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程改革及發展趨勢
時間:2022-05-19 04:38:07
導語:體育課程改革及發展趨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
1.以課程目標的調整作為課程改革的重點
體育課程目標是體育課程編制的依據,調整課程目標,使之更符合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育思想,是當今課程目標發展的共同趨勢,表現在:(1)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健康水平。(2)重視體育知識、技能和方法的掌握,注意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和愛好。(3)重視終身體育觀念的樹立和終身體育能力的培養,注重體育習慣的養成。(4)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倡導個性化的教育,是體育課程改革的切入點,而培養競爭意識和創造能力是體育課程目標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因素。(5)重視體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的作用,體育屬于教育的范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體育課程的根本目標。利用體育課程本身的特點,在改善學生身心素質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智力,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具體體現。
2.以課程內容的更新和充實作為體育課程改革的突破口
課程內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要素,也是實現課程目標的載體。那么,課程內容應具有以下特點:(1)科學性和邏輯性,及內容體系的合理性,符合教育的內在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邏輯性是指課程內容內部技能的處理與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相一致。(2)多樣性和趣味性。(3)遷移性和靈活性,遷移性是指課程內在聯系密切,一部分內容的掌握可以為另一部分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從而實現教學內容的可轉移化。靈活性是指“以學生為本”為出發點,課程內容有較大的選擇余地,不搞統一標準、同一模式,充分擴大學生的自主權。在教材上,可以突破它的技術框框,根據學生實際和健康的要求,降低技術規格,調整動作結構,改革評價辦法,使之易于教學,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果。
3.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措施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在學校教育中長期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致使多年來體育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因此,體育教學改革應當從實際出發,存在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1)改革重復過多、競技性過強、脫離學生實際的教材內容。體育教學內容必須從學生個體需要(現在的學習興趣、將來工作、生活需要)出發,強調健身性,刪除一些學生不感興趣的、與將來工作生活關系不大的教材內容。選擇以興趣和健身為主的內容,讓每個學生在體育課上都真正動起來,在校期間能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識和方法,培養一兩項體育愛好或特長,最終養成好的終身體育意識和習慣。(2)改革過于規范化、一體化的教學組織管理。多年來,我們在體育課的教學組織上過分要求學生絕對服從教師指揮,強調統一目標、統一要求、統一行動。而這種不切實際的、忽視學生個性差異的一體化的教學組織,往往受到許多教師的推崇。這種教法,嚴重地扼殺了青少年學生好動的天性,降低了學生對體育課的積極性和濃厚興趣。因此,課堂教學組織管理應以自主管理為主。針對學生以往在體育教學中被管得過緊的情況,我們應在體育教學中開展責任教育研究,使學生明確自己的行為責任,樹立“以人為本”的自主管理思想,給學生更多的活動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輕松、自然的教學活動中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
二、高校體育教學的發展趨勢
1.以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體育興趣和愛好的個性化體育教學為目標“健康的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習慣。”[1]高校體育為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服務,是高校體育的本質所決定的,同時也是高校體育貫徹“健康第一”指導思想最直接的體現,是提高學生整體健康水平的基礎;“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為此,在體育教學中必須堅持因材施教、區別對待。根據個性化教學的基本思想,采用分層次教學就成了實施因材施教、區別對待的重要形式。所謂分層次教學,就是根據學生的身體條件與運動技能,把一個教學班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層次,按層次確定學習目標和評價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從而保證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完成課程學習目標;學校開設的體育課程還應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豐富多彩的健身運動項目,關注學生不同的體育需求,滿足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如滿足他們的健身需求、健美需求、發展體育特長的需求、調節身心的需求等。學生個體體育的需求的多樣性是高校體育多樣性的原動力。高校體育課程內容應有能反映時代特征的現代體育項目,同時還應有體育休閑項目等。
2.體育課程與運動人體科學知識相結合關注終身體育教育“研究顯示,國民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人的體質健康某些指標呈下降趨勢。”而“與體質健康相關的某些人體生理指標的提高,必須要有一定鍛煉時間、量和強度的積累。”[2]如果學校只注重體育技術的學習而不傳授與體育運動相關的生理、生化、醫學等的運動人體知識,學生就不會知道什么身體狀況采用什么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運動方式,學生就不會知道在不同的年齡狀況應該采取什么合適的運動形式,所以高校的體育課程還應當配合一定的運動人體的實用健身知識的理論課程,指導學生進行更好,更加心中有數的運動鍛煉,并且終身受益。在過去的學校體育實踐中,我們比較關注增強學生體質的近期效益,而對培養學生的體育意思、興趣、習慣和科學體育鍛煉知識并不夠重視,致使很多學生畢業離開學校以后,就不再進行體育鍛煉,或不知怎樣進行體育鍛煉了。在深化學校體育改革實踐中,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深刻地認識到,增進學生健康、增強學生體質不是一勞永逸的,要使人終身享有健康,就必須讓體育伴隨人的終生。因此,學校體育既要重視其近期效益,又要重視其長遠效益。要加強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的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體育價值觀,提高學生的體育意思,使他們養成經常鍛煉的習慣,掌握科學健身的知識與方法,具有獨立進行科學鍛煉的能力。
本文作者:蘇華偉工作單位:鹽城師范學院
- 上一篇: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 下一篇:體育課程生存現狀與發展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