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教學供給側改革研究

時間:2022-05-13 11:00:23

導語:思政課教學供給側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政課教學供給側改革研究

摘要: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強思政課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強化其師德養成,培育優秀的思想理論傳播者。思政課好教師具體體現在以道立教、以德立身、以術立言、以愛立行等方面。培育“思政課”好教師需要強化“四有好老師”“四個相統一”等理念教育,提升思政課教師的師德自覺,使其道德修養與公民素養、道德與民族品質同頻共振。汲取傳統禮學文化中豐富的教育思想,促其“莊謹”做人、謙卑敬人,設立底線師德規范,提高師德規范的合法性。

關鍵詞:“互聯網+”智慧教育;“思政課”好教師;供給側改革

一、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吁求“思政課”好教師

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亟須促進思政課教師的道德發展,增強其“互聯網+”智慧教育理念學習和應用,提升其教書育人地位,培養出政治強、人格正、情懷深的思政課好教師,這也是一個國家實現教育強國的根本。

(一)思政課教師道德發展之需

師德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它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師德建設的有力支撐。尤其當今社會,人們對于教師具有很高的社會期待,新時代下的高校教師不僅要教好書,更要育好人,因為“老師是青年學子道德修養的鏡子”,教書育人不僅要言傳更要身教,還要真正做到“人之模范”。一個具有高尚師德的教師,才會更有力量的去影響和帶領青年學子去模范踐行中華傳統美德,在無私奉獻的同時不忘堅守道德底線,這樣的教師無疑會受到社會各界的尊重。正因如此,每一次“師德事件”也就自然逃不過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師德問題”不僅已經完全進入公眾視野,而且它還成為全社會所探討的熱點話題之一。雖然這些“師德問題”只是個例,但終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因此需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對師德建設做以思想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成并非可以一蹴而就,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下腰桿,注重對教學研究方法的發掘,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入青年學子的頭腦和心靈。思政課教師如何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其中努力做好以道立教,以德立身,以術立言,以愛立行,就是具化體現。

(二)“互聯網+”智慧教育的思政課教學之需

教育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生的有用人才。”思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結合《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等相關文件精神,從這些文件中可以把握的是:其一,加強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其二,認真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其三,正視師德養成規律不斷培育優秀的思想傳播者。其實,這些內容集中強調了教師的角色倫理。高校教育在于立德樹人,培養德才兼備之人才,善于用真理浸潤青年學子的心靈,善于用知識化解青年學子的危機,“互聯網+”智慧教育傳播的不僅是科學技術還有創新觀念,培養出的應是日后國家發展的重要核心競爭力,而在這其中,先進技術與良質師資的配合成為重中之重。

(三)提升思政課教師教書育人地位之需

與廣大教師一樣,思政課教師也同樣是在為社會立德,樹人,培根,鑄魂。思政課教師在塑造廣大青年學子辯證的科技觀、良好的人格承擔重要的作用,要時常通過對“互聯網+”智慧教育的案例分析,在021/04期傳播先進思想文化,培養青年學子辨別是非、善惡和美丑的同時,不忘警示科技異化和道德滑坡的危險。正是“人民教師是青年學子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鮮明地表達了高校教師在社會層面上的角色定位。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的神圣性最終落腳到青年學子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這一點上,因此很有必要讓全社會都廣泛了解,教師工作的重要價值性,很有必要讓全社會尊重教師、理解教師、愛護教師。王正平教授在《尊重教師:教育倫理的一項重要原則》一文中深刻指出,從根本上說,尊重教師是“尊重人”這一普遍的社會道德原則在教育活動領域中的重要體現和要求。一方面,教師承擔著傳承、創造、傳播人類文明,培養青少年一代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全面發展的神圣社會責任,是實現社會、集團或個人目的的工具或手段;另一方面,教師本身是“人”,是具有完全責任、權利和義務的社會成員之一,有在教育職業勞動中追求和實現正當的自我利益的權利,可以并且應當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和創造,實現自我的目的或目標。

二、培育“思政課”好教師的實踐路徑

思政課好教師是一個綜合評價體系,以道立教(擁護社會主義“大道”)、以德立身(立德樹人和自我道德修養結合)、以術立言(術業精究者)、以愛立行(敬業樂群)是其題中之義。培育“思政課”好教師既要探討教育工作者美德形成的外在條件和內在動因,又要探討其養成規律,從而培養一大批內外兼修的思政課好教師。

(一)從師德自覺中提升

“師德是深厚的知識修養和文化品位的體現。”相關的教育制度的制定,一定程度上只能解決教育中的剛需問題,如對思政課教師道德可采用“一票否決”,但這很難從根本上解決思政課教師道德修養問題。只有思政課教師發自內心的認同師德提升對自己、對社會有益,才能加快師德建設進程。思政課教師道德在師德建設中“占比”較大。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中,大篇幅的對教師道德境界做了指引,這旨在讓廣大教師認識到,提升師德自覺是加快師德建設工作進程的強大“內驅力”。提升思政課教師道德自覺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不斷加強師德教育。諸如用“四有好老師”“四個相統一”等理念武裝廣大思政課教師的頭腦,提高思政課教師敬職愛職,樂于奉獻職業意識。其二,認清戰略格局。思政課教師要科學認識自身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地位,明白開展“互聯網+”智慧教育的時代內涵,才能不斷提升師德自覺的內在動力。其三,做好同頻共振。要讓思政課教師的道德修養與公民素養同頻共振,讓思政課教師道德與民族品質共振。廣大思政課教師要將個人道德修養與教書育人有機結合,“把師德自覺提升到教師個體動機與價值覺醒的高度上來”。

(二)從長效機制中建構

長效機制應該體現不讓思政課教師輕易失范,這要求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應有全局性。它的制定要從根本上遏制教師的失范行為,而不是刻意讓一個思政課教師丟掉飯碗。具體來說,一方面,應該設立底線師德規范。就需要不斷對師德考評制度進行完善,酌情處理師德失范行為。另一方面,提高師德規范的合法性。要與思政課教師實際的道德生活狀況相結合,要讓思政課教師認同這些道德規范并長期遵循,并內化為自身的道德信念與道德品格。與此同時,還要以“互聯網”法律法規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教育部關于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文件精神為標準,以思政課教師的具體表現為依據,做真實評判。

(三)從世界優秀文化中汲取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就曾驕傲的認為:“太陽底下再也沒有比教師這個職務更高尚的了。”他的言論深刻體現了教師職業的偉大。再如,我國傳統禮學文化中也有豐富的教育思想。如“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就突出禮之“敬”,即做人要“莊謹”。《禮記·曲禮》對禮釋為“自卑以尊人”,禮要求自己謙卑而尊重別人,即使是小商小販也必有他們尊重的人。“敬人者人恒敬之”,正是一代代思政教育工作者們的默默奉獻,才有我國各行各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政課教師有責任撥開在社會中彌漫的阻礙師道發展的偏見,讓師道重復以光明。“互聯網+”智慧教育的思政課教學供側結構改革,就是要求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對青年學子加以素質教育,還要用實際行動去證明那些以科技唯一論、科技至上論者的觀念是錯誤的,再好的科學技術也不能離開人類良師的“校正”,不能離開人類優秀文化的滋育。總之,廣大思政課教師理應牢記,道德修養是一生的事情,一方面它需要教育培養,另一方面需要自我精進。

參考文獻

[1].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1).

[2]胡長青,譯注.論語[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91.

作者:于濤 張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