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體系

時間:2022-04-02 09:28:15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體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體系

摘要:“三全育人”即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遵循的理念。高校在實踐中落實“三全育人”理念需要組織建設、育人機制、隊伍建設、創新載體等途徑構建協調統籌的機制,創設大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關鍵詞:三全育人;體系;構建

根據2018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各高校在實踐中積極構建“三全育人”機制,探索育人格局,“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1]。“三全育人”形成了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黨政人員、宿管教師的互動,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有利于充分調動全校教職工和有關部門的工作熱情,使其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形成三全育人的機制、體制,構建“大德育”的工作格局。

一、“三全育人”體系構建的必要性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成長成才以及全面發展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構筑新時代德育工作的客觀要求。新時代、新征程,德育工作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推進理論和實踐的創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學校工作要堅持德育為先[2]。高校德育對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有著卓著的意義,而德育工作需要協調推進、聯動影響、形成合力才能發揮其作用。2.發揮教育合力的有效追求。部分高校育人現狀突顯出“各犁各田”“各掃門前雪”的狀況,沒有形成合力,沒有發揮協同效應。例如學校的教務處更多關注教學,資助管理中心更多關注對貧困學生的幫扶,學生工作部更多關注學生的學風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等。各個部門育人和思政工作的關注點和主要矛盾不同,沒有形成協同育人機制。“三全育人”機制的構建能夠實現黨政領導、專業課教師、輔導員隊伍、宿管人員的通力合作,全員育人不僅可以加深同事間的溝通交流,還可以實現資源整合,發揮教育合力的效果。

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構建“三全育人”體系

步入新時代,學生的思想特點呈現出新一輪的復雜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與時俱進,在解決學生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中不斷創新完善,構建“三全育人”的工作模式。1.強化組織建設,確保“三全育人”落實到位。一是健全“三全育人”工作機制。成立學院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基層黨委書記是思政工作第一責任人,基層黨委副書記分管學生思政工作,其他班子成員履行“一崗雙責”,結合業務分工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黨的建設工作,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二是將思政工作納入學院年度目標績效考核中,與教學、科研等工作同布置。2.推進協同育人機制,強化“三全育人”生根發芽。思想政治教育由原來思政系統和學工部門單兵作戰發展為黨政干部、群團組織、思政教師、輔導員、心理咨詢教師、專業教師等隊伍的團體作戰,讓每一位教職工參與到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的溝通交流,形成協同育人機制。一是堅持教書育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教師的責任不僅要教好書、更要育好人。思想政治理論公共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場,公共課教師應該探索如何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抬頭率,專業課教師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應該探索如何加入家國情懷實現課程育人。二是堅持科研育人。鼓勵教師帶領學生申報項目,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老師的科研項目,依托學院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訓練中心,將學生科研活動列為教師日常工作中。三是堅持實踐育人。搭建實踐育人平臺,建立實踐育人基地。比如與烏當區新九學校、凱里市第五中學等共建教育實踐基地,在實習基地學校遴選指導教師,每位教師按學徒方式帶3—5名學生,實現高校和中學協同育人;堅持社會實踐“三下鄉”服務,開展數計學院教學技能大賽等。四是堅持網絡育人。在網絡行為中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傳播正能量。建立微信公眾號、成立網信團隊,在微信公眾號上宣傳優秀學生、先進模范事跡等。制定《數計學院優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對于優秀的原創作品,給予獎勵和素質拓展分數認定。五是堅持心理育人。配合學校心理咨詢中心開展心理健康宣傳、專題講座、心理素質拓展等活動。專職輔導員考取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建立心理健康危機預警機制,設立班級心理委員。每月定期召開寢室長、心理委員會議,針對班上出現的異樣同學,輔導員及時與其談心談話,做到防微杜漸。3.堅持兩個統一,加強隊伍建設。一是堅持師德建設與育人相統一,厚德樹人。根據學校《關于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實施意見》,在課題申報、職稱評聘等環節,實施師德“一票否決”制,并將育人貫穿于課堂教學、論文指導、實習實踐全過程。二是堅持言傳與身教相統一,為人師表。教師在學習、生活等方面要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4.創新四類載體,加強陣地建設。一是創新實踐教學,提高服務本領。社會實踐教育教學實現了向專業化、基地化、目標化的轉變,著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服務社會的本領。完善專業畢業設計改革方案等制度,實施“雙導師指導制”(校內教師和校外專家共同指導)。二是優化雙創環境,迸發創造活力。學院有“貴州省高校工業物聯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訓練中心”等學科專業與教育教學平臺,不斷推進產學研合作協同育人。三是凝練校園文化,致力于文化育人。以“項目驅動,做中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啟動第二課堂建設改革工作,以培養應用型學生為中心,以建立技術交流平臺為支撐,以專業應用競賽平臺為核心,以學生掌握教學技能為重點,打造體系完備、內容豐富、管理規范、實效性強的第二課堂,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如開展“數字英雄”數學文化知識競賽、“金手指”打字、辦公軟件處理、課件制作比賽、超級畫板興趣班、中小學生創客教育活動等。四是依托創新活動,增強黨建工作活力。開展基層黨組織黨建創新活動,開展“黨員三學,即導學、督學、促學活動”,在新生班級配備一名專業課黨員教師和兩名黨員學生對大一新生進行導學、督學、促學。開展黨課微課堂活動,讓所有黨員同志上臺講黨課,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和理解。“三全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遵循的理念,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實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一直在路上,要不斷探索與實踐育人模式,構建體制機制,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工作的時效性和有效性,切實推動高校德育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2-28(1).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人民日報,2010-07-30(1).

作者:秦月 秦基 單位:貴州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