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開發背景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研究

時間:2022-01-20 04:35:14

導語:扶貧開發背景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扶貧開發背景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研究

摘要:近年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農村建設與發展的重要綱領,也是黨中央扶持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決策,新農村建設的眾多偉大決策與構想中,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構建與實施是重點。農村經濟建設的同時,文化建設以及體育建設也要緊隨其后,才能增強農村發展的穩定性,為其他建設提供支撐。當前,我國在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構建上依然存在不足,農村基礎設施依然落實,只有科學規劃、健全體系與制度才能使基礎服務落后的局面改善。本文將基于扶貧開發背景提出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構建模型,實施經濟興體、因地制宜、權責清晰等發展路徑,以更好帶動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扶貧開發;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基礎設施;新農村

受城鄉二元結構及典型培育與供給難易度因素影響,我國農村體育建設依然存在需求與供給不匹配的問題,供給結構依然落實,進而出現“硬件設施優先”與“形象工程先行”的狀況,顯示了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對基礎設施與硬件支持有著較高重視度,但在文化宣傳以及技術培訓、信息反饋交流、文化產品輸出與服務方式等方面的內容不夠重視。基于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轉型與健全極大推動了農村改革與農村社會結構的變遷。本文從產品供給、政策引導以及健全機制等方面提出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發展路徑,基于服務體系模型提出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對策。

1、經濟興體、實惠保供給,注重體育產品輻射功能發揮的發展路徑與體系

當前,農村體育產品供給不均衡的現狀得到廣泛關注,并且體育發展離不開經濟支持也是大家的共識。從外部客觀環境上看,我國長期存在“以農代工,重城輕農”等思想,這是阻礙農村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原因,也是出現二元化發展格局的重要推動力。體育參與農村文化與經濟建設,與農村發展有著相關性。農村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潛力低,農村體育設施建設就會相對落后,農民對參與體育活動熱情度不高,農民收入低也使得農村整體經濟發展速度變慢,對社會閑散資金與體育人才的吸引力不夠。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占大部分比重,只有農民自覺參與到體育活動中,才能實現“全面運動”,才有機會建設中國特色的全民建設體系。由此可見,農村公共體育建設與發展的基礎是全民參與,體現出一種自覺性與主動性。但在時代文明與體制不斷弱化趨勢下,現代化城市生活對體育有著較大需求,但農村這種需求則不明顯。農田中的各種勞作已經使農民有了參與運動的機會,也使得體育變得可有可無,體育觀念消失,農民身體負擔加重使內心對體育活動產生抗拒與抵觸。由此,農村體育服務要想得到推行與認可就必須提高農村收入,使農戶脫貧,才能從繁重的農業勞動中脫離出來,提高體育活動的參與熱情,使農戶可以主動感受到體育發展帶來的益處,享受到體育文化的樂趣,需從經濟功能與產業價值兩方面增強體育服務的吸引力。下圖1表現了農村體育服務產品供給的影響因素,通過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可使農民增收,從而實現經濟產業化,社會融資比率提高。

2、強化農村文化發展,因地制宜,增強本土特色體育建設項目的開發

扶貧開發中,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產品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尤其以公共服務產品過剩或者短缺的情況嚴重,由此,需從農民增收層面將體育產品供給滿足不了的情況解決,加快農業扶貧的力度;農村共同體育構建要想有足夠的吸引力,得到持續發展,就必須根植本土特色文化,不能脫離差異性體育項目的開發。從文化發展角度上看,包括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以及道德情操、民族性格等諸多內容,是事物產生與發展的根基。在形式上,多開發農民喜聞樂見的體育項目,同時還要兼顧地域特色,比如,我國成都某農村開發的極具地域特色的“女子龍燈隊”,南方人善于游泳,北方人善于滑雪,基于這些地域特征開發特色的體育文化資源,與當地的旅游、飲食等聯系起來,促進農村特色文化體育建設。在內容上,需要充分將民間傳統體育文化資源開發出來,結合農村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村體育競賽、民俗表演等,對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科學改造,構建體育項目競賽制度,將農民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激發出來。此外,還可以利用農村公路建設開發健身綠道—自行車旅游,也是一種新穎、特色化的體育活動,內容豐富同時又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結合,不會使農民感到陌生,對于硬件設施好的村鎮可以發展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以文化為基礎,可以提升農戶的核心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跟進體育產品服務、體育制度的建設,發展特色運動健身項目。

3、改制度包協調、權責清晰,推進農村體育服務建設機制與體制的創新

政策支持與制度建設在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建設中發揮中引導與支持作用;僅有文化與經濟基礎的支持,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建設依然缺少保障,不能穩固推進。由此,在扶持農村經濟建設,使農戶脫貧、增收的同時還要加強宏觀政策引導與調控。當前,政府對農村建設的扶持有著美好規劃與構想,但是很多扶持工作沒有落實到位,領會上級政策與貫徹力度不夠,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建設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政府雖然有資金投入的幫扶但是與體育投資政策缺少對應性,致使融資群體對農村公共體育投資與建設缺乏信心,出現了政府單一化投資的傾向,未能做到“政府政策調控,社會資金幫扶”的狀態,“調控宏觀制度政策,推進機制創新”是農村公共體育建設需要有的狀態,為了使城鄉一體化格局盡快實現,政府對經費扶持缺少關注,從而使農民公共體育建設缺乏富余資金支持。比如,農業稅提留改革,成為了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建設的有力支撐,但有利也有弊,一方面,農業稅使農民負擔減輕,卻使得政府資金緊張,缺少對農民體育運動項目建設的資金支持。在資金短缺的現狀下,農民體育項目建設僅停留在宣傳與號召上,未能真正落實。由此,將事權劃分清晰是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均衡的關鍵。對公共產品合理配置,依據農村體育公共產品區域性特征與收益原則對政府事權范圍進行劃分,從而將農村基層政府體育事權職責確定下來。組建并培育農村體育團體,將農民體育利益渠道擴寬,從而使各項值得得到完善,發展市場化、社會化的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使權利與義務相對應,減少相互推諉的情況。其次,各級政府向農村提供體育公共產品的配套項目服務;構建社區范圍內的體育公益事業,比如,健身、體育設施等;市場主要依據“誰投資、誰受益”的固有原則,僅提供成本低、私人化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比如,小型體育器材、體育教練員等。由非營利組織負責的項目政府不能提供,比如,市場不愿意提供的公共產品或者服務,偏遠山區農村學校體育設施等。

4、促進開放保需求,代民立言,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

構建良性產品供給循環模式需要有經濟支持,同時也要有政策支持,更需要有表達機制,幾項內容之間相互促進、層層遞進、相輔相成。構建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將公共服務機構信息化水平提高,建設出農村體育公共資源供給與農民需求表達機制,使農村公共體育資源供給中農民的地位提升。一方面,由全體農民投票表達自己對農村公共體育資源投入的意愿,使農民成為公共資源配置的主導者與受益者,同時也是監督與管理者。另外,需發揮行政組織與農民體育協會間的作用。農民體育協會是農村體育活動的有力支持,更是農民利益表達的一個途徑。由此,政府通過利用各種條件,改造農民教育與培訓形式,將體育信息接收能力提高,還能使農戶了解體育權利的實現途徑;與此同死,加快建設公共對話平臺制度,使消費主體與服務單位間的有效互動。當前,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信息化建設有成果也有不足,但與城市比較依然有較大差距,尤其是在資金、技術、觀念上有較大差距。由此,需要加快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信息化建設水平,引入高科技人才,加快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商與信息服務商的參與度,加快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化建設,通過技術支持、培訓、咨詢等將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技術水平與服務能力增強。體育信息與體育文化傳播與供給有很多方式,均是為農民提供體育服務的過程。比如,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可讓農民隨時獲取體育知識與體育新聞、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建設的相關政策、體育活動的相關知識、賽事等,為農戶參與體育活動提供了便利與支持。

5、綜合模型構建

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是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出發點與基礎。當前,體育產品供給不足與體育場閑置、體育器材不足等問題的存在使人們思考農村體育服務的可行性,將農村體育服務產品唯一供給量度指標設定為農民體育建設需求是否科學合理都是人們開始思考的問題。將體育產品供給與農村生活環境、農民增收、本體文化相聯系,發展體育的同時增強農戶經濟收入,關心農民,從而將體育服務產品綜合承載力提升,將體育現代化具備的諸多功能發揮出來,使農民真切感受到體育在現代化新農村建設中的價值與地位。依據前文的四個模型,從宏觀上整合與完善,可以使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緊緊圍繞“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中的“社會階層”、“收益主體”、“農村鄉鎮”、“農民群體”關系發展,綜合意識、行為、環境、經濟、健康、和諧等內在聯系要素。通過以上幾個模型的共同作用,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模型構建目標,與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構建相鋪相成,體現了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構建是一個系統化工程,不是單純的體育問題,涉及到農村發展的方方面面。結束語:基于扶貧開發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構建是一個復雜、系統的工程,需要從農村經濟發展、農戶增收、政府資金支持以及制度機制建設、信息化建設等方面綜合分析,才能使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更加符合農村發展現狀。

作者:朱福軍 單位: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李愛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研究[D].西南大學,2013.

[2]趙強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制度創新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3]方堃.當代中國新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

[4]薛明陸.新農村社區體育共生發展模式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3.

[5]張小林.我國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分析與創新[D].湖南農業大學,2010.

[6]文燁,唐炎.我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路徑及模型構建[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03.

[7]沈雪峰.江蘇省蘇北地區“萬村體育健身工程”實施情況的調查與分析[D].蘇州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