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發展與實踐

時間:2022-12-26 11:30:28

導語: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發展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發展與實踐

摘要:遵義師范學院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經歷了課程教學構建、發展、應用轉型三個階段,在課程教學、師資隊伍、學生競技能力培養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突破,凸顯“健康第一”指導思想。隨著地方高校應用轉型發展,大學體育課程教學面臨選擇與挑戰。按照教育部關于大學生體育課程教學發展要求,需要在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評價、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等環節認真落實,滿足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訴求。

關鍵詞:遵義師范學院;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應用轉型

遵義師范學院作為百年傳承發展的地方院校,已為本地區師資隊伍建設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經過遵師人的不懈努力,學校教育從2001年開始逐漸由專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轉型發展。近年來,通過不斷的引進培養師資隊伍,構建學科發展團隊,加強學校課程教學建設,創建發展新校區,使整個學校的教學環境發生了質的飛躍。學校課程教學由單一的專科教育向本、專科教育發展綜合邁進。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根據學校的整體發展規劃,提出了“以生為本、健康第一”的本科體育課程教學發展模式,通過學生的運動參與實踐,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隨著遵義師范學院應用轉型的發展,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也面臨嚴峻的挑戰,如何在現有大學體育構架內,實現體育課程教學應用轉型發展,成為遵師體育人思考探索的問題。

1.遵義師范學院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發展歷程

遵義師范學院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由最初的傳統體育課程教學,逐步發展成為以校本教材為主題的課程教學,因地制宜地結合學校特色開展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推進學校體育課程的建設和發展。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學校的情況積極創造條件,組織開展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使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更加豐富多元,基本滿足不同年級學生體育學習發展的需要。遵義師范學院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經歷三個階段的建設發展,即大學體育課程教學形成階段、大學體育課程教學建設發展階段、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應用轉型階段。1.1遵義師范學院大學體育課程教學形成構建階段。遵義師范學院經歷了從專科到本科的發展歷程。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由專科課程設置,逐步向本科課程設置轉化,其內容有籃球、排球、體操、田徑、武術、健美操等運動項目。隨著學校本科教育的不斷發展,加快了學校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力度,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組織管理、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方面,對大學體育課程教學各個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嘗試。打破原來的班級授課制,根據學生姓別差異進行男女分班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不同生理特征學生體育學習發展的需要。1.2遵義師范學院大學體育課程教學建設發展階段。按照遵義師范學院“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的本科辦學理念,從2006年開始,對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性探索,提出了“以生為本,健康第一”的體育課程教學發展模式。修訂了新的學校體育教學大綱,實行大學一年級進行普修,大學二年級進行選項,大學三年級進行修學分的大學課程教學模式。通過課程教學內容改革與實踐,秉持“以生為本、因材施教、重在健康”的課程教學發展理念,以“健康第一”指導思想作為大學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發展根本,以教師人格魅力,實現對學生生理、心理、運動、社會適應能力的有效促進。充分挖掘課程教學內容資源,滿足學生不同個體體育學習能力發展的需求。1.3遵義師范學院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應用轉型階段。遵義師范學院在教育部的總體規劃下,學校對2015級學生進行應用轉型發展。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成為學校改革發展的橋頭兵。根據學校的要求,制定了新的體育課程教學大綱,重在強化體育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融合應用,由課內教學向課外輔導練習拓展。將原來的36學時改為課內教學16學時,課外實踐教學16學時,即(16+16)體育課程教學運作模式,突出了體育課程的課外實踐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延伸。大學體育課程項目,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到教育部規定的15項以上,其項目內容根據不同的學期、年級、學生對象形成遞增式發展。項目內容有籃球、排球、足球、定向運動、健美操、體育舞蹈、排舞、羽毛球、乒乓球、網球、瑜伽、散打、健身氣功、圍棋、武術段位制拳類、器械類和太極拳類等。

2.教育部關于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發展總體要求

教育是國之大策,民族復興之根本。為了更好的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建設人才,國家制定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等保障性文件,并于2014年出臺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明確提出高等院校體育課程教學必須踐行的相關工作。要求各高校認真貫徹落實并實施,并提出學校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課余訓練競賽和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等工作納入教師的教學工作量,保證每一位體育教師的教學工作量與其他學科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同工同酬。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簡稱《綱要》)中闡明在學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大學生體育課程教學是學校教學改革、優先落實發展的重要工作,也是評價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綱要》要求“大學本科學生在一、二年級開設不少于144學時的體育必修課,每周安排體育課不少于2學時,每學時不少于45分鐘”、“其他年級學生開設體育選修課,選修課成績計入學生學分”、“每節體育課學生人數原則上不超過30人”。由此可見,《綱要》對高校體育教育的相關工作進行了具體的闡述與解讀,它是保證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高校應用轉型發展中體育教學工作具體實施的理論依據。

3.遵義師范學院體育課程教學應用轉型發展探討

3.1加強大學體育課程教學大綱的貫徹實施。遵義師范學院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是學校決策部門經過大量的外出考察、學習、借鑒它校成果,系統研究形成的課內教學16學時與課外實踐16學時相結合的體育應用轉型教育發展模式,對2015級學生開始進行實施。經過2年的教學與實踐,在課程內容設置、學時分配、課堂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研究、教學訓練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課程教學經驗。對整個課程教學模式的貫徹實施,課外實踐環境沒有落實到位,沒有達到學校提出的應用轉型發展要求。大學生體育課程教學,課內學習是基礎,是學生體育理論知識學習和自我競技能力培養的推進平臺,為學生良好的品德意識、智力開發、審美思維、運動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幫助,而課外體育實踐是課內教學發展的拓展深化,需要教師的組織與監督,在《綱要》中就明確要求,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活動每周不少于三次。3.2加強大學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及課程模式建設。遵義師范學院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應用轉型發展,需要繼續堅持“以生為本、因材施教、重在健康”的教學理念,在構建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過程中,強化學生體育實踐能力的應用。課程教學以大學一、二年級開設選項課、三年級開設選修課為課程教學建設發展模式。加強推進籃球、排球、足球、定向運動、健美操、體育舞蹈、排舞、羽毛球、乒乓球、網球、瑜伽、散打、健身氣功、圍棋、武術段位制拳類、器械類和太極拳類等大學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落實、創新與發展。按照學校體育課程教學大綱的建設要求,加強課內體育文化傳承,培養學生的體育理論知識和競技水平;以課外實踐教學為拓展,重在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鍛煉、自我發展的能力,為學生運動健身習慣的養成建立發展平臺。學校體育應用轉型發展,要以應用型人才、職業服務為發展目標,建立多元的大學體育課程應用教學模式,以課堂教學、課外實踐、體育文化活動、訓練及競賽,打造校園體育精品課程,有效促進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的應用轉型發展。3.3加強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評價機制建設。大學體育課程教學,就是以學生身體鍛煉為服務平臺,教師采用有效合理的教育方法、運動手段,滿足學生體育競技能力發展的過程,促進學生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通過這種寓教于樂的形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和諧發展,養成學生良好品德行為習慣,沉淀體育文化科學健身知識,滿足學生體育學習能力與社會生活密切聯系的能力。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評價,既是對學校管理工作的評價,也是對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還有對學生體育學習能力的評價,三者相互聯系,互為促進,互為發展。對學校體育管理工作的評價,重在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組織管理與實施,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對體育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應強化教師的責任意識,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前沿知識進行“傳道、授業、解惑”,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和諧發展;對學生的學習評價,重在體育知識能力、品德行為的考察評價,通過考察學生的體育學習過程、競技能力、品德素養等進行綜合評判,它包括課堂表現、課外實踐、教學考核、《標準》測試等諸個方面。3.4加強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科研隊伍建設。大學體育課程教學離不開科學研究,它是一個學校體育工作騰飛的翅膀。遵義師范學院大學體育應用轉型發展,需要科學的研究,謀劃體育課堂教學、課外實踐、訓練和競技比賽。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大量的前沿科學知識理論應用到體育教學、活動及競技比賽中,傳統的經驗及思維方式已經不能滿足體育發展的社會需求,建立體育科學研究隊伍勢在必行。加強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應用研究隊伍的建設,從課程設置、微課開發、精品課程打造、運動訓練、競技比賽方面進行建設,以“教學—訓練—高水平運動隊—科學研究”為一體化發展模式,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應用與回歸研究,多渠道多視角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滿足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體育應用轉型也要為地方體育經濟建設服務,加強學校體育學科團隊與地方體育文化的融合開發,通過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紅色文化、戶外健身運動的研究、開發,引領時代特色,促進地域體育文化的傳承發展,推進地方體育經濟、體育旅游、體育文化品牌的建設,并形成校園體育文化資源,豐富課堂體育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何德超,李華祿.遵義師范學院公共體育課程改革成效與對策分析[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9,11(6):122-125.

[2]范維.貴州省地方師范院校體育教育改革發展現狀分析[J].體育世界,2014,(2):13-15.

[3]王波.遵義師范學院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現狀與改革[J].搏擊(體育論壇),2015,7(6):20-21,24.

[4]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N].教體藝[2014]4號,2014(6).

[5]教育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N].教體藝[2014]5號,2014(7).

[6]劉禮國,馬雪.應用型人才培養視閾下地方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思考[J].凱里學院學報,2015,33(2):142-145.

[7]秦德平.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期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5,34(2):165-166,169.

作者:楊慧玲 單位:遵義師范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