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高專思政課專題化教學研究
時間:2022-07-13 10:48:04
導語:高職高專思政課專題化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作為高職高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內容,在高職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知識總量的增加,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化、網絡化及受眾群體年齡的變化,原有教學模式的弊端不斷凸顯。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可將專題化教學引入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過程中,從而推動高職教育改革。
關鍵詞:專題化;教學方法;教學效果
專題化教學,核心在于“專”,簡單理解為教學內容的專題化、教學主體的專業化。具體來說,專題教學是教師以更加專業的理論素養來講解知識點,使學生了解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更加系統、全面、深入地學習,以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成效。專題化教學的特點是主題突出、針對性強,有利于形成精品課程。專題化教學有利于轉變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進而提升學習效果。
一、適應教學發展的需要
(一)高職教學方法轉變的需要
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二十條”)提出,要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探索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教師分工協作進行模塊化教學[1]。專題化教學是教師通過教學過程的專題性,以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系統性、專題性學習,讓學生系統地接受知識、掌握知識,培養自己的研究和創新能力。加強專題化教學不僅符合“職教二十條”的要求,而且是高職教學方法轉變的途徑之一。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是一門兼具歷史性、時效性的科目,同時還包括一些熱點問題,對于歷史知識欠缺的高職高專學生來說,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通過通俗易懂的話語告知學生,同時也要利用唯物史觀、辯證法來分析相關歷史問題及熱點問題。也就是說,對于某一知識點,不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清楚為什么。這就要求教師篩選出時代性與熱點性兼具的章節,結合相關會議資料、視頻資料形成專題進行講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加強學生對歷史的認同感,達到專題化的目的[2]。
(二)教材內容優化的需要
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的教材內容十分豐富。以2018年修訂版教材為例,全書共14章,從時間上看,涵蓋從1840年到現在的歷史;從內容上看,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外交、國防、黨建、生態等方方面面的內容,每個方面都烙上了社會主義的印記,都是需要學生了解的知識點。如果每一章都面面俱到,甚至每一個知識點都面面俱到,現如今64學時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若粗略講解,看似講解了每個內容,但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刻分析,很難突出重點,導致一學期結束,學生對所講授的內容印象不深刻,教學效果差[3]。這就要求教師整合教材,優化教學內容,突出重點,有所取舍,將課程轉化為若干專題進行系統教學。
(三)避免課程內容重復的需要
目前,高職院校開設了三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即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三門課程在某些章節存在重復現象,例如,《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十章《文化自信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第四章的部分內容重復;《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的外交、國防、黨建內容與《形勢與政策》部分專題內容重復。對此,改革教學方式,進行專題化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同一知識點的重復講述,讓學生了解更多知識。
(四)實現理論聯系實際的需要
《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教材內容理論性較強,國家政策性文件內容較多,有時會出現一字不差的會議報告,較為枯燥,同時,教材內容比較抽象,不易于學生理解,難以實現理論與實際相聯系。而利用專題化進行教學,可以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收集豐富的、貼近學生實際的案例,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將熱點問題與基礎知識相結合進行深入分析,專題講解,化抽象為具象,從而有效提升教學成效。
(五)提升教學效果的需要
由于思政課程理論性較強、內容枯燥,因此,大多數教師采用灌輸式教學法進行教學。灌輸式教學法不僅難以激發學生興趣,而且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導致教學效果不佳。而采用專題化教學,有利于教學內容的整合,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提高教學感染力、吸引力、實效性和針對性;同時,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并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使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質量均得到顯著提升。
二、適應教師發展的需要
(一)教師實現教學、科研同步的需要
教學和科研是高校教師的兩個基本任務,但很多教師由于課時量大,忽視了科研,導致未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職稱晉升。采用專題教學的方法,將教學內容分解成多個專題模塊,不同教師負責不同的模塊,減輕了授課教師的工作量,同時提高了教學效率。這為教師開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充足的時間。此外,教學內容的專題化,有利于教師對一個課題進行深入研究,若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困惑,可通過課下搜集資料、與同行互相討論的方式解決困惑,之后將解決困惑的過程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就形成了一篇或者多篇論文(研究報告)[4]。同時,教師也可以將研究成果運用于課堂教學,將相關知識點的研究動態、最新成果傳授給學生,做到理論源于實踐,理論指導實踐。例如,在講解前四章的思想時,教師可深入挖掘思想背后的故事,進行深入分析,形成課題,課題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作為教學資料使用,達到以教促研的效果。
(二)充分發揮教師專業特長的需要
從當前高職高專思政課教師的學科背景來看,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學科背景基本都是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的專業;但本科學歷的教師,學科背景相當復雜,不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馬克思主義原理專業,而且包括歷史學專業,甚至包括中文、音樂、牧醫專業等。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的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外交、國防、黨建等,且每個方面又涉及許多理論[5]。由于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精力有限,若要求每名教師深入講解每一章節的內容,不僅會導致重點不突出,而且會降低教學效果。而利用專題化教學法,將教學內容分解成多個專題模塊,使不同的教師根據自己的知識背景承擔不同專題,有利于充分發揮教師的專業特長,提升教學成效[6]。
(三)教學素養不斷提升的需要
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的內容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是一致的。由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仍處于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因此,其內容也是不斷變化的。尤其是第八章至第十四章,框架不變,但內容時刻都在變化。在該背景下,教師要不斷閱讀文件、了解時事,這樣才能保證教學內容與時俱進。但目前,部分教師仍處于一種不學習的狀態。而采用專題教學法,有利于督促教師不斷學習,深入了解某一知識點,從而提升自身教學素養。
三、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
(一)樹立堅定政治信仰的需要
在信息化時代,學生通過網絡能接觸、瀏覽各國的思想文化,但由于年齡和閱歷的限制,部分學生對某些錯誤觀念分辨不清,甚至會陷入某些誤區,從而影響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如果教師僅僅是完成教學任務,對整本教材泛泛而談,將無法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7]。而通過實行專題化教學,教師可以就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解答,增強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并使其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二)適應學生思維發散的需要
成長于大數據時代的“00后”,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標簽,對問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不喜歡條條框框、不滿足理論輸出,對理論課教學提出了較高要求。若教師仍采用傳統的思維方式和教學方法,不僅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而且會導致教學效果較差[8]。而通過專題教學,教師可以提前進行問卷調查、搜集資料,靈活安排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堂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針對目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話題,在講授生態專題時,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去領略田間、山水的美好。
(三)適應學生不同知識背景的需要
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是每名大學生的必修課,但學習效果卻不盡相同。對于高職院校來說,生源比較復雜,小部分來自普高,大部分來自職高,導致知識儲備也參差不齊。例如,商學院的整體素養較高,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有一定的了解;而工科的制造學院,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較少。在這樣的背景下,若教師講述相同的內容,會導致課堂教學出現“吃不飽”和“吃不下”的問題,成績好的學生越學越有勁,而成績差的學生越學越沒信心,以致對課堂教學內容不感興趣。而專題教學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科背景,設計不同的專題內容,并且內容難易有所區別。例如,文科生注重歷史背景、政治、文化專題的講解,而理科生注重經濟專題的講解,工科生注重建設時期專題的講解。這有利于學生有效掌握相關知識,提升教學成效。總之,專題化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革新,將其應用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學中,有利于提高教師教學、科研能力,促進教師教學和科研協調發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號)[EB/OL].(2018-01-24)[2021-03-15].
[2]楊婉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化課堂教學研究:以《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9-13.
[3]于慶峰.“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專題教學模式探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1):131-133.
[4]全家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化研究型教學改革探究:以《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J].高教學刊,2018(4):124-127.
[5]阮曉鶯.專題式教學在“概論”課教學中的運用及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2):64-67.
[6]高書文.開展專題教學提高“概論”課教學效果[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0(11):99-101.
[7]陳星宇.在《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中實行專題教學的必要性探析[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53-55.
[8]徐玉欽,李媛.高校思政課實施專題式教學模式的必要性[J].科教導刊(下旬),2019(6):74-75.
作者:劉姣 石王優 單位:宜賓職業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實施流動性探討
- 下一篇:農村金融發展在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