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策略
時間:2022-03-26 08:31:15
導語: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創新能力的基礎條件。[1]學校制定出臺了《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實施辦法》和《本科生科技創新項目管理試行辦法》,每年安排專項經費資助學生開展科技創新項目研究,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囤M南醫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辦法》《贛南醫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經費使用管理細則》等文件從項目的申報、訓練及經費等方面確保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順利實施。
二、推行教學方法改革
《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要求醫學院校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和“自主學習”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維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關注溝通與協作意識的養成。近年來,學校積極開展了問題式教學(problem-basedlearning,PBL)、案例式教學(case-basedlearning,CBL)、交互式教學(interactiveteachingmethod)、“雙語”教學、臨床技能模擬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改革,方便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時間、學習伙伴,自主提出學習問題,安排學習步驟;精選教學內容,大幅度減少必修課學時數;豐富第二課堂,開設校級資源共享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優化課程設置
《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要求醫學院校在整個教學期間實施科學方法及循證醫學原理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使其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學校進一步優化課程設置,改革專業課教學內容,構建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與醫學知識結合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新型課程體系。臨床醫學專業課程改革,必修課程開設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計算機應用基礎、預防醫學(含醫學統計學和流行病學)、醫學科研方法概論等,在形勢與政策課中開設有醫學與哲學講座,選修課程中開設有醫學信息檢索與利用、自然辯證法概論、循證醫學、臨床科研設計測量與評價、創造學等。
四、引導學生參與科研
《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要求醫學院校將科學研究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采取積極、有效措施為學生創造參與科學研究的機會與條件。課程計劃中必須安排適當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為學生開設學術講座、組織科研小組等,積極開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活動。學校注重醫學生科學思維及科學精神的培養,將其作為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提倡教師將科研成果引入教學,鼓勵學生參與科學研究。一是將學生科學素養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三早教育”計劃(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科研、早期接觸社會)。二是鼓勵學生參與各類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如大學生創新課題、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開放性實驗室項目等)進行科學研究。三是建立學生導師制,為學生配備有經驗的專業老師,對學生進行科研指導,要求學生自己查閱文獻,鼓勵學生撰寫論文。
五、豐富實踐教學
臨床醫學專業的實踐教學以附屬醫院為龍頭,以教學醫院為主體,以實習醫院為補充,發揮附屬醫院尤其是第一附屬醫院的示范作用,強調各基地教學質量標準的統一。2012年,第一附屬醫院組織專家編寫了校本教材《贛南醫學院臨床技能操作標準(第二版)》,供實習生臨床技能訓練、考核和競賽使用;組織第一附屬醫院教師到各基地開展教學培訓和示范教學,安排各基地教師到學校培訓觀摩。通過各項措施的實行,加強各教學基地的日常溝通,促進教學質量標準的統一。同時,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走進鄉村(社區),貼近百姓,開展感恩教育、志愿服務活動等系列活動,讓學生早接觸社會,樹立主動溝通、主動服務的意識,學習了解人際溝通技能;利用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的社會實踐平臺,以中心團隊與學生小分隊相結合的形式,深入縣(市)、鄉村,以科普宣傳、文藝表演等形式為農民服務,增長學生見識,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大愛精神、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作者:漆艷春工作單位:贛南醫學院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