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業產品統計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5 12:03:00

導語:我國工業產品統計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工業產品統計研究論文

摘要:統計了1990-2008年中國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的相關指標,通過新型直觀圖和Q型聚類對其做出分析,并預測未來兩年的發展趨勢。根據其走勢,得知2009年工業總產值增加不多,2010年的工業總產值有較大增長。

關鍵詞:工業產品;工業總產值;分析;預測

前言

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不僅僅表現為經濟總量的增長,還必然伴隨著產業結構的演變。工業做為中國國民經濟的第二產業,其發展的狀況對于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從1990年至今,中國工業都在穩步前進中,工業的產業結構有了一定的調整,各主要產品的產量都有了質的飛躍。在進入工業化國家行列后,中國實施了各項舉措高度重視工業的發展。隨著加入WTO的步伐,中國不斷引進外資,加大工業的投資力度,十六大的召開更加促進了工業的發展。分析并且預測工業發展的走勢,對于國家經濟的科學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原始數據及其新型直觀展示圖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和搜狐財經收集了1990年到2008年部分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和工業總產值的相關指標,現采用新型直觀圖更科學地直觀展示數據信息,選取新型直觀圖中的列比較直觀圖將各指標繪制成圖1。新型表圖在每個格子內用橢圓表示數據的相對大小,數據經過正規化到0-1區間,每一欄指標最小為直線(理論上應該是空白,為可視效果繪成直線),最大的為滿格橢圓,這種新型直觀圖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數據的上下變化關系。

由圖1可以看出,在這11項指標中,除了布和原煤的產量局部有略微波動外,其他9項指標全部呈寶塔形串珠排列,表示逐年的遞增,整體尚未顯現出周期性波動。原油、水泥在早期增長速度較快,其余指標的早期增幅比較小。大部分指標的增幅和總量都是在新世紀以后迅速加大的。從每個串珠的上下變化速度看,各項指標還是比較協調的,每個產品產量都是逐漸遞增的,這都導致了工業總產量在這19年里也有了較為明顯的增加。

二、分階段分析

從1990年到2008年這19年來,中國在風雨中不斷摸索前進。下面用Q型聚類試探下各年份間經濟特征的相似性,19年的譜系圖見圖2,相似性的度量指標采用夾角余弦。

從圖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各年份都按順序整齊排列,沒有打亂。Q型聚類是把特征相近的樣本聚為一類,原來預計年份排列不應當維持原來次序,現在年份仍按原來順序。這表明一個重要特征,即我國工業的發展每一個時期(相鄰年份)有其相應的特點,特點的變化是漸進的,暫時還沒有出現周期。如果出現周期,相隔一個或多個周期的年份數據必然因其相似性而聚為一類。

再利用多元有序數據最優分割找出本文所研究的這19年來工業產品產量的明顯界線,分割出多個組(時期)。分割的原理是用數學方法,使組內離差平方和最小、組間離差平方和最大,保證一組內有相似的特征,不同的組之間特征差異較大。本文進行最優2分割(計算過程略),得到一條重要界線,這個界線恰巧在聚類分析的分類界線上。

根據Q型聚類分析和最優分割的結果,我們可以把1990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分為兩個時期,即1990—2003年為第一時期,2004—2008年為第二時期。

第一時期的特點是:選取的主要工業產量增長速度相對較慢,指標沒有急劇增大。這使得工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也隨之減慢。

這一時期是中國的工業正處于緩慢提高的階段。2000年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中,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2003年國務院決定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確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等主要任務。這些舉措使工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緩慢的提高。第二時期的特點是:選取的主要工業產量增長速度加快,指標急劇增大。這使得工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也隨之加快。

這一時期中國工業產品產量提高速度很快。這是由于中國加入WTO后積極開展對外合作,引進外資,再加上黨的十六大以來,全國各級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并且2004年國務院發出通知,決定適當提高鋼鐵、電解鋁、水泥、房地產開發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商務部和外交部聯合了首批《對外投資國別產業導向目錄》。該目錄涉及的國別共包括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67個國家和地區。這些都進一步加快了工業發展的步伐,使得工業的發展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

三、發展指標預測

普通回歸分析方法不能用于對未來指標的預測,現采用前移回歸分析方法來預測工業總產值。這種方法認為,事物的發展是有一定的前兆或基礎的,某年的工業總產值指標值,反映了這一年為下一年各項事業打下的基礎,是下一年工業總產值指標的自變量。故采用前移回歸分析新方法,可以進行預測,具體原理和算法在此從略。最終得的回歸系數。

建立預測型回歸方程如下:

下年工業總產值=-627.3945-286.2064×上年原天然氣產量+11.70771×上年鋼產量+93.83727×上年汽車產量。

由這個方程計算1991至2008年的工業總產值,并與實際值對比。從表中可以看出只有2個指標相對誤差超過0.1,有14個指標的相對誤差在0.08到0.01間,有2個指標的相對誤差小于0.01,相對誤差平均0.046,效果很好。

2009年預測為455779.2億元,有待明年一季度出爐公報后證實。根據前述預測的準確性和表1的誤差可知,這個預測數據應該有一定的可信度。按照這個值,工業總產值的增長率為-1.35%。

本文總共考察了11項指標,事物的發展是多項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可以將其中任何一項作為因變量,其余作為自變量,預測出這項指標2009年的取值。若全部都輪流做一遍,則可以求得全部指標的預測值,如表3。預測2010年的指標值,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把2009年的預測值代入回歸模型直接求得;另一種是將2009年的預測結果加入建模后,再預測2010年的指標值。在已知樣本較多的情況下,兩種方法的結果幾乎是一樣的,預測出來的2009年的值只是一個樣本,參不參與建模影響不大。2010年的預測效果預計比2009年差,這需要2011年初結果出爐后證實。預測2010年的指標,最好有2009年的實際值參與建模。公務員之家

四、結論

從1990年以來中國的工業產品的11項指標的直觀圖可以看出,除了布和原煤的產量局部有略微波動外,其他9項指標都呈逐年遞增的趨勢,整體尚未顯現出周期性波動。利用最優二分法可得2003年這一重要界線,把中國1990年以來的工業產品產量劃分為兩個時期。并且通過前移回歸分析在中國工業總產值的應用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工業現代化是國民經濟現代化的“發動機”。在當今世界格局下,像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社會主義國家要實現現代化,就必須要成為工業強國,必然要走的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參考文獻

[1]顧海兵.實用經濟預測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