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體育論文:湖湘農耕體育的溯源探索
時間:2022-02-02 02:39:24
導語:農耕體育論文:湖湘農耕體育的溯源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陳碧華陳捷工作單位:湖南廣播電視大學
湖湘傳統飲食起居包含的自然養生觀
湖湘傳統的養生文化不同我國北方民族那樣豪放粗獷,也有別于江南水鄉的雅致文秀,而具有自然、樸實、保健的色彩。在飲食起居上講究順應時令節氣調養身心,這與湖南的自然環境有密切關系。湖南冬寒夏暑,春秋兩季變化無常,湖湘人民祖祖輩輩感受到了氣候的惡劣,在生活方式上,形成了一種順乎自然法則,講求天人合一,追求健康長壽的傳統文化心態。春季,萬物生長茂盛,野菜、野草凝聚著大地精華。湖湘人民在春天喜歡采摘香椿、魚腥草、泥蒿、地菜子等食用。有民謠:“三月三,地菜子當靈丹,吃了地菜煮雞蛋腳板踩得卵石爛”。據說這些山野之物有清肝明目,調理脾胃的功能。湖南盛產茶葉,谷雨時節采的茶最為新香養身,所以在谷雨時節品嘗新茶已相沿成習,這一天也是民間的茶節了。湖南各地品茶的習慣不盡相同。長沙一帶,講究用蟹眼沸的開水沖沏清茶,品嘗其純正香味,有的人喜歡喝在茶葉中放了珠蘭、茉莉、白菊等香料的花菜。湘東一帶,喜歡吃“芝麻豆子菜”。高寒山區,喜歡喝“姜鹽茶”。湘西,湘南等地區,喜歡喝“油菜”。傳統觀點認為,飲茶能消食化滯,提神醒腦,養顏健康,延年益壽。端午時節,湖南各地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口懸掛艾葉、菖蒲等避瘟去邪的香草,飲雄黃酒,吃蒜子煮莧菜,身上佩帶香囊,用蒼術、白術,蕓香等燒煙熏屋。有的地方則喜歡在五月初五以金銀花、土茯苓、甘草等藥物煮蠶豆或雞蛋吃,據說可以清熱解毒,去風濕骨痛。農家習慣扯車前草,夏枯草等洗凈后灑干,等夏日泡涼茶喝可以解暑。湖南氣候以三伏天為最熱,在起伏時,湖南人講究吃老姜燜子雞,人說“起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老姜羊肉湯、老姜肉片湯、白胡椒蒸水魚、糯米紅棗豬板油拌冰糖等也是起伏的保健食品。據說可以生津開胃,去濕強身。湖南各地普遍把農歷六月六這一天當作新節,有吃新米的和紅莧菜的習俗。長沙諺語說:“六月六莧菜當閹雞”,據說吃了可解毒消積,增進食欲,使身體健康少病。湖南秋季氣候漸涼,空氣干燥,在中秋時節湖南各地都有中秋賞月的風俗。在月光下擺放著時新瓜果,桂花、蓮蓉、芝麻、生油、金鉤月餅,都是滋潤臟肺的風味食品。在九月九重陽節又有飲重陽美酒,佩戴茱萸,登高避疫的風俗,現在演變為秋游和爬山運動,各地公園則在這段時間舉辦菊花展覽。農歷十二月稱“臘月”,湖南人有在臘月除塵之俗,家家戶戶擇吉日打掃揚塵,消除污穢,防病保健康。臘月里寒風刺骨,湖湘人民還講究食物進補,以此增加身體的熱量,提高御寒的能力。雞、鴨、魚、肉、米酒、糯米糍粑等都是保健佳品。在日常起居生活方面,湖南人講究順應季節變化和諧養生與健身。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醫書中記載,古代醫學家葛洪(公元284—364年),著作《抱撲子》中說“養生以不傷為本,治身養性,務慎其微,愛之于微,成之于著,則幾乎知道也”。養生以不傷為本的道理深深影響了湖南人的日常生活。。湖湘人民在長期的生活中認為,合理的飲食起居為養命之源,亦為健康之方,一年四季如調理得當,便可勝吃神丹妙藥。
湖湘民俗風情融入的體育健身內容
舞龍最初是為祭龍求雨,是一種宗教活動,那時人們抱著一種追求吉祥的心理參加舞龍活動,目的是討好龍,祈求上天降春雨,來年五谷豐登。舞龍由龍珠、龍頭、龍身、龍尾組成,可以數十上百人參加、眾人默契配合,使龍珠、龍頭、龍身、龍尾看上去似乎是一個不分割的整體,即使走街串巷也絲毫不亂。舞龍民俗文化具有娛樂、健身和營造和諧歡快社會氛圍的作用。舞獅也是湖南人民喜愛的年節健身娛樂活動,相傳,獅王喜四方云游,為百姓收麻瘟痘毒,保六畜平安。舞獅活動表達了勞動人民追求健康、平安的意愿。宋代文天祥在《衡州上元記》中較詳細地記述了湖南衡陽舞龍舞獅的盛況,在春節期間全城大張燈火,州民擊鼓吹笛,身穿五彩衣,搭臺唱戲,舞龍舞獅,觀者如潮,可謂極一時之盛。現在舞龍舞獅活動已發展成我國傳統的民族體育項目,并已走向世界。清明掃墓也是湖南自古有的風俗。清明時節,空氣清新,氣候宜人,人們都紛紛走出家門,向祖先、家屬墳地祭祀,欣賞自然美景。人們在春天芬芳溫馨的氣息中,遠足春游,看楊柳吐出鵝黃色的新芽,這對人的身心都是一種陶冶。端午節賽賽龍舟是湖南的一大亮點,是一千多年來盛行不衰的傳統風俗。賽龍舟是為紀念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南朝梁吳均《續齊凱記》載:“楚大夫屈原遭饞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竟渡,乃遺俗也。”今天,賽龍舟不僅作為節日的一項體育活動,遍及中國的江濱湖畔,而且傳往日本、朝鮮、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龍舟競渡現在已經走向了世界,有了世界性的龍舟競賽。湖南還有九九重陽登山望遠的習俗,重陽之際湖南秋高氣爽,風和日麗,楓葉如火,山色似黛,人們登高望遠,祈盼長壽平安。現在爬岳麓山已經成為了長沙市民一個重要的群眾健身項目。
湖湘地域環境孕育的特色健身活動
在這樣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了許多民眾所喜愛的特色鮮明的健身活動。湖南的山眾多而險絕。湖南東部有著名的幕阜山,連云山,九嶺山等,西部有地勢高峻的雪峰山脈,西北角為武陵山脈,南部邊緣是南嶺山脈,湘中有五岳之一的衡山。此外,湖南高于1500米的著名山峰有上千座,所以登山活動在湖南非常盛行。像張家界天子山已經舉行了多屆國際登山邀請賽。特別是各類學校更是把登各種名山作為了暑假夏令營的重要活動。湖南河網密布,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四水連接大小支流,匯歸到洞庭湖,全省大小河流有5200多條,湖泊水庫象無數明珠鑲嵌在湖湘大地,水的資源相當豐富,類別齊全。如湘西的永順猛洞河,峽谷幽深、峭壁入云,瀑布臨空,灘陡流急;有如沅江的中下游,河水清亮平靜,流速舒緩;還有洞庭湖的煙波浩瀚,漁帆點點,蘆葉青青,水天一色。在以前交通閉塞的年代里,山民們要將木材、土產運出山外,全靠扎木排或筏子順著湍急的的溪河漂流下來,再跋山涉水,將山外的物品背回家。居住在河流兩岸的農民,要到對河岸去勞作或通行,都要靠小船擺渡,河水淺的地方則要囚渡。漁民在水中打魚撈蝦,船工們在水上運輸,都必須要有游泳的本領。今天這些自然水資源,為人們從事探險漂流和戲水游泳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游泳和漂流成為湖南人最喜歡的體育運動。五、湖湘名勝古跡積淀的健身文化意蘊湖南有著全國著名名勝古跡,如王堆西漢古墓群、橘子洲、岳麓山等,不僅僅向我們展示了湖湘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也包括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體育健身文化。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群是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其中也出土了我國現存的最早健身圖譜,《導引圖》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圖中44個運動姿態各異的男女庶民階層的人物,從他們的動作特點來看,他們操練一種原始的仿生健身功,包括了呼吸運動、肢體運動、器械運動和治療等功法,真實反映了兩千多年前,古代湖南人民鍛煉身體與疾病作斗爭的情景。后來神醫華佗的《五禽戲》等歷代養生保健功都源于長沙馬王堆的《導引圖》,是湖湘體育健身文化源流的重要實物資料。長沙的橘子洲是湖南的名勝之地。春天橘州,芳草凄凄,四處都是放風箏的人們。夏日這里濃蔭蔽日,前來游泳、泛舟戲水的人不計其數。青年時代求學長沙時,常與同學到此游泳漫步、暢談國事,還于1955年~1959年間曾數次到此暢游湘江。現在洲上建有天然的游泳場、沙灘排球場,是長沙市民健身的一處寶地。岳麓山是湖南的文化名山。“惟楚有才,于斯為盛”古老的岳麓書院坐落在山腳下,山上泉水淙淙,風光如畫,古楓聳立。春夏楓葉吐翠,鶯啼百轉;深秋楓葉輕霜,漫山紅遍,吸引了眾多的游客觀光游覽。青年時代與蔡和森、羅學瓚、張昆弟等就常來爬山健身,登云麓峰顛,看湘江北去,百舸爭流。現在岳麓山成為了天然的健身運動場,每年都要在岳麓山舉行各種登山比賽和健身活動。而每天前去進行登山鍛煉的群眾更是絡繹不絕。此外,湖南還有多處名勝古跡都蘊藏著深刻的體育健身文化底蘊,反映出了湖湘體育健身文化的源遠流長。湖湘是一塊充滿了浪漫色彩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土地,在幾千年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湖南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燦爛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歷代湖南人民以其農耕文化的樸素和原生態特征,深深扎根于湖湘沃土,因推陳出新而永葆活力,因承前啟后而永遠流傳,因特色鮮明而遠播四方,蘊意豐富,歷久彌新。
- 上一篇:體育學習論文:河南省體育學習與策略思索
- 下一篇:體育教師論文:體育教師的原點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