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教育與信仰教育
時間:2022-03-15 03:11:37
導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教育與信仰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屬性和價值屬性決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只是一門知識教育課程,更重要的是一門信仰教育課程。其知識教育屬性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有自己的科學研究對象和科學體系,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它的學科基礎。其信仰教育屬性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的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大學生的頭腦進而構筑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它集中表現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社會個體性功能和社會公共性功能上。為此,決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不能停留于知識教育層面,要由信仰教育統一知識教育。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識教育;信仰教育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充分彰顯了我國大學教育的本質特征。“05方案”實施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取得明顯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重視知識教育,輕視信仰教育”的問題。我們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屬性和價值屬性的關系。
一、知識教育和信仰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確立
思想政治理論課之所以既是知識教育又是信仰教育,是因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知識屬性和價值屬性的雙重規定,這是由人存在的實踐性所決定的。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實踐的存在。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在于自由自覺的活動,也就是說馬克思是把人的自由特性規定為人的終極價值,但是馬克思并不把人的自由特性以及由此而規定的人的終極價值理解為既定的或者先驗的,而是強調它的生成性,把它理解為一個歷史過程,即實踐活動過程。而人的實踐具有特殊的結構:一方面,實踐作為主體的生命創造活動不僅指向客觀的外部世界,也指向主體的內部世界;不僅受人的外在世界的規定,也受主體的內部世界的規定;不僅關注外部的存在者,也關注內部的存在自身,即意義世界。指向外部世界的探求和受外部世界的制約,這是自在的,屬于知識世界;指向內部世界的欲求和內部世界的觀照,這是自為的,屬于精神世界,即終極關懷范疇。另一方面,人的實踐是社會性的活動,既是群體性的又是個體性的,因此,人的實踐既要符合社會公共理性,又要符合個體價值追求。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一種教學實踐活動,它的合法性、客觀性從人類的實踐活動中得到賦予,它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性知識總結,要求當代大學生掌握這種最新理論成果,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服務;同時又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引導學生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質,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實踐和人的活動的特性根本上決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知識屬性和價值屬性。也正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知識屬性和價值屬性的雙重特點,才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天然成為當代中國政治社會化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從政治社會化的角度來看,思想政治理論課無論是知識教育還是價值教育、德性教育,都具有政治社會化的價值和意義。它的雙重屬性決定了它的雙重職能:一是向青年學生傳播特定社會理性知識,提高學生的價值認同能力,科學地認識事物,即知識教育;二是培育學生的德性,引導學生追求一切美的、善的、神圣的價值,培養能獨立思考、有創造性、有信仰并且能夠付諸行動的人,即信仰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雙重職能是有機統一的,沒有知識教育,信仰教育也就成為一種沒有靈性的教條和說教;沒有信仰教育,知識教育對于人來說,就不是人的本質生成和全面發展的資源,而僅僅是一種謀生工具。這種謀生的技巧教育訓練跟動物訓練是沒有什么兩樣的,正如美國基礎教育委員會在他們頒布的委員會綱領中所指出的那樣:學校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提供道德判斷的環境,如果缺乏這種環境,教育則僅僅是一種動物式的訓練”。[1]可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屬性和價值屬性決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本質規定,即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知識教育和信仰教育的統一體。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教育內涵
思想政治理論課首先是一門學科,這是由它的知識屬性所決定的。學科建設問題,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建設面臨的一個瓶頸問題。長期以來,由于社會和歷史的原因,理論工作者和教學工作者在這個問題上重視和研究顯得還不夠,總是習慣用政治性、階級性和意識形態性在評判它,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許多本質問題始終沒能從學科建設的高度加以探討和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性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內容是科學的。教學內容是否科學這是任何一門學科得以成立的必然前提。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的科學性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百多年來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其原因就在于它的科學性。這個科學性按照列寧所說,是因為馬克思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即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馬克思“依據對資本主義社會所作的最確切、最縝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于充分掌握以往的科學所提供的全部知識而證實了這個結論”。[2]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是在吸收人類先進思想文化、在深度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具有世界普遍性,因為它“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3]當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不只是在于它批判地繼承和吸收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的一切優秀成果,而是在于它開創性地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為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體系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列寧將其稱之為“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4]唯物史觀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思想武器,這個認識工具屬于無產階級,也屬于整個人類。[5]正是因為這種科學性,馬克思主義在創立以后不到半個世紀的歷程中,它就“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語言中都找到了擁護者”。[6]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否真正為廣大青年學生所真心喜歡、真心受益,關鍵在于這一教育內容是否科學,是否具有徹底的現實說服力和理論解釋力,是否能夠緊密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從實際上看,一些學生確實真心喜歡一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及其課堂,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就在于這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能夠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一門科學而自信傳授,更能夠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一門科學而真誠篤信,他們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解答當代大學生最為困惑的社會熱點問題以及大學生思想困惑。同時,他們自身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念深信不疑,努力踐行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觀和價值觀,用真誠的信仰去感知和引導青年學生。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自己的科學研究對象。任何一門知識要上升為一門學科,必須有自己明確的研究對象,這是學科得以成立的前提。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一級學科,它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支撐,即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研究對象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研究對象。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的學說,它反映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本質和規律,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可以分成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這三個部分去分別研究,然而它更應該從整體進行研究,因為這三個部分在馬克思那里不是分割的,而是一體的,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只有一個學說,沒有三個部分的對立。這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門從整體上進行世界觀和方法論研究的學科。它研究的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研究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形成、發展及其演變。對我們來說,它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最新成果。相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集成,它全面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全面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與實踐進程。不僅如此,思想政治理論課還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遵循青年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行為的發展規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從這個意義上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對象亦即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研究對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科學性。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當作一門科學去進行教育,不斷結合歷史進程和現實變化,切實反映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規律,反映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解放的規律。離開這個總體性研究對象,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會成為荒言誕語,就會成為應景之“學”,而且也會偏離正確的政治軌道,喪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育人功能。再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個嚴密的學科體系。一門知識能否成為一門學科,不僅要看它有沒有自己的研究對象、研究的內容是否合理科學,我們還要看它有沒有自己的嚴密的學科體系,因為嚴密的學科體系是直接衡量一門學科是否成熟以及成熟程度的標志。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依托來看,它的學科體系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一致。馬克思主義是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思想武器,也是不斷促進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以來,歷經了從理論形態到實踐形態、再到制度形態的轉化,也演繹了從西方社會到東方社會、再到全世界的傳播過程,致使人類社會和人類思想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但是,這里有個概念需要厘清,即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科體系不是一回事,因為經典作家創立馬克思主義是為了指導無產階級革命的需要而出發的,是為了推翻資本主義社會而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實現全人類解放,其目的并不是為了創建一個學科體系。“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7]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科體系之間要有個轉化過程。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轉化為學科體系至少有兩個維度:從縱向演繹來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發展為一個科學體系,經歷了不同的時期和階段,從西方到東方,從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再到中國革命和建設,它們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不同民族、不同歷史發展時期的鮮明時代特征;從橫向拓展來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除了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三大部分外,還覆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我們如何把馬克思主義當作一個嚴密的完整體系、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納入邏輯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這是一級學科體系建設的重點。因此,我們要緊緊圍繞“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發展馬克思主義”這個基本問題,重點在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實踐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國際視野等問題上,遵循邏輯統一于歷史的方法,加大研究力度,把馬克思主義及其最新時代成果納入一級學科理論體系中,突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科學性與意識形態性、知識屬性和信仰屬性的統一。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來說,我們應該重點突破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體系,構建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以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主要內容,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和改革開放的需要,充分彰顯武裝當代青年學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信仰教育內涵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屬性決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知識學科課程,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知識學科體系課程,它具有特殊性,對人的思想行為具有強烈的規范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雖然籠統上屬于理論課,但它卻不是一般專業理論課,它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他們的頭腦,構筑和引領他們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說,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信仰教育課程。這是由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社會屬性決定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以改造世界為使命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屬性的課程,它完成對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要為具體的現實社會和現實個人服務。為具體的現實社會服務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屬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社會公共性功能;為具體的現實個人服務就是促進個體的人的全面發展,改造人的主觀世界,培育“四有”新人,屬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社會個體性功能。思想政治理論課之所以有社會公共性功能和社會個體性功能之分,其原因在于人的社會性本質決定了未來社會自由人的聯合體是以個體的全面發展為前提的。而一個人能不能為現實的社會和現實的個人服務,首先不是取決于這個人有沒有知識,而是決定于他有沒有這個服務的信仰。一個沒有可以用來服務的知識但是擁有愿意服務的信仰的人,他可以發憤圖強,從頭學習,掌握知識為中國革命和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但是,一個沒有愿意服務的信仰但是卻擁有可以用來服務的知識的人,他絕對不可能真心實意為中國革命和建設服務,更不可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德”和“能”在不同歷史時期總是用人標準的一個考量和博弈。在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課程,雖然每一種課程都有自己特殊的教育功能,即使是專業課,它也有一定的信仰教育功能(一種對知識的信仰,盡管這種信仰已經給當前社會帶來一定的科學理性霸權),但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功能是以人自身為價值取向的,它捍衛的是人的意義世界而不是人的對象化世界。在科學技術理性日益強大的時代,人的意義世界越來越被邊緣化。在此情景下,如何重構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家園、衛護人的意義世界,就成為一個深遠的社會問題。對于無宗教信仰的國度來說,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念教育正是接應這種意義世界來臨的路徑,旨在把馬克思主義信念根植于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家園。從政治社會化角度上看,思想政治理論課順理成章地成為擔負馬克思主義社會化的最佳手段而具有了特殊的教育功能。正是在這個特殊性意義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在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三大組成部分中高度定位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信仰教育作用,即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哲學社會科學課程擔負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職責,其他課程也具有育人功能。也就是說,《意見》已經充分認識到了高校各門課程的育人功能,肯定了課堂教學的知識理性力量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只是在這些課程的課堂教學主導作用中科學界定和區分了各種不同類型課程之間的辯證關系,突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有信仰教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論課根本上屬于信仰教育范疇,培養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并不是最后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養成馬克思主義信念,并且在實際生活中自覺地踐行。這個養成過程是一個知、情、意、信相互聯動的完整過程,對個體心靈的沖擊震撼要比一般的知識課程學習更為復雜。馬克思主義首先是科學學說,但更是廣大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因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8]既然是一種世界觀、方法論和精神武器,那么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踐行就不是一種簡單的知識學習過程,而是一種價值取向的養成過程和生活態度的培育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大學生不僅要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知識,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認識和處理問題,不斷提升個體自身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認識和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種精神力量,形成馬克思主義的認知態度和生活方式,把馬克思主義信念生活化。從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來看,思想政治理論課要遵循人的思想與行為規律,通過課堂教學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成為占絕對統治地位的思想,這是由意識形態的社會主導地位所決定的,因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9]而一個人的某種精神力量的獲得雖然與一定的理論知識和技能知識的掌握有關,但是后者的掌握并不能意味著前者的生成,相比后者,前者是一個更為復雜、更為精準、更為艱巨的價值抉擇與價值評判過程,而不只是一個事實判斷過程那么簡單明了。
四、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教育與信仰教育之間的的關系辨析
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知識教育和信仰教育屬性,但是這兩個屬性之間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兩個獨立過程,更不是二擇其一的權衡過程,而是一個問題兩個方面的有機統一。首先,知識教育是信仰教育的前提。如同我們認識事物總是從概念開始一樣,信仰教育也總是從知識教育開始的,知識教育是信仰教育的概念形態階段,也就是說,我們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產生信仰。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信仰本身就是一種知識。信仰雖然感覺無法觸摸,但是信仰在面對一個人的時候,總是以知識的形式告訴這個人關于信仰的某種要注意的問題或事項。比如,一個剛接受宗教的人在進入教堂時,神職人員會告訴這個人要怎么做才是虔誠的、恭敬的,怎么做是不妥當的、不合適的,然后這個人按照這些交代的注意事項小心翼翼地做下去。這些預先交代的注意事項就是一種關于信仰的知識,掌握了這個知識,就慢慢了解了信仰。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更是如此,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信念的指導時,首先我們得了解馬克思主義信念這種知識,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沒有知識形態的信仰是怎么進入人的世界的。另一方面,知識本身就是一種信念。在紐曼看來,知識即目的,而知識的種類很多,可以分成人的知識、神的知識、實用知識和理智知識,也可以分成有用知識和自由知識。不管是主觀知識還是客觀知識,知識之所以能成為一種信念,是因為知識本身已經得到辯護并確認為真。這種辯護與自己的論證和知識的可推導有關。“如果你能夠從某些自明的、不可更改的、或者對感覺是明顯的命題中把某些命題推導出來,那么那些命題對你來說也是確定的。”[10]也就是說,信仰的地位與知識的強度有關,知識的確定性越強,那么對這種知識的信仰地位就越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將馬克思主義信念以知識的形態傳授給學生,這種知識傳授的邏輯力量越強大,論證越嚴謹,那么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念知識的接受和理解就越快,認同度就越高。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理直氣壯地突出馬克思主義信念知識的真理性和確定性,增強知識教育的科學力量和真理力量。其次,信仰教育是知識教育的保證和目的。雖然知識教育可以生成信仰,但是單純的知識教育本身無法取代信仰教育,因為單純的知識教育本身并不是整個信仰生成過程的起點,更不是終點。首先,純粹的知識教育并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具有人之為人的確定性,而不只是掌握一種社會求生技能。亦即信仰教育是知識教育的目的。盡管知識是一種確定性,但是這種確定性不是人的確定性,而是關于事物的確定性,是對物的外在把握而不是對人的內在把握。人不僅要獲得外在事物的確定性,以把自己和事物區別開來,獲得主體地位,同時人更應該把握自身的確定性,把自身和周遭事物統一起來,以確定自己的位置和秩序而得以安頓。而人自身的確定性是不能靠外在的物性知識來把握的,只能來自人自身的從外到內、由物及人的理解、認同和選擇,這就是信仰生成的路徑和過程。其次,知識教育雖然是信仰教育的前提和發生學路徑,知識的強度可能關系到信仰的程度,但是知識的確定性與信仰的確定性之間并不是單向的先后邏輯關系,而是互為前提的。也就是說,知識教育是信仰教育的前提,但是知識教育本身也是需要前提的,這個前提就來自于信仰。因為信仰的確定性不僅與知識的確定性有關,還與當時的境況有關,與一個人對知識確定性的重視程度有關。比如,打賭就可以測量我們對一個命題的信念的強度,如果賭注不高,我們可能會接受任何讓步;如果賭注很高,我們可能根本不會接受打賭;如果這個賭注不能逃避,而且關系到好朋友的生命,那么對于任何微不足道的命題,我們都會保證“絕對確定性”,沒有任何疑慮。“‘絕對確定性’是一個限定的概念,經驗的或主觀的‘確定性’不僅依賴于信念的程度和證據,而且依賴于境況——依賴于存亡攸關的事件的重要性。”[11]也就是說,對某個知識的確定性,本身并不需要與知識本身的強度有關,而是與當時的境況或者存亡攸關的事件的重要性有關。知識教育并不能必然帶來一個人對命題的信仰,但是對這個命題的重視程度卻可以直接導致這個人追求知識的確定性、絕對性。信仰就是這樣成了知識教育的前提或保證。思想政治理論課并不只是單純的理論知識課,更不是一門專業課程,而是一種具有價值導向功能的信仰教育課程。它的設置目的并不在于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和應用知識,而在于通過引導學生認知理解進而主動選擇來生成科學的精神世界,認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形成社會倡導的價值取向,堅定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這就決定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學科教育具有顯著的區別,即它的主要任務和基本功能是進行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教育、信仰教育,而不是一般的專業知識教育或社會技能教育,因為信仰教育屬于人的領域、純粹的知識教育屬于物的領域,而人永遠是高于物的,人不僅是萬物的尺度,而且也是人的尺度。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仰教育、價值教育本質,充分體現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育人功能。對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有高度的認識,并以此作為教育教學的基本指導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我國高校中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越是深化改革開放,越是全面加強依法治國,越是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當前重要的是結合時代特征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及心理發展規律,正確處理知識教育與信仰教育、素養教育與信仰教育的內在關系,把知識教育提升到信仰教育的高度上來,切實推進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
作者:胡沫 周敏 張加明 單位:武漢輕工大學
參考文獻:
[1]瞿葆奎.教育學文集•美國教育改革[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67.
[2][3]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299.
[4][5]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311.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2.
[7][8][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9,98.
[10][美]阿爾文•普蘭丁格.基督教信念的知識地位[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82.
[11][英]卡爾•波普爾.客觀知識[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90.課程教學
- 上一篇:節能綠色環保建筑材料探討
- 下一篇:網絡文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