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通信設備抗干擾能力研究
時間:2022-04-05 09:29:00
導語:無線通信設備抗干擾能力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目前的無線通信設備中,其抗干擾能力的評估一直是一大難點,對此,本文將介紹基于云模型的跳頻無線通信設備抗干擾能力評估研究,其能夠有效的提升評估的可靠性,并且降低了主觀因素的影響。
【關鍵詞】跳頻無線通信設備;云模型;抗干擾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的無線通信技術也獲得了極大地進步。但同時無線通信設備所處的環境也越來越復雜,電磁影響較大,其中跳頻通信設備是能夠較好地抗干擾的設備??陀^科學得進行其干擾能力的評估,對于抗干擾設備的研發與使用有著積極的影響。
一、抗干擾能力指標的量化
科學合理的評估指標是開展評估的基礎。進行跳頻通信設備的抗干擾能力評估主要有如下幾個指標:抗跟蹤干擾、抗阻塞干擾、抗多徑干擾、抗寬帶噪聲干擾。對指標處理的合理性直接聯系到評估工作的置信度。故要根據實際情況詳細分析,不同的指標有著不同的處理,盡量使得各指標的處理最為合適。定量指標通常采用線性去量綱法,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滿足所有情況。故在各指標的量化上,要借助對其類型與能力影響等的分析,采用不停地方法量化,才能夠充分體現出各指標的特點。1、定量指標的量化。使用S1-S7到表示“很差”到“很好”,程度依次遞進。并且為能有效提升評估準確性,將其連續化,也就是說可以使用S12表示S1與S2兩者之間的程度。此外還需要明確指標是效益型還是成本型。文章所研究的是選用對數法與線性法進行量化。2、定性指標的量化與正態云。在云模型中,較為通用的便是正太云概念,其主要是用熵(En)、期望(Ex)、超熵(He)來表示。Ex表示的是云分布的中心,例如30人左右,其中心的就是30人。定性指標和坐標值之間的對應關系往往比較模糊,有著較多的影響因素,故此時可以使用En,它可以表示定性指標的接受范圍,例如15人到50人。而He則是對En不準確性的度量。這些都會影響到關聯度圖的形狀。關聯度越大,也就代表著定量值與定性概念相關性越高。本研究中,將定性指標量化成(Ex、En)。當對于某一定性指標研究越深入,就有更多種類的評語值,也就會出現更多的云模型,便能夠有效減小模糊區間,也就是En,可以較好地提升其評價的置信度?;诖耍羰侵笜酥凳菬o數的,也就可以說En是無線接近于0的。此外正態云構造的函數,其實用性更強。
二、設置權重與計算置信度
若是指標數據客觀真實,那么評估的置信度主要和采用的方法、專家、知識相關。本文選用的指標賦權方法是將離差最大化法以及AHP賦權法綜合使用,能夠有效地避免過于偏向客觀或主觀的結果。其中主觀成分對于置信度又有重要的影響,主觀賦權其是借助專家的經驗與專業知識,故專家的人數以及專家置信度會對評估的置信度有一定的影響。下面主要就專家這一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2.1“專家人數”。如果只是考慮專家人數的多少,那么人越多,置信度也就會越高。但置信度受專家人數的影響,會隨著專家人數的增多而逐漸降低,通常若是專家人數已經有數十人之后,再添加人數,對置信度也不會有多大的影響。在專家人數方面其置信度可以通過計算得到y1。2.2“專家置信度”。通常專家對于評估內容越熟悉,其設置的權重置信度將會越高。一般是根據學科距離來制定置信度的,當將跳頻無線通信設備抗干擾能力作為評估內容時,擴頻通信(F010503)專家的置信度為1.0,移動通信的專家(F0105)的置信度為0.9,電子學與信息系統(F01)的置信度為0.8,信息科學部(F)的置信度為0.7,其他學科專家置信度均為0??筛鶕嬎愕玫健皩<抑眯哦取钡膟2。2.3置信度計算。結合以上討論,可按照如下式子計算主觀權重綜合的置信度。Y=21yy⋅而對于組合權重,則可按照如下式子計算:w=αω+(1-α)ω’其中,ωi:第i個專家意見的主觀權重向量a:經驗因子ω’:客觀權重則綜合置信度可按如下公式計算:R=YI⋅,其中I為指標處理的置信度,Y為主觀權重綜合的置信度。通過對降低專家影響,也就是增加專家的數量,并提升“專家置信度”能夠有效地提高評估的置信度。
置信度的計算較為困難,本文先是通過定量指標的量化,增加了客觀性,并且基于云模型的基礎以及對專家這一影響因素的深入分析,設計了更為合理的置信度計算公式。此方法能夠較好地計算出置信度,并且還可以為提升置信度的準確性提供一定的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肖晨飛,陳建忠,牛英滔.基于云模型的跳頻無線通信設備抗干擾能力評估方法[J].電訊技術,2015,55(01):86-93.
[2]陳亞丁,李少謙,程郁凡.無線通信系統綜合抗干擾效能評估[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0,39(2):196-199.
作者:黃敬泉 單位:廣東南方通信建設有限公司
- 上一篇:移動網絡氣象站維護研究
- 下一篇:無線通信遠程測控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