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經濟轉型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

時間:2022-09-22 09:00:47

導語:資源型經濟轉型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資源型經濟轉型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

1評價體系構建

自1950年美國展開科技指標研究以來,經過學術界的大量探索,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得到不斷發展。文獻回顧發現,我國相關研究可歸納為投入產出和知識創新兩大視角。投入產出視角聚焦于科技創新過程,以科技創新投入和產出為基礎,通過一定的拓展和延伸構建評價指標體系,例如:趙峰等從科技環境、科技投入、科技產出、科技促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對湖北各市縣科技創新能力進行綜合評價;王亞偉等從科技進步基礎、科技活動投入、科技活動產出、科技活動促進社會發展等方面開發科技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知識創新視角側重以知識創新及利用為核心的科技創新構成要素,例如:王里克等從知識創造、知識流動、企業科技創新和科技創新環境等方面構建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模型;蘇多杰從知識創造、知識流動、企業科技創造、科技創新環境和科技創新的經濟績效等方面對青??萍紕撔履芰M行實證評價。本文將從投入產出視角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因為該視角能動態揭示在資源型經濟轉型過程中從科技創新資源投入到產出的整合過程,突出科技創新對資源型經濟轉型的驅動效果,以挖掘科技創新在資源型經濟轉型中存在的問題本質,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同時,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具有不確定性和可拓展性,因此,本文圍繞科技創新在資源型經濟轉型中的特點及功能,根據科學性、系統性、導向性、可行性等設計原則,從投入產出視角將評價指標體系分為科技創新基礎、投入、產出和效益4大模塊。

(1)科技創新基礎反映資源型地區科技創新的基本發展狀況,是推進科技創新所必要的外部環境及物質技術條件,由科技人力資源、物質條件、基礎設施和科技意識構成。科技人力資源是實際從事或有潛力從事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的人力資源,是科技創新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的基礎性智力資本??萍嘉镔|條件和基礎設施作為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的重要載體,是科技創新的物質基礎??萍家庾R則是一個地區推動科技創新的基本前提,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科技創新的推進效率與效能,加強科技意識對于資源型地區擺脫資源束縛、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科技創新投入是投入到科技創新活動中人力和財力的總和,是有效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基本保障,也能反映出資源型地區對科技創新的推動力及意志決心。其中,創新活動能否達到理想目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人力投入,尤其是R&D人員的投入。財力投入是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資金保障,資源型經濟轉型需將大量資金投入到科技創新中,促進資源型產業改造升級和高新技術產業孵化。

(3)科技創新產出是創新主體在一定創新基礎及投入條件下通過配置各種資源所取得的創新成果,從科技活動直接產出、科技成果市場化和產業化3個方面評價。資源型地區的產出主要是資源及相關衍生品,科技創新成果相對較少,產出指標能直接反映出科技創新對資源型經濟轉型的作用效果。其中,科技活動直接產出是由創新活動取得的科技成果,反映了一個地區科技創新的積淀深厚程度;科技成果市場化是這些科技成果實現市場價值的重要體現;科技成果產業化則是進一步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驅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的關鍵。

(4)科技創新效益??萍紕撔履芰捌鋵嵺`的有效性最終要體現為科技創新效益。基于資源型經濟轉型特點,將從經濟效益、高新技術產業化效益和環境效益3個方面來衡量。首先,科技創新能力應最終體現在對該地區經濟效益的貢獻上,提升資源型地區的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經濟更好更快發展是衡量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高新技術產業化是將市場化的科技成果以一定規模的商品生產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最終體現為高新技術產業化效益;此外,資源型經濟長期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已成為制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因此評價科技創新能力不應以經濟增長為唯一目的,要充分考慮科技創新帶來的環境效益。綜上,該評價體系由科技創新基礎、投入、產出和效益4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和35個三級指標構成。

2實證評價過程

以《全國科技進步監測報告》、《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等數據源為基礎,對山西省科技創新能力進行縱向和橫向分析,縱向分析選取2007—2013年相關數據,橫向比較選取2013年全國31個省(區市)的數據。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進行實證評價,該方法對多變量的大量樣本數據的抽象分析具有較好效果,能避免主觀偏差,剔除多重共線性的影響,增強評價客觀性,適合本文基于大量樣本數據的多因素評價。同時,由于二級指標縱向分析中涉及樣本有限,為避免因子分析法導致統計結果的不穩定,采用德爾菲法對相關指標進行權重賦值,課題組邀請6位專家對相關權重進行了5次意見征詢。

2.1縱向分析

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首先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以消除變量間在數量級或量綱上的差異對評價結果產生的影響;然后對標準化數據進行因子分析,KMO值均大于0.5,主因子累計貢獻率大于90%,說明采用主因子評價是理想的。提煉出特征根大于1的主因子,計算主因子得分,并以主因子對應的方差貢獻率為權數,計算2007—2013年山西省科技創新發展的因子得分(見表2)。根據專家權重賦值,運用加權平均法對二級指標的縱向分析結果如表3至表6所示。由于數據標準化將各指標均值設為零,負值表示該年度相應指標值低于7年間平均水平。

2.2橫向比較

同理,相關橫向比較的統計分析結果見表7所示。在因子分析中,KMO值均大于0.5,選取的主因子的累計貢獻率均大于75%,說明該評價有較好效果。由于數據標準化處理,負值表示該地區的相應指標值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3實證評價結果分析

山西省科技創新能力從總體上呈快速發展趨勢,這表明山西省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實施科技興省戰略,使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但也看到,2013年山西省在全國排名第23位,且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可見,以科技創新驅動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任重道遠。具體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分析:

(1)科技創新基礎??萍紕撔禄A的穩步發展主要源于科技人力資源及基礎設施建設,而科技物質條件在較大的徘徊震蕩中呈下降趨勢,科技創新意識雖自2012年后有所提升,但總體發展滯緩。據表7,山西省的科技創新意識在全國排名第25位,是造成山西省科技創新能力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重要原因。據統計,2013年山西省萬名就業人員專利申請量、科研與綜合技術服務業平均工資與全社會平均工資比例系數、萬人吸納技術成果金額3項指標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0%左右。可見,山西長期以來的資源依賴型增長模式形成的固有發展思維,導致以科技創新促進經濟轉型的思想意識薄弱。此外,作為持續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科技物質條件,其發展趨勢及現狀也不容忽視,其中2013年科研綜合技術服務新增固定資產占全社會新增固定資產比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近60%。

(2)科技創新投入。結合表2、表4,科技創新投入總體上呈增長趨勢,但財力投入發展勢頭良好、人力投入震蕩性走低構成其非協同性發展特征。近年來,山西省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完善投融資體系等路徑,在推進科技創新財力投入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人力投入的增量及總量上卻發展緩慢。據表7,山西省人力投入在全國排名第23位,是導致其科技創新投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重要因素。據統計,2013年山西省萬人R&D研究人員數為7.25人/萬人,全國平均水平為11.23人/萬人。因此,山西省在加大科技創新財力投入的同時,亟需在創新型人才開發與培養方面得到快速發展,促進知識積累、技術積累和專業化的人力資本積累。

(3)科技創新產出。據表2、表5,科技創新產出總體上得到逐步提升,但具有較大的內在波動性。其中,科技活動直接產出經2007—2010年低潮后,從2011年最高點持續下跌至7年來最低點;科技成果市場化和產業化雖在2013年有所回升,但發展過程均呈較大波動,產業化還存在嚴重滯緩。據表7,山西省上述指標及綜合排名均靠后,且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較大。其中,科技創新直接產出尤其落后,2013年山西省萬名就業人員發明專利擁有量、獲國家科技成果獎系數均低于全國均值60%。在科技成果市場化上,2013年山西省萬人技術成果成交額、萬名R&D活動人員向國外轉讓專利使用費和特許費等指標值不到全國均值的15%,且從其較大的波動性發展可看出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之間的產學研合作不緊密,并存在短期性和不穩定性。在科技成果產業化上,2013年山西省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1.80%)與全國平均水平(7.75%)差距很大,加之其波動性滯緩,均表明高新技術產業化亟待得到突破性發展。

(4)科技創新效益??萍紕撔滦б娴姆€步提升主要歸功于經濟效益的發展。雖然近年來山西省環境治理取得一定成效,環境質量指數、環境污染治理指數基本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但自2012年呈下滑趨勢;更值得關注的是,在經濟效益穩步增長的同時,高新技術產業化效益自2007—2011年低潮后在2013年有明顯降幅,在全國排名倒數第一。據統計,2013年山西省高技術產業勞動生產率(7.16萬元/人)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2.11萬元/人),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率也比全國平均水平低出40%??梢?,山西省以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為代價的資源依賴型增長模式并未根本改變,轉型發展仍存在明顯的結構剛性,同時也凸顯了這種結構剛性對科技創新形成的擠出效應;正是如此,也導致其科技創新效益在全國綜合排名靠后,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較大。因此,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效益,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是提升整個科技創新效益的關鍵。

4對策與建議

以上對山西省在資源型經濟轉型中科技創新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增強科技創新意識。要深刻認識科技創新對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的驅動作用,以及科技創新的前瞻性、長期性和間接性價值形態,將科技創新提高到戰略層面,結合資源型經濟轉型綜改試驗區發展規劃,制定《山西省科技創新長期發展戰略規劃》,將科技創新活動與長期轉型發展目標有機結合。此外,應在全社會積極營造科技創新的社會氛圍,加大對科技創新的典型單位和個人的表彰與獎勵力度,并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預警、協調和保護機制,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為創新研究成果提供法律保護,提高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及廣大科技人員從事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

(2)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緊緊圍繞資源型經濟轉型需求,整合高校科研資源,科學調整專業設置,并依托省內8所科研力量較強的本科院校,加強轉型重點發展領域的學科建設,加快培養轉型緊缺型人才。將產學研合作與人才隊伍建設有機結合,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培養人才聯合培養人才和創新團隊。通過設立各類科技計劃項目、國際合作項目培養本省科技人才。采取多種形式和手段,吸引轉型發展亟需的新興產業高端創新人才以及重點學科、重大工程所緊缺的高層次人才。制定靈活的人才引進政策,采取產業吸引、項目吸引、核心人才帶動等方式,促進人才引進。同時,要創新人才發展,為人才提供廣闊的事業空間和良好的成長環境,以吸引并留住人才。

(3)有效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加大科技創新獎勵力度,制定靈活的人才貢獻與報酬掛鉤政策,并讓創新人才直接通過技術作價或入股等各種形式參與科技成果分配,建立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激勵機制。加大科技創新項目扶持力度,完善山西省科技項目管理體系及政策,促進科技創新項目與高新產業發展戰略規劃緊密結合,在重點支持對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有直接影響的重大項目的同時,也要大力支持創新人才的探索性自主研究,鼓勵基礎性、原創性科研活動。加大國際、國內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避免重復研究;鼓勵打破學科界限,促進交叉學科發展;在學術界培育“勇于創新、追求真理、寬容失敗、崇尚科學”的良好文化風尚。

(4)持續推動產學研合作發展。以市場為主導,支持和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通過合作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入股等各種形式的產學研聯合;鼓勵那些與資源型經濟轉型相關的科研項目直接進入企業,形成企業的技術開發機構;鼓勵一些科研機構通過聯營、參股、控股等形式組建科技型企業。在高校/科研院所內部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將成果轉化、產學研合作成效納入對其領導班子及主管領導的業績考核;鼓勵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兼職從事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工作。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務中介體系(如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無形資產評估事務所等技術市場組織),并進一步規范技術交易、中介、咨詢、評估等科技服務法規,為產學研合作搭建服務平臺,持續推動科技成果市場化。

(5)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制定和完善《山西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圍繞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以“高規劃、高質量、高效益、高產出”為目標,引導本地區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健康發展,并采取具體措施加快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例如,重點支持和引導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山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以人才、基礎設施、共性基礎關鍵技術聯合攻關為紐帶,科學規劃,協調組織,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以自主創新基地及特色園區為依托,構建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化的主力軍;鼓勵引導現有低成本型高新產業向創新型轉變。

(6)搭建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大力發展技術經紀、科技評估中心、科技會展等中介機構,為企業提供研究開發、中試、檢測等技術服務,為創新創業提供共性技術、儀器設備、工具軟件等配套技術服務。建設行業工程技術中心,加快重點發展領域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的研發,為行業的科技創新提供支撐。制定資源整合共享政策和管理辦法,加強科技資源、信息網絡建設,加強科技服務資源的監督管理,促進各類研究實驗基地、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自然科技資源、科技文獻和科技信息的有效使用,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堅實物質基礎。

作者:常濤 李志強 韓牛牛 袁旭紅 單位:山西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