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爾泰的生命解釋學
時間:2022-12-06 10:45:00
導語:狄爾泰的生命解釋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狄爾泰是二十世紀德國生命哲學的集大成者,也是二十世紀重要的解釋學家。他認為理解就是對"一直固定了的生命表現的合乎技術的理解。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固定了的表現對其中生命的領會。
在狄爾泰的生命解釋學中,表達、理解和解釋是其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作者接下來就對這三個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以期獲得對狄爾泰生命解釋學的進一步認識。
一、表達
(一)生命表達:理解的直接對象
狄爾泰在其理論中提出理解和解釋活動的直接對象是生命表現或表達,這是狄爾泰生命解釋學的基礎。他在早期認為,通過體驗和反省固然可以實現自我認識,但是心理事件是不斷變化的,生命是無法直接觀察的,如果不借助某種表現或表達,我們就不能準確的體驗。事實上,每一種體驗、每一種認識和意志活動都傾向于產生一種表達,特別是那些潛藏于內心的意識需要通過表達或表現才能被我們認識到。所以,如果沒有對表達的理解,反省是一個遲鈍的工具。只有建立在表達之上,對自己和他人的認識和理解才能更清晰、穩定和有深度。所以,狄爾泰特別注重表達對于理解、對于整個精神科學的作用。
(二)精神表達:生命表達的普遍特征
接著,狄爾泰又提出"生命表現出現于感覺世界,同時又是一種精神性東西的表達。因此,生命表現使我們能夠對這種精神的東西有所認識。這里,狄爾泰向我們展現了一切表達或生命表達的普遍特征,即它們都意謂著什么,它們都代表或指向在它們自身之外的東西。就是說,一切表達都有所表達,一切表現都有所表現。于是表達和表現就有了雙重特征,它們既不是純物理現象,也不是純心理現象,而是二者的混合物。微笑的背后傳遞的是一顆愉悅的心,有形的符號后面是作者思想、情感、意志的流露。表達的這一特征為理解的可能性奠定了初步基礎,它構成了精神解釋精神的中介,構成了理解自己和他人內心經驗的中介。因此,狄爾泰大大拓寬了生命表現的范圍,人類的一切活動,一切作品甚至人類歷史本身都是作為精神的客觀化,作為生命表現而存在的。
(三)表達的類型
可見,狄爾泰的表達概念蘊藏著豐富的內涵,表達作為理解和解釋活動的基礎,不僅在于表達是理解的直接對象,還在于理解的不同方式和結果取決于表達的不同類型或等級。因此,狄爾泰根據生命表現的不同等級,把表達分為三個類型:
第一個類型是語言表達,它包括約定俗成、以語言文字出現的一切。它的優點是可以精確地把一個人的思想傳遞給另一個人。仿佛通過搬運,判斷毫無改變地從作出判斷的人的所有物轉變為理解判斷的人的所有物。這就為每一個邏輯上完善的思想關系確定了理解的基本特征。""在這里,理解只涉及思想內容,而這一內容在每一關系中都是自身等同的。這類表達構成了人類及其作品的大部分內容,也是傳統認識和理解活動所關注的一種表達類型。但在狄爾泰看來,這類表達也有不足之處,它沒有表達出心理生命的豐富性和特殊性。因為狄爾泰認為,心理生命是流動的,而概念、判斷和推理則是凝固的;內心體驗是唯我獨有的,語言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一旦通過概念和判斷將人的體驗納入到語言中,這個體驗已是經過"剪裁"的體驗了。
第二個類型是行為表達。他談到人們在大多數情況下,并不是為了傳達什么而去行動,但是大多數行為都是有目的的行為。對于一個外在的觀察者來說,可以通過行為來推知另一個人的精神內涵。比如,在通常情況下,拿著鋸子向一棵樹走去的人是想伐木,舉起錘子的人是想釘釘子。這里,表達與被表達者之間的關聯往往是約定俗成的,而且,與第一類表達相比,它更能表達一個人的意圖。但是行為并不能表達心理的全貌,狄爾泰把行為中的意圖和動機區分開來。拿鋸子的人意圖是想把樹放倒,但動機可能極為不同,伐木可能是為了要木材,可能是為了鍛煉身體等等。意圖是行為者的直接目的,而動機是行為者實施該行為的原因。所以,面對行為這類表達,我們也必須謹慎從事。這就構成了行為表達的一個不足之處,即行為不僅受動機支配,還受外在環境制約。對于特定行為,我們必須說明環境、目的和生命的關系。
第三個類型是體驗表達。這是一種深層次的表達,它們是指人的人體姿勢、聲調,以及諸如聳肩、眨眼等無意識的自發行為。通過體驗表達,不僅可以顯示自身意識到的情感,也可以顯示自己意識不到的情感。可以說,把體驗表達作為生命表達的一個形式,并且把它看作是深層的形式,這是狄爾泰的一個很大的貢獻。在傳統認識論和理解理論中,這類表達往往被作為偶然的和不可信的東西排斥在認識和理解活動之外。狄爾泰認為,和其他表達比起來,這類表達受習俗和規則的支配最小,這就使得不同文化、不同時代和不同區域的人們之間直接的相互理解成為可能。
狄爾泰的表達理論告訴我們,人們可以用許多方式來表達自己,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理解。反過來說,正是由于表達的多樣性和理解層次的多樣性,說明了理解的復雜性。
二、理解和解釋
從狄爾泰的表達理論中我們得知,理解的直接對象是表達,是對生命表現的理解,如果我們把生命表現看作思想的外在表現形式(如概念、判斷、行為等),那么對這些生命表現的"理解"就是一種思維的內在活動,是一種認識其心理生命的過程。在狄爾泰看來,"理解"就是"通過呈現于感覺中的表現認識其心理生命的過程,對心理生命的理解分為初級形式和高級形式。
理解的初級形式指"對一個單一的生命表現的解釋比如,對一個面部表情、一個手勢的理解;對一個構成復合行為的初級理解。理解的高級形式就是從若干生命表現出發,追溯這些表現所表達的生命關聯整體。"從邏輯上講,高級理解所依據的不再是類比推理,而是歸納推理。狄爾泰是推崇理解的高級形式的,因為理解的初級形式只是把一個特殊的表現視為一個特殊的心理事實的表達,而不考慮這個心理事實與他的主體之間的生命關聯。而理解的高級形式卻是要追溯這些表現所表達的生命關聯的整體性。盡管二者有這樣一些差異,但是理解的初級形式仍為理解的高級形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通常是把"理解"和"解釋"混為一談的,而狄爾泰卻試圖把解釋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來看待。他說道:"我們把對持續的、固定的生命表現的技術性理解稱為解釋""我們把對以書面的形式固定下來的生命表現的技術性理解稱為闡釋、解釋。他認為,在語言中,人類生命得到了最完美的表達,所以,人們關于精神世界和歷史世界的知識主要是通過對以語言符號記載的文本的理解獲得的,這種理解就是解釋。對比"理解"和"解釋"兩個概念,我們發現狄爾泰似乎也沒有把理解和解釋對立起來,實際上,理解和解釋本無本質差別,在獲取關于他人和歷史文本的知識過程中,絕沒有一理解活動之外的解釋活動。
那么,既然理解和解釋本無本質差別,狄爾泰為什么要把它們分開來研究?換句話說,狄爾泰通過理解和解釋的研究,得出了一個怎樣的結論呢?要澄清這個問題,我們還必須進一步分析"理解"和"解釋"這兩個概念的深刻內涵。
狄爾泰在論述"理解"內涵的過程中,提出了"移入"、"模仿"、"重新體驗"等概念。這些概念是在談論歷史文本的意義時提出的。他認為歷史文本有一種獨立于解釋者的理解活動而存在的意義,理解就是通過進入他人的內心世界,重新體驗他人的心境,從而再現他人的內心體驗和作品的原意。以他人生命表現追溯其生命關聯的過程,這實際上是一個自我移入的過程,一個模仿過程,一個重新體驗的過程。"當我理解他人的生命表現時,在我身上所發生的與在被理解者身上發生的實際上是同一過程,只是二者方向相反。理解是一個與發展過程本身相反的過程,在他人那里,體驗將自身外化為表達或生命表現,而在我這里,表達內化為一種模仿。因此,理解的本質和真實過程是,在他人生命表現的引導下,在我意識中重新發現自己。而在自我理解的過程中,內在經驗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相對于"理解"的內涵,狄爾泰在分析"解釋"的概念時,同樣引出了一個重要概念,即"解釋學循環"。他談到:"解釋活動是從部分到整體和從整體到部分的不斷的往返運動。一部文學作品的每一部分都有一個極不確定的意義。每一個詞都有相當多的可能的意義,字典固然為我們提供了諸種可能性的范圍,但在這個范圍內,詞的意義又是可以自由移動的,只能根據上下文來確定。一個詞是這樣,一個句子、一個段落也是這樣,對這些部分的準確理解依賴于整個作品整體的邏輯結構。而要理解這個邏輯結構,又必須事先了解其各個部分的含義。我們從整體的各部分理解整體,從整體理解各個部分,這就是所謂的解釋學循環,也是一切解釋藝術的核心困難。狄爾泰認為,解釋學循環在理論上是無法解決的,因為,在理論上,這里已經達到了理解的極限。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并沒有因解釋學循環而陷入困境。實踐中,我們總是不斷走出解釋學循環,實現對作品的理解。狄爾泰認為,在理解一部作品時,我們須先粗讀、通讀全部作品,以抓住作品的大意和結構。然后,以這個大意和結構為引導,重新精讀、細讀同一作品,以把握作品的細節,并在這個過程中校正對作品大意和結構的理解。經過這樣的過程,我們就可基本達到對作品的理解。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狄爾泰實際上是把理解和解釋過程視為推理的過程。但他更為強調的是,理解和解釋并不是一個可以完全歸結為規則的純邏輯過程。理解和解釋首先是一個創造性的想象的過程,因為每一個體驗都包含認知、情感和意志,所以,重新體驗、解釋的過程必然要調動生命的這些不同方面,而精神科學的偉大成就,正是來自于個人生命的整體力量。理解和解釋活動作為精神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是生命整體把握人自己和自己所創造的社會和歷史的能力。這些也是狄爾泰通過理解和解釋的研究所得出的結論。
總之,狄爾泰的解釋學理論是建立在他的生命觀上的,他的最終目標是協調并整合涉及人類生活不同方面的全部學科,也就是把全部人文科學統一起來。而表達、理解和解釋一起組成狄爾泰人文科學方法論的三大基石。可見,生命解釋學在整個狄爾泰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 上一篇:農行行長個人任職工作報告
- 下一篇:工程技術員履職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