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時間:2022-05-26 09:46:10

導語: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路徑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摘要:文章通過學習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報告,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領》《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接連之際,秉持“全面思政教育、立體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理念,主動轉變思路,全面推動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的一體化理論和實踐探索,對學校體育的內(nèi)涵外延與課程思政的聯(lián)系進行了分析,并對構建高校學校體育和課程思政一體化平臺建設作出相關路徑設想。

關鍵詞:新時代;體育課程思政;立德樹人

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步伐的加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為了阻滯中國崛起,加強了對我國民眾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尤其是高等教育領域。對此,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高等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提出了“全面思政教育、立體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的新要求。為此,高校體育課程也應主動轉變思路,順應時代要求,將傳統(tǒng)體育教育與當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為培養(yǎng)國家所需的合格人才服務。在體育中進行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中融入體育運動“二者合力”模式是當下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必然趨勢[1]。

一、高校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一體化的必要性

(一)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

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高速發(fā)展,知識的獲取和更新變得更加迅速。面對西方國家通過電影、電視、社交媒體等多手段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變革中的價值觀和社會思想文化日益多樣化。大學生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在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時容易產(chǎn)生思想困惑和價值迷失。為此,建立高校學生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體系成為時下高等教育的當務之急,高校體育教育理應融入思政教育并成為這一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大學德育的自我需要

大學教育階段德育的目標是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zhì)、科學文化素質(zhì)和身心健康素質(zhì)全面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我國高等教育在借鑒和吸取國外道德教育經(jīng)驗的同時,必須進一步發(fā)揮中國思想政治課獨特的主旋律作用,以促進大學生正確政治思想覺悟的形成。

(三)學校體育教育的自身需要

傳統(tǒng)的體育教育不僅承擔著傳授學生體育知識、技術、技能,提高學生身體素質(zhì)和發(fā)展學生運動能力的教學任務,同時還承擔著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務。由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運動代表隊訓練以及各種形式的體育比賽組成的大學體育教育,涵蓋學生整個大學期間,滲入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融入思政教育,也是大學體育教育的自身需要。

(四)體育內(nèi)在不可分離的社會化功能

體育因人類生存需要而誕生,因教育需要而發(fā)展。在當今的體育運動參與或比賽中,體育不僅能強身健體,滿足興趣需要和豐富閑暇生活,同時體育運動或比賽本身也在不斷向參與者傳遞規(guī)則、勝負、拼搏、競爭、協(xié)作、團隊、榮辱等社會化信息。這些社會化信息本身與思政教育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為高校體育教育與課程思政教育一體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一)加強學習,提高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認知和能力

1.通過政治學習,提高教師對高校課程思政重要性的認知水平。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占“主導”地位,教師的言傳身教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對學生的影響最為直接和深遠。通過政治學習,教師首先要對新時代背景下“全面思政”有深刻的認知,自身立師德、樹師風,做到身正為范、學高為師。在傳統(tǒng)的只注重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傳授的基礎上,還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導。這是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師肩負的歷史使命。2.暢通能力提升渠道,提高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業(yè)務能力。體育課程思政在傳統(tǒng)的體育課程要求上,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育意志品質(zhì)等方面的培養(yǎng),進行體育文化熏陶和體育精神傳承。二者形成合力,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對教師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須有定期進行教學研討、培訓、觀摩等形式的提升渠道,幫助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拓寬知識結構、創(chuàng)新組織教法,形成思政教育習慣和能力。

(二)深化體育課程目標體系,充實和完善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內(nèi)容

1.加強傳統(tǒng)體育課程目標解讀,進一步深化和細化傳統(tǒng)體育課程中品德教育的思政元素。傳統(tǒng)體育課程目標中有意志品質(zhì)的目標,但在全面體育課程思政的新形勢下,在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心健康、社會適應目標的基礎上,應明確體育教育的政治目標和意志品質(zhì)的人格目標,最終實現(xiàn)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2.加強體育課程教材建設,不斷豐富體育理論課程中的思政內(nèi)容。挖掘、提煉體育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以思政教育體系的角度予以歸納、融合,形成具有系統(tǒng)性、科學性的體育思政理論教育內(nèi)容。體育和思政形成共生關系,編寫進體育教材,逐步建立完善的體育思政理論教材體系。

(三)改革傳統(tǒng)體育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在教學實踐中扎實推進體育課程思政教育

1.教師考核評價體系中增設思政教育考核因子。目前,體育教師考核一般包括工作量和教學質(zhì)量兩方面的考核,教學質(zhì)量考核由學生評教、同行評教、督導評教、教學效果等方面組成。在這些評價體系里對思政元素缺乏具體的考核點,或是考核比重較低,需要進一步地增設思政教育考核因子,如教案中的思政體現(xiàn)等。2.學生考核評價體系中增加思政相關知識考查。目前,學生考核評價一般是由考勤、課前準備、運動參與、技能掌握、體能狀況(體質(zhì)健康測試、校園跑)等方面組成。而思政教育方面缺乏有效考核,可在理論課考查、隨堂問答等方面完善學生考核體系。

(四)推進高校體育課程改革,通過體育課程建設搭建體育思政教育平臺

1.推進體育課內(nèi)、外一體化建設。體育課程涵蓋體育實踐教學、課外體育活動和課外體育競賽。課內(nèi)部分需要集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拓展體育課程視野[2]。高校體育教學內(nèi)容根據(jù)不同項目課程特點對學生實施不同的思政教育。課外體育活動是體育教育的延伸和發(fā)展,要引導學生在鍛煉中對體育道德標準進行實踐。課外體育競賽是高校體育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大學生頑強拼搏的精神和規(guī)則意識,樹立正確榮辱觀、輸贏觀。這些體育教學活動中不僅有教師的言傳身教,更是學生身體力行的過程。此過程是思政教育極好的一個實施平臺。體育課程思政也必然做到課內(nèi)、外的全覆蓋。將課外體育活動和競賽參與作為重要評價指標納入期末體育成績并計算第二課堂學分,讓教師和學生都充分重視課外體育思政,從而建立涵蓋“課、測、練、賽”,全方位、多環(huán)節(jié)、全覆蓋的體育思政課內(nèi)、外一體化實施途徑。2.推進教學管理改革,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為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助力根據(jù)以往的體育教學模式,體育教師過多關注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運動能力及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建設。意識形態(tài)決定了文化的前進方向,新時代下的高校思政工作更需要體育教師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學生,加強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思想道德建設[3]。在肺炎疫情期間,全國各級學校積極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管理軟件和教學平臺建設中不斷完善升級,現(xiàn)已成熟運用于各項教學管理和平臺建設中。各高校根據(jù)學校自身條件,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構建以課前、課中、課后為框架,學校、教師、學生三維一體的管理和溝通平臺。實現(xiàn)高效管理,更好了解學生,為體育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提供助力。

(五)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通過體育文化延伸實現(xiàn)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

校園體育文化不僅是校園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更是校園環(huán)境的組成部分。通過開設校園體育節(jié)、體育攝影展、體育征文賽、體育衛(wèi)生宣傳、校園體育歷史圖片展等活動,營造良好校園體育文化氛圍。讓學生在學習、生活的環(huán)境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引導,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逐步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觀念;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樹立自信的機會和平臺[4]。從整體育人的角度出發(fā),豐富體育思政資源,以獨特的方式發(fā)揮其育人作用,實現(xiàn)體育教學的育人目標。

三、在高校全面推進體育課程思政的幾點思考

(一)從體育的育人功能出發(fā),全方位、多環(huán)節(jié)地發(fā)揮體育育人功能,挖掘不同體育項目的共性和特性,有機融合到相應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質(zhì)的培養(yǎng)中。(二)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體育觀,既要重視增強學生體質(zhì),也要重視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二者并不矛盾,應有機融合,相互促進。(三)要善于將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切實避免牽強附會地為“思政”而思政。(四)要采取扎實有效的措施切實推進體育課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避免體育課程思政教育停留在口頭。

參考文獻:

[1]羅義文.高校體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途徑探討[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9).

[2]徐濤.開放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與體育教學的多元融合[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8).

[3]羅銀勝.“三位一體”推進高校課程思政改革[J].社會科學報,2019(4).

[4]蔡繼云.高校體育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探索[J].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13(5).

作者:程藝 張易 張紅堅 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四川成都西南財經(jīng)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