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教學多媒體技術論文
時間:2022-03-06 10:04:35
導語:詩歌教學多媒體技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巧妙運用,反復誦讀
在詩歌教學中,應充分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給學生創(chuàng)設詩歌閱讀情境,加強學生詩歌教學的朗讀指導、訓練,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提高對詩歌的感受力,讓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開啟詩歌學習的大門。例如在講授何其芳的《秋天》時,首先通過多媒體展現(xiàn)不同名人對于秋的不同感受,悲秋的有秋瑾的“秋風秋雨愁煞人”,宋玉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喜秋的有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那么。今天我們所學習的何其芳的《秋天》又是表達出一種對秋天什么樣的情懷呢?接著,在背景音樂的烘托下,運用多媒體課件手段出示畫面和音樂,老師范讀課文,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畫面和動聽的配樂朗誦中感受秋天清遠的意韻和收獲的喜悅,這樣就成功的完成了對這篇課文的初步感知。再接著,老師講運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自己讀、小組讀、齊讀、重點賞析反復讀等,進一步體會詩歌的語言美、韻律美、意境美等,讓學生在詩歌的魅力之中沉浸。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把握詩歌層次,體會思想感情
通過反復閱讀課文后,學生已經(jīng)對課文有了初步感知,接著,通過多媒體呈現(xiàn)詩中對于秋天的描寫畫面,農(nóng)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nóng)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蕩山谷;田野里發(fā)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背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彌漫著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著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著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wǎng),網(wǎng)上的青鳊魚就像烏桕葉,閃著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里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通過對詩歌三幅圖畫的具體感知與鑒賞,學生對詩歌的內容熟記于心了。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品味語言,領悟詩歌魅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詩歌教學中體會詩歌語言的魅力,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鑒賞能力是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在教學《秋天》這首詩時,我嘗試利用多媒體表示出詩中重點字詞句再進行對比教學,首先將詩進行縮減,把詩中的形容詞和修飾語抽掉,詩句就成了“震落了露珠/伐木聲飄出幽谷/放下鐮刀/用背簍來裝瓜果/秋天棲息在農(nóng)家里”,讓學生通過大屏幕把改后單薄的詩句與原詩句做比較,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了所缺失詞語的妙處,接著再結合語境,進行仔細的品析。另外,也可以將本詩與美國狄金森的《秋景》進行對比閱讀,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在對比鑒賞中完成對《秋天》這首詩的深刻領會。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發(fā)揮想象,感受詩歌意境
《秋天》這一首詩通過生動、形象、凝練的語言,新奇的構思,虛實結合的手法,描繪了一幅絢麗多彩的鄉(xiāng)村秋景圖。詩中各幅小畫面,以及畫面的各個意象和諧統(tǒng)一,這種氛圍所賴以形成的清靜、清遠、清柔的特點無一不達到極致。詩不長,只有三節(jié),每一節(jié)獨立構成一幅畫面,將幽谷、農(nóng)舍、漁舟、牧羊女……諸多景致皆收于筆下。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在畫面、音樂、詞句的輔助鋪墊下,引導學生去大膽想象,去遨游詩人所營造的仙境,去領略詩歌的美。詩歌是語言的最高形式,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精粹的積淀。現(xiàn)代詩歌教學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難點,它需要我們大家認真思考,不斷探索。總之,多媒體技術已經(jīng)成為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教學輔助手段,我們可以針對詩歌教學中的難點、重點,認真思考,不斷探索,使多媒體技術成為我們教學創(chuàng)新的一個突破口,使我們的詩歌教學得到“虛實結合”的最佳效果!
作者:繆玲玲單位:揚州市邗江區(qū)教育局
- 上一篇:司法局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要點
- 下一篇:初中歷史教學下的多媒體技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