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圖書館服務地方公共文化的探索

時間:2022-04-28 09:12:07

導語:高校圖書館服務地方公共文化的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圖書館服務地方公共文化的探索

1數字化環境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趨勢

1.1數字文化服務方式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分支

在數字化、網絡化環境下,傳統的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不能完全滿足現有的信息需要,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文化機構接待和服務能力有限,必須借助數字化的方式實現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傳播與推廣。

1.2公共文化服務需要虛實結合的環境

在數字環境下提供服務需要實體空間和虛擬數據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服務不是漫無邊際,而要受到相應制度的約束、網絡規則的制約、資源多寡的限制、管理能力的強弱以及服務本身目的的指向要求等。在高新技術迅猛更迭的時代,信息、數字、網絡的應用為公共文化的傳播發揮“快鐵”作用,促成公共文化服務中的數字文化服務,囊括數字平臺、數據資源、網絡服務、終端體驗等等。

1.3數字時代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手段是數字環境

數字化服務環境向人提供創意便捷工具、仿真虛擬空間、展示數字內容、營造交互體驗等功能,數字化服務環境擴深了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傳統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實體空間的一切內容表達,產生非比尋常的視覺、聽覺、感官體驗,是吸引大眾尤其青年參與的重要手段。

1.4移動終端的普及成為數字文化服務發展方向

人們越來越普遍選擇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來聯通世界,類似移動終端已深深成為改變我們信息出入的突出方式,因為方便快捷,滿足現代速成模式。開展以移動終端為平臺的公共數字文化集成服務,開發滿足多樣需求的數字文化移動服務項目、研發更加人性化的智能終端,讓公共文化服務跨出實體空間憑借智能移動終端的“翅膀”,實現服務無界、隨身享用。

2高校圖書館服務地方公共文化的優勢

2.1擁有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

圖書館是高校文獻信息中心,負責收集和整理信息資源,館藏資源包括圖書、期刊、報紙、數字資源等等,涵蓋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學科門類,文獻資源豐富,數字資源龐大,提供多樣化的中外文專業數據庫,并可提供二三次文獻的參考咨詢服務等等。為圖書館參與服務地方公共文化奠定了豐富巨大的資源基礎。

2.2具備先進科技服務能力

圖書館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的升級換代,不遺余力建設紙質資源的多樣化、網絡化、數字化層次,不同程度引進科技設備、學習技術手段,促使服務層次的深度發展,普遍實現自動化辦公和系統化管理,構筑信息資源專業門戶,搭建實時/虛擬網絡在線平臺,實現了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的智能科學化、移動實時化的管理、利用、服務新方式。高新技術的運用使高校圖書館服務地方公共文化可以從服務校內延伸至服務校外。

2.3擁有較高素質較為穩定的人才隊伍

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過硬的專業技術知識,熟練的計算機操作技能;長期在圖書館工作,熟悉圖書館的文獻信息收集與檢索特點,具備分類開發整合能力。圖書館專業化人才的儲備,為高校圖書館可持續參與服務地方公共文化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囊保障。

2.4館際互借資源共享搭橋

為盤活資源提高利用,目前多數高校圖書館之間已經開展了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服務,促進了校與校之間的資源互補、資源共享。高校圖書館完全可以為融入社會公共文化建設開展本校資源和跨校資源的利用服務,逐步搭橋打開圖書館的社會功能、提高圖書館的社會化效率。

3高校圖書館服務地方公共文化的自我探索

3.1普及數字文化服務意識

高校圖書館的數字網站、公眾微信、手機圖書館等的發展和建立,使文化服務的方式多種多樣,數字移動服務應該成為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圖書館的數字服務理念與實踐的不斷碰撞、融合,都是對數字公共文化向外服務的一次次嘗試和創新,服務從單一的師生服務向廣闊社會開放。例如,利用效果很好的VPN電子資源校外訪問系統。

3.2積極建設和創新載體形式

落實數字化服務平臺的建設工作,建設數字圖書館、數字電影放映網絡系統等,加強對數字化設施的監管力度,充分借助多媒體、網絡、手機、閱讀器等載體,突破傳統文化服務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例如,整合后館藏資源的一鍵檢索、超星移動圖書館、視頻展播、遠程登錄等都是圖書館對數字化服務平臺的點滴嘗試。

3.3創建有質量的數字資源

地方高校圖書館在長期規劃發展中結合地區文化背景與特色資源,積極創建有規模有質量的數字資源庫。例如,我館的貴陽文化主題庫、貴陽生態文明特色數據庫、王陽明研究特色數據庫等,反映地方特色的數據資源需要穩定投入、長期建設,資源好了才能有資格推送到校外,擴大知曉度,實現資源的廣闊利用。豐富共享資源的服務方式,加強外聯合作,在有線電視網絡、公共網絡等方式的輔助下,實現公共文化資源的共傳共享,成為隨時隨地隨手信息。

3.4重視數字內容產品的引入

隨著網絡技術、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依靠網絡和新媒體的數字內容大量生產,數字出版、數字音視頻、數字報刊等各種數字產品從生產供應、傳播推廣和終端使用形成了一條較為全面的產業鏈,圖書館統籌規劃、按需分配提出采購需求,爭取國家財政的支持,購買數字文化產品(軟件)將其納入本館資源,使其成為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建設的源泉之一,這樣的數字內容或產品(軟件)具有前沿性、豐富性的特點,可以滿足更為廣泛的數字文化需求。同時,重視建立完善的數字版權保護法律,協調版權保護和公益性之間的關系。

3.5鼓勵社會力量參與

圖書館雖然具備較高素質較為穩定的人才隊伍,但人才匱乏也是各個高校圖書館普遍存在的棘手狀況。圖書館通過正規渠道適度向社會采購公共文化服務力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圖書館的公共服務文化中來,力助圖書館以有限的資源推行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融入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來,促進圖書館的社會開放進程。

3.6整合現有數字服務資源

新的環境,圖書館實現了傳統業務與數字圖書館業務的融合,面臨數字服務發展比重加大的挑戰,更要平衡傳統業務和數字服務的高度融合,資源整合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圖書館的服務效能。各高校圖書館搭建聯合資源庫,共建聯合資源;已購數字資源采取聯網協作、館際互借方式,互通有無。高校圖書館資源整合需要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保障;延伸基層,開展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交流和溝通;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資源整合館藏資源,加大資源的揭示力度,豐富計算機、有線電視、手機、平板電腦、手持閱讀器、多媒體機等數字終端的利用形式。通過數字資源的融合、聚類和重組,借助現代科技,提供一站式服務,將館內外整合資源有的放矢推送到用戶。

3.7實現數字資源與服務的共建共享

高校圖書館開展公共服務,面對的是無限龐大的社會用戶,其服務能力相當有限,僅憑高校館的聯動是遠遠不夠的。加強區域內聯盟建設,靈活應用相應措施,與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基層社區、各行業各學會建立資源共享機制。促成圖書館與其他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合作,不斷整合數字服務資源,尤其是特色數字資源,在合作、學習、融合的過程中,做出貼合社會大眾需求的數字資源,有了資源方能提供服務,在數字資源共建共享中也便實現了服務的共建共享。

4結語

數字時代高校圖書館服務地方公共文化的自我探索,首要解決的是堅定圖書館數字文化服務的意識。無論經歷怎樣的發展時期,在參與地方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中圖書館始終是多方受益者。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以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成為全民閱讀和信息共享的首要陣地;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實踐中獲得擴大區域社會影響力、提升自身品質的機遇;在傳播知識、傳承文化的進程中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是無法比擬的。

作者:楊通桅 單位:貴陽學院圖書館

參考文獻:

[1]寧冬云.高校圖書館參與地方公共文化服務模式研究———以承德地區高校圖書館為例[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5(22):67-69.

[2]郭菁.高校圖書館社會公共服務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5(1):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