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電子與通信工程論文
時間:2022-07-23 04:48:11
導語:研究生電子與通信工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以國防科技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一流課程體系建設項目的實施情況為例,介紹了項目基本情況、課程體系優化、案例式教學、教師隊伍培養和教材建設等,最后給出了加大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宣傳力度,大力推進探索式學習,盡快建立可操作的專業學位論文評價機制等建議。
專業學位是相對于學術學位而言的學術類型,其目的是“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并適應特定行業或職業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1]。專業學位研究生不僅應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應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受“重學術、輕應用”的傳統思想及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規律認識不足的影響,容易混淆專業學位研究生和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方式和要求。課程教學、實踐環節、科研項目與學位論文“四張皮”的現象屢見不鮮。如何達到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有機統一,如何將科研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是目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1具體措施
國防科技大學開展了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一流課程體系建設項目,基于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兩個一級學科建設以來所積累的優質資源,按照“緊扣學科內涵、優化課程體系、瞄準前沿發展”的理念,認真梳理和優化了該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在2011—2015年投資建設了“信號處理仿真實驗”“通信技術基礎”“天線理論與工程”“電磁波工程”“電路與嵌入式系統綜合設計實驗”“微波電路仿真與設計綜合實驗”“通信網絡理論與應用”7門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使這一領域的課程整體建設達到國內先進水平。(1)課程體系優化。課程體系總體設計與優化遵循針對性、可持續發展、前沿性、寬廣性的原則,科學規劃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構建開放的、競爭的、創新的、發展的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專業學位課程體系,既要讓學生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知識,又要進一步訓練他們具備作為高層次工程技術或工程管理人員的能力與素質。目前,國防科技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基本架構包括:公共基礎課程、領域核心課程、專業課程、實驗課程、案例與前沿課程,如圖1所示。整體課程設置體現了“厚基礎知識、重實際應用、博前沿知識”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專業實踐類課程和工程實踐類課程,注重專業知識的深入和系統化。以在建的“通信技術基礎”課程為例,結合專業學位碩士的特點和需求,總結歷年來專業學位碩士教學經驗,緊密圍繞通信基礎與軍事通信應用主題,對課程內容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綜合通信原理、無線通信與典型軍事通信系統知識點內容,將課程內容劃分為3個主要模塊,分別是通信原理基礎模塊、基本傳輸方式與信道模塊、軍事通信概述模塊,如圖2所示。在課程中貫穿兩個具有明確應用背景的教學案例:①實際發射與接收通信系統剖析。選擇一個實際通信設備(如通信電臺),就設備內部各個功能模塊講解其原理,剖析內部結構,引發針對這一系統的設計、應用及改進的討論。②蜂窩無線通信系統。以現有的GSM蜂窩通信網為例,講解無線通信特點、無線組網特點、多址通信等知識點,引導學生思考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2)案例式教學。本著“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思維能力,強化實踐培養”的原則,完善本領域課程教學內容,突出專業實踐類課程和工程實踐類課程,注意專業知識的深入和系統化。要求既有嚴密的理論體系,又有生動的工程實例,加強研究型教學模式和教學案例建設。充分利用科研資源優勢,將具體工程項目中的解決方案和經驗加以改造,提煉出適合專業學位研究生知識背景、培養目的和培養規律的教學案例,確保最新的科研成果能夠進入課堂、進入案例、進入教材,促進教學和科研的深度融合和相互提高。例如,在某項目中,為解決水下目標輻射噪聲譜線信噪比低,不易捕捉的實際問題,筆者提出了“分段搜索,動態門限”的解決方案。將這個工程項目轉化為水下目標搜索教學案例,通過該案例鞏固了周期信號分解與合成,以及信號檢測的相關知識點,讓學生了解這些知識點在工程實踐中的應用。利用學院“十二五”研究生創新基地的建設條件,改進實驗環境,為學生搭建通用、易操作的實驗環境,進一步強化實踐教學。在課程設計、實驗設計及實驗室建設方面進行多種改革與探索,把仿真實現和后續開展的硬件實現融合在該課程體系的實踐環節中,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工程應用能力。例如,把實踐課堂設到雷達實驗現場,結合學校建成的國內首套220~1400GHz雷達目標成像與RCS測量系統,讓學生親身體驗太赫茲雷達從倍頻、放大、混頻至頻譜儀接收處理的全過程。(3)教師隊伍培養。為課程體系中的每門課程建設一支年齡結構合理、科研和教學經驗豐富的多人任課的教師隊伍。要求授課教師不僅學術水平高,工程實踐能力也要強,教師能夠將自己的科研和工程實踐經驗講出來,讓學生聽得懂。鼓勵授課教師走出校園,經常到國內外一流大學或著名企業進行交流互動,跟蹤相關學科的最新前沿,了解和掌握本領域的發展趨勢,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充分利用年輕教師思想敏銳、勇于探索的特點,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對青年教師進行新技術培訓,開闊年輕教師的視野,為其后續的教學奠定基礎。要求青年教師積極參與科學研究、課程建設及各項教研活動,將科研與教學有機結合。(4)教材建設。認真研究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規律的差別,對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進行優化,組織力量編寫出版適合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規律的教材,教學內容更加注重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項目中的每門課程都要求出版或引進一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材。
2取得的成效與經驗
通過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一流課程體系建設項目,筆者修訂了新一輪研究生培養方案,重新制訂和規范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設置、學分要求、實踐教學環節規定、學位論文評價標準等,并針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撰寫了題為《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機制研究》的研究報告。在項目建設期間,項目團隊累計編寫和引進教材11部,發表教學研究論文二十余篇,外聘名師12人次,外派教師出國培訓8人次,建成網絡課程1門。根據在信號處理方面的教學積累和工程實踐,2018年出版了《信號處理仿真實驗》教材,是具有明確應用背景的案例式信號處理教材[2]。2017年在第十一屆全國信息與電子學科研究生教育學術研討會上,筆者撰寫的教學論文《國防科技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案例教學》獲評大會優秀論文[3]。在該項目的基礎上,筆者主持了專業學位研究生國家級教改課題3項,湖南省研究生教改重點課題1項,國防科技大學研究生教改課題5項,參與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重點課題2項。
3經驗和建議
(1)進一步加大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宣傳力度。讓學生、導師及家長認識到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大勢所趨,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和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只是培養方式和培養目標不同。根據教育部有關規定,“要積極穩妥地推動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戰略性轉變”,在2015—2020年全國碩士招生總人數不變的情況下,專業學位碩士與學術學位碩士的比例要達到7﹕3[4]。建議給每位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配發一本《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手冊》,使其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專業學位研究生和學術學位研究生在培養過程中的異同點。(2)推進教學模式由被動適應型學習向主動探索型學習轉變。逐步嘗試提出研討題目,學生自由分組進行1~2周的準備,之后在課堂上進行闡述,接受提問并進行研討。實施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深度不夠,討論的氣氛沒有達到期望值。經過調研,發現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工作經歷豐富,更喜歡在課堂上就某一實際問題進行面對面的討論,對于理論性的問題缺乏熱情。因此在研討型教學改革中還需要進行不斷的探索,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推進課堂教學由傳授知識向傳授方法轉變。(3)建立可操作的專業學位論文評價機制。按照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方案規定,“學位論文類型一般分為產品研發、工程設計、應用研究、工程/項目管理、調研報告等形式”,這說明專業學位型研究生可以不發表小論文。但現行培養方案又規定,“論文答辯前,須以第一、二作者(如為第二作者,第一作者應是導師)并以國防科技大學名義,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學術期刊上發表或被錄用論文1篇(含)以上。”如果按照這種評價方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就只能對學術型和專業學位型的學位論文在評價標準上一視同仁。因此在下一步的教學改革和培養方案修訂中,必須提出一種可操作性強、科學合理、公正的專業學位論文評價機制。.
作者:王玲 許可 萬建偉 單位: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學院
- 上一篇: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論文
- 下一篇:高層建筑設計電氣自動化論文
精品范文
10研究性學習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