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分析
時間:2022-03-26 04:46:18
導語: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以重慶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主題,通過實地調查,從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活動開展、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與財政投入等方面對重慶市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進行了闡述,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包括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供需仍不平衡、基層文化陣地建設與發展有待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等,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對策,供參考。
關鍵詞:重慶市;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狀
近年來,重慶市政府高度重視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健全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著眼于大城市帶大農村的實際環境,探索推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一體化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在貫徹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過程中,也在努力縮小城鄉之間的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致力于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差距。此次通過實地走訪和調查,結合相關統計信息,對發展現狀進行了整理。
1重慶市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情況
1.1文化基礎設施情況。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從2015年以來,重慶市通過一系列方式,逐步構建了從市、區到鄉鎮、村社的四級現代化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截至2018年底,重慶市每萬人擁有的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文化站的面積已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達到617.8m2。目前,公共圖書館43個,圖書館分館1433個,總藏量已達到1672萬冊,文化館41個,文化館分館1038個,文化站4564個,博物館2552個。在區縣一級,對圖書館和文化館進行了新改和擴建,國家等級館率已達100%和95.12%;對鄉鎮(街道)、村社兩級的文化服務機構進行了提檔升級,覆蓋率分別達到95.67%、91.47%、84.03%、86.43%。近年來,重慶非常重視智能文化建設,通過“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的方式,搭建智慧文化平臺,已有43個數字圖書館、7個數字文化館和580個數字農家書屋,24小時圖書館已建成44個,已運行了巴渝文化云、科普文化云、群眾文化云等平臺。廣播電視向戶戶通和數字化延伸,完成90萬戶直播衛星戶戶通工程和50座無線發射臺站中央廣播電視節目無線數字化覆蓋工程。1.2文化活動開展情況。這些年來,重慶市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包括年均8000多場的大型全民閱讀活動、“宇宙大舞臺”演出進基層活動、面向10所高校、100所中學、100所小學開展的戲曲進校園活動。農村電影惠民放映向社區拓展,每年在社區放映1.2萬場,面向農民工放映600場;農家書屋納入村(社區)文化中心,打造為基層全民閱讀點,每年續配圖書55萬冊。實施流動文化服務進村等民生實事,從2014年開始,累計購買10萬場文藝演出,惠及群眾3000余萬人次。全市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和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實現了完全免費開放,博物館免費開放了73個,美術館免費開放了13個,年均服務群眾在7200萬人次以上。陸續開展了一系列市級品牌文化活動,如重慶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西部動漫文化節、重慶演出季、舞臺藝術之星選拔賽、社區文化節等。還有一批區縣文化品牌,如培育了巫山紅葉節、武夷山民族文化節、三峽移民文化節,年均開展活動1.5萬場,參與群眾3000萬人次。2015年以來,重慶市加大了推進貧困鄉村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推動完成了面向14個貧困區縣的“六大攻堅工程”,即提檔升級文化陣地設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指導扶持文化的創作和生產、保護和利用重點文化遺產、培育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提升人才隊伍素質。在政策層面,制定有《深化文化脫貧攻堅行動方案》《深度貧困鄉(鎮)文化脫貧攻堅行動計劃》《深度貧困鄉(鎮)文化脫貧攻堅重點項目單》。實施了“三建六送”行動,即建標準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鄉(鎮)電影院或室內固定放映廳,以及“六送”:送設施設備、文藝演出、電影放映、直播衛星接收設備、圖書和培訓等活動。1.3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與財政投入情況。目前,全市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共有工作人員12870名,其中,市級878名,區縣878名,區縣3046名,鄉鎮(街道)4428名,村(社區)購買服務崗位3518個,惠民電影放映員1000名。為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強化了工作督導考核,將公共文化服務效率納入市委市政府對區縣黨委政府的考核內容,推動區縣黨委政府重視公共文化服務。每年開展定期考核,根據考核結果給予獎懲。采取隨機抽查、實地暗訪等方式,對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開展效能督查,對服務效能不好的,會進行通報并限期整改,定期對送流動文化服務進村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進行督查。從財政投入來看,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2012~2016年,中央財政對重慶公共文化服務投入共計40.92億元,市財政投入共計33.75億元,區縣財政投入共計54.64億元,年平均增幅達到14%。
2重慶市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2.1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供需不平衡。近幾年,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城鄉發展的差距仍然較大,并且在總體上,公共文化服務的供應和公眾需求之間還沒有實現有效的銜接,在當前開展的一系列文化服務活動中,基層政府大多傾向選擇一些成本較低、操作也較簡單的文化服務,如“送電影”活動,但在基層群眾需求較強烈的農業技術培訓、文化體育器材、文化輔導等活動卻實施得較少;隨著城鎮化的加快,部分區縣的鄉鎮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由于受到農村空虛化的影響,作用發揮受限。調查還發現,由政府文化部門興建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與群眾的實際需求并不匹配,在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使用人數最多的排在前三位的是有線電視、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農民期望在農家書屋能看到的書籍,按排名依次是農作物種植、家禽喂養、醫療衛生等,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農家書屋里的書大多過于理論化,且書目種類有限,不適合大多數文化水平偏低的村民,導致難以理解并應用。調查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基層居民使用文化設施的頻率每個月不到一次。2.2基層文化陣地建設與發展有待提高。近年來,重慶市財政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顯著增加,但受制于“大城市、大農村”的現實,基層地區的文化陣地建設和發展受到制約,有的行政村經濟能力薄弱,而上級財政也只能確保建設經費的預算,而沒有維持文化機構正常運轉所需的經費預算。導致基層文化活動開展受限。從實際調研情況來看,財政投入大多用于基層設施建設,用于日常保障運行的經費很少。一些村社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布局不合理,村民要看書非常不方便,路途較長,影響了積極性。此外,文化設施差別比較大,離主城區越遠的鄉鎮、村社,文化設施越差。村社文化活動室的電腦有的被挪作他用,有的因無人管理而難以正常使用;活動室里擺放的大多是川牌、撲克一類,反而給村民賭博提供了場所[1]。2.3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有待加強。2018年以來,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新改擴建及免費開放,原有的工作人員已不能滿足當下的需求,人員的專業化程度也有待提高。全市公共圖書館從業人員920人,每萬人擁有公共圖書館從業人員只有0.31人,專業技術人才比例為63.3%,離國家要求的公共圖書館每萬人擁有從業人員1人、專業技術人才不低于75%的標準還存在較大差距。鄉鎮文化專干的年齡結構趨于老化、專業能力不強,不能夠有效組織和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村文化服務中心缺少專業文化工作人員,每個村文化服務中心至少應購買1個公益文化崗位的要求還沒完全落實到位,許多村的文化服務中心由村干部進行管理,活動不能正常開展[2]。
3重慶市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議
3.1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協調發展。重慶城鄉差距較明顯,公共文化服務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到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的貧困地區。在現有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上,應積極推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的發展。要依據城鎮、農村人口的變動情況來合理、高效地配置公共文化資源,加快推進文化館和圖書館分館的建設工作,真正落實總館和分館資源的互聯互通和共建共享。當前的公共文化服務采取了較多措施開展文化下鄉活動,有效地促進了城鄉之間的文化交流,但這種交流主要表現為城市文化向農村的傳遞和輸入,強勢文化的進入,所帶來的影響是對一些原生態農村文化產生的沖擊,要真正促進農村文化建設,開展城鄉文化互動,除了城市對農村的文化輸入,還應該盡力挖掘和培育農村本土的優秀文化,積極培養出當地的文化人才,鼓勵農村文化向城市輸入,增強雙向的文化交流。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強農村地區的文化自覺意識,幫助其積極利用公共文化服務的平臺和市場化機制擴大農村文化的輻射范圍,也可以推動文化脫貧,實現鄉村振興[3]。3.2切實滿足基層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從基層的調研來看,在文化硬件設施建設方面大多地區都按照重慶市的相關規定完成,有的甚至超過,但基層地區的情況差別較大,如雖然都按“四個一”標準配備文化設施,但有的一個村社兩三千人,有的村社幾百人,對人口較多的村社片面按照這個標準配備則明顯不能滿足村民的需求。應按照城鄉人口發展和分布情況,兼顧服務半徑來推動設施建設的標準化,真正構建起城市社區“15分鐘文化服務圈”和農村“半小時文化服務圈”。其次是推動服務內容的標準化,根據城鄉差異,明確各類文化陣地不同的服務內容、種類、數量和水平,更為重要的是壓迫依托各類公共信息網建立起群眾文化需求的反饋機制。加強對區縣政府和公共文化單位的績效考核,做到考核標準化、制度化、規范化。3.3完善多種力量參與的共建機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單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應該允許和鼓勵多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一方面,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健全和完善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同時通過興辦實體、贊助活動、捐資捐物等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實現提供主體的多元化。另一方面支持企業開發和提供公共文化產品服務,真正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和企業發展的雙贏。同時,需要積極引導基層群眾主動參與公共文化建設,根據自身需求提出公共文化建設的具體要求,這樣會使公眾更合理地使用文化設施與產品[4]。3.4加強文化隊伍建設。區縣各級應根據文化建設實際需要,合理地增加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文化機構編制,足額配齊鄉鎮(街道)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編制,做到專干專用。在此基礎上,要加大文化人才的培訓力度,進一步提升隊伍素質。當地政府和相關管理者應重視發現和培養鄉土文化能人,積極弘揚優秀的本土文化。
參考文獻:
[1]李迺濤.談我國城鄉之間公共文化服務的均衡發展[J].大眾文藝,2019(21):5-6.
[2]王文鋒,顧孜孜.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協調發展的實證研究:以湖南省為例[J].云夢學刊,2019,40(6):118-124.
[3]陳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M].深圳: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2009.
[4]程強英.鄉村振興背景下重慶市涪陵區農村文化建設問題研究[D].長沙:中國林業科技大學,2018.
作者:劉寧 單位:重慶人文科技學院管理學院
- 上一篇:撤稿對作者學術生涯的影響
- 下一篇:新媒體傳播與受眾參與式文化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