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網絡依賴團體輔導

時間:2022-04-20 03:20:00

導語:高校生網絡依賴團體輔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生網絡依賴團體輔導

網絡依賴(1at))是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沖動失控,表現為由于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網絡依賴的大學生雖然通常有自覺意識,卻很難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擺脫依賴,實踐證明團體輔導對網絡成癮有較好效果[2-5]。歐文•亞隆提出在團體治療中發揮作用的團體的情感支持、普遍性的發現、團體的相互學習、信息傳遞、宣泄、重塑希望、模仿行為、利他、原生家庭的矯正性重視、存在意識因子等11個療效因子。本文通過分析團體輔導與綜合訪談結果,對網絡依賴的心理機制和改善網絡依賴的可控療效因子進行歸納,同時通過后期的訪談反饋,對校園大學生以練習為主網絡依賴團體輔導中可控療效因子歸納總結,為此類團體輔導的開展提供可行性建議。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在南京農業大學按不同專業分別從各年級隨機抽樣,總計選取大學生200名。采用一般情況調查表,收回有效問卷192份,有效率為96.0%,其中Young網絡依賴診斷問卷總分>/40分者(網絡依賴者)18名。通過電話詢問,其中有5名同學愿意參加本次團體輔導,參與率為27.8%。同時在學校內張貼海報招募對本次團體輔導興趣的同學,最后有3名同學自愿報名參加,其中2名曾有過網絡依賴但后來成功擺脫。

1.2方法

1.2.1工具:本研究采用Young網絡依賴量表作為被試篩選及后測工具。量表每1題有5個選項:幾乎沒有=1分;偶爾如此=2分;有時如此=3分;經常如此=4分;總是如此=5分。得分范圍20~100分。網絡依賴程度:4O~60分為輕度網絡依賴,60~80分為中度網絡依賴,I>80分為重度網絡依賴。

1.2.2團體輔導方案與實施:筆者把團體輔導分為2個階段。第1階段,進行4次共計10h的團體輔導,嘗試擺脫被調查者的網絡依賴,見第389頁表l。第2階段,采用后續鞏固的追蹤調查,即進行2次共計5h的團體輔導,旨在對改善的狀況進行鼓勵。整個團體輔導時間為15h,見第389頁表2。整個團體輔導過程由2位咨詢師負責。團體輔導結束6個月后對反饋結果的穩定性進行跟蹤。

2結果

團體輔導前后網絡依賴診斷問卷評分比較,輔導后總分低于咨詢前。經歷1.5個月的團體輔導后,5名網絡使用時間減少,5名H常生活的安排有規律,5名能平衡上網與學習、生活的關系。而其余3名自愿加入的同學表示人際關系更為融洽,學習和生活都更加愉快。半年后反饋結果穩定。訪談歸納統計療效因子如下,見表3。其中A、B、c、D、E為網絡依賴者,F、G、H為自愿參加的同學。“v,”表示該因子對成員的改變起到了作用。

3典型團體療效因子分析

3.1主動性:本次團體輔導在對符合測試條件者(網絡依賴者)進行詢問后,最終只有5名同學自愿參加。通過團體輔導過程知道,這5名同學都是厭倦了自己對網絡的依賴而苦于沒有辦法擺脫,本身具有很強的改變欲望,參與積極性較高,因此獲得了較好的試驗結果。

3.2榜樣作用:本次團體中有2名同學成功擺脫過網絡依賴并且對現在的學習和生活都比較滿意,在后續訪談中問到對自己幫助最大的人時,5名網絡依賴者有4名提到這2名同學,表示知道他們經歷后很震撼,想要向他們學習。一方面,這3名成員由于自己曾處在相似的境遇而更能理解受助成員的情感和狀況,并提出切實的建議;另一方面,受助成員也通過身邊的榜樣,增加了改變的勇氣和信心。

3.3關愛和接納以及團體外互助:在團體輔導中,有部分成員第1次說出自己的困惑和擔憂時,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幫助。還有一部分人坦誠說出自己努力擺脫網絡依賴一定程度上與團體成員的關注有關,想讓大家看到自己的進步。這種相互支持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有2名成員在團體外一起上自習、參加活動,讓彼此都很受鼓舞。

3.4認知成分:在隨訪中發現,被調查者對活動的感觸有很大差異性。有的成員在“我了解自己嗎?”這個活動中收獲很多,說這是第1次深入思考自己,發現很不喜歡現在的自己而決心改變。對自我和網絡依賴本身的了解對大部分成員的產生了積極影響。

4討論

作為對網絡成癮團體輔導模式的初步探索,筆者有以下4點體會:①團體成員的差異性,尤其是一部分曾有過網絡成癮經歷的“好學生”的加入,有利于發揮榜樣作用從而促進團體的發展和團體成員的成長。本次團體輔導在加入3名非網絡依賴者后也取得了較滿意的結果。②所謂團體游戲、團體項目等團體輔導中練習,對于總時長較短的團體輔導有比較好的效果。有的成員在第1階段最后一次活動“我最大的愿望”中發現自己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而后悔;有的成員則在破冰游戲“抱抱運動”中感觸頗多,由于大家不分性別互相擁抱,讓被調查者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純粹的情感,從而渴望與人交流。雖然團體輔導不能保證每一個活動對所有成員都有所幫助,但由統計結果知道成員對自我探索類的游戲有更深刻的感觸。③團體外的互助增加了團體成員對于團體的真實感,同時對于團體成員的行為改變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而行為的改變反過來也促進了團體氛圍的提升和團體成員對于團體的忠誠。④團體成員的主動參與本身就是成員產生積極變化的重要治療因子,但事實上,即使有問卷環節作為過渡和相對積極的參與率只有27.8%,如何消除同學們對于參與此類項目的阻抗可能是一個更值得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