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課程設置研究3篇

時間:2022-05-09 10:07:07

導語:體育教學課程設置研究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育教學課程設置研究3篇

第一篇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桂林市中學28名體育教師及100名中學生。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中國知網查閱相關中學體育教學的文獻資料,整理、分類、提取有效數據。(2)問卷調查法:隨機對桂林市市區、鄉鎮及偏遠地區的28所中學中28名體育教師和100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回收教師有效問卷28份,回收率100%,學生問卷100份,回收率100%,整理問卷,統計分析數據。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桂林市中學體育教師現狀分析

2.1.1桂林市中學體育教師的備課態度欠佳

表1可見,桂林市市區中學和一般鄉鎮中學的體育教師基本都能按照教學要求進行備課,僅有少數體育教師是隨意備課或者不備課的。而偏遠的地區中學,按照教學進度備課的只占到28.6%,說明大部分的體育教師都是隨意備課,甚至都不備課,反映出偏遠地區的中學體育教師對待體育教學重視程度欠缺,備課意識薄弱,嚴重影響中學體育教學的質量。

2.1.2體育教師授課班級情況分析

調查研究發現,調查樣本中市區及鄉鎮中學體育教師授課班級在4個班以下分別為53.7%和37.5%,偏遠地區中學授課班級數在五個班以上占71.4%。班級人數集中在40~60人居多。按照每班3節/周,市區及鄉鎮中學體育教師每周至少要授課為9節以上,偏遠地區中學為15節以上。結果表明,桂林市中學體育教師編制不足,嚴重制約中學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及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2.2制約體育教師在教學實施的因素分析

表2可見,制約中學體育教學的客觀因素主要是場地和器材,分別占32.1%、57.1%,這兩個因素嚴重影響到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和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效果,而制約體育教學的其他因素主要是學生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滿意度,以及男、女生的學習需求差異和體育優差生對課程的掌握程度。

2.3桂林市中學體育教學方式方法

表2可見,67.9%的體育教師采用趣味性競技體育活動來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趣味性體育教學可以改變枯燥的體育教學內容,能有效促進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同時,趣味性體育教學也是當前“陽光體育”和“快樂體育”的體育教學趨勢,通過趣味體育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及營造和諧的體育課氛圍。

2.3.1目前桂林市中學體育教學的主要任務及內容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部分省市把體育成績列入中學生的中考成績。廣西中考體育成績占30分,中考體育的項目包括前拋實心球、立定跳遠、50m短跑。桂林市中學為提高中考升學率,越來越受重視體育教學,但教學內容主要是以中考體育項目為主,導致其他體育項目、趣味性體育項目和集體性項目減少,使得許多學生對體育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煩感,影響體育教學質量。

2.3.2體育教學時間安排

調查發現,70%的體育教師的上課時間是在35~45min,20%的體育教師上課時間是20~35min,而有10%的體育教師的上課時間只在10~20min。桂林市中學生的體育教學存在“短斤少兩”現象,很多中學的體育教師都還采用“放羊式”教學,沒有按質按量完成相應教學,但也不排除受場地、器材的客觀因素影響。

2.4學校對體育的重視程度

表3可見,學校領導重視體育教學工作的有13所學校,這現象有關部門應該重視看待。學校主管體育教學領導是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監督者和指導者,應當結合國家教育改革方向,結合學校的實際,克服各種困難,有效促進中學體育教學事業的良好發展。

2.5桂林市中學生對體育課程現狀分析

2.5.1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參與態度

表4結果可見,調查樣本100名學生中,表示喜歡上體育課的同學占了調查人數的71.0%,不喜歡上體育課的同學占到29.0%。通過調查結果說明桂林大部分中學生比較熱愛體育運動,對參與體育鍛煉的目的明確。

2.5.2桂林市中學生感興趣的體育項目分析

從表4可見,樣本100名學生中,喜歡田徑類占18%,喜歡球類運動的占53%,體育舞蹈類的占29%。但是在被調查的28所中學中,幾乎都沒有開設體育舞蹈項目,主要開設的體育項目是田徑類和球類。學校應該擺脫應試教育束縛,結合學生實際豐富體育項目,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3桂林市中學體育教學發展策略分析

3.1提高學校領導對體育教學工作的重視

中學管理相關部門及學校領導要充分重視體育教學工作,把學生的體質健康放在首位,從根本上摒棄應試教育的觀念,改變根深蒂固的“智育第一”為鄉鎮農村學校配備足夠體育教師,改善體育教學硬件設施。制定規范體育教學管理體制,嚴格執行體育制度及體育規章,提高體育地位,有效促進體育事業向科學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

3.2通過體育教學開展中學生心理輔導,重點關注女生心理

體育教學是鞏固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體育教師應根據男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通過體育教學過程有針對性進行心理輔導,引導廣大中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課程當中。針對女生心理需要進行相應的課程設置,制定女生重點體育項目,如:健美操和瑜伽。廣泛采用以賽促練的教學方法增設集體項目,通過團體和個人比賽,展現自身體育技能,加強情感交流,增強團結合作精神和頑強拼搏的毅力,提高班級凝聚力。

3.3豐富教學內容,切實利用體育教學提高學生體質

2013年教育工作會議袁貴仁部長強調體育教學的重要性:體質不強,何談棟梁。桂林市中學體育教學內容單一,大部分的中學都是以中考體育項目為主,教學方式枯燥乏味,影響教學質量。針對桂林市中學體育教學內容單一現象,體育教師應該結合學校的實際,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增加趣味性體育活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實現學校體育的基本任務,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增強學生體質,并通過體育教學傳授體育健康和保健知識,做到把體育與健康相結合。

3.4體育教師引導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觀念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提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觀念。桂林市中學體育教師緊跟教育改革綱要的步伐,通過體育教學過程中,學校內外有效宣傳途徑積極引導中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理念,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提高全民身體素質。

3.5建立健全體育教學評價體系

教育部及相關部門完善中學體育教學監督檢測體系,監督中學體育教學的實施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整改。桂林市中學應根據教育部學校體育專項督導制,結合學校自身實際情況,完善體育考評制度和學生健康監測體系,保證體育教師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體育教學工作,切實增強學生的體質。

作者:容賢冰1葉素英2工作單位:1.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體育部2.桂林航天工業學院體育部

第二篇

1中學體育課程體系構建指導思想及理論依據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把以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工作發展的強大動力,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等都針對性的提出了“加快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任務,素質教育是學校體育課程體育構建的最基本理論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決定》、《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切實提高學生健康素質的意見》等提出了學校體育全面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指出“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按國家規定開足上好體育課程并保證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珍愛生命教育”,“全面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建立對基礎教育的質量評價和指導體系”;《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更是為中學體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更加細致理論指導和測評數據。根據以上重要文件精神及要求我們可以概括,“素質教育”、“‘健康第一’的學校體育指導思想”、“終身體育”等是我們構建中學體育課程最重要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2現行中學體育課程體系的缺失

2.1中學體育教育工作者對中學體育課程體系的認知水平較低。課程改革實施多年,由于對中學體育教育工作者知識更新未能及時跟進,導致其理論水平停滯不前,未能真正消化“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思想精髓。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受傳統體育教學思想影響嚴重,進展也相對緩慢。因此,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對體育課程體系的充分認知及創新能力。

2.2中學體育教育工作者對中學體育教育的特殊性與重要性認識不足。首先,中學階段是學生生理和心理迅速成長并逐漸走向成熟的非常關鍵的一段時期;其次,中學階段是培養學生體育情感和運動興趣最重要的一段時間;再次,面對巨大的升學壓力和學習負擔,體育運動對中學生生活來說更是不可或缺。

2.3教材、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存在的片面性、局限性、重復性。中學體育教材內容存在很多重復內容,高中與初中學習內容存在很多重復,整個教材體系系統性和延續性不強,部分內容的設置嚴重忽視學生年齡階段的特點,更無法滿足學生興趣需要,只作為一種技術來傳授,而忽視健身與健康的需要,導致體育教學內容缺少對學生健康意識和終身體育運動意識的培養。

2.4對學生體育成績和教師教學效果評價體系落后。中學體育課程評價體系建設相當滯后,我個人覺得還是“應試教育”的必然結果,升學考試中沒有體育科目,或者所謂的體育升學考試體系不健全,所謂體育升學成績也是通過針對性應試方式來解決,體育課自然成為了附屬課程,科學系統的評價體系更是無從談起。

3構建中學體育課程體系

研究認為中學體育課程體系應包括:課程目標體系、課程內容體系、課程管理與評價體系。

3.1課程目標體系

體育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中學體育課程的總目標應該就是以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中心,通過對體育課程學習,掌握體育與健康知識,增強體能,促進心理健康,培養興趣愛好和良好的意志品質,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筆者將中學體育課程目標體系分為四部分。運動參與目標:主要是能為自己科學的制定鍛煉計劃,養成自覺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并能為之長久堅持,初步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并能帶動周圍的人參與體育鍛煉;關注體育賽事,熱衷體育實踐活動,了解體育比賽規則與觀賽常識,具備一定的體育比賽觀賞能力。運動技能目標:基本掌握兩種及以上的運動技能并逐步提高,至少有一項能熟練運用;掌握并能夠運用一定的運動理論知識,控制好運動負荷,掌握一定的安全運動常識,培養運動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運動意識;掌握運動技能積極參與課外體育比賽。身心健康目標: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預防、飲食營養、運動生理及創傷處理等健康知識;全面發展體能,提高身體勻稱性,增強有氧代謝能力、心血管系統機能和心肺功能。心理健康目標要求學生能在運動中體會努力后的成績感,能科學地運用體育運動消除心理障礙和調控情緒,提高強自信心和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社會適應目標:培養良好的體育道德,懂得尊重與理解,樹立集體榮譽感,正確理解成敗,通過體育運動學習處理人際關系方式方法,培養團隊意識和合作意識。(本文來自于《貴州體育科技》雜志。《貴州體育科技》雜志簡介詳見.)

3.2課程內容體系

中學體育課程內容體系隨著體育課改的深入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和更新,更能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發展。教材教法體系的發展是整個課程內容體系的指導,更加科學化與人性化的教材的編寫成為了中學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指引。各種體育課外活動、運動訓練和競賽豐富了體育課程的內容。建立新的課程內容最重要的是要打破體育課程中陳舊單一的以體育技術傳授為中心理念,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習慣和健康意識,注重體育的健身功能,增強體育的娛樂性、實用性,在整個中學課程體系中四部分的關系又是一個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密切關系。

3.3課程管理評價體系

筆者認為中學體育課程管理體系應分為學習管理評價體系、教師管理評價體系、課程建設管理評價體系三大部分。其中學習管理評價體系是中學體育課程建設薄弱環節,由于升學考試的導向,體育課程成績評價得不到師生重視,盡管部分地區出臺了將體育納入升學考試,但由于考試內容的設置不合理,將體育也變成了應試課程,筆者認為應建立中學生體質監測檔案,將體育參與和體質的發展進行長期的記錄與考量。教師管理評價體系是對授課教師的管理與考量,是對教師授課方式方法、授課效果、教師知識更新、科研創新等全方位考核。課程建設管理評價體系主要是對體育教學舉辦方的評價考核包括硬件設施建設、教學條件、學校體育管理制度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檔案管理等方面。體育課程教學管理體系和評價管理體系的科學化、規范化、現代化是中學體育課程建設的難點,更是困擾中學體育課程發展的難題,更新管理理念和規范管理制度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兩大法寶。

4結論與建議

4.1我國中學體育課程體系正處于完善與發展時期,同時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存在著對中學體育課程體系的認知水平較低、教師知識更新慢、傳統理念不容易被打破、管理水平低等因素的影響。

4.2要樹立“健康第一”的體育理念和“終身體育”意識,先培養興趣,再培養習慣,科學合理有針對性的設置課程內容顯得尤為關鍵。

4.3分級分層建立科學的管理評價體系是中學體育課程發展中遇到的難題,也是中學體育課程建設的重點。

4.4中學體育課程體系建設是一項復雜、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學生的參與、教師的積極跟進、還有學校全力配合、還有教育主管部門重視和正確的導向。

作者:付成君1張東旭2工作單位:1.綿陽師范學院2.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

第三篇

1河北省高師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工作流向

通過調查,目前河北省高師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工作流向主要是學校(以中小學為主)、健身俱樂部、文體局、公務員、軍隊、私企、考研,以及自由職業等。其中,中小學學校依然是高師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工作的主要流向。因此,根據畢業生工作的主要流向,我們的高師體育教育專業的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首先要立足于對學生體育教師技能的培養,兼顧其他各項能力的培養和完善。

2河北省中學體育教學對教師職業素質的要求

通過對參加2012年河北省中學骨干教師培訓的河北省11個地市的參訓教師的調查,大家普遍認為中學體育教學對教師職業素質的要求,首先是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再者是教師的專業技能素質(其中包括了教學能力、課余訓練能力、競賽組織管理能力等內容)。所謂德高為師,可見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是評價一名優秀教師的重要前提。教師不僅要教書,更重要的是要育人,通過他們的高尚品德去影響和感染學生,培養對社會有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對學生的教師職業道德素質培養。同時,我們還要加強對學生教學能力、課余訓練能力、以及競賽組織能力等專業素質能力的培養,以適應中學體育教師工作的要求。

3河北省中學體育健康課程開設體育項目情況

經調查,河北省中學體育健康課程開設內容主要是以體育鍛煉實踐課程為主,健康教育理論課程為輔。理論課占的比重很小,而且很多健康知識也是在實踐課程中穿插講授的。目前開設的體育項目主要有田徑(主要以身體素質練習為主)、足球、籃球、排球、武術、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毽球等。還有一些學校由于受場地、器材和氣候等影響,開設一些如抽陀螺、蹴球等少數民族體育項目,以及像“丟沙包”等體育游戲項目。

4目前河北省高師院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情況

從對河北省7所高師體育院校調查得出,河北省高師體育院校的課程設置主要由公共課程和專業課程組成。根據培養目標,各院校又將課程劃分為公共通識課程、專業通識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專業方向課程、教師教育課程、自主教育課程和綜合實踐課程等課程模塊。總而言之,各學院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的指導下,結合自身學院的辦學條件和特點,設置了各具特色的課程模塊體系。根據《課程方案》要求,各類課程課內總學時為2600~2800學時,除公共課約720學時(按教育部有關規定執行)外,專業課程按1900~2100學時、100~110學分安排。其中必修課程(1126學時、60學分),選修課程(880學時,50學分),各校可根據《課程方案》中確定的學時數浮動±10%。學生自學以及課外復習、訓練等不計算在總學時數內。通過調查,由表1可見,在總學時設置上河北師范大學、廊坊師范學院和邯鄲學院,三所學校的課程總學時在2600~2800學時范圍內,石家莊學院和保定學院課程總學時也在《課程方案》中確定學時數的±10%之內。而河北體育學院和邢臺學院課程設置的總學時低于《課程方案》中要求的總學時。在公共課總學時設置方面只有石家莊學院(714學時)、邯鄲學院(652學時)和邢臺學院(652學時)符合《課程方案》的要求,而河北師范大學(810學時)、廊坊師范學院學(870學時)和保定學院(948學時)學時數高于《課程方案》的要求,河北體育學院(576學時)學時數低于《課程方案》的要求。在專業課總課時設置方面,河北師范大學、廊坊師范學院、邯鄲學院符合《課程方案》的要求,河北體育學院、石家莊學院和邢臺學院都低于《課程方案》的要求。由此可見,河北省高師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在總學時的設置、公共課和專業課課時的設置、以及公共課和專業課課時分配比例方面都存在著與《課程方案》不相符的現象,各院校課程方案需要進一步進行修訂。從表2看出,河北師范大學、石家莊學院和邢臺學院專業必修課開設的門數較多,達到了30多門,在必修課總學時限定的條件下,過多地設置必修課程門數使得單科必修課的學習課時數減少,達不到學習的效果,不利于學生對主干課程和一般必修課程內容的掌握,特別是一些術科技能類課程,學生在沒有學習基礎的條件下,掌握起來就更困難。從理論課和實踐課對比的角度來看,邢臺學院理論課(占76%)課時的設置遠遠超出實踐課(24%),比例達到3:1。體育學科是一項以技能為主,理論為輔的學科,過多的理論課程和課時的設置,必然影響學生們術科課程的學習和體育技能的掌握,從而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空談理論,而對于示范等技術實踐環節卻顯得捉襟見肘。因此,邢臺學院需盡快改變專業必修課程理論和實踐課程的課程門數和課時的比例。其他各校必修課理論和實踐課程的課時比例基本保持在理論課占40%~47%,實踐課占53%~60%這個范圍內,總體課時設置基本合理,但由于各別學校開設必修課門數的增多,導致單科課程的學時數減少,影響了單科學習的效果。因此,對于這些學校還應該整合必修課程的設置,減少或去掉專業性不強的課程,加強對能夠迎合中學體育教學要求的課程進行重點建設。專業選修課程的開設主要是為了擴寬學生的專業知識口徑,使其在專業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具有更高的自主性,有利于完善學生專業知識體系。因此,在合理安排好專業必修課程的科目和學時的基礎上,開設一些具有前瞻性或新穎的體育項目課程,有利于學生專業知識體系的完善。《課程方案》要求選修課程880學時,50學分,約占總學時的31.4%,其中包含限選課程和任選課程。由表3可見,河北省7所高師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開設的專業選修課程的學時數都少于《課程方案》的要求,特別是邢臺學院開設的專業選修課程門數和學時數都太少,不能滿足學生專業課程自主選擇的需要。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有些院校總學時數不夠,少于《課程方案》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專業課程學時分配符合《課程方案》的要求的情況下,過多地設置了必修課程,使得選修課程課時數不足。

5結論與建議

5.1結論

5.1.1河北省高師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工作流向主要仍以中小學教師為主,因此,高師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培養目標依舊應該以培養能夠勝任中小學體育教學工作的教師為主導。

5.1.2河北省中學體育教學對教師職業素質的要求,首先是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再者是教師的專業技能素質。

5.1.3河北省中學《體育健康課程》主要開設田徑(主要以身體素質練習為主)、足球、籃球、排球、武術、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毽球等以體育鍛煉為主的實踐課程,健康教育理論課程為輔。

5.1.4河北省高師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在總學時的設置、公共課和專業課課時的設置、以及公共課和專業課課時分配比例方面都存在著與《課程方案》不相符的現象,各院校課程方案需要進一步進行修訂。

5.1.5在專業必修課程設置方面存在著個別院校理論課過多、實踐課過少,開設必修課門數過多,導致單科必修技術課程學時過少,影響了學生術科課程學習的效果。專業選修課程設置學分和學時數相對較少,不利于學生專業知識口徑的拓寬。

5.2建議

5.2.1堅定培養目標方向的基礎上,加強學生師德教育,以提高學生授課能力為中心,加強學生專業技能的學習,特別是提高學生術科專業技術和授課示范能力。

5.2.2在課程科目設置方面,要結合目前河北省中學體育健康課程的體育項目開設現狀,使課程設置更具有針對性,進而使所培養的專業人才能夠滿足中學體育教學的需要。

5.2.3針對學生專業技術薄弱的現狀,有針對性的增加術科課程的課時,使學生能夠掌握相關術科課程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使其能夠初步勝任中學體育實踐教學。

5.2.4整合課程資源,在《課程方案》的指導下,突出專業課程的建設,科學完善專業必修課程體系的同時,增加專業選修課程的課時、門數和質量,拓寬和完善學生的專業知識體系。特別是加強教師職業技能模塊的建設,使學生的培養更具針對性,使其在教學能力上達到中學體育教學的要求。(本文來自于《內蒙古體育科技》雜志。《內蒙古體育科技》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王惠1肖建國2王海軍2工作單位:1河北醫科大學圖書館2河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