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及心理疏導
時間:2022-03-15 03:16:26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及心理疏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新媒體大量出現和廣泛應用的背景下,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沖擊。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供給”更要“回應”,既要主動傳播,也要回應被教育者內心訴求。從生活關懷、學業關懷、精神關懷和能力關懷四個角度編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調查問卷,了解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現狀和問題,并內外結合,從觀念先導、陣地育導、實踐督導和隊伍輔導四個方面探討了新媒體背景下的路徑轉換方法。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人文關懷;心理疏導;路徑轉換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針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還應更深層的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供給”更要“回應”,既要依靠國家主動傳播,也要回應被教育者內心訴求。思想政治教育不單單要傳播思想政治的理論,更要注意教育的方法,明確教育的目標在關懷人、疏導人身上是重點所在。
一、相關概念的理論闡述
(一)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
思想政治教育是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特色化、路徑化、現實化的成果,是一門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子科目。馬克思及恩格斯在指導工人階級政黨實踐時將黨內的思想教育作為一個重要環節,因為通過思想上的教育不僅能增進黨內和諧,更能融化及糾正隱藏在黨內小資產階級分子的錯誤思想,以保證革命的順利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現社會主義價值、穩固社會主義結構的重要途徑,我們黨也一貫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國學者張耀燦教授在考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流變后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階級、社會、組織、群體與其成員,通過多種方式開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動,引導其成員吸納、認同一定社會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促進其成員知、情、意、信、行均衡協調發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構的社會實踐活動”。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強迫的、口號式的教育,更不是宣揚舊觀念的教育,而是具有時代性、社會性的教育,是以引導、交流為主要方式的教育,并以達到社會整體和諧、培養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主要目的。而我們常說的人文關懷就是以人為核心,肯定人的創造力,旨在解放人的一種關懷方式,所以,人文關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具體而言,人文關懷不是簡簡單單的生活關懷而已,而是從思想上的人本出發,重視對人內心訴求的回應。在高校這個層面上來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要以學生為本,關心學生的需求,促進個體和諧發展。
(二)新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張耀燦教授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由四個“體”組成,分別是主體、客體、介體及環體。主體和客體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動者與接受者,而介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環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1]。準確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所處的環境毫無疑問是其應有之意。21世紀,新技術所帶來的最深刻的變革毫無疑問就是對信息交流方式的變革,新媒體的出現將地球“縮小”成了一個村落,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通過手機、IPAD、電腦就能獲取各種資訊、各種服務,新媒體跨越了國界、種族、年齡之間的界限,并使得信息的表達方式不再單調與沉悶。新媒體帶來的去中心化效應正好凸顯出了人的價值,一定程度上給予人以自由,與人文關懷的立基點相互照應,新媒體的介入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但人文關懷方式的提出與實施要早于新媒體的普及,這段時間差導致現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存有一定的問題。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現狀
(一)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現狀調研的總體情況
為了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現狀,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人文關懷存在不足的原因。為此,作者于2014年6-9月以臺州學院在校生為樣本,進行了網絡調查。在調查對象中,男生288人,占總人數的28.92%,女708人,占總人數的71.08%;大一占39.76%,大二占37.95%,大三占17.47%,大四占4.82%。
(二)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現狀的調查結果與分析
1.隨年級增長而需求不同
大學生在各個年齡階段和學習階段對大學的需求不同。通過對不同年級階段大學生滿意程度的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大一年級對大學現狀滿意度較高,對生活滿意和較滿意的超過70%;從大三年級開始不滿意程度到達最高,超過41%。在具體的困惑方面,各個年級在學習、未來就業、人際關系、情感和心理問題、經濟來源、生活條件和其他等方面都存在困難,但是不同年級出現的問題不同。大一新生的困擾多來自人際關系和生活條件,獨立生活的壓力致使適應性的問題是他們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大二學生的主要困擾來自于學習方面,占46%。學習成績成為影響大二學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一個重要因素,自主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成績突飛猛進,自主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往往比較迷茫無助,并且感到較大的學習壓力。大三學生和大四學生的困擾多集中在就業領域,致此他們面臨著一個新的人生選擇。
2.90后大學生主體意識,自我意識增強,更加具有獨立性
人們只有充分發揮主體性才能能動地改造世界、塑造自我。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普遍增強,較為獨立自主,不喜歡依賴于老師和父母。調查中,只有15.06%的同學會主動的將生活中的問題和困惑請求老師的幫助,33.13%和51.81%的同學分別表示不會和不一定看情況。但是近一半的63.25%的學生希望老師主動地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態,只有4.82%的學生對此表示抗拒。在調查中,輔導員主動找學生進行談心的有5.42%,不會的占48.8%。新一代的大學生孤獨感逐漸降低,僅有31.33%的學生表示會感到孤獨,68.67%的學生表示不會感到孤獨。調查結果說明了高校人文關懷效果有所顯現,個體意識加強,學生在獨自生活、社會適應等方面能力加強,但仍然輔導員關懷表示期待。
3.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樣性要求提高
90后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突出特征是呈現電子化。近50%的同學每天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在4小時以上,2小時以內的學生僅占5%。90后高校大學生網絡使用特點,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調查者中,35.54%的學生表示沒有關注過任何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網站、微信和微博。說明學校在攻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以及存在薄弱。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們認為的學校官方微信、微博、網站、BBS等存在的問題依次有內容缺乏實用性、貼近性42%,形式單一和互動性不強(留言、交流少)占40%,政治理論性強和更新速度慢也是部分學生不喜歡的原因之一。
三、新媒體時代下的具體路徑分析
新媒體作為當今時代的主要特征是解決以往人文關懷實施路徑的關鍵所在。當前時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新媒體為媒介,通過多形式的信息傳播,改善以往受教育者的被動地位,這無疑是思想政治教育今后的方向。
(一)觀念先導,凸顯育人本位的理念
“以生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和歸宿。為此,作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老師,一方面要敢于突破傳統管理理念和模式的束縛,增強對新媒體的認知水平,積極爭取新媒體應用過程中的話語權,樹立管理者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權威形象;另一方面,要善于克服工具理性的傾向,不偏離“以人為目的”的精神和育人為導向的管理思路,注重突出馬克思注意科學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管理過程中的色彩,從而進一步體現管理針對性,增強工作時效性。
(二)陣地育導,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主動權
合理利用新媒體這一“廣角鏡”,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了解學生真實的所想所思,將帶給管理者更多的決策素材。利用新媒體搭建工作網路,也為管理者搭建起更為廣闊和即時的交流平臺。目前,各種形式的短信交互平臺、微信公眾平臺、QQ群和微博無疑已成為許多管理者啟發工作思維、化解工作難題、交流工作經驗的又一重要載體,在推動具體工作中發揮出了良好效應。
(三)實踐督導,深入實踐體驗人文關懷
社會實踐、專業實踐是大學生將專業所學轉化為生產力和能力的方式和途徑之一。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多樣,通過實踐讓人文關懷在現實的空間和虛擬空間中同步的實施,可以讓學生有所得、有所感。通過實踐的方式感鍛煉意志,增長學識,感受人文關懷。
作者:周蕾 單位:臺州學院
參考文獻
[1]張耀燦.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學轉換[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 上一篇:網絡文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 下一篇:建筑給水排水設計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