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思政教育心理學運用

時間:2022-04-17 04:53:00

導語:高校管理思政教育心理學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管理思政教育心理學運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是研究人們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是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學科發展,將上述兩學科成果進行交叉而形成的新興學科,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學分支學科,又屬于應用心理學的學科領域。隨著心理學相關領域研究的不斷進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的不斷深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學與心理學的各相關成果結合得更加緊密,從心理學的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現象、心理問題和心理規律的探討更加深入,產生了一批良好成果,從而使該學科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進行有效支撐成為可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意義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對象是在校大學生。做好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既要通過建設完善的管理制度體系,也要通過扎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育對象的思想覺悟,將社會的政治規范、思想規范和道德規范等社會意識傳遞給教育對象,轉化為教育對象的思想意識和相應的行為習慣。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心理狀態、心理特征、心理傾向對管理工作的進程具有重要影響,如學生管理工作應以什么樣的工作方式才能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學生管理工作者應具備哪些心理品質;怎樣幫助學生培養健康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應具備哪些心理功能和心理學原則;怎樣幫助學生戰勝挫折怎樣消除和預防逆反心理;怎樣進行有效的激勵等等。因此,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成果,對于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有重要意義。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策略

1、以普通心理學為基礎,審視高校德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德育工作。心理學理論表明:受教育者每一種思想品德的形成,其諸要素(知、情、意、行)的發展方向和水平是經常處于不平衡狀態的。哲學史、心理學史和教育學史告訴我們:德育過程的基本問題就是政治道德知識如何轉換為相應的行為習慣問題。我們辨別大學生是否具有某種道德品質,不是以它是否掌握道德知識為標準的,應以它的行為為標準。另外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意志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動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自身積極或消極的情感,對受教育者是否愿意取得某種道德品質有重要的定向作用。因此,認知是基礎,情感、意志是動力,行為則是道德素質的外部表現,四者相輔相成。只有促使上述三個方面全面和諧發展,并體現在行為上,高校德育工作目標才能徹底實現。

2、加強積極心理學成果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運用。積極心理學是一種關心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中被借鑒,首先表現為的一種思想、理念、一種技術和行動。為加強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我們應樹立積極心理學新觀念,構建符合新時期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首先要培養和建立一支具有現代育人新觀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教育者應轉變理念,努力使學生不斷發現自身長處和優點,更好地開發學生的潛力。其次,廣泛開展大學生積極心理學教育,以培育學生的積極品質為目標,增強學生的自我調適與抗挫能力,健全心理素質。再次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運用積極心理學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鑒別、自我啟發、自我提高。最后是以素質拓展為核心,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激發大學生的活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3、從個性心理角度提高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實效性。個性心理傾向是決定人的態度的選擇性的誘因系統,是個性的主要特征,是個性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等等。需要是人的客觀需求在頭腦中的反映,是人類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動力源。正確了解大學生在不同學業階段的不同需要及特點,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邏輯起點。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的主觀原因,引導學生產生良好的動機,激發著主體的能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按照動機產生和發展的規律,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人們產生高尚、正確的動機,抑制消極、不良的動機。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注意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激發人們積極的探索,對不良動機及由此導致的結果給予必要的批評甚至懲罰。興趣是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培養和激發人們良好的興趣,是陶冶高尚情操、調動積極性的有效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任務就是把社會的要求變為人們內在的興趣,激發和培養學生高尚、健康的興趣,同時要引導學生自覺抵制不良文化的滲透和影響,防止產生低俗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