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與對策
時間:2022-04-26 11:00:37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人文關懷源自西方人文主義,提倡一種具有公平、民主、自由的權利狀態。人文關懷理念的提出對人類及尊重人的理性化思維十分關鍵,該理念決定了人類人性價值和自身價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擇業觀,將其融入人文關懷十分必要。本文通過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現狀,并提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對策。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現狀;對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將高校學生的思想發展作為核心,融合我國社會發展途徑、大政方向和傳統教學理念,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和政治理念教育,為高校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政治觀以及道德觀。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展現為硬性傳導,而在柔性管理與引導中有諸多不足,人性關懷方面還有諸多欠缺,限制了高校學生未來人格的開拓與潛能的激發。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意義
人文關懷屬于人在滿足生存所需及物質所需后,在精神與心理領域的高層次所需,并且無法通過其他所需而取締。人文關懷成為社會發展的有效表現,愈發體現出人的主體作用,其存在于社會的不同領域,在社會進步、生產力發展中,對社會未來的人才,也就是高校學生的人文關懷具有良好的意義。高校人文關懷屬于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具有顯著的促進意義。高校學生不但能夠建設并創造未來社會,還是未來的父母與師長,所以人文關懷對社會發展進步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高校學生將要擔負教育下一代的義務與責任,他們在人文關懷中學習到的關懷與能量會不斷延續下去。高校人文關懷與當前教育理念的素質培養中的德育及理想相融合,是高校教育演變的結果,也成為維持高校教育永遠保持生命力的主要精神,通過諒解、大度的心胸為具備遠大志向的青年給予較好的教育環境[1]。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現狀
1.不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及個體發展尊重高校學生個體差別,依照學生實情給予教育。然而高校在這方面的投入并不充分。所有大學生在家庭教育背景乃至社會環境均不同,具有較大差異,對學生的個性乃至興趣有著不同的影響,從而對學生的發展潛能造成差異。2.欠缺人文教育內容,教學方式較為落后高校在發展時,必須加強人文教育與科學知識教育一同發展,這不但成為目前社會與新形勢所需,還成為學生自我發展所需。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編排上,并未從全局著手,課程設定較為單一,極少融合歷史、文學、語言、藝術等人文知識教育學生,所以造成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背離的狀況,從而加速了大學生人文知識欠缺與人文精神欠缺的不良情況。3.對學生心理疏導工作出現邊緣化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與自身心理健康具有莫大關聯,而學生心理健康則與學校心理疏導密切相關。依照現實狀況不難看出,近些年由于學生產生心理問題而發生的刑事犯罪案件不斷攀升,這些案件的出現為社會及高校敲響了警鐘,這不僅因為高校在管理學生時無作為,還由于欠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主要表現在高校對學生心理疏導工作體現出較為明顯的邊緣化。在目前的快節奏發展中,大學生面臨的不單單是來自負家庭的壓力,還要面對自我發展及自我理想造成的壓力,正是由于這些綜合因素,令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過重,有些大學生不知曉該如何排解壓力,也未將這些壓力轉變成動力,從而造成了相應的社會悲劇。這些均與高校心理疏導工作的欠缺具有必然聯系。4.欠缺社會實踐活動理論均源于實踐。在高校人文建設中,需知曉社會實踐的龐大力量。社會實踐不但是大學生提升理論認知的良好渠道,也是大學生從理論至行動的必經歷程。大學生通過積極進行社會實踐,能夠強化自己對政治與國情的認知,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從而建立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社會實踐還有利于學生群體在新時期創建社會主義核心理念,做一名品德兼備的社會主義新型人才。可是,通過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難發現,高校雖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構成了自身的特點,也取得了相應的發展,可是在高校探尋合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實踐中,依舊具有不少需要盡快處理的問題。例如大學生受到專業課程的壓力,不能積極投入到社會實踐活動當中;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可是因為高校不給予重視,未有效引導學生群體,令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獲得的效果并不良好[2]。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對策
1.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通過學生與教師兩方面考量,可以看出學生是高校進行各科教學的主體,在教學創新中,也需要教師足夠注重學生主體,所以,若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的執行人文關懷,不但需正確定位高校學生,還需更加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高校思想政治教師需意識到只有學生置身于課堂中,學生本身想提高自身道德素養與綜合素養,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為理想的效果。教師需不斷激勵學生參加各種活動,引導學生擔當活動志愿者,協助學生積極承擔責任,讓學生具備獨立處理問題與認識問題的責任,讓學生有效展現自身主體效果,從而在不斷的鍛煉中提高自身綜合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應針對學生個性發展,注重學生主體地位,在科學引導中,令高校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置身于課堂中,從而真正學習到思想政治的理論內容。2.在灌輸理論中滲透情感關懷情感是一個人最真實的展現,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當前高校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忽略對學生的情感關心,令人文關懷效果不佳,學生發展受阻。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將情感關懷與理論知識相融合成為大勢所趨。教師在傳授知識時,應當更加注重學生課堂表現,透過分析學生的表現,了解學生對相應知識的體會,在社會問題的知識傳授中,更為委婉的傳輸其中具有的知識,以免發生傳授的知識過于犀利而延誤學生的學習。教師應當在社會事件中解析相關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將此理論知識與自身發展相融合,讓學生能夠運用正確情感掌握理論知識并運用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通過為學生灌注人文關懷,加快學生思想情感的提升[3]。3.注重高校學生的個性發展因為每個大學生成長環境以及生活背景均具有顯著差別,令高校學生在性格、愛好、精神乃至思想等具有較大的差異,假如高校教師只從由思想政治教育任務與教學內容方面著手,則會影響到教學效果,忽略學生個性發展。所以,為了讓高校學生能夠朝著正確、有個性的方向前進,在為其傳授理論知識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應關注學生個性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可以對學生給予調查,認真研究大多數高校大學生心理特征,并且在教學之前,通過不同角度研究學生心理特征、學習所需與個性特點,在真正清楚學生個性發展方向后,建立極具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規劃與方案。在這一過程里,教師不可一直順應學生個性特征進行教學工作,需針對學生在發展中具有的不恰當之處,有效幫助學生給予糾正,從而有利于學生可以朝著正確的方向達成個性化發展。4.正確疏導學生心理認真分析高校大學生發展特征與學習狀況,發覺高校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時常會產生緊張、不安、焦躁、懼怕的情緒,只有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正確疏導,才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讓學生更加喜歡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道德素質及綜合素質。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全面掌握學生課堂表現、對于某件社會現象的反應、溝通探究過程中是否發生不合理狀況等。對于學生產生的問題,通過學生的角度分析其形成這一狀態的主要原因,進一步創建完善的心理疏導制度,更加關心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令人文關懷能夠有效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從而提高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程度[4]。5.融合思想政治內容進行校園活動正確的校園活動不但能夠調動校園氛圍,還可以讓學生在參與時體會到自身主體性、充分理解到相關思想政治知識。在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時,教師則能夠通過學生喜歡的方向給予人文關懷,透過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方法,掌握學生學習興趣,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當成主要方面進行校園活動。在舉行校園活動時,教師也應激勵學生提出意見,并將合理的意見歸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展現出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總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為了讓大學生在學會做人的前提下再學習做事,只有真正掌握了人文關懷的科學內涵,才可以創建科學的價值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極為艱辛,卻勢在必行,只有建立完善的政治教學體系、不斷改善執行政策,打造健全的人文教育內容與教學方式,才可打造出能夠為人民服務的人才。在教學中應當一直本著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將課堂與生活相結合,培養出具備人文精神的國家接棒人。
參考文獻
[1]韓春晶.淺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現狀與對策[J].環球市場,2016(26):145.
[2]王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9(1):103-107.
[3]任健.淺談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現狀與對策[J].神州.2014(11):146.
[4]韓春紅.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研究綜述[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1,32(2):109-112.
作者:陳昱竹 單位:重慶理工大學
-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研究
- 下一篇:中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