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的融合
時間:2022-11-03 11:01:05
導語: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的融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1世紀是世界城市大競爭的時代,國家之間、城市之間的競爭已經不僅體現在社會、經濟和文化方面,體育層面的競爭逐漸變得越來越重要。目前從美國的紐約、英國的倫敦、日本的東京和韓國的首爾等世界10大國際大都市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這些城市的建設已經從單一指標轉向多項指標。據這些世界城市建設的實踐經驗證明,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競爭力等要素相差無幾的情況下,體育競爭實力往往是世界城市建設中最具競爭意義、發展潛力、時效性的要素。2003年7月,北京市借助承辦奧運會的契機,率先提出了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的發展戰略與實現目標。經過近6年的實踐,北京市在成功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又在2010年初提出了建設世界城市的戰略目標,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其建設的發展目標和實現路徑是從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建設到世界城市建設,而建設世界城市的具體目標又包括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因此,如何緊緊抓住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建設的戰略機遇,在闡述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概念的基礎上,探討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建設的發展目標,研究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的效應,進一步促進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建設的發展不僅是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視的問題,也是體育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但目前國內有關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建設和世界城市建設研究尚顯薄弱,特別是關于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效應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基于此,本課題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籌備的關鍵時期,站在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建設和世界城市建設的戰略高度,深入探討北京國際中心體育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的效應,不僅對促進北京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加快北京建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也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概念及建設的發展目標
1.1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的概念
體育城市目前在媒體、論文和書籍中常見的稱呼,但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的概念在國內外文獻中還不多見。鮑明曉的研究認為,英國是最早提出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的國家之一,將體育融入城市建設作為其現代化城市發展模式的重要載體。國際體育中心城市是從體育功能角度對體育城市進行研究時被廣泛使用的一個創新概念,是當今世界體育城市建設的一種發展模式。國際體育中心城市不同于一般體育城市,它是在全球體育化的背景下,體育在國際中心城市空間上的具體表現,其基本內涵就是世界城市體系或網路中對全球體育事物具有一定影響的城市。宋忠良的研究則認為,國際體育中心城市也是指各項體育事業比較發達、具有較強的綜合競爭力和廣泛國際影響力、在國際體育事務活動中處于重要地位且具有綜合功能或多種主導功能的大體育中心城市或特大體育中心城市。兩位學者關于國際體育中心城市概念的界定從內涵和外延上打開了我們研究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建設的視野。從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的功能特質來看,國際體育中心城市都具有比較健全的體育場館和基礎設施、深厚的體育文化傳統資源、濃郁的城市體育文化和氛圍、舉辦過大型綜合性(包括冬夏奧運會、世界杯、世界錦標賽及洲際性運動會)國際體育賽事經驗、扎根城市的高水平職業體育俱樂部、體育品牌賽事,以及眾多的體育俱樂部和體育上市公司,同時還是重要國際或國內體育組織的所在地。從目前國際一流體育中心城市建設的實踐來看,美國的紐約、英國的倫敦、日本的東京和韓國的首爾等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的國際體育資本對城市進行控制和發揮影響的空間節點,是整個城市體系中具有特定分量的場所,在全球體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此可見,國際體育中心城市是人類進步的體現,是一個城市體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它對世界城市建設的發展將產生重要的影響。
1.2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建設的發展目標
國際體育中心城市是北京市2003年提出的一個創新概念。國際體育中心城市作為全球化背景下體育城市發展的產物之一,其離不開時代背景及城市社會、經濟、文化、旅游和體育等發展的內外驅動力。2005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提出“以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為目標,建設具有服務全國的會展、旅游、體育、醫療、商業等”功能的國際大都市城市的發展戰略,并要求逐步建設成多元化的體育、健身資源保障體系,促進和引領體育的產業經營與發展。北京奧運會的圓滿成功和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標志著北京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已經歷史性地擺在了全市政府和市民的面前,也標志著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建設的發展進入了實質性階段。《中共北京市委關于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通過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體育賽事舉辦中心、具有國際知名度的體育文化交流中心城市、打造體育人才成長的快車道,形成國家體育人才教育和培養基地及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城市等發展戰略,形成全民健身廣泛開展的活力之城”的發展目標。并通過四大創新工程、三大人才創新和三大環境創新的發展,實施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重要舉措(見圖1)。由圖1可見,北京提出的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的發展目標不僅只是一個概念、一個口號,而是有著實實在在的目標內涵。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特別是2008年北京奧運遺產的系統循環利用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殘奧會的籌辦,為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建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北京建成國際體育中心城市步入了新的起點。根據2016年人民網體育頻道和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聯合“2015最具體育活力城市排行榜”,北京名列榜首,在上海和南京之前。本次評比對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4個直轄市及全國300多個地級行政單位選取的競賽、場館、大眾體育及體育旅游等4項相關指標進行數據統計排名。其中,北京除了在“場館”一項上列第二外,在其他3項上均列第一名,最終綜合排名高居首位,獲評“2015最具體育活力城市”。
1.3世界城市的概念
1915年,英國人蓋德斯在《進化中的城市》一書中率先提出了“世界城市”這一概念,他將世界城市又稱作世界級城市。蓋德斯將世界城市定義為“社會、經濟、文化或政治層面直接影響全球事務的城市,又指對全球經濟政治具有影響力和控制力的城市”。到20世紀末這一理論經英國的羅斯、特拉科特等西方學者的發展,逐步形成了西方關于“世界城市”的主流理論。從世界城市建設的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信息網絡化、文化多元化和體育文化的需求的趨勢來看,世界城市是全球戰略性資源、戰略性通道和戰略性產業的控制中心,是全球跨國公司的集聚中心,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全球重要的政治中心,全球制造業和高科技結合的市場中心,全球資本流、信息流、人才流、技術流和物流的集散中心,是世界文明融合與交流的多元文化中心,也是與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融合建設形成的世界中心城市。世界城市具有特殊的功能特質、城市建設的評價標準和對世界經濟、文化、產業、科技和體育發展的貢獻率等。北京建設的是新一代世界城市,應該是一個低碳的、綠色的、人文的、信息化的世界中心城市,它反映的應該是時展的潮流和引領未來世界城市發展的潮流。它和工業革命時代的遺產,和以往的這些世界城市,有延續但是一定也會有更多新的中國特征的民族元素。
1.4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發展目標
明確了世界城市的概念,有必要研究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發展目標。2009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北京要“瞄準建設世界城市”的發展奮斗目標。2005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指出北京的城市定位是: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歷史名城和宜居城市,這4個定位的發展目標是并列的,沒有區分層次。總體規劃雖然給出了北京政治、資源環境、文化、產業和體育等方面的定位,但是沒有明確最核心的總體定位,世界城市實際上成為北京城市功能的總體定位。2008年北京奧運后,為了加快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發展,北京又重新提出了建設世界城市的發展目標。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發展戰略目標新定位意味著逐步將北京建設成為國際活動聚集之都、世界高端產業總部之都和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其世界城市建設的發展目標是:1)逐步擴大城市人口數量、增加人口密度,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2)以現代產業體系為核心的后工業化經濟結構和國際總部數量聚集明顯,國內外入京人數明顯提升;3)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系統化和現代化的綜合公共交通系統;4)以構建京畿區社會經濟、文化產業集群創新為引領,疏通城市空間中各個層次的城市經濟命脈和打造世界城市經濟競爭平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逐年提升;5)建設國際金融之都,具有重大的國際金融競爭力和現代化水平;6)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信息化和綜合化的創新體系,聚集一定數量的跨國公司總部、國際組織和具有全球化影響的NGO組織。目前北京在世界城市建設的發展中,通過世界城市空間多中心化發展戰略的落實,在繼續完善“兩軸-兩帶-多中心”的世界城市空間結構和“中心城-新城-鎮”的市城城鎮結構的基礎上,構建出世界城市建設的多中心空間結構,為北京世界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極大提升了城市市民的幸福指數,促進了城市和諧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要機遇期,推動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發展目標的提速已經成為現實,如何加快北京建成世界城市的快速發展,不僅是新世紀中央對北京工作的要求,也是首都乃至全國人民新的期盼。實現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發展的目標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和體育等多個領域,牽涉關聯主體眾多,對北京社會生活產生的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和潛在效應作用巨大。
2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的互動關系
結合國內外體育城市促進世界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實踐經驗以及北京的實際情況,北京要想實現現代化的世界城市建設發展的目標,應當把世界城市建設的各項資源與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建設體育資源整合,建設成為全民健身氛圍濃郁、體育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及體育產業相對發達且具有國際一流的體育場館設施的城市。國內外世界城市和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建設至少給予我們幾點經驗啟示:首先,北京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始終是提高世界城市建設發展水平的重要動力;其次,北京建設世界城市對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的影響是加快實現體育事業與城市更新的良性互動發展;再次,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是北京邁上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重要載體;最后,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是圍繞“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定位的發展戰略,努力把北京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重要舉措。同時,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建設是世界城市建設的發展動力,為世界城市建設奠定了重要的體育基礎。1)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應和落實首都城市發展戰略的定位相結合。堅持把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作為衡量發展的根本標尺,著力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在服務國家大局中提高發展水平,使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的發展目標與城市戰略定位相適應、相一致、相協調。2)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要通全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相融合。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應緊緊把握北京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核心地位,發揮比較優勢,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創新合作模式,加快推動錯位發展與融合發展,實現區域良性互動發展方向的深度融合。3)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應和全面加強生態建設、建設綠色之城相耦合。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應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守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消耗上限,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和綠色生態環境建設的力度,根據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調節城市規模,使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均衡發展的目標相一致。4)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應和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建設創新之城并舉。把創新擺在城市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大力推進以科技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最大限度地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加快實現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發展動力的轉換,提升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效應功能的回饋。5)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應和不斷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建設宜居之城融為一體。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城市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善于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建設和管理城市,促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形成與城市戰略定位相匹配的城市管理體系,提升城市服務管理水平,實現宜居之城建設的發展目標。6)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應和著力增進民生福祉、建設幸福之城的融合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全體市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數,實現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的最終發展目標。
3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效應
3.1國際體育文化大都市建設的成就顯著提升
努力創造良好的國際體育文化大都市發展軟環境,深化城市建設的體育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加強城市建設的體育文化法制建設,加大全社會的支持力度,是穩定城市建設社會環境和實現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效應的重要基礎。北京在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中,通過5屆北京奧運城市體育文化節全民健身夏日廣場活動的舉辦,在充分展現全民健身大集、街舞活動、建筑藝術雙年展、公園排球、三人籃球、歡樂足球、籠式足球、單車文化節、戶外嘉年華、中網展示、舉重互動、鳥巢吸引展示、自行車騎游等項目的活動內容的同時,也豐富了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這不僅為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對提升北京國際體育文化大都市建設的國際競爭力注入新的動力。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效應的擴散,奧運場館多業態、多功能和長期開放效應的釋放,體育文化已滲透到了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建設的各個板塊,成為北京城市體育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城市體育文化軟實力建設顯著提升。由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上海外語頻道和上海現代城市國際化科學研究中心聯合的2014-2015年度“國際文化大都市排行榜”中,北京排在美國的紐約、英國的倫敦之后,排名世界前3。
3.2體育旅游產業的影響力顯著提升
北京市體育旅游產業所帶來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是和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北京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和建設世界城市同樣都需要良好的基礎設施,這些設施主要包括體育場館、環境、交通、商業、醫院、公園等社區文化旅游配套服務的公共基礎設施。近年來,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城市交通狀況的改善(包括便捷抵達旅游目的地、到達比賽現場和找到旅店),游客住宿條件的提升(包括住宿的環境、服務質量及性價比),體育場館設施的完善(包括場館的環境、服務質量和性價比)和體育賽事的增多等方面。同樣,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也給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特別是在“十二五”期間,北京借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建設的機遇,通過兩個城市融合建設的區位優勢,開展了以“一核(即東城、西城兩區體育旅游),一軸(古都體育文化旅游中軸),兩帶(永定河生態休閑體育旅游帶和長城世界遺產地體育文化旅游帶)十二板塊”為布局的體育旅游產業綜合項目和以“水立方”引領北京奧運場館轉型的體育旅游核心項目,使北京體育旅游客源逐年增加,顯著提升了北京體育旅游產業的競爭力。北京市旅游局的北京市旅游“十二五”發展規劃和北京市旅游“十三五”規劃文件中的數據顯示,從2008-2015年北京市國內旅游體育旅游客源逐年增加的數量明顯提升。
3.3體育文化創意產業成績顯著提升
如今,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融合建設與社會、經濟、文化和體育的和諧發展相互交融,在促進現代化城市建設綜合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功能越來越明顯。這是因為體育文化創意產業有著強烈的意識形態屬性,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思維方式。同時體育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推動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的重要源泉,也是一種生產力,對增強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的文化軟實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如近年來,北京通過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的實踐,城市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元素厚重充盈。特別是通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北京現在已具備了以國家體育場、國家游泳中心、國家體育館等為代表的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奧運場館群。它們與傳統文化、生態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促進了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健康發展,也成為北京無污染、低能耗、高科技含量的新型產業。如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建設開展的以運動員為中心的場館文化創意產業傳承精神,以體為本的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公共藝術雕塑、場館文化建設、園區公共廣播等方面營造體育文化創意產業氛圍,以服務民生健身工程為載體的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區,為促進體育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重要載體。目前,北京體育文化創意產業中會展產業發展較快,凸顯了首都優勢。如中國北京國際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自2010年創辦以來,共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眾多體育文化創意企業及機構展示和推出特色體育文化創意產品,每一屆博覽會都有國內外有影響的體育文化創新產業界知名專家、學者和政府高層權威人士在文博會論壇發表演講。安景文和劉穎兩位學者的研究顯示,隨著北京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體育服務業收入已達299.4億,占體育產業總值收入的比重為34.7%;從業人數7.4萬人,占體育產業總從業人數比重的46.1%。目前,隨著北京2022年冬奧會籌辦工作的全面展開,北京體育文化創意產業與冰雪旅游產業、大眾健身產業、互聯網產業等相關產業的融合不斷豐富,北京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模、經濟增長值、消費成熟度、發展的全球化程度和國際知名度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提升。
3.4城市體育生活化社區建設水平顯著提升
體育生活化社區是一個地域概念,它是指把體育滲透到城市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衣、食、住、行以外的第五基本生活要素。城市體育生活化社區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如英國的倫敦、法國的巴黎、日本的東京和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城市體育生活化社區建設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自北京市2004年開始提出“體育生活化社區建設”的發展思路以來,追求健身與健康的科學化和生活化,期待高品質的生活質量和服務水平的提升,已成為北京城市社區居民的新要求、新期盼和新的發展目標。為了更好地在北京城市社區中開展體育生活化進社區的創建工作,充分發揮體育在構建和諧社區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北京市政府不斷探索城市社區體育建設模式、組織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以實現城市社區居民體育社會化的自主管理、自我發展,促進全民健身活動的廣泛開展,助推“健康中國”建設發展目標的實現。另外,北京市政府還將體育生活化社區達標標準納并入《北京市“十二五”時期社會建設規劃綱要》中,并規定了體育生活化社區建設的內容、標準和到2015年2717個社區全部實現體育生活化全覆蓋的發展目標[12]。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是人類進步的重要體現,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對促進城市體育生活化社區建設有著及其重要的內在邏輯關系。城市體育生活化社區建設是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中最敏感、變化最大和環境改善的重點區域,對提高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效應的擴散非常重要。目前,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為城市體育生活化社區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舉辦在促進北京系列性、常規性國際體育賽事,提高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國際聲譽的同時,也加強了城市體育生活化社區建設的速度,彰顯了北京社區與體育文化融合建設的特質。市民城市體育生活化社區建設需求是實現兩個城市融合建設重要基礎動力,同樣,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為城市體育生活化社區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發展空間。近年來,在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效應的推動下,北京城市體育生活化社區建設水平顯著提升。截至2015年12月底,北京市共建設社區全民健身路徑工程7989個、全民健身專項活動場地2321片、社區體育健身俱樂部129個、社區全民健身活動中心236個,加之城市社區健身步道、騎行綠道工程建設的實施,形成了多元化社區全民健身設施健身的新格局。目前北京通過營造良好的城鄉社區全民健身生態化環境,提升了市民的健身健康熱情。根據課題組的調查顯示,有86.63%的社區居民已把健身健康放在首位。隨著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北京融合建設的不斷推進,城市體育生活化社區建設對兩者融合建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城市體育生活化社區建設將成為兩個城市融合建設的核心理念。實現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促進城市體育生活化社區建設水平的提升,是在明確北京城市體育生活化社區建設的邏輯關系功能定位基礎上,用一種獨特的視野考量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的促進作用。在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中,只有提升全體社區居民健身活動的意識,才能促進城市體育生活化社區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4結語
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是北京實現新一輪城市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它的重要理念就是通過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的融合建設,在服務于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進一步促進北京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成就、北京國際體育文化大都市建設成就、體育旅游的影響力和城市體育生活化社區建設水平的不斷提升,為北京建成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和世界城市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重要保障。為了進一步加強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效應釋放社會價值、經濟價值與和諧價值的功能,全面提升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的整體實力,課題組將在今后的研究中,根據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發展的需求,圍繞目前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研究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性”問題,深入展開對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效應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并提出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效應的發展策略,以推動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建設效應的擴散,促進兩個城市融合建設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優勢,加快北京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與世界城市融合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為北京兩個奧運城市建設提供服務。
作者:和立新 姚路嘉 單位:山東農業大學體育與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朱淑玲.我國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與體育城市建設之融合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27(6):11-16.
[2]鮑明曉.北京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的相關理論問題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34(2):4-10.
[3]宋忠良.國際體育中心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理論與實證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2.
[4]宋忠良.北京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面臨的挑戰[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29):11-16.
[5]王昕昕.世界城市建設背景下北京體育賽事發展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2.
[6]劉敬民.北京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和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建設[J].體育文化導刊,2011(4):1-3.
[7]王曉微,于靜,邱招義.奧運場館賽后利用對北京建設世界體育中心城市影響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11):43-48.
[8]和立新,姚路嘉.基于潛變量發展模型的國際體育中心城市構建研究———以北京、上海體育旅游與體育賽事互動為視角[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12):45-48.
[9]李建臣.冬奧會推動北京建設世界體育城市研究[R].北京組織部高創計劃教學名師項目,2016.
[10]安景文,劉穎.文化創意產業細分行業發展效率異質性實證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北京社會科學,2015,37(5):17-25.
[11]耿劍鋒,張鳳仙,何立新,等.中國城市體育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體系的構建及發展策略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5(2):27-34.
[12]劉麗.北京市體育生活化社區建設現狀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09.
[13]吳東.北京體育生活化社區“十二五”期間將全部達標[N].北京日報,2012-03-24.
[14]北京市政府.北京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N].中國體育報,2017-01-02.
- 上一篇:體育舞蹈選項課調查研究
- 下一篇:國際體育法律權能及影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