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教學體育精神的培養
時間:2022-07-08 10:29:11
導語:高校體育教學體育精神的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當代教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育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體育教學是體育基本技術、基本技能、基本知識的傳授與體育精神培養的有機結合,它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當前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依然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來進行。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最后階段,具有與社會相銜接的特點,高校體育教學應當充分利用體育教學這一途徑,完成對學生的體育精神培養和人格完善,使其在精神意志方面做好充分的準備,完成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角色轉換,順利進入社會。本文主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并結合體育精神自身形成和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特點,對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育精神培養的概況進行研究,以期促進高校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和推動體育自身的豐富。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體育精神;培養
高校學生對于身心全面發展的需求同傳統的、片面的、不均衡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這一矛盾日益突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把高校課程教學性質明確定義為“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徑”[1]。本文通過對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育精神培養現狀進行剖析,得出相關的成因和結論,從而為促進其工作思路的調整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價值,以期推動高校體育教學的進一步飛躍。
1高校體育精神內涵及其培養意義概述
1.1高校體育精神的含義。1.1.1體育精神內涵與內容。體育精神是一種主觀意識形態,是體育實踐活動的最高產物,是人們在體育實踐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向上,拼搏進取,團結互助,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質,具體表現為耐力、勇氣、意志力、自覺性等,同時它又指導著體育實踐活動的選擇和進行[2]。體育精神是體育實踐活動過程的升華和濃縮,它以主體的身體素質練習為載體,同時又對身體素質練習活動起著能動的反作用。體育精神主要內容是:(1)艱苦奮斗精神;(2)拼搏進取精神;(3)集體主義精神;(4)公平競爭精神;(5)遵紀守法精神;(6)開放創新精神[2]。(1)艱苦奮斗精神:我們應該與時俱進地來理解新時代的艱苦奮斗精神,即遇到困難迎難而上,堅持自我的理想不輕易放棄。當代激烈的社會競爭程度要求當代的大學生要有堅定的艱苦奮斗的精神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2)拼搏進取精神:它是體育精神的核心[4]。相比于任何一項學科和活動而言,競技體育帶給當代大學生的震撼和沖擊都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持久的。或作為競技體育的參與者,或作為競技體育的觀看者,都會通過直觀的感受激起內心的進步力量,而這一種感情將在無形之中激勵著人們努力奮發,拼搏進取。(3)集體主義精神:回顧新中國從爭取民族獨立到追求國家富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無不閃耀著集體主義的光芒。在體育領域中,無論取得多么巨大的成就,都是集體努力的結晶,大到國家政策的扶持和支撐,小至隊友和教練員以及廣大群眾的支持和鼓勵;在集體體育運動項目中,更是體現地淋漓盡致。(4)公平競爭精神:競爭性是體育活動最本質的特性,倘若失去了競爭性,體育精神的弘揚便失去了活力和意義[5]。在高校體育活動中,各種形式的競賽活動,課堂上的評比、測試,課后的素質拓展活動,都讓大學生加深對公平競爭的理解和認知。這為大學生進入社會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有助于實現校園向社會過渡的“無縫銜接”。(5)遵紀守法精神:規則和制度是確保各種體育競賽活動高效有序推進的重要保證。作為活動參與者,必須遵循其規則和要求,在無形之中就培養了大學生們的遵守規則的意識,進而逐步上升為遵紀守法精神。相比于其他任何學科,體育教育活動對這一精神的塑造和強化更為直接更為有效。(6)開放創新精神:現代體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始終堅持開放和創新是體育健康持續發展的生命力保證。體育以其非政治性的特性跨越人種、地域等的限制,實現了在整個世界的廣泛傳播和交流,這就在必然要求體育要以更為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并且不斷創新,不斷豐富自身的內涵,使得體育這一系統持續充實,更為豐滿。1.1.2高校體育精神及其培養。高校體育精神是指高校師生以體育教學活動為媒介和載體,塑造和反映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精神追求的一種意識形態。通過健康快樂、遵規守則、團結合作等精神來促進大學生的人格完整和精神健全,是大學生意志品質和完整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體育教學實踐活動的內在要求。高校體育精神培養是指教育者通過身體素質教育為媒介,向受教育者進行精神培育和塑造的過程,使受教育者形成體育意識、體育思維、體育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為其順利走向社會,實現人生價值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礎[3]。1.2高校體育教學中培養體育精神的現實意義。體育精神作為一種教育文化進入大學校園,主要是由現實對體育精神的需求和體育精神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所謂教育文化就是將學術意識和人文精神融入到文化當中,經過長期的沉淀和不斷豐富,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具有高度共識的文化認同[6]。高校注重體育文化建設,常規體育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加強體育精神的培養,有助于體育教學實現其本質價值,更讓學生感受到體育更深刻的精神內涵,改善學生的體育風貌[7]。1.2.1是轉變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需要。中國傳統式的教育理念注重的是智育的發展,而相對輕視體育的發展。眾多家長是如此態度,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們也是不能跳出這個圈子。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觀念轉變尚需時間,而當今人才培養的方向則是德智體全面發展,這一矛盾在未來高校教育實踐活動中是一個無法逾越的挑戰。1.2.2是解決當代大學生身體素質普遍下滑這一嚴峻現實的有效措施。當代大學生身體素質普遍下滑的現實已經是不可置否,根據《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分析---基于2000-2014年四次國民體質健康監測數據》的研究發現:大學生的耐力、速度、爆發力、力量素質繼續下降,一些指標甚至不如中學生,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已經成為制約國民身體素質提高的瓶頸[8]。1.2.3是改變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加強體育精神的培養對于轉變當前的高校教育模式具有積極的作用。當前,各高校對學生的培養計劃都是緊跟社會的實際需要來制定和執行的,學生也積極投入到各種有利于以后就業的考級、考證大軍當中去,頗有一種“唯利是圖”的教學和學習味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高校的教學活動應該是讓學生在某一領域特別突出的情況下對其綜合素質的全面培育,任何知識和技術都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得逐步落后,形成了全面發展的學習能力和個人素質則可以隨社會和時代進步靈活地與時俱進,共同發展,永遠不被社會和時代所拋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永遠比實物更具效用。1.2.4是促進高校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礎。高校積極開展體育活動,培養體育精神對于塑造高校學生健康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體育精神從各個方面都展現了健康發展、全面進步的色彩。健康的人格應當是積極進取,遵守規則,誠實守信,無論在什么時刻、什么地點都能客觀實際地看待和認知事物[9],能正確化解和釋放來自各方的壓力,以積極地態度面對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挫折,堅持不懈,同時永遠都不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具有這樣人格的大學生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2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育精神培養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2.1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育精神培養的現狀。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在青少年人口中所占比重已經達到65%—95%。國家政策的變動,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都會促使廣大家庭對于如何培養自己的下一代這一問題重新思考,從而導致我國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和思想道德發生改變。如何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完成對當前我國相當比重的獨生子女的性格塑造和體育精神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10]。當前的高校體育教學基本上仍然以傳統的身體素質教育為主,模式化特點突出[11]。有關部門雖然有相關的制度規定和指導思想,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和高校領導、教師的不夠重視,導致對體育精神的培養最終只能流于形式,顯得蒼白,而不能在真正意義上使高校體育教學工作有跨越式的進步。2.2培養體育精神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2.2.1高校領導對體育精神培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面對高校學生普遍存在的身體素質下降的嚴峻現實,高校領導意識到了加強體育教學活動和課后體育鍛煉活動的緊迫性,也在日常的體育教學活動和各種體育競賽活動中增加了對其的傾斜和支持力度。但是,絕大多數的領導都在不同程度上忽視了對體育精神的培育。高校領導是體育教學活動指導性文件的制定者或者說影響者,高校體育教學工作者在相關文件的指導下開展自己的體育教學工作,所以,教學的成果就會體現出指導性文件的特點。此外,領導對校園中體育精神的建設活動重視程度不夠,如體育文化設施不足,課余體育競賽活動缺乏等,都會影響對學生體育精神的培養效果。2.2.2體育教學過程中缺乏對大學生體育精神的培養。體育教學有3個層次,第1層次是傳授體育知識、技能,使學生掌握鍛煉身體的習慣;第2層次是使學生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采取正確方法,并能持之以恒,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第3層次是進行體育精神的教育,三者缺一不可[12]。在實際的體育教學活動中,絕大多數的教師只注重前兩個層次的教學,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第3層次的教學。在平時的體育教學中,只要學生能夠參與到體育教學過程中來,就會在教師潛移默化的主導下自覺無形地形成自己的體育精神,只是教師沒有再進行深度地引導,所以,學生的體育精神形成的程度也十分表淺。2.2.3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性不足,因材施教原則貫徹不到位。能夠確保整個課程組織有序和如期實現教學目標的保證就是教師的教學組織方法。一堂高效的課,需要教師對不同的教學方法嫻熟運用,有效甄別,要適時的進行教法創新,與時俱進。教師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時要注意對象的個體差異,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而當前的高校體育教師則比較欠缺這兩個點,在教學過程中,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創新性體現甚少,這也讓學生降低了對體育課和體育活動的熱情,更遑論對體育精神的培養。不同的體育活動會體現出不同的體育精神內容,如排球運動注重集體主義精神,體育舞蹈注重開放創新精神等。這樣的特性就要求體育教育工作者不能用同一教學方法套用于眾多的體育教學內容,要適時地主動改變思路,更新手段。2.2.4體育教學效果評價標準的不夠健全。目前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的評價標準主要是針對體育技能的評價標準,對于體育精神還沒有完善的評價體系和具體的可實施標準[13]。一切的體育教學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目標和框架之下而進行的,評價體系的空缺必然會影響體育精神的培養活動和體育精神的充分發揚,所以,未來各高校的體育教學活動應該將體育精神的培養細則納入到體育教學評價標準之中,讓高校體育教學效果評價標準變得立體、飽滿起來,既有“身軀”,亦有“靈魂”。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1)體育精神因為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對于高校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當前各高校體育教學活動主要還是帶著傳統“三基”教學模式的色彩,忽視了對體育精神的培育。(3)作為在體育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是學生體育精神形成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4)目前教師的體育教學方式創新性有所欠缺,對體育精神的理解深度不夠,不能很靈活地將各體育精神與相對應的具體體育運動內容相銜接起來。(5)目前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的評價標準主要是針對體育技能的評價標準,對于體育精神還沒有完善的評價體系和具體的可實施標準。3.2建議。(1)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和高校校園體育管理制度建設相結合。(2)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應及時轉變教育觀念,以身體素質教學為載體,以體育精神為靈魂,使體育教學活動變得“有血有肉有靈魂”。(3)高校體育教學工作者要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和專業素質,積極創新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將身體素質教學和體育精神培育有機結合起來。(4)進一步完善體育教學效果評價標準,將體育精神納入到評價標準框架之中。
作者:殷宏健 單位:成都大學
- 上一篇:高校體育教學軟環境分析
- 下一篇:高校體育課堂分享與點評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