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機所科技創新論文
時間:2022-05-21 03:20:28
導語:光機所科技創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科技創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科技創新既包括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重大項目,也包括致力于改善民生的科技創新。總體呈現出以下一些特點:探索性和不確定性、高收益性和高風險性、超前性和智能性、交叉性和滲透性、復雜性和系統性。知識資源成為科技創新的第一要素,前沿科技成為創新競爭的主要焦點,完整的創新過程包括研究、發展和生產三大環節,技術協調成為重大創新的必要前提,可持續發展成為創新的基礎使命,公司并購成為重組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風險資金成為支撐創新的金融支柱,創新戰略成為引導國家發展的重要指針,舉國體制、協同創新成效顯著。當今世界科技正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科技發展呈現多點突破、交叉匯聚的態勢,不斷催生新的學科生長點;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焦點,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大驅動力;世界各國更加重視利用科技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優化就業結構、驅動可持續發展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產業科技、國家科技和學院科技三足鼎立、協同發展,世界各國都通過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對三者進行合理的布局和統籌安排;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呈現出全球化競爭與加速流動的趨勢等。作為國立研究所,一定要具有科技創新的時代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把握時代特征和創新規律,努力搶占科技制高點,掌握發展先機和核心競爭優勢。增強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創新發展的緊迫感,進一步轉變觀念、創新思維,大力推進管理創新、方法創新和制度創新,把實現科技自主創新融入到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宏偉潮流當中。
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要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西安光機所響應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實施“創新2020”、做好“十二五”規劃,提出“一三五”發展目標,就是要在更高起點上推進科技創新和改革發展。研究所應該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和定位,西安光機所在爭創國際知名、國內一流創新型研究所這一發展進程中,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實踐活動是研究所科技創新的源泉,也是科研人員從工程師成長為科學家的有效途徑。西安光機所拆除“思想圍墻”,樹立把屬于全體納稅人的國立研究平臺向全社會有才華的優秀人才開放的人才觀,一貫秉承“三個面向”,即面向國際前沿、面向國家需求和面向民生需求。
2.1面向國際前沿
黨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是在契合大環境的背景下,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形勢提出的強國策略,它直接引領著科學理論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會加快我們的發展步伐。西安光機所在推進轉變觀念理念、拆除圍墻、開放辦所、創新科研模式等方面采取的舉措取得成效,放眼全球吸引凝聚具有國際水平的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構建多種體制并存發展、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最大限度地釋放科研人員的創新創業活力,形成了“孔雀西北飛”的良好局面。研究所秉承“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以高層次人才的引進與培養統領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強化學科優勢、打造事業平臺、營造良好文化氛圍及優美園區環境,吸引凝聚了一批優秀人才,為研究所創新跨越、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引進的高層次人才中有近30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和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西安光機所與國際學術界交往密切,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博士等國際著名科學家都曾來所訪問講學。西安光機所與意大利合作成立了“超高速光子網絡與通訊聯合實驗室”,與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合作聯合培養研究生。每年向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等國派遣訪問學者和研究生。
2.2面向國家需求
“十一五”以來,研究所以改革創新、服務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己任,圓滿完成多項國家重大任務,為“探月工程”、“載人航天工程”等做出了新的貢獻。研制的“嫦娥一號”、“嫦娥二號”有效載荷,成功獲取了世界首幅分辨率優于7m的全月影像圖,以及月面虹灣局部1.3m分辨率影像圖。研制的“嫦娥三號”全景相機成功拍攝著陸器照片,成為嫦娥三號任務圓滿成功的標志。與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共同研制的月基光學望遠鏡實現了人類首次月基光學的天文觀測,開創了世界探月史上的先河。研制的成像敏感器光學系統為“天宮一號”與神舟飛船交會對接提供了精確導航。研制的“巡視器導航、避障相機光學系統”為嫦娥三號巡視器月面巡視實時提供導航和避障信息。研制的“星敏感器光學系統”輔助衛星及著陸器定姿測量。研制的“箭載、船載、艙內外攝像機”獲取了我國首次太空行走以及“天宮一號”與神舟飛船對接的珍貴影像,見證了我國航天領域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此外,西安光機所還圓滿完成了光學遙感系列衛星、環境衛星主載荷研制任務,均在軌平穩運行,為國家安全、自然災害監測與防范發揮著重要作用。步入“十二五”,西安光機所面向國家戰略需求,本著“特色、優勢、不可替代”的發展思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制定了“創新2020”、“一三五”發展規劃,加強前瞻性研究和新學科建設,組建起一批方向新、模式新、體制機制新的研究單元,強化重點學科專業化發展,強化創新與前沿技術研究,不斷創新機制體制、引才引智,不斷出創新成果、出創新人才、出創新思想,努力實現“四個率先”,發揮國家研究所的骨干引領作用,力爭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2.3面向民生需求
西安光機所創新科研模式,促進科研成果就地轉移轉化,打破壁壘,打破條塊分割,破解科技經濟兩張皮痼疾的探索、成效以及光電產業集群建設規劃得到了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贊賞。并將西安光機所光電子創新園列為陜西創新性省份建設示范點。近年來,西安光機所面向國際前沿、國家需求和民生需求,以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為目標,利用研究所優越的科研條件及開放的科研環境,吸引了一批科研能力強、創業激情高、在相關領域拔尖的高端人才。西安光機所以市場和產業需求為導向,大膽創新,以“人才+技術+資本+服務”四位一體的轉化模式(如圖1所示)成功轉化了高功率光纖激光器、光纖陀螺、3D打印機、3D投影儀、投影式血管顯微儀、離子風空氣凈化器、T800碳纖維、智能電網用電流傳感器、智能電網用光纖測溫傳感器等一系列造福民生的高科技產業化成果。近年來,研究所面向國家經濟發展與民生需求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布局研發與培育戰略新興產業,已在5個地區建立了技術轉移轉化基地,孵化出一批不冒黑煙、不排污水、低耗能、高效益的高科技產業公司。同時,創建了西北地區第一家天使基金,加速成果轉移轉化,在破解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痼疾上大膽實踐探索,建立“高端光電協同創新示范基地”進行有效探索與實踐,打造出科研成果從創新到轉化的完整“接力棒”產業生態鏈。
3西安光機所科技創新的探索
西安光機所作為國立科研機構,肩負著時代和歷史的使命,體現在面向國際科技前沿、滿足國家重大需求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面。為此,西安光機所在創新科技體制機制模式、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模式、創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模式上進行了大膽而卓有成效的探索。
3.1創新科技體制機制模式
西安光機所實施科技創新戰略,敢于在觀念、膽識和實力方面突破,以敏銳的思維和前瞻的眼光、扎實的專業和準確的判斷來實現科研體制和機制的突破、科研方法和模式的突破、創新意識和能力的突破,大幅提升傳統學科的創新能力,加快新學科、新領域的布局。西安光機所的創新科研體制機制,營造創新氛圍,在創新中把握好自身定位,形成了特色學科和核心競爭力。堅持產學研并舉的科研模式,強調科研與市場的結合,推動研究所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學科領域。3.2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模式西安光機所歷來重視領軍人才、尖子人才和創新型青年科技人才的吸引、凝聚和培養。“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創新中最關鍵的因素,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在科技創新工程中,將人才工作置于突出地位,打破傳統人才禁錮,多層次多模式地構建人才隊伍。采用多元化的用人模式,形成多元文化、多元理念、多元人才結構,不搞一元化,包容各種人才,為他們創造適宜創新的條件,營造激發創新活力的氛圍和環境,從而不斷推進研究所學科發展充滿活力,讓國立研究所成為國家真正開放和創新的平臺,讓人才支撐研究所的創新跨越。
3.3創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模式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民生需要、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西安光機所通過實施政府、產業、大學之間“三螺旋互動的創新管理模式,與地方政府、高等院校構建“院地校三極戰略聯盟”,當三螺旋的螺旋線相互纏繞時,創新呈現出現新的意義,當三螺旋線相互交叉重疊時,它們之間有更多的相互作用。新的組織創新正是由3個螺旋線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的。新型的創新主體通過這些相互作用而產生,如孵化器、科技園、風險投資公司等。政府在其中起到了組織和激勵的作用,產業推動著技術產業化,大學則實現著知識資本化。西安光機所積極開展拓寬院地合作、院校合作,打造服務平臺,推進科技成果就地產業化,孵化出一批一流高科技企業,為加快陜西建設創新型省份的進程,帶動陜西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4結語
在1742年,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在給大數學家歐拉的信中,提出了至今仍待探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激勵著一代代數學家的求索與創新。愛因斯坦曾說:“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只要充滿對夢想和成功的渴望,就不要放慢前進的腳步和創新的思考。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強大科技支撐,是時代賦予國立科研機構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歷史使命。西安光機所正以在中科院“四個率先”重要講話為指引,緊緊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加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同時深入貫徹“創新2020”戰略規劃思想,扎實推進研究所科技創新與改革發展。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勇往直前、銳意進取、大膽實踐、勇于探索,始終瞄準國際科學前沿,以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和民生需要為己任,努力建設成為具有國際水平的科學研究基地、高科技產業培育發展基地、高級科技人才培養造就基地,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省份發揮骨干引領作用。
作者:張志軍王秀菊譚家海單位: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 上一篇:機關干部聯系服務群眾工作意見
- 下一篇:民營經濟發展現狀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