經濟活動的重心也在日益向郊區轉移。本文試圖對美國現代城市郊區化的進程及其動因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美國城市郊區化的原因

美國之所以成為一個郊區化的國家,既是社會的技術經濟發展的結果,又是聯邦城市政策的產物,同時也與美國的社會特征有密切的關系。

1、科技進步為郊區化的飛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有三項技術的變革對城市的發展演變具有重大的影響,即交通、通訊和能源技術。

1956年美國國會通過《聯邦援建公路法》,計劃在全國鋪設4.1萬英里的州際高速公路,其中有5000英里是位于城市地區的環城公路和輻射狀公路,便利了城市與郊區之間的流動。與此同時,汽車也開始普及起來,到1978年美國擁有汽車1.4億輛,平均每1.5人擁有一輛汽車。(注:褚葆一主編:《當代美國經濟》,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1年,第90頁。)由于汽車和公路的發展,美國的郊區化進程也以空前的速度展開。1971年美國城市史學家約翰·B.雷(JohnB.Rae)評價道:“當代郊區是汽車的產物,如果沒有汽車,郊區就不可能存在。”(注:KennethT.Jackson,CrabgrassFrontier:TheSuburbanizationoftheUnitedState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5),p.247.)通訊技術對于人口與機構的分布也有重大的影響。在工業化初期,由于通訊技術落后,人口和工業不得不向城市聚集,同時,企業的經營部門也不能與生產部門分離,工廠的郊區化受到了很大限制。電話的發明和使用打破了這種局限。1920年,美國電話機總數為1327萬多部,每千人擁有123.4部,擁有電話家庭的百分比為35.0%。到1970年,電話機總數猛增到1.2億多部,每千人竟擁有583.4部,90.5%的家庭擁有電話。(注:U.S.DepartmentofCommerce,BureauoftheCensus,HistoricalStatisticsoftheUnitedStates,ColonialTimesto1970(WashingtonD.C.: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75),pp.783-784.)而70年代以來計算機網絡的發展,使信息的獲取、處理和傳播更加迅速,美國成為一個“信息社會”,從而為人口和企業的分散進一步創造了條件。電能的發明和使用對人口和產業的分散也產生重大影響。在電能廣泛使用以前,企業生產以蒸汽為動力,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因此在區位分布上需要接近火車站,從而束縛了產業的空間分布。而電力可以遠距離輸送,是對工業生產布局的又一種解放力量。正如查爾斯·埃利奧特在一次題詞中寫道的:“電——光和力的運送者,消除了時間和空間的阻礙……”(注:〔美〕丹尼爾·布爾斯廷著:《美國人——民主歷程》(中譯本),三聯書店,1993年,第611頁。)

2、美國經濟結構的演變推動了城市的郊區化

戰后,美國產業的部門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工農業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第一第二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相對縮小,而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相對擴大。以50-60年代為轉折時期,美國經濟從制造業經濟逐步發展到服務業經濟,而在70和80年代,又從服務業經濟發展到信息經濟。由于城市是美國社會經濟的主要載體,經濟結構的這種變動必然不斷地改變著其職能、結構和形態。根據美國學者的研究:服務經濟對城市結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基礎服務業(外向型服務業)日益集中于中心性的大都市區,如紐約、芝加哥、洛杉礬等;②基礎服務業日益集中于大都市區的中心商業區內;③這兩種趨勢由于“發達的企業服務”而得到加強;④大公司的分部出現了郊區化趨勢,同時,那些小企業由于在中心商業區無力與大公司奪取地盤也遷往郊區;⑤消費服務業大體上尾隨中產階級而郊區化;⑥地方服務業,尤其醫療、教育等,傾向于尾隨其服務對象而分布。但是某些大型服務機構(如大醫院),一般仍然集中于內城。(注:MatteiDogan,JohnD.Kasarda,eds.,TheMetropolisEra,Volume1,AWorldofGiantCities(London:SagePublications,1988),p.94.)由此可見,服務經濟對城市的空間結構的影響是雙重的,即集中與分散兩種趨勢同時并存。基礎服務業日益向心集中的同時,也推動了一些消費服務業、小企業和大企業的分部的離心分散,從而推動了美國郊區化的發展。

3、聯邦政府住宅政策的推波助瀾

美國的郊區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聯邦政策的產物。30年代大危機爆發后,美國住宅市場受到猛烈的沖擊,羅斯福執政以后,便大刀闊斧地改革聯邦住宅政策。1933年4月成立了房主貸款公司,為面臨取消抵押住宅贖回權的家庭提供貸款,并延長抵押貸款分期償付的期限。1934年國會通過了全國住宅法,成立了聯邦住宅管理局,實行了更為優惠的住宅抵押政策,將首次付款的金額降到住宅價格的10%,償還期延長到25-30年,利率降到2-3%。到1972年,該局幫助1100萬個家庭購買了獨戶住宅,使另外2200萬個家庭的住宅增值,并為180萬套獨戶住宅進行了保險。(注:BarbaraM.Kelly,ed.,SuburbiaRe-examined(NewYork:GreenwoodPress,1989),p.185.)此外,聯邦政府還對抵押貸款的利息稅和私人住宅的財產稅實行了減稅政策。1958年減稅額為32億美元,1986年減稅額猛增到626億美元。(注:BarbaraM.Kelly,ed.,SuburbiaRe-examined(NewYork:GreenwoodPress,1989),pp.186-187.)聯邦政府的住宅抵押保險制度和住宅補貼制度極大地刺激了私人公司在住宅建筑方面的投資,推動了住宅建筑的發展。比如1939年僅有51.5萬套住宅破土動工,而1949年猛增到146.6萬套,1959年又增為155.4萬套。(注:PeterHall,CitiesofTomorrow:AnIntellectualHistoryofUrbanPlanningandDesignintheTwentiethCentury(Cambridge,Massachusetts:BlackwellPublishers,Inc.,1988),p.294.)

如果說聯邦政府的住宅抵押貸款制度促進了美國住宅建筑的繁榮,那么,其社區評估制度則將住宅建筑推向郊區。聯邦住宅管理局在發放貸款時,將全國城市的社區分為4個等級,分別用A、B、C、D表示。A類社區為新建的、環境良好的同質性社區,其居民多為中上階層人士,償還抵押貸款的可能性最大,安全系數最高;B類為情況尚好的社區,其居民的地位稍低,安全系數次之;C類為開始衰敗的社區,其居民地位更低,安全系數再次之;D類為已經衰敗的社區,其居民的地位最低,安全系數也最低。這4類社區在城市地圖上分別用綠、藍、黃、紅4種顏色標出,用以表示其償還貸款的安全系數,被稱為“住宅安全圖”。由于郊區一般為新建的中上層社會的同質性社區,住宅和環境比較優越,A類和B類社區自然較多,而中心城比較陳舊,且窮人和少數民族居多數,C類和D類社區也自然較多。由于聯邦政府對中心城的衰敗社區不愿進行保險,因而私人貸款機構為了確保投資安全,都不愿對中心城投資,而是把資本投向郊區。

4、黑人等少數民族的城市化刺激了白人的郊區化

二戰爆發以后,由于北部和西部工業企業勞動力的短缺,南部黑人迅速向北部和西部遷移,因此,北部和西部城市黑人的比例迅速提高。同時,南部城市的黑人也在迅速增加。到1970年,紐約、洛杉磯、芝加哥等12個大城市的黑人就占美國黑人總數的28%,紐約市黑人多達166.7萬,芝加哥110.3萬。(注:〔美〕約翰·霍普·富蘭克林著:《美國黑人史》(張冰姿等譯),商務印書館1988,第544頁。)白人居民對黑人的大批涌入表現出極大的反感,因此實行了嚴格的種族隔離制度,除了規定禁止白人房主向黑人出租和出售住宅以外,還采取暴力手段,以阻止黑人向白人社區的侵入和黑人社區的擴張。但是,黑人社區仍然有不斷蔓延之勢。而且1948年,最高法院宣布在住宅方面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為非法。這一判決加速了黑人的城市化和黑人社區的擴張,因而引起白人的強烈反對。白人之所以反對黑人的涌入,除了根深蒂固的種族對立情緒以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白人把黑人視為潛在的犯罪因素。此外,由于黑人在經濟上多屬于貧困階層,他們無力對自己的住宅進行及時合理的修繕,一個社區一旦受到黑人的侵入,其住宅和社區環境就會急劇衰敗,財產價值就會急劇跌落。而且,貧窮黑人的到來還增加了白人的社會福利負擔。因此,白人對黑人的遷入充滿了恐懼、憤怒和仇恨。在白人不能抵制黑人向自己的社區侵入的情況下,他們帶著恐懼和憤怒,干脆將整個社區拋棄。比如,在50和60年代,芝加哥每星期大約有5個以白人為主的街區轉變為以黑人為主的街區。(注:KatharineL.Bradbury,etal,UrbanDeclineandtheFutureofAmericanCities

(Washington,D.C.:TheBrookingsInstitution,1982),p.76.)而50和60年代,聲勢浩大的黑人民權運動和種族暴亂以及由此帶來的黑人廣泛的社會和政治權利,更引起了白人的反感。最高法院于1954年宣布在學校中實行種族隔離為非法,并命令學校區著手取消種族隔離。因此許多地區實行了用校車接送學生上學的制度,以維持學生種族比例的平衡。白人學生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與黑人兒童一起上學會沾染不良習氣。因此,他們為了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長,紛紛遷移到其它社區或干脆遷往郊區定居,以使自己的孩子遠離黑人,免受黑人兒童的影響。

二、美國人口的郊區化及郊區人口異質性的增強

戰后初期與50-60年代,是美國歷史上郊區化最為迅猛的時期,郊區人口呈爆炸式發展;70年代以后郊區人口分別超過中心城市和農村人口,美國成為一個郊區化的國家,與此同時,郊區人口的異質性也逐步增強。

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美國中心城的人口增長率要高于郊區。比如在1900-1910年和1910-1920年,中心城的人口增長率分別為35.5%和26.7%,分別高于郊區的27.6%和22.4%,這說明美國人口仍以向中心城的集中為主。然而在20年代,中心城的人口增長率為23.3%,而郊區為34.2%,后者超過前者近11個百分點。此后,郊區的人口增長率一直高于中心城,而且差距越來越大,美國人口的分布開始由以集中為主轉變為以分散為主。但是,由于30年代大蕭條和二戰的影響,美國郊區化的幾乎陷于停頓,但郊區人口增長率仍然高出中心城8.7個百分點。(注:DonaldN.RothblattandDanielGarr,Suburbia:AnInternationalAssessment(London:GroomHelm,1986),p.4.)

戰后初期與50-60年代是美國歷史上郊區化浪潮最為波瀾壯闊的時期,也是郊區日益成為美國社會主體的時期。50年代美國郊區人口增加了1900萬,增長率高達48.6%,而中心城僅增加了630萬,增長率只有10.7%。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大城市還在對郊區進行大規模的兼并,否則,中心城的增長率將只有1.5%,而郊區則高達61.6%,郊區的人口增長率將為中心城的41倍以上。(注:DennisR.Judd,ThePoliticsofAmericanCities:PrivatePowerandPublicpolicy(Boston:Little,BrownandCompany,1979),p.159.)同時,大都市區的規模越大,郊區的發展速度越快。比如,在300萬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區中,中心城的人口增長率只有1.7%,而郊區為98%。而在10萬人口以下的大都市區中,中心城的增長率為26%,郊區為74%。(注:DavidC.Thorns,Suburbia(Suffolk:MacGibbon&KeeLtd.,1972),p.65.)進入60年代以后,郊區的人口增長率有所降低,為26.8%,但仍然是中心城增長率6.4%的4倍以上。(注:DonaldN.RothblattandDanielGarr,Suburbia:AnInternationalAssessment(London:GroomHelm,1986),p.4.)但是,如果從郊區所占大都市區新增人口的份額來看,60年代比50年代更高,50年代大都市區每增加100人,中心城僅占23.8人,郊區占76.2人,而到60年代,大都市區每增加100人,郊區竟占去了84個,(注:AnthonyDowns,OpeningUptheSuburbs:AnUrbanStrategyforAmerica(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73),p.199.)美國郊區化的程度在不斷加深。到1970年,郊區人口已占全國人口總數的37.2%,而中心城和農村人口各占31.4%,郊區人口超過了中心城和農村人口。(注:CarlAbbott,TheNewUrbanAmerica:GrowthandPoliticsinSunbeltCities(The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1987),p.60.)可以說,美國已經成為一個郊區化的國家。而到1980年,郊區人口達到1.015億,占全國人口的比例上升到44.8%。(注:CarlAbbott,TheNewUrbanAmerica:GrowthandPoliticsinSunbeltCities(The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1987),p.60.)

70年代以來,隨著美國郊區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郊區人口的異質性也在不斷增強,城市化程度不斷加深。從近代以來,白人中產階級核心家庭構成郊區人口的主體,老年人、未婚青年和少數民族的人口比例很小。但是,根據美國一個研究機構的一項研究報告,在1970-1976年期間,郊區老年人家庭增加了近1/3,而中心城只增加了10%。到1980年,在62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有48%生活于郊區,郊區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的老年人社區。(注:PeterO.Muller,ContemporarySuburbanAmerica(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Inc.,1981),p.69.)就種族成分而言,其異質性也不斷增強。1970-1980年間,郊區黑人人口增加了184萬人,增長率為59.1%,大大超過郊區白人24.0%的增長率,也超過了中心城黑人5.3%的增長率。到80年代中期,1/4以上的城市黑人生活于城市的邊緣地帶,而某些郊區甚至成為黑人的飛地。(注:RobertCervero,SuburbanGridlock(NewBrunswick,N.J.:RutgersUniversity,1986),p.25.)老年人、窮人和少數民族在近郊的匯集造成了這些近郊的日益衰落。一些近郊區與中心城在社區面貌和人口特征方面已經差別不大,同時,中心城的許多社會問題也在向郊區泛濫,如犯罪、失業、衰敗、擁擠、污染、沮喪、人口減少等。因此,有的學者稱之為“后郊區時代”。(注:JonC.Teaford,Post-Suburbia:GovernmentandPoliticsintheEdgeCities(Baltimore:TheJone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97).)

三、美國就業的郊區化及其城市性特征的增強

自工業化和城市化以來,城市日益成為美國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的主要依托。但隨著美國人口的大舉郊遷,美國經濟活動的重心也從城市向郊區偏移,制造業、商業、服務業乃至企業的辦事機構也依次到郊區安家落戶,中心城的功能和地位都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早在19世紀末,傳統工業就已在郊區建立了眾多的衛星城,這是工業郊區化的最早表現形式。進入20世紀以后,工業園區成為工業郊區化的另一種主要形式,1940年美國的工業園區只有35個。戰后,隨著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工業園區在郊區大批地涌現出來。到70年代初,美國的工業園區達2500個以上。1972年,僅芝加哥大都市區的工業園區多達356個。(注:R.J.Johnston,TheAmericanUrbanSystem:AGeographicalPerspective(NewYork:St.MartinsPress,1982),p.208.)由于工業向郊區的遷移,郊區的制造業就業人數增長迅速,而中心城的制造業日趨衰落,郊區逐漸成為制造業生產的主體。比如從1958-1967年,中心城制造業就業的年增長率只有0.7%,而郊區則高達3.1%。(注:NeilL.Shumsky,ed.,UrbanizationandtheGrowthofCities(NewYork:GarlandPublishing,Inc.,1996),p.432.)而在某些大都市區,中心城的就業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在急劇減少。比如1947-1972年,在百萬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區中,中心城共減少了88萬個制造業工作職位,而其郊區帶內卻增加了250萬個。因此,中心城的工業就業在大都市區所占的比重不斷降低。1963年,美國已有一半以上的制造業就業分布于郊區,而到1981年約達2/3。(注:KennethT.Jackson,CrabgrassFrontier:TheSuburbanizationoftheUnitedState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5),p.267.)由此可見,工業生產已經不是美國中心城的一個主要功能。

零售業向郊區的大規模擴散始于兩次世界大戰期間。1925年,芝加哥希爾斯公司的副總裁羅伯特·伍德在對美國城市人口的流向作了認真的研究之后得出結論說,由于汽車的廣泛使用和商業區停車場地的不足,商業區已經不是最理想的商業區位,所以應該把該公司新的A類分店設置在人口密度低、消費者乘車róng@①易到達的地方。(注:KennethT.Jackson,CrabgrassFrontier:TheSuburbanizationoftheUnitedState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5),p.257.)戰后,購物中心成為商業郊區化的主要形式,到60年代中期美國的購物中心已經增加到8000多個。(注:R.J.Johnston,TheAmericanUrbanSystem:AGeographicalPerspective(NewYork:St.MartinsPress,1982),p.219.)有些購物中心的規模十分龐大,比如長島的羅斯福菲爾德,1980年營業面積220萬平方英尺,擁有180個商店,每周接納顧客27.5萬人,年營業額為2.3億美元。(注:KennethT.Jackson,CrabgrassFrontier:TheSuburbanizationoftheUnitedState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5),p.260.)這些郊區購物中心不僅是商業中心,而且也是服務和娛樂中心,各種服務和娛樂機構,如銀行、律師事務所、餐館、醫院、影劇院、消防站等紛紛建立起來。許多郊區還可以舉辦大型音樂會,創辦游樂園,發展旅游事業。

戰后電子通訊技術的發展使信息的傳遞具有很強的即時性,企業總部和分部之間可隨時進行聯系,為企業辦公機構的郊區化創造了條件。因此許多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將一些分部從中心城市遷往郊區,建立了眾多的辦公園區。進入70年代以后,郊區辦公園區的發展速度突飛猛進,到80年代中期,美國郊區中80%的辦公面積是在此之前的15年間建立起來的。相比之下,中心商業區的辦公面積只有36%是在這一時期建立起來的。可見,70年代以后,郊區辦公面積的發展速度遠遠快于中心商業區,被稱為“郊區辦公室繁榮”。由于郊區辦公業的迅速發展,其在大都市區中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甚至超過了中心城。比如1970年美國郊區的辦公面積僅占大都市區的25%,而到1984年則上升到57%。(注:RobertCervero,SuburbanGridlock(NewBrunswick,N.J.:RutgersUniversity,1986),pp.1-6.)由于美國的制造業、商業、服務業乃至辦公業不斷向郊區轉移,郊區的總就業不斷增加,乃至超過中心城。到1980年,美國的總就業有將近一半分布在郊區。(注:ErvinY.Galantay,ed.,TheMetropolisinTransition(NewYork:ParagonHousePublishers,1987),p.288.)而在美國前15位大都市區中,只有1/3的工作分布于中心城,即郊區占去了2/3,而在其后的另外10個大都市區中,中心城就業也只有36%,即郊區占去了64%。(注:JohnC.Lowe,PatternsofSpatialDispersioninMetropolitanCommuting,UrbanGeography,Vol.19No.3,1988,p.237.)郊區承擔了越來越多的城市職能,越來越城市化了。所以某位觀察家指出:“郊區不再是鐵板一塊,而是已經成為一個萬花筒。”(注:RobertCervero,SuburbanGridlock(NewBrunswick,N.J.:RutgersUniversity,1986),p.39.)

總之,推動美國城市郊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交通、通訊和能源等方面的進步、經濟結構的變化、聯邦政府住宅政策以及黑人等少數民族在城市的集中等。因此,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美國城市郊區化的速度開始加快,而戰后至50-60年代呈爆炸式發展,到70年代初,美國基本成為一個郊區化的國家,同時,郊區人口的異質性不斷增強。在人口郊區化的同時,美國的制造業、商業、服務業乃至辦公業也迅速向郊區轉移,到80年代初期,美國郊區的就業已經將近占全國總就業的一半,而在某些大都市區,郊區就業已經超過中心城市,郊區越來越表現出明顯的城市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