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體育田徑課程教學研究

時間:2022-04-20 10:53:44

導語:高校公共體育田徑課程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公共體育田徑課程教學研究

一、高校公共體育田徑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自下而上”的推動力,形成改革的源泉。學生是高校公共體育課的主體,現在的高校大學生已是九零后、零零后的天下,他們對于知識學習的要求已經完全不同于新中國成立之初和改革開放之時。在這個娛樂至上的年代,媒體對年輕人的影響更為嚴重,他們對于體育課的關注已經由本質向表象轉化,他們不在關心有利于身體健康的方式而是關注于不累、好玩、順利畢業為主。學生學習目標的轉化,注定了教學過程的改變和教學內容的革新。學生的興趣愛好是推動該項目發展的源泉。(二)“自上而下”的推動力,是改革的保障。自1978年,改革開放的實施,體育教學的改革一直在探索的路上,高校教育的改革一直隨著教學對象的轉變而逐步在實行。體育教學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一直在路上。2014年教育部印發教體藝〔2014〕4號印發《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該《標準》對學生參與體育的形式、學時,學校開設體育課程的數量、形式等都做了明確的規定,要求“每節體育課須保證一定的運動強度,其中提高學生心肺功能的鍛煉內容不得少于30%;要將反映學生心肺功能的素質鍛煉項目作為考試內容,考試分數的權重不得少于30%。”因此,高校紛紛開始將田徑項目作為基礎普修內容。田徑項目作為最古老的運動項目之一,在高校的開展史是伴隨高校體育的發展史,雖然在選項之初,給予田徑課程的開設帶來了極大的危機,但隨著政策的出臺,田徑內容再次被高校體育重視。

二、基于ARCS模型田徑課程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凱勒從知覺喚起、激發探究、多樣性三個維度介紹了“注意力”的內涵。知覺形成的過程與個體的經驗、生理因素、環境都有一定的關系,因此在知覺喚起的過程中,要事先了解學生的基本心理環境,采用相應的策略激發學生的興趣。采用錄像、視頻等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田徑場、室內場館張貼田徑名人的照片、格言等,在學校的活動廣場播放田徑比賽的視頻等,重視學生田徑知識的灌輸,學校田徑運動氛圍的營造;將趣味田徑引入課堂,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二)建立相關性。相關性主要是指田徑課程的學習與學生其他方面的相關關系得到充分的挖掘,呈現在學生面前,尤其是跟學生密切關心的事情想聯系,比如說交友、玩電腦、畢業目標、將來工作的計劃等方面進行聯系,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學習該項內容的必要性。田徑項目起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最初的發展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人的生存,因此,在田徑項目的教學中,可以突出項目的生活化功用,比如將短跑的沖刺比喻為人生不同階段、不同時刻要精心準備完成的沖刺,比做學生玩游戲中的某場勝利,激發學生嘗試不同成功的感覺。(三)提升自信心。通過對學生的訪談可知,學生不喜歡田徑運動的首要原因是自己的成績太差,不想在別的學生面前丟人,部分學生甚至說自己從小就不擅長該項運動,每次都是應付。而對參加田徑校運會的學生的訪談可知,他們對于田徑運動的興趣和平常練習的次數要遠遠高于普通學生,主要來源于他們對于該項目的自信心。在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的過程中,要考慮如何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期望成功的態度?如何讓學生覺得自己有能力并且完全能在課堂上掌握?在高校田徑課程的教學評價體系依舊是以“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方式為主,這種傳統的評價方式嚴重制約著高校學生去選擇田徑課程。因為評價方式更注重競技水平的提高而不重視學生努力的過程,具有運動天賦的學生不經常運動也比不經常參與運動的學生成績好,造成學生心理上的落差,而對參與田徑運動失望,因此制定合理的評價方式,才能激發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參與。(四)促使學生獲得滿足。2000年國際田聯為了田徑運動更受學生的喜歡,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理特征推出了《趣味田徑》,該項目已經廣泛在中小學中進行推廣。2007年開始,高校教師開始嘗試對田徑內容進行重組和改編,并通過實驗研究的方式證明了其效果。以后每年都有類似的文章出現。通過實地的調研和體驗發現,趣味田徑的推廣在開始兩節課雖然部分學生會有負面的情緒,覺得雖然很好玩,但是太累了。大部分學生表示,這樣的田徑運動要比單純的跑有意思多了,訪談中有同學說“我們老師太聰明了,以前我們都不喜歡上體育課,因為開始總是讓我們跑三圈、四圈,太累了,現在這個老師設計得真好,輕輕松松就把我們給“騙”了,每次都是特別盡興地玩,回宿舍之后發現累慘了。”通過對學生的觀察可知,學生參與到其中,能體會到田徑運動帶給他們的快樂,也很容易使學生獲得滿足感,積極投入到游戲當中。高校學生不同于中學生,學生會更有想法,教師在將基本的技術講解過后,在練習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將游戲和田徑項目中的跑、跳、投相結合,編排游戲,進行分組練習,既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也能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

三、小結

全國大學生身體素質下降也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而田徑運動對參與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經成為共識。田徑課程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地位隨著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也會越加的重視,因此,田徑課程的改革和創新的首要任務是引起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參與,才能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1]宋清華.從普通高校體能訓練課程設置太田徑的回歸[J].田徑.2018.(11):26-27.

[2]陳麗英.高校公共體育田徑教學創新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18.22(3):60-64.

[3]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的通知[N].2014-6-11.

作者:潘欣玥 姚輝洲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