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鍛煉對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
時間:2022-12-16 03:46:30
導語:體育鍛煉對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青少年時期作為個體身體發育與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此階段的人際交往能力對個體的成長及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有規律的體育鍛煉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發展,調節情緒狀態,改善人際關系,提高個體的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減少人際交往障礙、厭學等問題行為的發生。因此,本文就體育鍛煉對青少年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進行了探討,旨在為他們的人際交往提供幫助。
關鍵詞:青少年;人際交往能力;體育鍛煉
1.前言
1.1選題依據。人際交往能力是指個體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具有獨立的交際意圖,積極參與交際,從而表現出有效、恰當的行為,使自己與他人的關系達到和諧狀態的能力[1]。人際交往能力與個體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具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在群體工作中,它不僅能提高群體凝聚力和群體工作效率,還能有效的促進個體行為。青少年時期是個體學習和成長的重要過程,期間的人際交往問題廣泛存在,且往往會貫穿整個青春期并繼續發展到成年,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不僅能體現其心理健康狀況,也是他們今后步入社會的重要技能。然而,有研究表明,我國青少年在情緒調節、人際交往和環境適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且情況不容樂觀[2]。1.2體育鍛煉。作為青少年課外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富有激情、項目選擇性較多的體育鍛煉對其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具有較好的效果。因此本文將探討體育鍛煉對青少年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為青少年人際交往提供幫助。
2.青少年人際交往能力的現狀及影響因素
2.1人際交往能力的概念研究。人際交往能力在心理學領域中的探討起源于對社會能力的研究。梳理以往研究發現,前人從不同角度對人際交往能力定義進行研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些研究者直接給出了人際交往能力的定義,而另一些研究者則是從討論或測量人際交往能力結構的角度來展示他們對人際交往能力的理解并給出相關界定。然而,對人際交往能力的定義卻沒有統一的認識,研究人員之間的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關于人際交往能力的定義,以往研究者主要存在著兩種觀點,分別是行為技能觀、社會認知與行為表現觀。行為技能觀傾向將人際交往能力定義為溝通技能、領導技能以及與他人有效合作的技能,代表人物包括Chickering和Rdsser,Silberman,周宗奎等人;社會認知與行為表現觀傾向把人際交往能力界定為包括個體的社會認知與行為表現,代表人物包括Mechenbaum、oMarlowe、謝寶珍、金盛華等人[3]。王英春等人對以往研究進行分析思考后,認為人際交往能力應該包含交往動力、交往認知、交往技能等三個方面。并對人際交往能力的概念做如下界定:人際交往能力是指個體具有交際意圖,能夠積極參與交際,并表現出有效、恰當的交際行為,使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處于和諧狀態的能力[4]。本文將采用王英春對人際交往能力做出的定義,該定義精辟的論述了人際交往能力的本質。2.2青少年人際交往能力的功能。2.2.1人際交往能力有助于個體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人際交往能力水平的高低對于個體同伴關系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Robert認為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給個人帶來一種依戀感,一種群體歸屬感,一種價值的保證,一種可靠的聯盟感,以及指導和教育的機會[3]。Buhnnester對青少年早期和青少年時期友誼親密度、人際交往能力和適應能力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考察,且結果表明,人際交往能力與友誼親密度呈顯著相關,這種關系在青少年時期更為明顯[5]。這一研究結果為我們探討青少年人際交往能力與人際關系間的關系提供了更多有效的信息,因此青少年應該學會適當的表露個人信息,學會主動與他人進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2.2.2人際交往能力有助于個體的心理健康。人際交往能力對個體心理健康有著長期的影響。Buhrmester等人指出,人際交往能力的缺乏會導致人際關系不盡如人意,增加個體的孤獨感;此外,主動溝通、自我表露和情感支持與社會自尊呈顯著正相關,是個體社會自尊最重要的預測因子[6]。1890年,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提到“從同伴那得到的承認”是自我的一部分,所以當個體缺乏群體交往、關注時,容易對自身價值產生懷疑,從而影響心理健康[7]。由此可見,人際交往能力作為人際交往中必備的技巧,發揮著重要的橋梁作用。正常的人際交往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會促使個體形成活潑開朗、健康向上的個性;反之,不良的人際關系容易使個體形成膽小、孤獨、憂傷、退縮等不良的人格特征,影響個體的健康發展。因此,青少年時期的人際交往與個體的心理健康存在直接關聯。2.3青少年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因素。青少年時期的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反映個體的人際關系、心理健康、學業適應等狀況。研究者發現,影響人際交往能力的因素主要分為個體自身因素和外在環境因素。個體自身因素包括年齡、性別、觀點采擇、人格、性格、自我效能等;外在環境因素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課外活動等。Mahoney等人對青少年課外活動參與與人際交往能力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并指出,積極的參與課外活動可以給個體提供更多與他人交流的機會[8]。例如,體育鍛煉作為青少年課外文化活動的組成部分,可以提供更多的機會以提高個體的人際交往能力,其中一個原因在于體育活動的參與可以提供給個體更多的機會與其他人形成積極關系。
3.體育鍛煉對青少年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
3.1體育鍛煉對青少年人際交往動力的影響。人際交往動力簡而言之就是交往欲望和主動性。積極的交往動力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從而有助于個體的發展;而消極的交往動力則會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產生一系列問題行為。Tjosvold的研究表明,在與他人溝通的過程中,自愿真實的表露自己的內心感受和信息是與他人溝通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一過程往往需要積極的溝通作為活動的載體[9]。分析認為,在體育鍛煉中,青少年可以結合自身興趣選擇活動內容,活動的組織形式也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在這一過程中,它不僅能充分發揮一個人的自主性,而且在體育鍛煉中通過非語言交流表達自己對他人的真誠,拉近彼此間的距離,無形中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在鍛煉過程中,個體可以結識各種各樣志同道合的朋友,進一步增進人與人之間接觸,從而培養個體的交往能力。3.2體育鍛煉對青少年人際交往認知的影響。認知在人際交往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反映了個體對人際關系狀況的了解,它是人際知覺與理性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正確的認知會促進個體的人際交往,然而,對自我、他人和人際交往過程的不良認知往往是造成交際障礙的關鍵原因。相關研究表明,體育鍛煉能夠提升個體認知功能,且不同類型的體育鍛煉可以促進不同群體的各種認知功能[10]。許向前[11]研究發現,體育鍛煉次數越多的職業中專學生,其人際交往的時間和空間越大,在運動參與的無意識中受到諸如“角色分工”,位置規范等一系列社會內容的“感化”,獲得友誼、支持、理解、提高自信和自尊,從而增強自我效能和價值感,加深個體對人際交往重要性的認識。賀東建[12]研究發現,對于人際交往中的交際工具往往會導致認知偏見,除去常用的語言交流,個體還可以進行體態語交流,如:表情、手勢、眼神、動作等,這些體態語在人際交往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們具有簡單、生動、直觀等特點,容易被受信者在霎那間捕捉到,并深深印在受信者的腦海深處。分析認為,體育鍛煉是一項有計劃、有規律的以發展身體、增進健康為目的的體育活動,在涉及到團體運動參與中,可通過獲取同伴的手勢、眼神等非語言溝通,從而對周圍環境信息有充分的認識,實現群體目標,縮小群體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同時增強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這都有利于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3.3體育鍛煉對青少年人際交往技能的影響。人際交往能力包括觀點選擇、溝通、支持、影響、情感和適應能力[3]。孫華峰等在研究中指出,個體之間溝通障礙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其中最常見的原因主要是認知誤解、情感因素、人格缺陷和溝通能力不足,因此,只有正確認識自己,誠實待人,主動參與溝通,掌握必要的溝通技巧,才能在成功的溝通中塑造和磨練自己。孫怡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個人人際交往能力與運動頻率、運動負荷、運動年限呈正相關,即運動與個人人際交往能力密切相關[12];WhiteSM等人的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可以促進個體與他人關系更加親密,同時增強個體主觀幸福感[13];張勇等認為,偶爾運動的參與者比經常運動的參與者有更多的身體、情感、人際和神經方面的問題[14]。還有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對個體的適應能力有顯著影響。以上研究足以有利的證明體育鍛煉對青少年的人際交往技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4.小結
體育鍛煉可以提高青少年的人際交往動力、交往認知和交往技能,從而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有規律的體育鍛煉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發展,調節情緒狀態,改善人際關系,提高個體的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
作者:石露 顏軍 王子達 單位:揚州大學
- 上一篇:大學生課余時間體育鍛煉研究
- 下一篇:公共體育羽毛球常見損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