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中國夢視角下專題教學模式設計

時間:2022-10-24 09:17:52

導語:復興中國夢視角下專題教學模式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復興中國夢視角下專題教學模式設計

一、學習西方、夢想中國:近代中國先進的中國人“救國夢”的探索

這一主題講座主要使學生了解從近代中國一系列“中國夢”探索的挫折中,如何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找到了指導實現中國夢的理論武器,知曉“天國夢”的幻滅、“自強夢”的破滅、“立憲夢”的流產、“共和夢”的破產的歷史必然性。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許許多多的先進知識分子不斷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可謂前赴后繼,百折不撓。他們把各種各樣的主張和思想主義都拿來試過,卻無一成功。只有中國共產黨用馬克思主義來觀察中國的前途命運,找到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從而引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這100多年正反兩面的歷史經驗,無可辯駁地證明了一個客觀事實: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和我們的民族就有了強大的理論武器。馬克思主義雖然誕生于19世紀,但沒有停留在19世紀;雖然出生于歐洲,卻傳遍世界。不論是敵視者的攻擊和毀謗,還是誤解者的質疑和責難,或者是教條者的閹割和扭曲,都不能阻擋它前進的步伐。說:“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改革開放后,面對一些人的“信仰危機”,鄧小平語重心長地說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的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丟”。一個執政黨若要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生命力,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科學的理論武裝。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因為它嚴格以事實為依據,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指導思想,是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理論基礎。

二、五位一體,崛起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富國夢”

這一主題主要講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布局。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布局。我們黨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從最初的“兩手抓”、“兩手硬”到“三位一體”、“四位一體”,再到“五位一體”,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不斷豐富、日趨完善的生動歷程,標志著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第一,從總體上把握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過程,理解我國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必然性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征;明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理解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以及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必要性;明確堅持和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通過本講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的成就,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必然結果。如果沒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的確立、國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要取得成就和發展是不可能的,物質文明建設也只能是一句空話。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的總體特征與制度形態。其主要包括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內容。此部分內容以“中國特色”為主線,從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優勢、依據,深刻說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優勢,劃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同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界限,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的建設內容和發展對策,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第三,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在大力增強中國硬實力的同時,必須不斷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通過本講的教學,應著力實現以下三方面的目標與要求:使學生掌握文化軟實力、先進文化、和諧文化幾個概念的內涵和相互關系,了解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地位和現實途徑,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指導思想和基本方針;提高學生對大眾文化、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審美能力和鑒別能力,使學生正確認識文化的多元化與意識形態一元化之間的關系,澄清指導思想多元化的錯誤,提高學生對各種社會思潮的鑒別能力和對錯誤思潮的免疫能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到本講全部教學內容和各個環節中,幫助學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培養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感。

第四,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的要求,由“三位一體”發展為“五位一體”。為適應這一變化,黨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任務。通過本講的教學,應著力實現以下三方面的目標與要求:通過本講的教學,讓學生全面把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和主要特征;深入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深刻理解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總體要求;使學生明確,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讓學生從情感上感受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自覺投入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

第五,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生態文明的核心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體現了和諧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發展的思想。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個總體要求的核心和實質,“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三、兩岸同夢,復興中國: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坐標上的“強國夢”

這一主題主要是告訴學生“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建立在實現國家統一的基礎上的,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國夢”的實現必須由兩岸人民攜手完成。為了實現祖國統一,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幾代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長期、艱辛的探索,從到,從“一綱四目”到“一國兩制”,國家統一才會有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才能最終得以實現。通過本專題的教學,使學生對我們黨關于實現祖國統一的基本立場、戰略策略和方針政策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和基本了解,堅定對解決臺灣問題的信念和決心。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不可動搖的堅強意志,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之一,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本專題從正義與正當性的高度出發,從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與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關系切入,以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探求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戰略構想為主要線索,論述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闡述了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上從武力“解放”臺灣到和平“解放”臺灣的歷史過程,分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科學構想的歷史與現實依據、基本內容和重要意義,介紹了“一國兩制”方式在香港、澳門的成功實踐,闡明了以為核心、為總書記的黨的第三代、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新形勢下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的豐富和發展。“中國夢”是中國共產黨新一代領導集體提出的重要思想,也是振興中華的發展目標。在2012年11月29日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一夢想,是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民族復興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題貫穿《概論》課的全部內容,是指導和統領“綱要”課教學的一根紅線。因此,以整合教學內容凸顯中國夢,是中國夢融入《概論》課的切入點。本文嘗試在宏觀歷史格局與現實社會實踐的視域下,在《概論》教學中設計理論教學專題、主題教學講座及實踐教學創新三大模式來闡釋中國夢,并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夢”的“尋根”、“萌芽”、“成形”和“圓夢”的歷史進程總之,圍繞實現“中國夢”這一主線,把《概論》進行理論專題、主題講座、接“流”開“源”社會實踐三大教學模式設計,既有利于增強《概論》課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又有利于增強當代大學生“中國夢”的歷史擔當與振興中華的使命感。

作者:范大明 周建樹 單位:湘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