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隱性思政教育思索

時間:2022-05-25 09:39:00

導語:高校隱性思政教育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隱性思政教育思索

如何對大學生進行正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許多國家的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灌輸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我國高校在以往幾十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采用比較多的教學方法,應該說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是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中西文化的不斷交流,國外的思想意識、觀念形態大量涌入,單純的“灌輸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經不適應如今的教學環境。一段時期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獨特作用。

一、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一)隱性教育概念的提出。

20世紀60年代后期,美國社會學家杰克遜首次提出“隱性課程”的概念,他認為:“學生的價值、規范、態度、動機不是從學術課程中獲得的,而是經由學校的非學術方面,暗默中,隱性中不直接地傳遞給學生的。”1968年,美國教育社會學家杰克遜在其專著《班級生活》中首次提出隱性德育的概念。“杰克遜運用隱性德育概念揭示與探討了學校中的守則、常規與章程的作用,并指出學校生活中的群體、表揚與權威這三個特征對于學生有著無形的影響與支配作用。”隨著隱性課程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隱性課程中獲得的價值信念和道德規范不僅隱藏在學校的“非正式文化的傳遞”之中,同時也存在于學校之外的人們社會生活、日常生活之中,于是,隱性教育作為隱性課程的一個概念出現了。它不僅把視野由校內擴展到校外,而且也由教學深入到德育,乃至整個教育,它是隱性課程領域的擴展和意義的提升。

(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1.隱性教育。所謂隱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目的和要求,運用多種受教育者喜聞樂見的手段,把教育內容和要求滲透到教育對象的社會生活、日常生活的廣闊空間,讓教育對象自覺自愿地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方法。這種教育方法正是給受教育者以潛移默化的影響,輔助其自生自長,使受教育者并不感到有外力橫加干預,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結果,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2.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特殊存在,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較、相區別而存在,它是指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過程中,教育者將教育的意向、目的隱藏到大學生的周圍的生活環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動中,使大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之外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的內容,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

二、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一)內容的生活性。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人類社會生活,本身具有生活性。每個人的生活過程本身就是德育學習的過程,只有通過親自的實踐體驗,人們才能找到生活的真諦。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之中,貼近人們的生活,鮮明地體現了生活性的特點。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到實踐中、到社會上去體驗生活,錘煉思想,陶冶情操。

(二)載體的多樣性。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像顯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樣有明確的教育目標、教學目的、教學計劃和固定的教學模式、教材教參等,它往往是通過其中的中介即載體來達到育人的目的。教育的載體可以是自然景觀,也可以是人文環境;可以以課堂教學為載體,也可以以課外活動為載體;可以以輿論導向為載體,也可以以規章制度為載體;可以以人際關系為載體,也可以以人格魅力為載體;可以以文化氛圍為載體,也可以以網絡空間為載體;可以以校園環境為載體,也可以以家庭生活為載體等等。載體的這種分散性和無系統性、不連貫性,看似雜亂無章,卻給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很多的靈活性。

(三)過程的滲透性。

所謂滲透性,是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總是寓于其它社會實踐活動中,總是和其它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有機融合,滲透于其它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全過程,這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區別于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鮮明特征。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將教育目的和意圖無聲無息地滲透到學習、生活和各種活動之中,使受教育者無意識中融入教育者營造的教育環境之中,以含而不露的方法,使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影響。

三、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的途徑

(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教學相結合。

主張德育與其他學科融合是杜威的教育思想,美國各學校長期以來一直遵循這一原則。美國學者約翰•埃利亞斯指出,道德教育是一個需要多學科共同研究的領域,僅僅通過一門學科來探討這一領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險的。一個合格的人才不僅需要有扎實的文化基礎和過硬的專業技能,更需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這就要求教師在專業課和文化課的教學中,把學科知識和培養學生的良好職業道德、鞏固學生的專業思想結合起來,不同學科從各自實際出發把職業道德教育有機地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在現實教學中,許多專業課和文化課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把專業和文化知識同職業道德結合起來講解。

(二)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交叉并舉。

所謂顯性教育是指教育者的意圖、目的能讓教育對象感受到的一種教育方法。顯性教育一般采用正面、直接的灌輸方式。而隱性教育一般采用間接的、滲透式的灌輸教育方式,教育者在施教的過程中,教育者的教育意圖、目的,受教育者一般感受不到,這樣能避免受教育者的逆反情緒。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我們應該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結合起來,實現二者的統一,揚長避短,相互促進。因為顯性教育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采用的教育手段,所以我們在這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我們應借鑒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做法,吸收隱性教育的長處,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堅持以人為本,寓教于文,寓教于樂,避免其軟弱性。要注意通過環境熏陶、情景渲染、滲透作用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優化學校、家庭、社會環境,達到春雨“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三)加強與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我國高校現在的大學生,由于學習、生活、就業、考研等方面的壓力,心理不健康或亞健康的人占有較大的比例。我國高校一般都有常設或非常設的心理咨詢機構,配有專、兼職心理學教師,定期或不定期的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活動。但大部分高校沒有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或治療中心,心理教師及心理醫生的配備不強,心理咨詢時間也不長或不固定。這種現狀,與我國大學生的需求有差距。要使當代大學生具備樂觀進取的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全的人格,就必須更加重視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及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工作。各高校都應將心理學作為必修課或主要的選修課之一,向每個大學生傳授心理學的有關知識,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自我調節能力。要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機構,開設咨詢與治療門診,像醫院一樣,每天都有心理專家或心理醫生為學生咨詢或治療,這樣才能減少大學生的心理疾病、增進心理健康。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服務的,它以“育人”為宗旨,與思想政治工作密切配合,相互補充,共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作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種新的重要的手段和方式,它的價值和潛力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