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風險投資人才特點及加快培養措施論文
時間:2022-12-10 02:59:00
導語:剖析風險投資人才特點及加快培養措施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風險投資對經濟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我國風險投資人才嚴重缺乏。本文分析了風險投資人才的特點,針對我國風險投資人才的現狀,提出了相應的加快培養人才的對策。
關鍵詞:風險投資人才培養對策
風險投資人才的基本特點
風險投資人才要具備以下的特點:
具有極強的風險意識。風險投資的主要對象是新興的有巨大發展潛力的高科技企業,在可能獲得高收益的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風險投資的運作過程中每個環節就包含著眾多潛在的風險,風險投資人必須強化規避與鎖定風險的意識,處理好各個環節的關系。
具有強烈的投資意識。只有具備強烈的投資意識,風險投資人才能運用自己的能力與經驗,大膽審視正在成長中的眾多高新企業,從中篩選出富有發展前景的項目,不失時機地做出投資決策。
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特別是對高新技術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對高新技術的市場走向及潛力進行準確判斷,從而能對新技術進入市場的難易程度及消費者對技術的需求作出較為準確的判斷。善于捕捉信息、抓住機會、選擇很好的投資項目。
具備豐富的知識和管理才能。風險投資項目的多樣化、風險投資周期長、市場變化快等特點,要求風險投資人才必須具備相對完善的知識結構與管理能力,包括掌握金融、法律、財務、管理、科技知識,甚至掌握直接運作風險企業的能力。
具有較高的人格魅力、一定的感召力、不畏挫折的堅強毅力、過人的膽略和力挽狂瀾的魄力;具有高尚的品格和禮賢下士、虛懷若谷的心胸;具有隨機應變、標新立異、勇于創新的精神及其健康的體魄和充沛的精力。
我國風險投資人才的現狀
有實踐經驗的卻缺乏全面的理論知識。我國目前有實踐經驗的風險投資人才有一部分是從政府部門出來的,他們掌握了宏觀管理經驗,但缺乏專業知識和企業微觀、中觀管理技能,也不善于進行國際化的資本運作,而且往往以政府官員的工作思維模式來從事風險投資事業。另一部分人才來自于企業,他們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具有豐富的企業運作經驗,但缺乏相應的金融知識和對資本市場的一般了解。而風險投資人才恰恰要求既懂技術理論,又懂管理創新;既懂產業運作,又懂資本經營;既能深諳風險投資的職能奧妙,又能通曉國際風險資本運作規則的復合型人才。
掌握專業知識的風險投資人才缺乏實踐經驗。我國目前有一部分從事風險投資的人才是直接從高校科研院所出來的技術人員,他們具有技術專長和較高的理論水平,但沒有企業工作經驗。他們掌握現代科學知識,理論知識豐富,對國內外風險投資的相關問題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他們對風險投資的基本過程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基本不懂經營管理。
培養風險投資人才的對策
加快對現有風險投資機構從業人員的培養。現有從事風險業的有兩類人才:一類是有理論知識而缺乏實踐經驗,讓他們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還要讓他們參入具體的風險投資項目運作的全過程;另一類是有實踐經驗而缺乏理論知識,應對他們進行相關的專業知識培訓,如投資組合、公司理財、知識經濟、法律等,同時又要引導他們將實踐的過程進行總結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有望在較短的時間內培養出一批高水平的從事高科技風險投資的專家隊伍。
對現有的高級管理人員進行培養。一些從大型企業“剝離”出來的管理人員、高級職員和其他具有專業技能的人員,以及從政府機構改革中“分流”出來的人員,也有的會從事風險投資事業。對此,政府和社會可給他們提供一個有效的培訓模式,如給他們制定訓練計劃,引導他們掌握所需知識,提供一個發揮的空間。
利用國際合作和交流,吸引海外人才。風險投資業應該積極引進國外資本,建立中外合作的風險投資公司,使我國的風險投資人員在與國外富有經驗的風險投資家進行的合作、交流中逐漸成長和成熟起來,成為高素質的風險投資管理人才。吸引海外風險投資家參與到我國的風險投資機制中來,聘用在海外從事風險投資的華人專家和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工作。可以開展中外風險投資人才的相互培訓。公務員之家
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激勵機制方面主要是收入分配問題,可以給予風險投資人才工資、福利、獎金、股權、期權和收入提成制度等,這樣可以激發風險投資人才隊伍的快速發展。約束機制方面主要包括:建立完備、嚴格的項目選擇與決策機制,減少投資人判斷上的失誤,杜絕投資人在項目評估與選定上的道德偏差;建立對投資人的監控機制,特別是加強財務監管力度,既可減少風險投資企業的財務失誤,也可使其及時做出整頓、追加資本或被迫退出的決策;建立明確的業績指標體系和分配辦法,促進激勵與約束機制的有效運行。
參考資料:
1.耿慶章,如何培養高素質的風險投資人才,教育與人才,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0
2.姚芳玲,美國風險投資人才的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西安金融,2002
3.田永力,創新離不開風險投資人隊伍.經濟論壇.2003
4.楊志晨、馬少萍,風險投資話人才,行政論壇,2002
- 上一篇:艾滋病患者人性化護理措施探索論文
- 下一篇:淺談沙棘開發利用及發展趨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