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信息數據平臺規劃研究論文

時間:2022-06-23 09:43:00

導語:空間信息數據平臺規劃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空間信息數據平臺規劃研究論文

一、“數字城市”及其應用的現狀分析

1、國外“數字城市”基礎平臺建設的現狀分析

1)空間數據生產、使用的協調和管理

1994年4月13日,美國頒布了12906號總統行政令,實施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NationalSpatialDataInfrustructure,NSDI)計劃,正式在美國政府和非政府部門中開展直接協調地理空間數據收集和管理的活動。

英國政府在認識和分析美國NSDI成功和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國家地理空間數據框架(NGDF)發展計劃。

澳大利亞聯邦空間數據委員會制定了空間數據管理機構與領導機構的權利與責任、聯邦公益空間數據轉讓等政策。

2)空間數據框架建設

美國FGDC于1995年4月提出了NDGDF實施計劃,開始建立包括大地測量控制、數字正射影像、數字高程模型、交通、水文、行政單元以及公用地塊地籍數據在內的數據框架。

加拿大GeomaticsCanada負責全加拿大國家地形數據庫(NTDB),已經完成1:25萬地形數據庫和南部人口稠密地區的1:5萬地形數據庫。

歐洲大多數國家版圖較小,數字地理空間數據生產基礎較好。英國陸軍測量局從1970年開始從事數字化制圖,已正式向社會提供數字化地圖。

法國地理院從1985年起建立1:5萬全國地形數據庫(BDTOPO),x、y精度為2.5m,z精度為1.0m。

德國內務部原大地測量研究所(IFAG)負責完成全國1:20萬DLM和1:100萬DKM,各州測量局負責完成1:2.5萬DLM和1:2.5萬DKM,其地物精度要求為3m。

荷蘭于1990年建立了地籍信息(非圖形)的聯網查詢,有2500注冊用戶,1997年完成全國地籍圖數字化。

日本是亞洲地區最早開展地理信息化工作的國家。目前已能向社會提供DEM數字地圖等系列產品。

3)空間數據標準建設

發達國家的地理信息管理采用國家和地方兩級管理體系,在“數字城市”空間數據基礎平臺的建設中,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組織形式,即由中央政府組織相關機構共同推動全國范圍統一數據平臺的建設。政府在其中主要起到協調政策性事務、組織研究發展、統一數據標準和行業規范等作用。

2、國內“數字城市”基礎平臺建設的現狀分析

我國“十五”計劃明確提出:“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作為推進信息化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黨和政府的各級領導對“數字地球”給予了高度重視。

1999年11月在首屆“數字地球”國際會議上,北京市市長劉淇正式提出了啟動“數字北京工程”。2000年初,北京市信息化辦公室制定了“‘數字北京’工程總體框架及發展規劃”,這份規劃對數字北京的概念、內容、目標、重點項目等作了詳細的闡述。

山西正處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為加快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抓住“數字地球”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充分利用現有的信息化基礎和優勢,確立建設“數字山西”戰略目標,建設空間數據基礎設施。2000年12月在太原市召開“可持續發展研討暨空間數據基礎設施項目論證會”,通過了《“數字山西”空間數據基礎設施項目建議書》及其總體設計方案。

2001年2月陜西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強基礎測繪工作,基本建成“數字陜西”地理空間基礎框架。

《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綱要》把建設“數字福建”作為“十五”的重點建設項目,并成立了以省長為組長的“數字福建”建設領導小組。

湖南省發展計劃委員會于2000年11月,在長沙召開了“數字湖南”框架工程專家論證會,與會專家和代表提出將“數字湖南”基礎框架工程納入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以利盡快實施。

吉林省計委于2001年4月邀請國內30位專家、學者在長春就“數字吉林”建設問題召開了研討論證會,專家一致建議政府盡快立項實施。

海南省、湖北省、浙江省、河南省、重慶市、廈門市等地區也通過了數字區域的論證,開展了“數字區域”、“數字城市”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3、上海在國內外“數字城市”建設中所處的水平綜述

1)上海在“數字城市”領域中相關工作的現狀

形成了全國領先的信息化基礎設施規模和能力;完成了所有基本比例尺地形圖的數字化;進行了城市遙感影像系統應用;探索了數據共享機制和應用標準;開發了多領域的地理信息應用系統。

2)上海在“數字地球”、“數字城市”領域中的優勢和差距

主要優勢:一是城市信息化基礎設施的規模和能力處于全國領先的地位。二是信息技術普及程度比較高。三是具備比較優厚的經濟基礎和綜合實力。四是具有豐富的人才和技術資源。

主要差距:一是作為“數字城市”核心技術的地理信息系統應用面過窄。二是信息共享困難、行業基礎數據庫之間互訪性差。三是具有“上海特點”的自主技術研發實力尚不突出。

二、“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的界定

1、關于“數字城市”概念的定義

廣義“數字城市”概念:“數字城市”即城市信息化,涉及到城市信息化建設的方方面面,不僅包括各種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還將涉及信息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和文化倫理觀念的變化與調整。

狹義“數字城市”概念:“數字城市”工程是指利用“數字城市”概念,基于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系統RS等關鍵技術,深入開發和應用空間信息資源,建設服務于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服務于政府、企業、公眾,服務于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信息基礎設施和應用體系。其本質就是建設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并在此基礎上深度開發、整合、應用、交流和共享城市的各種信息資源。

2、關于“數字上海”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研究范圍的界定

1)“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的定義

“數字上海”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是指在上海開展信息化進程中,用以滿足各個行業進行與地理空間相關信息的采集、應用、交互、共享,并能提供標準參照數據及運行環境的集合。

2)“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的主要內容

“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所涉及的基礎設施,主要將借助于上海城市信息化基礎設施,因此,未列為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根據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信息系統等方面的應用實踐。

三、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在

“數字上?!敝械年P系和地位

“數字上海”所涉及的內容、覆蓋的領域及對信息交互、共享的要求,比起現有任何信息應用系統都有過之而無不及??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作為“數字上海”的核心數據內容,同其它部分的關系可用下圖來描述:

圖中:信息化基礎設施就是構架寬帶、多媒體信息網絡的硬件環境。上海信息網絡硬件環境是上海地區信息化公共基礎設施,是各類信息應用所依賴的基礎運行環境,也是支撐“數字上海”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的基礎設施。支撐軟件主要包括網絡操作系統、開發工具、專業軟件等,這里的開發工具和專業軟件都與所運行的信息系統有關,相對于其他現有的應用系統,“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有其特殊的要求,如地理信息系統、遙感信息系統、分布式數據庫系統等。空間信息基礎數據是構筑在信息化基礎設施、支撐軟件環境之上的空間框架性基礎數據,它主要包括多種比例尺的數字化地形圖、數字化遙感影像圖、城市基本地理統計單元、行政區劃圖以及反映人口狀況等數據,是“數字上海”的核心內容之一。政府、企業、公眾等應用系統是建立在公共信息基礎設施和運行環境上的信息系統,就應用對象來看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建立在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之上,為滿足各類應用需求的專業信息應用系統,如房地產信息系統、規劃管理系統等,以及要求與地理位置相關的其他信息系統;二是建立在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和各類專業數據基礎之上的綜合性應用系統,如指標統計、資料整合、預測分析等,是比前一類層次更高的、可為政府管理部門、咨詢服務機構等提供科學依據和輔助決策的信息系統??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在“數字上海”建設中的作用和地位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1)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是數字城市的空間參照體系,作為定位參考基準,可供各類用戶添加其他與空間位置有關的專題信息。更由于平臺是一個統一的、獨立的、開放的運行系統,能為各類城市應用系統提供所需的公共基礎信息,因此,它是實現全市空間信息共享的地理空間框架公共平臺。

(2)以平臺中空間基礎數據為背景建立的各類專業信息應用系統,在地理位置上不會存在人為的差異,因此,它是行業、專業間應用系統進行數據交換的具有高效率、高精度特點的公共的交換平臺,可成為全市基于空間框架的信息交換樞紐。

(3)由于空間基礎數據平臺既具有“數字上海”的空間地理參照體系,又包含了與城市空間地理相關的基礎數據,因此,建立在這同一基礎數據源之上的各類專業應用系統,在進行相關的專業統計分析時,其結果將比較公正,可比性也較強,信息的應用價值也會由此得到提高。

如今,上海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面向公眾的社會信息服務的“中國上?!遍T戶網站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連接上海市各級政府機關的公務網絡工程也在建設中,應該說,在硬件設施、網絡環境上的建設已經走在了全國的前面。另一方面,經過“八五”和“九五”,管理部門、企事業機構也相繼建成了一批具有GIS和RS特點的應用系統,推進了全市信息化、數字化的發展。上海已到了需要建立一個全市統一的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來解決公共數據重復建設、行業間數據不能交互、共享這一當前突出問題的關鍵時刻,我們認為,加緊建立地理空間框架性基礎數據平臺,是“數字上?!钡闹匾诵膬热荩侨鎲印皵底稚虾!钡耐黄瓶凇S辛诉@個數據平臺,信息化應用能力必然會獲得大幅度的提升,“數字上海”才會真正深入到政府、企業、公眾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為其服務。

四、“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

建設的目標和指導原則

從進一步提高上海城市信息化水平來實現跨世紀發展的大目標出發,提出實施“數字上海”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建設的目標和原則。

1、“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建設的基本目標

作為上海城市信息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要建成一個“信息內容豐富、更新維護及時、共享交換便捷”的公共基礎平臺,這個平臺將是支撐上海各類管理信息系統的公共服務平臺。

“信息內容豐富”是指該平臺數據豐富,具有較強的信息承載能力。

“更新維護及時”是指平臺的信息資源具有明確的時效范圍、切實的更新、維護周期,以保證其現勢意義。

“共享交換便捷”是指數據的共享和交換簡單易行。平臺具有豐富的應用功能、友好的人機界面和有效的提交、分發服務。

2、“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建設的指導原則

遵循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統籌規劃,促進綜合利用,避免盲目發展”的指導思想,“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的建設的指導原則是“統一、通用、科學、標準、共享”。

“統一”就是必須在統一領導的前提下,以政府主導來規劃、實施、推進,避免低水平盲目重復開發,提高運行環境、信息資源等方面的綜合利用率。

“通用”就是在建設、運行、應用“數字上海”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中,盡可能采用比較常用的、普通的操作系統、工具軟件,促進成熟技術的普及應用,同時堅持不斷創新,開發通用性強的技術,以滿足不同需求。

“科學”就是面對空間技術、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的趨勢,平臺的建設要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與上海的經濟建設和信息產業的發展保持同步。

“標準”就是在國內外已有標準、規范的基礎上,兼顧各種數據格式和技術特征,建立“數字上海”空間信息數據格式、編碼、協議等標準體系。

“共享”就是在標準體系框架的條件下,實現不同系統的數據交換、共享和各項功能的使用。

五、“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

建設的主要任務

根據“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的建設目標,著眼基礎數據平臺的共享應用,提出如圖所示的“數字上海”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框架模型和由此構成的主要建設任務。整個框架由四個部分組成:空間數據交換網絡、空間數據框架、空間數據服務體系及空間數據平臺運行環境(標準、政策、法規等)。

1、空間信息基礎數據框架建設

空間信息基礎數據框架是“數字上?!笨臻g信息數據基礎平臺的核心。空間信息基礎數據框架包括地理空間基礎數據和專題基礎數據,對每一種數據又可以是多比例尺和多時相。

地理空間基礎數據是具有普遍應用意義的基礎數據,美國對地理空間數據的應用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用戶所需要的基礎空間數據有7種,即大地測量控制、正射影像、數字高程交通、水文、行政單元和地籍數據。

大地測量控制數據--大地測量控制點坐標是獲得其它地理特征的精確空間位置的基礎,大地測量控制數據包括大地測量控制點的名稱、標識碼、經緯度和高程。

數字正射影像數據--經過幾何校正和正射處理后的數字遙感影像(包括航空和航天影像),數字正射影像是信息提取和制作影像地圖的基礎。

高程數據--包括陸地高程數據和水深數據。

交通數據--包括各級公路、鐵路、水運中心線、機場、港口、橋梁和隧道。

水文數據--包括河流、湖泊和海岸線數據。

行政單元--包括國家、省和縣以及鄉的行政邊界和代碼。

地籍數據--土地利用、地籍管理數據。

應用部門在地理空間數據基礎上開發專業信息,附加和編輯屬性信息。一個部門可以把本部門專題基礎數據提供給平臺,作為平臺的一個專題基礎信息,還可從平臺中獲得其它部門提供的專題基礎信息。專題基礎數據將包括城市規劃數據、環保數據、市政建設數據、人口數據等。

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是建立在分布式網絡基礎上,空間信息基礎數據交換網絡把各機構的地理空間數據庫連接成松耦合系統,即在物理上是分散的,而在邏輯上是一個整體。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可以在網絡中心節點存儲,而各種專題數據可以在遠程節點存儲,如城市規劃數據存放在規劃局,環保數據存放在環保局,市政建設數據存放在市政局等,各節點地理空間信息的融合是以共同的幾何參照系統、數據模型和標準接口為基礎的(圖)。

“數字上海”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基礎平臺近期將重點建立:上海地形框架要素庫、1:5萬數字化遙感信息庫、上海行政區劃圖庫、數字化城市基本地理統計單元信息、人口統計分布信息。

2、空間信息基礎數據交換網絡建設

空間信息基礎數據交換網絡是“數字上海”空間信息數據基礎平臺的物質基礎,它由客戶端、通信網絡和服務器節點組成,是一個由網絡上服務器組成的、連接地理空間數據生產者、管理者和用戶的、非集中的分布式網絡數據系統。

上海已經建成的ATM寬帶信息主干網和骨干網絡由8個核心節點、90個邊緣節點組成的寬帶、高速ATM+IP城域網,覆蓋全市90%以上的大樓和小區,已具備“千兆到社區、百兆到大樓、十兆到用戶”的服務能力,國際出口帶寬從幾十兆提高到1000兆以上,國內出口帶寬已形成兩個2500兆的高速通道,實現了大量信息資源的同城異構交互,由此形成了一個在國際也稱得上先進的寬帶、高速率、大容量的信息網網絡平臺。上?;ヂ摼W交換中心(SHNAP)實現了各類ISP和ICP的本地交換,并采用動態路由戰略消除了網絡傳輸瓶頸,大大提高了資源的使用效率,為“數字上?!碧峁┝肆己玫木W絡環境。此外,作為我國商用計算速度最快的神威計算機在上海超級計算中心的應用更是為“數字上海”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最近,上海市公務網正在緊張實施,主干千兆、局端百兆、桌面十兆的網絡能力,將是空間信息基礎數據交換網絡的又一途徑。我們認為“數字上海”的建設應當而且必須利用上?,F有的網絡資源,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具有大容量存儲、強交換能力的“數字上海”空間信息基礎數據交互中心(IDC),提高數據的互訪性和共享性。同時,應研究如何充分發揮超級計算機在“數字上?!苯ㄔO過程中海量數據的處理過程的作用。

3、空間信息基礎數據服務體系建設

空間信息基礎數據的服務體系包括:空間數據協調管理、更新與應用保障、提交與處理服務。空間數據服務體系需要設立專門的機構來執行。

空間信息基礎數據的協調包括:建立空間數據框架開發的計劃、建立優先次序、開發協議和應用實踐、協調數據訪問方法、標準上的一致性以及提供拓展和教育??臻g數據管理是為了保證框架數據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因此,需要開發和演進數據的定義、設計模型以及其它的技術規范,提供數據檔案、備份、檢索和災害恢復。

空間框架基礎數據需要保持數據的現勢性。數據的更新一般是由數據提供者來完成,但空間數據服務機構要根據城市的實際情況和有效需求確定數據更新的周期,更新的方法(必要時也可以組織力量采集),最終建立起合理、健全、符合市場經濟規則的數據更新機制,并對數據生產進行監理和督促。

空間信息基礎數據的服務包括:地理空間領域的訪問服務、地理空間坐標轉換服務、地理注記服務、圖像操作處理服務、地理特征操作處理服務、圖像開發服務、地理特征分析服務、特征綜合服務、影像地圖生成服務、地理信息提取服務、圖像解析服務等。

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的服務體系如圖所示。

4、空間信息基礎數據運行環境

空間信息基礎數據運行軟環境包括:標準、政策、法規等,是“數字上海”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運作的外部保障。

1)標準

空間信息基礎數據標準的制訂有利于實現空間數據的共享和互操作,在“數字上?!笨臻g信息數據基礎平臺建設中,需要調研已有的和正在制定的與城市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有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以及國際標準。作為“數字上?!钡目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標準,目前主要內容應包括地理要素分類系統和編碼、數據格式、空間坐標系統、元數據等。

(1)地理要素分類系統和編碼標準,國家測繪局以及其它相關部門建立并已實施的分類系統與編碼標準包括:GB12409-90《地理格網》、GB14804-93《1:500、1:1000、1:2000地形要素分類與代碼》、GB2260-1995《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GBJ137-90《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T16831-1997《地理點位置緯度、經度和高度的標準表示方法》、GB/T13923-92《國土基礎信息數據分類與代碼》、GB/T14395-93《城市地理要素-城市道路、道路交叉口、街坊、市政工程管線編碼結構規則》等等。上海市也根據城市地理要素編碼的國家標準編制了全市道路和街坊的編碼。建議近期盡快制定、“上海城市地理信息系統標準編碼體系結構”、“上海城市地理信息系統行業分類編碼標準”等文件。

(2)數據格式標準,就“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來講,涉及的數據類型、格式有許多種,最主要的是關于地理空間框架的圖形和屬性數據,而圖形數據是其中的關鍵。目前上海常用的地理空間圖形數據的類型和格式如:ESRI公司的Coverage和Shapefile、Intergraph公司的DGN、Autodesk公司的DWG/DXF,可以作為“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中圖形數據的標準格式。由于不同的GIS軟件往往都不能直接操縱其它GIS軟件的數據,從實現地理空間基礎數據共享出發,數據格式可以通過三種方式:數據格式轉換、制定空間互操作協議、建立地理空間基礎數據共享平臺來實現圖形數據格式標準的一致。

數據格式轉換。為了規范和統一起見,許多國家和行業部門制定了自己的數據格式和文件交換標準,要求在一個國家或一個部門采用公共的數據交換格式??臻g數據格式轉換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據統計,發達國家GIS空間數據轉換的費用已達30%,即使如此,通過數據轉換還是難以做到空間數據的實時更新,保持數據的一致性。建議近期盡快組織制定基于基礎數據平臺的圖形、影像、文字、數字等數據的數據格式標準文件及實施辦法。

建立開放性空間數據互操作協議(OGIS)。它的主要目的是制定出一套各方能接受的空間數據操縱函數API。遵循這一標準,各廠商提供一個與這一API函數一致的驅動軟件,不同的軟件就可以操縱對方的數據,這種協議類似于關系數據庫的ODBC。如Intergraph公司推出的GeoMedia可以直接調用ARC/INFO的數據。雖然這種方式比數據轉換方式方便得多,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由于各種GIS軟件存儲的空間信息不盡相同,所定義API函數提供的信息可能是最小的;二是各種軟件之間雖然可以相互操縱數據,但各個軟件都是以它自己的方式進行管理,這樣仍然會出現數據的不一致性和影響現勢性的問題。建議組織有關管理部門盡快研究制定基于共享的包括方式、協議等內容的數據交換規范性指導文件和實施辦法。

建立地理空間基礎數據共享平臺。即采用Client/Server體系結構,所有的數據都存在Server上,各個應用軟件都是一個Client端的程序,通過這一平臺向Server中存、取數據。這種結構的優點是:任何一個應用系統所做的數據更新都能及時地反映在數據庫中,避免了數據的不一致性問題。這種方式目前實現起來比較困難。只有發展到底層的Server絕對優于其它系統,而這一Server又管理著大量的基礎地理數據時才有可能做到共享平臺。

(3)空間坐標系統標準,地球上的任何一點都有其相應的空間坐標。空間坐標有兩種,一是大地坐標(也稱地理坐標),用經緯度坐標進行定位;二是投影坐標,即地球表面上的點投影到平面后的直角坐標(X、Y)。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建立大地坐標系時,為使地球橢球面更切合本國或本地區的自然地球表面,往往需要選擇合適的橢球參數、確定一個大地原點的起始數據,并進行橢球的定位和定向。我國采用了兩種不同的大地坐標系,即1954年北京坐標系和1980年國家大地坐標系。美國國防部在1984年建立了世界大地測量坐標系統(WorldGeodeticSystem,WGS-84),目前GPS定位所得出的結果都屬于WGS-84坐標系統。工程中實用的大多是國家坐標系,因此要建立WGS-84和國家坐標系之間的轉換模型,目前已有坐標轉換模型可求得WGS-84和國家坐標系之間的轉換參數,進而得到國家坐標系成果。

在我國,地形圖系列的比例尺為1:100萬、1:50萬、1:25萬、1:10萬、1:5萬、1:2.5萬、1:1萬,城市圖(及地籍圖)系列比例尺為1:500至1:5000。其中大于1:5000的可視情況采用城市局域平面投影(矩形分幅)或城市局部坐標系的高斯-克呂格投影,1:1萬至1:50萬均采用全球統一分帶的高斯-克呂格投影,1:100萬地圖則采用了與國際1:100萬地圖相一致的正軸等角割圓錐投影(Lambert投影)。

美國數字制圖數據標準特別工作組(DCDSTF)于1988年發表的《美國國家數字制圖數據標準》中規定,美國的各種地理信息系統和數字制圖系統所允許的地理定位系統是在美國應用最廣泛的三種系統中的任何一種:經緯度坐標系統、通用橫軸墨卡托投影(即UTM投影)系統和州平面坐標系統(SPCS)。不同于地理坐標系統和UTM投影坐標系統,州平面坐標系統屬于區域坐標系統,美國的50個州各自都擁有自己的一個或多個州平面坐標系統。

建議:經緯度坐標系統、高斯-克呂格投影坐標系統和上海地方平面坐標系統均為“數字上海”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的標準坐標系統,以上海地方平面坐標系統作為平臺應用主要的坐標系統,其他坐標系統與上海地方平面坐標系統的轉換由平臺統一處理。

2)政策

為了更好地實現地理信息共享,必須建立相關的政策,大致需以下幾種類型:

(1)鼓勵提供地理信息并保護數據擁有者數據擁有權的政策;

(2)確保元數據集信息完整性和精確性的政策;

(3)避免數據重新采集、處理以減少數據維護費用的政策;

(4)有效劃分信息共享權利和數據獲取者合理權益的政策;

(5)制定有償信息價格的政策;

(6)促進數據的可使用性和改進數據質量的政策;

(7)提供信息獲取能力和改進信息查詢性能的政策;

(8)促進數據擁有者和數據獲取者之間協調的政策;

(9)其他。

3)法規

作為上海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在積極推進應用的同時必然會遇到涉及法律方面各種各樣的問題,如:計算機犯罪、軟件和數據的版權、網絡法律等。這些問題一般都可以參照有關計算機、信息等方面的法律條款,但與通常的信息系統、數據相比,空間信息基礎數據有其特殊性。

(1)數據版權。與一般的數據相比,地理空間數據可以有多種獲得途徑,包括紙質地圖數字化、遙感圖像解譯、測量儀器以及現有數據的模型運算等都可以生成新的空間數據;數據處理的復雜程度也有很大差別,既有簡單的坐標變換,又有復雜的專業模型運算;空間數據的應用可以在教學、科研、商業、公共服務、管理等多個領域。因此,在制訂空間數據版權保護的法規時,需要綜合考慮上述因素。

(2)數據保密。對于空間信息基礎數據的保密有兩種類型,一是信息本身,如有些比例尺的地形圖、有些遙感中的影象圖等國家已有明確的密級規定,必須遵守。隨著技術手段的提高,獲取空間信息的內容、精度等都可能變化,已有的保密法規也需作相應的調整和完善。二是信息操作,如空間信息上網進行交換、共享是必然趨勢,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應有配套的法規加以保障,否則信息在傳輸、交換、共享過程中的失密現象將堵不勝堵。對此需要法律專家和地理信息領域方面專家共同努力來制訂。

對于標準、政策、法規應該采?。悍彩菄乙延邢鄳獦藴?、政策、法規的,一律貫徹國家的;凡已列入國家有關標準、政策、法規制定規劃的,不再另行制定,急需情況下可先提出有關過渡性文件;對于標準凡是需要制定但一時未納入制定規劃的標準(含規范、指南、約定等),若有相應的國際標準,則應按國家“酌情選用等同、等效、參照三種級別中的一種方式進行制定”的規定辦,若無相應的國際標準,則在可能的情況下,參照類似的國外先進標準制定,制定中必須遵守GB/T1.x系列《標準化工作導則》的具體規定。根據上海的實際情況,建議有關管理部門可先制定一些地方性規章,如“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的應用辦法”、“關于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共享的若干規定”、“關于實施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的若干意見”等文件。

5、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的應用趨向

根據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所包含的內容、運行環境,其應用趨向可由以下幾個方面來體現:

1)成為城市其他信息平臺和專業信息系統建設的共享平臺。

目前,上海市許多部門都在建設信息系統,其中,大多數系統都以上海地理空間為背景和參照。由于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包含了上海地理空間框架數據,因此,使這些系統能直接在此地理空間框架數據的基礎上進行開發、應用,避免了系統開發過程中數據采集重復,從而可大幅度減少系統開發的成本,也避免了因系統中信息定位不一致,造成各應用系統的數據不能相互調用。特別是一些綜合性的分析應用,如商業網點合理性布局分析;人口、居住與城市交通設施能力的相關分析;城市基礎設施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學管理;巡警、銀行運鈔、公交、出租等車輛動態調度系統及用于城市地面沉降監測、精確定位等GPS應用,更能體現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所具備的共享性優勢。

2)城市政府及各部門、企業及社會公眾提供基于空間信息的專業信息與交換服務

人類活動所涉及到的信息80%以上是與空間分布有關?!皵底稚虾!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將依托城市寬帶網絡提供空間信息網絡查詢、交換和互操作等服務,政府部門、企業及社會公眾既可以從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中獲得他們所需的多要素、多層次、多時態的空間信息,也可以向需要的用戶提供自身所具有的數據信息。在進行數據交換時,不必連同背景信息一起傳輸,只要進行相關數據的從傳輸,就能使接受方直接進行數據的迭加或融入自己的應用系統中,從而可提高網絡的運行效率,并產生積極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尤其在城市建設和管理領域中規劃、市政、環保、環衛、房地資源、城市綠化、水務、公共交通、煤氣等行業間的數據交換將很頻繁,效益將更顯著。

3)為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決策支持

在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中,經常需要對各種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如重大工程的建設、城市交通監察管理、城市防災救災等綜合類應用,要分析區域性的自然、經濟、環境等數據,并進行預測和評價??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不僅是各種空間數據的集合,同時還提供空間數據的集成、融合和處理服務?;谄脚_建立的各種基礎數據和數據處理模型及各類應用系統,將成為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決策中最有力的支持。

六、“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

分階段建設的實施步驟

結合上?!笆濉逼陂g全面推進城市信息化建設的總體目標,平臺建設將按“突出重點、有序推進”的策略,分三階段進行。

1、第一階段:建設“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的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庫

(1)建立上海地形框架要素庫和1:5萬遙感影像數據可疊合的基礎數據庫。

(2)初步制定并試行“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分發、使用若干辦法。

(3)選擇一到二個示范區域進行“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庫應用的試點工作。

2、第二階段:基本建成和實現“數字上海”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的網絡交換及其共享功能。

(1)以“數字上海”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庫為核心,增加人口、綠地、環境、城市基礎設施、土地利用等基礎信息,逐步完善“數字上海”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

(2)制定基礎數據平臺數據交換、資源共享、網絡通信、質量控制等標準和規范,實現行業間基礎信息共享,建立行業間數據交換的標準和操作規范。

(3)確定“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基礎數據維護機制和數據現勢性要求,籌建空間信息應用行業協會,探索并籌建“數字上海”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運作機構。

3、第三階段:使“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成為支撐各類城市管理信息系統的基礎,并為社會各行各業服務,推進上海信息化進程。

(1)組建“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運作機構,探索市場化運作的方式。

(2)探索、建立“數字上海”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基礎數據市場化維護機制,制定數據現勢性的指標,擴充、完善“數字上海”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基礎數據類型和內容。

(3)增強“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信息處理能力,通過信息加工實現增值,促進地理空間信息服務、咨詢產業。

七、“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

建設所涉及的關鍵技術

1、海量數據的處理技術

“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的數據是多時相動態數據,包含著網絡環境下數以萬計的數據,處理技術包括數據壓縮、存儲、檢索、備份、轉換等?!皵底稚虾!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建設應采用一種有效的系統安全和數據安全策略,主要包括下列三個方面:

1)海量數據壓縮方法:主要針對大容量影像數據的高效壓縮,要求具有壓縮比大、速度快、失真小的特點。

2)海量數據快速檢索方法:海量數據必須有先進快速的檢索和數據提取方法,這是海量數據有效應用的前提。目前基于MrSID、ERMap等影像數據的壓縮檢索技術具有先進的水平。

3)數據的安全存儲、管理和備份技術:海量數據的管理是涉及系統平臺穩定運行的關鍵,必須具有安全、可靠的存儲、備份技術。

2、元數據庫建設和元數據

元數據是關于數據的數據。在地理空間數據中,元數據是說明數據內容、質量、狀況和其他有關特征的背景信息,可用于包括數據文檔建立、數據、數據瀏覽、數據轉換等。根據地理空間信息系統應用特點,元數據庫建設應針對基礎數據平臺包含的空間信息基礎資料,建立詳細的數據背景、內容、質量、狀態等檔案資料,元數據的動態維護與基礎數據的動態維護保持同步。元數據庫建設內容可包括元數據內容定義、元數據動態維護機制、元數據規則三個方面。

3、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的可視化應用技術

“數字上海”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必須在具備空間數據互操作標準化的基礎上,建立可視化應用環境,充分利用現有的軟、硬件成熟技術來集成、顯示、分析、輸出空間信息基礎數據。當前需要研究的可視化技術主要有:

(1)矢量數據動態符號可視化技術;

(2)影像數據動態縮放、檢索、疊加、像元分析計算顯示技術;

(3)三維(包括DEM和建筑模型等)或四維數據疊加顯示、模擬顯示分析技術;

4、空間數據互操作標準化技術

空間數據互操作就是確定基于數據獲取、數據遞交、網絡支持等技術標準,對多種信息源(跟蹤矢量化數據、掃描柵格化數據、遙感柵格圖像及GPS數據等)、不同比例尺空間數據及不同的投影方式、不規則空間圖形,在平臺中復合顯示、疊加查詢等操作規范,主要工作在于確定使用統一的協議,保持信息不丟失的前提下,具有從一個系統到另一個系統的信息交換并實現不同應用系統(包括軟、硬件)之間動態地相互調用的能力。

1)基于單位或個人用于內部應用或管理系統開發的應用。與基礎數據平臺進行數據交換,包括不同系統間基礎空間矢量數據的圖形基本要素支持和轉換、屬性數據的有效轉換、影像數據格式的轉換、三維(包括DEM和建筑模型等)的支持和轉換等,平臺可提供市場上通用的GIS格式數據。這種模式下的互操作僅僅涉及數據庫的格式轉換,應做到系統數據達到無損或盡量減小數據失真,所有數據空間參考坐標系統采用平臺的空間坐標系統,便于今后數據庫的更新維護和管理。

2)基于利用城域網資源建立Intranet的多部門或單位多源數據的共享和應用開發。這種模式適用于政府和企事業單位范圍內虛擬專用網的應用,提供的數據應屬于內部資源,要在嚴格的數據保密安全控制之下進行互操作。數據的安全保密和有效訪問權限設置是必要條件,并還需要建立有效的用戶管理機制和認證系統,防止非法用戶訪問內部數據資源。同時建立在Intranet上的空間數據互操作,是利用WebGIS技術來達到多源數據的共享和應用目的,因此還必須有相應的公共數據接口和數據結構協議和防病毒安全措施。

3)基于面向公眾和社會開放式瀏覽的多源數據應用開發。適用于在互聯網上面向公眾和社會化瀏覽可公開的數據資源,主要應用WebGIS技術。這種模式也必須保證數據和系統的安全,特別是源數據庫和WEB數據庫應嚴格的物理分開。對于公開的數據資源必須要有相應安全措施和數據備份要求,由于是Web方式的數據訪問,還應對信息內容的數據量、網上訪問速度、表現形式有一定限制。

5、基于現行的城域網資源實現“數字上?!被A數據網絡通訊的安全技術。

“數字上?!睂⒊浞掷蒙虾5某怯蚓W資源,在一定范圍、以多種形式構建專用網絡系統,從技術上主要考慮分布式操作及跨平臺應用時,多源數據間互操作過程中的信息安全和完整性問題??臻g信息基礎數據網絡交換的安全技術,應根據基礎數據平臺運行的實際情況和技術要求,可采用多種安全技術結合的方式來實現,主要包括:

(1)防火墻技術,包括硬件和軟件放火墻技術;

(2)數據加密技術;

(3)用戶認證技術;

“數字上?!鄙婕暗年P鍵技術中,有些是平臺的建設者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有些是可以通過業界提供的產品、技術來解決,對此應及時跟蹤最新的技術和產品或解決方案。還有一些則需要通過產、學、研的攻關來解決。建議:在“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的建設中,能用成熟技術和產品的盡量采用成熟技術和產品,同時采取引進消化國際先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策略。

八、關于組建空間信息建設和共享的協調及

應用的機構設想

為使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順利發揮作用,有效承載起“數字上?!备黝悜脭祿?,在設想機構設置時,應考慮建立“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實體運作”三者的關系。就現狀而言,政府是最大的信息資源的權屬所有者,絕大多數信息資源來自政府機關及其管理部門,信息系統最主要的應用對象也是政府管理部門,因此,政府及管理部門的監管力度將直接影響到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的發展與推進。世界各國為實現信息共享都成立了專門的組織機構,并且多數以政府授權委員會、中心、協調局等特設機構形式,負責空間數據采集、管理、等事項。為保證上海空間信息建設和共享的順利實現,也應建立相應的空間信息共享管理機構,以保證協調工作的順利進行,并建立相應的組織體系。結合國家及上海的實際情況提出下列設想:

1、組建“上海市地理空間信息協調管理辦公室”

組建具有政府管理職能的“上海市地理空間信息協調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協調管理辦公室”),業務范疇上與“國家地理空間信息協調委員會”相銜接,職能上統籌“數字上海”的規劃、建設和應用推進,主要負責:

(1)制定“數字上?!钡拈L遠規劃和近期實施計劃;

(2)籌措、管理和使用“數字上?!边^程中需國家投入的相關經費;

(3)負責制定、頒布關于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建設、應用的有關規定和政策;

(4)協調解決建設、維護、共享、應用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

(5)推進“數字上海”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面向社會的應用、更新機制的建立和發展。

政府的監管行為主要體現在制定投資、定價、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通過這些政策措施來調控、規范提供者、使用者在信息共享、交換及應用中的操作行為,既不要讓信息在公益、共享的“旗幟”下隨意復制、翻版,造成信息資源浪費、數據質量下降、平臺的權威性無保障,也不容許數據持有者在利益驅動下,形成部門壟斷、數據壁壘及價格高漲,造成數據重復采集、系統重復投資和重復建設的割據局面。

2、組建“上海市地理空間信息應用協會”

“上海地理空間信息應用協會”(以下簡稱“應用協會”)是在協調管理辦公室指導下,由全市各地理空間信息提供、應用單位自愿參加組成。應用協會的工作任務是推進和實施政府的有關規定和政策,協助協調管理辦公室規范用戶在信息交換及共享中的操作行為。具體為:

(1)組織研究、起草與地理空間信息應用相關的法規、政策文本;

(2)組織起草、制定和貫徹、推行空間地理信息共享的標準;

(3)組織解決空間地理信息共享的技術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4)組織會員開展信息與技術協作的交流,推廣先進技術;

(5)組織有關的軟硬件廠商、系統應用開發商與用戶間技術與需求的交流。

應用協會可以成為政府與企業間的橋梁和紐帶,在“數字上海”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的建設和發展中,應用協會可以協助政府部門做好上述政策、措施的普及、研討、推進等工作,逐步在行業內形成自律、規范的應用氛圍。

3、組織建立相應的運作機構。

為保證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健康、持續、有效地發展,應該配備相應的運作實體,暫稱之為“基礎數據處理中心”?!盎A數據處理中心”的目標主體是受協調管理辦公室的委托,完成指定的任務,保證基礎數據平臺內容的現勢性和準確性。在相當的時間段內工作經費主要由政府投入,初期主要工作任務是:

(1)數據采集、處理;

(2)數據整合、轉換;

(3)數據、分發。

“基礎數據處理中心”作為一個完整的自我發展的機構,應在完成主要工作目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數據優勢,加強同社會各行業的技術聯合,進行新的數據產品開發,以逐漸減少國家的投資和扶持。隨著“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應用的發展,可以考慮數據、信息采集、處理等操作性層面的工作逐步走向社會、走向市場,以形成競爭,從而達到降低平臺運行管理成本的目的。

九、關于“數字上海”空間信息基礎數據

平臺運作機構的設想

相對“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建設的艱難程度,“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的運作將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本課題從現行的運作情況出發,探索平臺建成后的運作實體及運作方式。

1、現行運作機制的三個問題

1)對信息資源的權屬關系理解的不準確,造成了行業間“壁壘”和信息“孤島”。較為普遍的是:工作是本單位做的,由此而形成的信息資源自然就是本單位的,只有本單位才擁有對它的開發權和應用權,其他單位、部門、個人要利用這些信息資源,理所當然地要有償使用。目前信息資源價格體系還不健全,基本上呈無序狀態。為了自身利益,信息資源被嚴密地保護著。這種“孤島”效應深深地阻礙了信息資源的利用和共享。

2)管理和運作兩位一體,造成了政、事(企)不分,職責不明。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對各類信息資源的管理,既未完整體現政府的管理意志,又無適應實際需要的操作辦法,基本“聽命”于本單位的業務開展習慣。管理和運作合為一體,往往對信息資源的開發、應用、共享缺乏在全局高度上的考慮與規劃,無法滿足實際應用的多種要求,無法通過市場化的操作來降低運作成本,提高運作效率。

3)信息資源的建設、管理和維護未被作為本單位的“主業”來抓,人、財投入不到位。就現狀而言,具有信息資源的機構、單位,往往都有十分明確的本行業、本單位主要業務,一般不會把在其業務過程中所產生信息的采集、維護等工作,像主要業務那樣來對待,也不會在人力、財力和精力等方面給予足夠的重視。從根本上說,要讓上述機構、單位把本單位的信息資源建設、管理和維護作為主要業務來對待也不現實,我們需要專業性的數據、信息開發和維護企業來完成這項工作。

2、“數字上海”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運作需要四個特性和三個要素

“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要能持續發展和共享應用,必須具備下述四個特性:

(1)平臺所具有的統一、標準的地理空間框架信息決定了它的基礎性;

(2)平臺所起的基礎作用又決定了它的公益性;

(3)平臺所包含的內容決定了它的專業性;

(4)作為支撐平臺它還應表現出必須具有的權威性。

目前基礎平臺建設已具備了一定的優勢,要保持并擴大這種優勢,必須通過自身良好的運作來實現,要在運作中把握三個要素:

1)要保持基礎數據平臺的內容最新的現勢程度。以目前的條件,基礎數據平臺還做不到“實時”反映,但必須達到它所提供的數據的現勢程度和更新速度在上海是最好的,否則就會失去用戶和用戶的信任,一旦失去了使用者的信任,也就失去它作為基礎數據平臺的基礎性和權威性,更是失去了它的公益性和專業性,最終將失去的是自身的生命力。

2)要適應社會對基礎數據平臺多樣化的服務要求。作為各類城市管理信息系統的支撐和服務平臺,基礎數據平臺所面對的必然是多種類型、多種用途、多種形式的使用對象,其實質是基礎數據平臺的服務質量?;A數據平臺的服務不能是“賣方市場”,應是“買方市場”。良好的服務質量一能增加用戶的數量,二能提高用戶使用基礎數據的水平,三能收集基礎數據平臺自身建設所需的反饋信息,從而保持基礎數據平臺應有的特性。

3)要提供簡便、規范、暢通的基礎數據輸入/出手段。在基礎數據平臺的實際運作中,輸入/出是最頻繁的操作之一,也是最難處理好的環節。簡便易行的操作方式和過程,不僅體現了基礎數據平臺與使用者之間友好的界面與親和的接口,也能反映出基礎數據平臺自身良好的兼容性能和運行功能,使基礎數據平臺具備與國內、外的相關應用系統或信息平臺相互兼容和交流的條件和能力。

3、關于“數字上?!笨臻g信息基礎數據平臺運作機構的設想:

1)行政事業性機構

在現有的相關單位的基礎上組建一個事業性機構,該機構可以隸屬于政府主管部門(如市信息辦、市建委等)。平臺運作所需經費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撥款,信息提供的價格由政府有關部門來定,不以贏利為目的,突出信息資源的公益性,類似于一般的“信息中心”這樣的單位。其主要職責為:

(1)負責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自身的運行和維護。

(2)負責向政府及相關單位提供信息及服務,逐步面向社會服務。

(3)建立與信息資源持有單位的信息交換渠道和交流方式。

(4)主要依靠信息資源提供單位來維護、更新基礎數據平臺的內容。

2)企業性機構(開放式股份制企業或具有投資主體的股份制企業)

以信息資源的維護、應用、升值服務為主營業務(信息資源的權屬關系還在政府)的企業型機構,可以是開放式股份制企業,股東主要是數據資源持有單位,每一行業類信息為一股,數據資源持有單位可以隨時加入,企業的股東也隨之不斷擴大?;蛞阅惩顿Y主體單位為主組建股份制企業,投資主體單位可以是政府主管部門或由其指定的單位。股東單位或投資主體單位只參加董事會,不參與企業運作,企業是向董事會負責的獨立的運作機構,贏利部分目前主要用于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再建設和擴充(由董事會決定)。其主要職責為:

(1)負責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自身的運行和維護。

(2)數據資源的更新維護,除了信息資源持有單位外,采集、更新數據的工作將逐步走向市場化操作。

(3)建立與信息資源持有單位的信息交換渠道和交流方式(買賣數據資源方式)。

(4)負責向政府及相關單位提供信息及服務,在保證空間信息基礎數據平臺正常運行前提下逐步面向市場提供服務,如:信息增值服務、綜合性咨詢服務等。

(5)逐步擴大股東,增加“本金”實力,視條件走上市公司的道路。

3)建立信息產品交易市場

基于信息資源或經“加工”的信息資源也可以視為產品的認識,可以參照其他有形市場的運作模式,建立地理信息系統的信息產品交易市場。從某種角度講,通過信息產品交易市場的交易,可以促進信息的流通,而且在流通的過程中,使信息資源的持有單位得到利益上的平衡。但這不能代替信息共享的目標,只是提高了信息交流的頻度,當然也有利于信息化的推進。建立信息產品交易市場須注意以下有關事情:

(1)應由政府主管部門或行業組建類似金屬、建材等交易市場的機構。

(2)由政府主管部門或行業制定信息產品的和交易規則,指導性價格,如建筑業的定額等。

(3)由產品的供、需雙方根據各自的需求協商信息產品的價格、介質(如:網絡、軟硬盤等)、使用范圍、使用權歸屬等問題。

(4)應由政府主管部門或行業指定建立產品交易的仲裁機構、質量檢測機構等。

結語

當戈爾向聽眾描繪“數字地球”美好前景時,就提出:“當今,我們同樣面臨這一問題,一邊是對知識的饑渴,一邊卻是大量的數據閑置在那里未被使用?!逼鋵嵾@也是“數字上海”所面臨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我們的研究也正是沿著這條主線來展開的,研究中提出的諸如地理空間框架、基礎數據平臺框架模型、數據和技術標準規范、涉及的關鍵技術、協調及運作機構設想等一些觀點,其中有些是我們多年實踐的經驗或教訓,有些則是我們還在摸索過程中的體會,還有一些是我們想望實現的目標。我們力爭從上海的實際能力、條件和基礎出發,試圖來回答這個問題。然而,“數字上?!碑吘故且豁棌碗s和龐大的系統工程,在推進和實施這項工作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問題:如何打破部門壁壘,消除信息孤島,在統一、標準的基礎數據平臺上,實現全社會信息資源共享;如何創建相適應的建設機制、投融資機制以及市場競爭機制,形成全社會共建合力;如何充分利用建設“數字上?!钡钠鯔C,加快推進產業化發展,壯大信息技術和信息服務業的規模,吸納優秀人才,制定配套政策,營造良好的氛圍……?!皵底稚虾!睕Q不是一朝一夕、一個工程、一項計劃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一種真正體現全社會意志的集體行動。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正在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我們愿和所有致力于“數字上?!钡膰鴥韧馔小<?、政府工作人員、企業人士、普通市民共同探索如何數字上海,如何通過“數字上海”的實施來發展上海的信息產業,推進上海城市信息化,在新世紀里切實抓住在“數字地球”建設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遇。

明天,上海人將在數字化環境中生存。

參考文獻

李德仁,對地觀測與地理信息系統,地球科學進展,2001,16(5)。

陳軍,多尺度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發展,數字地球(崔偉宏主編),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9年。

承繼成、李琦、易善楨,數字地球與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1999年。

FGDCClearinghouse

TheOpenGISConsortium

鐘耳順等,GIS多源數據集成模式評價,地理信息世界,2000,(1)

DavidA.,DavidH.,GeorgeT.,etc,Issuesandprospectsforthenextgeneration

ofthespatialdatatransferstandard(SDT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1998,12(4).

閻正主編,城市地理信息系統標準化指南,科學出版社,北京,1998年。

喬繼明,地理信息系統標準研究的回顧,地理信息世界,1996,(3)。

[10]ClintonW.J.,CoordinatingGeographicDataAcquisitionandAccess,TheNationalSpatial

dataInfrastructure,federalRegister,April13,1994,Vol.59,No.71,Executiveorder

12906,pp17671-17674.

[11]StrandE.J.,1994,FederalGISStandards:ThinkGlobally,ActLocally,GISWorld,Vol.7,

No.9,pp38-40.

[12]何建邦等,對制訂我國地理信息共享政策的建議,地理信息世界,1999,(3)。

[13]李京文、龔建雅,1:5萬數據庫建庫設計中若干問題的探討,地理信息世界,2000,(4)。

[14]蔣景瞳、劉若梅,城市地理信息系統標準化問題,地理信息世界,1998,(4)。

[15]孔云峰、林琿,中國地理信息系統發展狀況的初步調查,地球信息科學,2000,(6)。

[16]王丹,數字城市空間數據獲取與應用服務的幾個問題,數字城市的理論與實踐(賴明、王蒙徽主編),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1,pp591-595。

[17]李根洪,關于城市地理空間基礎框架建設問題,數字城市的理論與實踐(賴明、王蒙徽主編),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1,pp605-607。

[18]黃裕霞等,Clearinghouse與數字化地理信息共享,數字城市的理論與實踐(賴明、王蒙徽主編),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1,pp644-647。

[19]郭仁忠,空間分析,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武漢,2000年。

[20]承繼成、林琿、周成虎、曾杉,數字地球導論,科學出版社,北京,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