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建筑文化街區景觀設計研究
時間:2022-03-11 09:09:00
導語:長春建筑文化街區景觀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長春市紅旗街商圈為研究對象,研究了目前的街道并分析街區景觀的現狀和架構,以建筑文化街區景觀形象為基礎,探索街區景觀的傳承與發展。以此探討和展望街區環境及景觀設計問題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紅旗街商圈;街區;景觀設計
長春是吉林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而作為城市的基礎,建筑文化街區在歷史的積淀下形成了其特有的精神,即在各個歷史階段下和不同年代下的地區、人文素養,這其中自然也孕育并包含著相應的空間特征,這種帶著不同文化和精髓的空間也同事反過來展現著不同的文化層面。
1研究目的及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作為其中的一個基本面也在不斷地衍變,在歷史與歷史過度的時間階段,在文化與文化過渡的空間層面,也會必然產生矛盾點,舉例來說,新舊-傳統-創新就是構成這些的關鍵詞,舉例來說,經濟發展的日益加快和文化保護的矛盾就是當今許多建筑文化城市所面臨的問題之一,但是關于建筑文化,這些城市中的點由于其獨特的價值,它在城市發展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例如觀光和紀念活動。所以,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如何創造自然景觀,突出文化景觀并展現街區精神以在新時期的城市發展中體現出建筑文化的新特色新形勢,將城市中源源不斷的注入活力是很重要的。
2建筑文化街區景觀設計概述
建筑文化街區作為一個城市的重要展示點,可以在一定程度和層面上展現城市在交替衍變的過程中的不同時期所特有的文化和形象,作為一個陳述城市歷史進程的故事書來講述著城市的變遷。然而他不僅僅只是向人們展示這這座城市的變化,也在記錄著這座城市中屬于他的特有的故事和歷史。這不僅讓這座城市的內涵更加深韻,同時也會讓這里的居民們具有歸屬感。面對著經濟文化爆發式發展的年代,城市飛速的發展和變遷,建筑文化街區的發展不再單一的強調靜態的不動的保護模式,而是會結合其獨有的屬性及特色文化內涵,結合當今的發展規律,孕育而生其城市精神,結合旅游、文化探索、生態周邊發展等形成動態的結合與保護,因此塑造街區形象,提高街區質量也是城市建設和街區發展的必由之路。
3研究對象與內容研究方法
文獻搜集法:廣泛的收集和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獲得經驗與結論。理論聯系實際法:將理論聯系實際,在紅旗街商圈歷史文化街區景觀設計中應用。分析和比較法:依據統計學的方法對街區調研數據樣本進行整理分析,呈現出街區的現狀與問題。歸納總結法:紅旗街商圈街區意象元素對比分析之后,進行相應的歸納總結。實地調研法:實地考察紅旗街商圈街區的空間布局、建筑特征等,并對紅旗街商圈街區周圍的人群訪問。問卷調查法:以問卷形式通過隨機抽樣調查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
4紅旗街商圈建筑文化街區概述
作為東北重鎮的長春,借助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東風,近年來經濟、科技、文化等得到飛速發展,多個商圈的繁榮也都印證了這一點,其中就有傳統商圈-紅旗街商圈。作為一個長春歷史層面豐厚的商圈,紅旗街商圈諸多建筑都以“興亞式”建筑風格為主題,紅旗街商圈的建筑風格和景觀設計角度都有著很多可以挖掘和深入思考的角度。這其中包含著的各種文化元素的融合,體現了其豐富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內涵。周邊的文化廣場、新民大街等歷史文化街區,更是共同的形成了這一個區域的文化特色與傳承,他們共同將傳統文化特色與其自身建筑風格相融合,將城市的故事寫入其中,真正意義上的形成了一個具有建筑文化特色的區域。
5長春紅旗街商圈歷史文化街區景觀設計策略
從城市形象的角度在建筑文化街區景觀設計的未來研究中發揮作用。從理論上講,建筑文化街區的景觀是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載體,是每種城市風格的重要體現。其一方面要表達建筑文化空間的個性,另一方面,它是在“此時此地”喚起人們對其空間的印象,傳達情感,從而樹立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這也是新時期建設城市特色,弘揚民族文化,繼承中國文化靈魂的重要發揚。此外在具體的設計策略上,原真性是十分重要的,建筑文化街區的設計要在較大程度上還原原本的空間構成,才能更好的體現相應的文化內涵。還有就是完整性,保留其原本的布局和構成,以保存其街區的完整性使其本身不被破壞,避免為了完善而完善的設計,那樣既違背了初衷也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當然,建筑文化復興更是一個重要的點,與當代文化特色和潮流相融合、結合才能更好的達到其街區景觀設計的目的和效果。
6結論
作為省會城市,其建設也反映了其他城市發展中的普遍問題,因此,建筑文化街區也迫切需要探索獨特,有價值,有意義的街道景觀形象,既能帶給人們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舒適,也能體現景觀元素以及獨特的價值和文化甚至街區的歷史背景和基本特征。這些圖像元素被應用到紅旗街商圈的景觀設計中,以提供與街區景觀設計相一致的新思路和方法,對紅旗街商圈未來的實際規劃具有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姚璐,王楠.建筑風貌設計中地域性建筑元素的應用手法探討[J].重慶建筑,2018,17(08):15-18.
[2]于涇.長春廳志長春縣志[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2.
[3]凱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
[4][美]阿摩斯•拉普卜特.建筑環境的意義[M].蘭谷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5]宮殷婷.長春市新民大街歷史街區環境保護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2.
作者:莫畏 于瀟 單位:吉林建筑大學
- 上一篇:古民居建筑文化特征探究
- 下一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優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