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邏輯進路

時間:2022-12-01 08:53:16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邏輯進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邏輯進路

一、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蘊含的文化價值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內容和功能包含著深厚的學理性,以文化自信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建設,其實質是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潛在的,或者說是被忽視的文化價值激發和彰顯出來,進而更好的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文化價值和文化育人作用。深入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在文化屬性、文化蘊含和文化涵育是本文的邏輯出發點。(一)教學目標指向的文化屬性。從教學目標的內在規定性來看,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中明確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要途徑”[2]。這一要求精準地指出了價值觀塑造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目標。文化自信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價值觀自信。因此可以說,思想政治理論課以自身所典藏的深厚文化價值為坐標原點,旨在通過其教學理念、情感和價值觀育人等方面的文化性要求,以傳授主流價值觀來塑造學生深厚的文化修養和健全的文化人格。從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和發展的要求來看,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3]這就進一步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指明了方向。因此,文化素質與思想素質、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并提,充分彰顯了其在大學生素質結構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昭示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文化自信增進中的重要任務。文化包括廣義和狹義之分,但從教育教學的目標上來說,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最終都指向“文化”這一實質。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培養起學生繼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文化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的使命,理應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自覺擔當。(二)教學內容承載的文化蘊含。“不懂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和建設歷史,就難以理解文化自信的豐富歷史內涵;不懂得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懂得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立是中國文化在當代的發展,就不懂得文化中的傳統與當代的辯證關系”[4]。蘊含著民族5000多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孕育在革命年代的紅色文化,以及在現代化建設中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教學內容所承載的主要范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旨在通過引導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思維方式、思想觀念等角度,幫助當代大學生確立馬克思主義文化理念,掌握觀察和把握當代世界偉大認識工具;“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從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成果角度,說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性,幫助當代大學生堅定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的理想信念;“中國現代史綱要”課從國歷和黨史的角度,說明中國人民為什么選擇了黨和社會主義道路,引導當代大學生傳承中國革命文化傳統和愛國主義文化傳統;“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在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礎上,幫助大學生牢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精神。“形勢與政策”課有利于幫助當代大學生領會黨的報告中關于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建設的精神。幾門課程所承載的內容皆源于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對革命文化精神的續寫、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弘揚,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屬性。(三)教學功能統攝的文化涵育。《意見》中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功能做了科學、明確的定位。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政治導向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傳播并使社會成員接受一定政治意識形態的活動。一定社會主流文化、主導意識形態的生產、傳播制度、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運行的基本框架”。[5]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旨在通過對大學生傳播主流價值觀,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會所需要的一定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這里所講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就是一種文化,一種特殊形式的文化,即政治文化、理論文化,它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實現個體的政治、道德社會化”[6]。也就是說,作為向大學生傳播社會主流價值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合了知識傳遞、價值引導、文化培育和人格塑造等多重功能。“本身就是人類歷史長河中十分重要的文化現象,有著明顯的文化品質”[7],“育人”也在“化人”。其功能統攝指向文化涵育這一現實要求:通過其特有方式實現個體的政治文化、理論文化和道德文化。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化功能。通過課堂向大學生傳授與主流意識形態相適應的文化觀念、行為體系和道德規范,分辨先進文化和腐朽落后文化的區別,自覺克服和抵制不良文化和思想對大學生的侵蝕和影響,引導大學生在多元、復雜的社會文化矛盾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通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來影響人、塑造人,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素養和文化人格,培育成為社會之人和文化之人。不管是“化人”還是“育人”,統攝于內的功能都是指向———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文化自信的增進這一現實要求。

二、厘清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文化育人的現實差距

在談到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性時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8]。在文化強國戰略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致力于更新改進教學方法,厚實教學內容,完善師資隊伍,努力推進和落實文化自信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中仍存在中諸多挑戰和差距,需要我們重視和加緊解決。(一)對大學生文化創新意識的培育重視不足。文化發展的實質,在于文化的創新。大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建立在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建立在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的。這一意識的形成發展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培育之下,引導學生將其內化為價值信仰、外化為自覺地踐行,主動承擔起文化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的歷史使命。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將文化自信進課堂、入頭腦中的過程中,從觀念上沒有對學生文化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予以重視,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文化創新意識的培養對于大學生個體文化人格和整個民族文化發展的價值所在,這是對學生文化主體意識培養忽視的表現。文化創新意識是衡量文化人格健全與否的重要指標之一,只有充分確認和尊重大學生的文化主體意識,才能調動學生融入課堂的主動性,并激發起他們進行文化創新的激情、渴望和夢想。忽視學生真正的文化追求和主體精神關懷的結果,只能導致學生變成知識的機械記憶者和盲目搬運者,而非文化的運用者和創造者,最終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追求背道而馳。(二)不同課程資源的優勢互鑒機制尚待建立。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對各門課程資源優勢的充分挖掘和相互整合借鑒上還有待提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在橫向上對各門課程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特性把握不充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涵蓋的5門課程是一個完整的文化鏈條,包含著樹立文化自信的科學的、合理的理論依據,也在現實中指導著實踐的落地生根。如馬中化概論是側重于闡述文化自信的現實基礎;綱要課程側重于從國史和黨史的角度,深化文化自信的歷史依據;原理課程重在深化樹立文化自信的學理依據;思修課程重在深化樹立文化自信的內在動力。但現實條件下,部分教師對各門課程的抽象文化特性也僅僅停留在對字面內容的理解之上,缺乏探求教學內容背后的文化意蘊的意識,沒能做到將史實、哲學以法律、道德修養層面的內容予以深度剖析,并抽象出文化內涵和文化依據,這就導致學生感受不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文化魅力之所在。其二,在縱向上對課程與課程之間缺乏有效銜接。往往人為主觀地劃分和擴大各門課程的界限,在文化內容的融入上沒有實現幾門課程的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對如何在教學中增強文化自信缺乏統籌的教學設計和科學合理的安排,表現出較大的隨意性。(三)教師自身文化自信有待提升。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廣大教師要敬畏講臺、珍惜講臺、熱愛講臺,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課堂教學中,認認真真講好每一堂課,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9]教師自身昂揚飽滿的精神狀態和扎實的理論底氣,對提升教學效果起到正向催化作用。現實中,教師自身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自豪感和敬畏感仍有待進一步提升。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部分教師缺乏能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信心。認為現實生活和網絡中的各種負面的文化信息對大學生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教師課堂正面教學的積極影響,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是沒有意義的,起不到根本作用。其二,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重視不夠,出現認知偏差。部分教師沒有認識到充分挖掘和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文化特性對于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將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割裂開來,對文化自信學理內容的深入研究、對該理論的提出、產生和發展的淵源和規律理解不夠,導致在課堂中出現講不深,講不透,講不精彩的局面。其三,少數教師自己對文化自信的信念不堅定。“對于黨的執政抱有疑慮,對我國成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缺乏信心。在課堂上沒有感情的理論說教就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認同”[10]。在課堂中不能發自內心地引導學生深入文化理論學習,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是不能引起學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的,致使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自然呈現出無的放矢的狀況。

三、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化自信的路徑選擇

針對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文化育人的現狀,如何圍繞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和學生教師兩大主體,充分挖掘和彰顯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在文化屬性,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文化價值和文化育人作用,彌合與實現的差距,是本文的邏輯旨歸。(一)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文化底蘊。1.借力使力,從優秀傳統文化因子中汲取養分。“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11]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承載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擔負著文化繼承與發展的歷史性使命。“文化自信既指向歷史,又指向現實。指向歷史的文化自信,既要重視我們擁有的優秀傳統文化,科學發掘其中穿越時空的因素,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12]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追求和精神價值的凝結,蘊含著豐富的革命情懷、理想信念、德育理念。無論是從文化自信的樹立還是人文主義精神方面,激活中國傳統文化優秀因子理應成為切入口和常態。一方面,要找到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文化契合點。如在思想品德修養課程中,傳統文化中“君子以自強不息”與現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等都是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契合點。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提取豐富的教育資源,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賦予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賦予其新的時代呼吸和脈搏,使理論更加鮮活、貼近實際。針對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涉及的時政熱點、難點問題,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闡釋,都可以向優秀傳統文化尋根探據。2.優勢互鑒,注重開發各門課程資源的文化特性。在文化自信視域下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就是要將“文化自信”的內容有機地、巧妙地融入到各門課程之中。注重各門課程的配合,完善課程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實現文化內容的全方位滲透。要充分認識到各門課程的獨特性,確定各門課程的側重點。在馬中化概論課程中,側重于通過最新理論成果的內容和精神,從而深化對文化自信的現實依據;在綱要課程中,側重于通過國史黨史的角度,引導大學生認識到黨帶領人民通過浴血奮戰開辟出的正確的、符合歷史發展的道路,從而深化對文化自信的歷史依據;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側重于引導學生認知文化自信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之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以此深化文化自信的學理基礎;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側重于引導學生通過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代中國精神等內容,意識到個人自身的發展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是融為一體的,從而深化起樹立文化自信的內在動力。最終達到各門課程在文化育人上形成一脈貫通的牢固整體鏈條。(二)尊重大學生文化主體地位。1.牢牢把握主體特征,培養文化自覺意識。無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創新,還是對世界先進文化的吸收與借鑒,最終還是要通過作為文化主體的大學生的主動接受和自覺構建來實現。充分尊重大學生的文化主體特性,提高他們的文化主體意識,才能由自在的主體變為自為的主體,由自為的主體變為自覺的主體,創造性地發揮主體力量的巨大作用。同時,學生又是文化的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學生個體對于文化內涵的理解,總會打上主體自身獨特的烙印。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引導學生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過程中取得的輝煌成就,又要看到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加強不同文化價值觀的比較、分析與選擇,努力樹立起與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相適應的正確價值觀念,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同時,可以引導學生就當前社會上的諸多富有爭議性的熱點問題從不同角度予以分析討論,在理論與現實的交匯點上,用辯證地思維幫助學生認清當前社會存在的各種主流與非主流、先進與落后的博弈與碰撞。大學生文化主體意識的樹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幫助他們站在更為客觀理性的角度看待問題,遇到兩難矛盾時,能夠以一種更加自覺、和平、包容和辯證的角度正確看待社會文化發展的得失。2.以新媒體為載體,有力回應大學生文化需求。多樣化、多形態的大眾文化和價值觀念,通過各種網絡平臺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大學生的文化價值觀念。作為大學生有對于接受各種文化感染、熏陶的內在需求,但對于尚處在價值觀建構時期的他們來說,在魚龍混雜的文化內容面前,難免會出現難以辨別和選擇的問題。作為教師要根據這一現狀對學生的文化需求進行針對性的、切實有力的回應。一方面,對于出現的積極地、正向的文化熏陶和影響,教師應深入挖掘其中的有利元素并運用于教學之中。比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觀看展現如《厲害了,我的國》等專題紀錄片的形式,在更鮮活的層面上深入對“文化自信”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加強不同文化和價值觀念的比較、分析和選擇,樹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相適應的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對于負面的、消極的文化影響,需要通過教育引導糾偏。對于大學生對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及個人極端主義等文化價值觀念的影響,也要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開展對腐朽、落后的文化的批判和克服,糾正學生的錯誤文化觀念,幫助他們樹立起了正確的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相適應的文化觀念。師生之間通過辨清文化理論是非問題,學生在文化價值觀塑造中將更加自覺和理性,進一步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三)增強師資隊伍的文化素養。1.在文化研究中加深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把握。中央宣傳部和教育部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中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創新推動學生實踐教學和教師實踐研修相結合,堅持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努力探索攻克教學難關,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科研對教學的支撐作用。”[13]科研和教學不是截然分離的“兩張皮”,都是文化自信培育中密不可分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全面的把握之上,教學育人才可能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才能提高理論深度和學術高度,以打破課程遮蔽知識本身的局限。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在對文化現象的研究中,把握文化現象在生成、傳播過程中的規律,以及多元化的文化現象對大學生的影響。在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入研究之上,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文化內涵,正確分析與評價社會現實問題,能夠對當前中國社會文化發展領域的重點、難點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知識給予令人信服的闡釋,從根本上打開學生思想的通道,打牢大學生文化自信樹立的理論基礎。2.在文化教育中切準大學生的文化關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認識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工具性和文化性并存的特點。一方面,作為教師應該從多方面、多渠道了解大學生的文化旨趣,以及他們對于各種文化形態、文化現象的情感認識和心理反應,基于他們的文化心態和行為創造性地進行課堂設計,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改革。既能闡明“什么是文化自信”,更能使學生認識到“為什么要樹立文化自信”,即闡明理論背后的邏輯、價值、思想、精神和哲學意蘊;另一方面,教師要及時主動的了解今天的大學生接觸的文化現象是什么、文化需求的熱點在什么地方。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指出哪些是具有永久的魅力的文化,哪些只是曇花一現,對于社會上出現的過度的、不良的娛樂文化和消費文化,教師應該給予及時糾偏,以這樣兼具藝術性、價值性和情感性的方式展開課堂教學,不僅是對學生合理文化需求的尊重,更是對一個真正的教育者的基本要求。3.在文化實踐中彰顯文化人格魅力。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號召全國教師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14]。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承擔著大學生專業成才和精神成人的雙重使命,他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培養學生文化素質和人文品格的引路人。教師在個人文化人格修養上,應具有一種涵養,在言行舉止上換發出一個文化人的氣質。這樣,教師本身就會有一種學生無法抗拒的魅力,身教自在其中。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主觀能動作用,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校園、社會的文化實踐活動中去,參與到學生所感興趣的文化現象的討論中去,用自身體驗充分感受多樣的文化形態和文化氛圍,用自身深厚扎實的理論修身對多樣化的文化形態進行分析、判斷和篩選,賦予多樣的文化形態以厚實的情感和可感的溫度。在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文化選擇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榜樣示范作用;在實踐活動中彰顯教師的文化修養。用自身高尚的師德修養、強大的人格魅力、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覺去感染和引導學生,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在文化觀念和行為上以教師為榜樣匡正自己,在理論和實踐活動中樹立起健康崇高的文化人格。

作者:蔣婷婷 單位: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