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區文化旅游發展問題分析

時間:2022-04-10 05:41:22

導語:藏區文化旅游發展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藏區文化旅游發展問題分析

一、迪慶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現狀

迪慶是自然景觀富集和人文旅游資源集聚的旅游勝地。迪慶旅游業是政府主導的重要產業,隨著迪慶旅游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旅游宣傳促銷工作的推動,迪慶緊緊圍繞旅游資源優勢,突出香格里拉品牌、三江并流等品牌優勢,經過長期培育的迪慶文化旅游產業也步入了成長階段,政府以香格里拉文化品牌帶動旅游產業全面發展,以招商引資的方式建成了壇城文化廣場、香格里拉文博中心、獨克宗古城、霞給生態溫泉村等文化旅游產業項目。圍繞打造香格里拉品牌,著重支持香格里拉演藝業,成立了香格里拉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由迪慶州旅游投資公司控股,主要經營香格里拉文博中心。由迪慶旅游發展集團公司控股,成立迪慶夢幻香格里拉旅游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創造了大型歌舞詩《夢幻香格里拉•發現》,積極探索政府引導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徑。以民族歌舞演藝、圖書、音像制品為主的文化產品初具規模。以藏族文化為特色的餐飲業已成為餐飲服務行業的翹楚,迪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走向市場,文化旅游企業都把提升自身文化產品內涵視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從事文化旅游產業開發的企業穩步增加。文化旅游業在整個旅游業中發揮的作用漸漸明顯,成為迪慶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走出了一條具有迪慶香格里拉特色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創新之路。迪慶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基本特征是:

(一)文化旅游產業互動延伸產業鏈,擴大了產業規模

迪慶旅游業的發展不僅基本形成了包括食、住、行、游、購、娛在內的較為完善的旅游產業體系,在六大產業要素的發展中,均與藏民族為主的特色文化緊密結合。在更大范圍內形成了迪慶民族歌舞演藝、節慶會展、民族傳統工藝品、民族餐飲文化、影視音像、休閑娛樂等產業的發展。其中木制品、陶制品、金屬制品、毛織物品、棉織物品等初步形成產業化,以民族歌舞、圖書、音像制品為主的文化產品初具規模,以藏族文化為特色的餐飲業已成為餐飲服務行業的翹楚。如藏民家訪是由香格里拉藏民開發創辦的產業,今天已成為香格里拉文化與旅游結合的成功典范,在香格里拉和德欽縣城發展到了30家,接待眾多游客,鍋莊、弦子、山歌成了熱銷產品。

(二)文化旅游產業互動發展促動了文化旅游精品的形成

迪慶以旅游市場為導向,植根于獨特的民族文化,開發出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的精品。獨克宗古城在政府主導和推動下通過“修舊如舊”的原則整治后,重新煥發出了古老魅力,引來無數游客。現在古城里已有95家酒吧、客棧、作坊,生意很好,還吸引了美國、德國、奧地利等近10個國家和國內10多個省的客人長期入住。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精品,不斷創新文化產業改革發展思路,挖掘、整理、出版近百種相關香格里拉的書籍、音像制品,成為市場大賣點;引進或協助拍攝的《茶馬古道》、《梅里雪山》等20余部影視作品,使迪慶成為了最具吸引力的“天然攝影棚”。有力推介了文化產業資源,向游客展示了迪慶香格里拉文化的獨特魅力,豐富了旅游的文化內涵,迪慶成為最美和最受歡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三)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

在旅游業的帶動下,民族民間工藝等優勢資源的開發,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了農民增收。特別如迪慶民族民間手工藝產品發展迅速并受到國內外游客青睞,使生產這些傳統手工藝產品的村莊的產業經濟得到發展,增加了農牧民收入。如香格里拉尼西湯堆村的陶器具有悠久的歷史,湯堆制陶工藝為藏區黑陶工藝之精品。隨著迪慶旅游業的發展,尼西陶器這一傳統的手工技藝的市場潛力得到開發,來香格里拉旅游的游客,都會慕名來購買尼西的陶器。尼西土陶的制作品種從以前的土火鍋、土火盆等不多的幾十個品種增加到了現在的109種,涵蓋了生活用品、民族工藝品和宗教用具三大類。隨著品種的不斷增多,尼西土陶越來越受到廣大游客的歡迎市場需求與訂單也隨之增長,產品供不應求,通過公司運作,產品遠銷日本、歐美、北京、昆明、拉薩等地,年銷售額達450萬元。2012年,銷售土陶制品10萬多件,銷售毛收入380多萬元。目前湯堆村有90%的村民都在從事土陶生產,根據陶器質量和數量,每位村民的月收入都在5000元~8000元之間。黑陶手工藝產品的開發,實現了湯堆村脫貧致富,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極大地改善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給本地百姓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改行從事其他工作的年輕人又回到了制作土陶的行業,制陶正在成為尼西經濟收入的一個主要來源和一項特色產業。

(四)文化旅游發展緩解了迪慶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壓力

文化旅游產業的興起,極大地緩解了農村就業壓力,減少了人多地少、人多資源少的矛盾。據不完全統計,迪慶農村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2581人,年銷售收入達7149萬元,直接帶動農民文化致富847戶。藏民家訪在汲取本土多元民族文化豐富營養,精心編排文藝節目、提升節目品位的同時,充分利用旅游促銷手段,同時,其兼顧當地群眾、行業管理機構、旅游公司、游客和當地政府的利益,當地群眾的農牧產品、手工藝品、剩余勞動力大量被藏民家訪購用,藏民家訪經營主體在二次銷售中獲利,藏民家訪協會、旅游公司、導游都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抽成,地方財稅收入也得到了增加。這些產業巧妙地借助旅游市場,把本地資源用民族文化的方式進行包裝運作,既沒有破壞生態,又把周邊農副產品和富余人力資源有效利用起來,拉動了整個香格里拉城市郊區農村發展,解決就業1250人,年銷售收入達1980萬元。推動間接從業人員2萬多人上崗,人均新增收入1000元。據2010年統計,全州文化產業從業人員3966人,占全州服務業從業人員的20.63%。

二、迪慶文化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存在問題

(一)引導不足

迪慶文化旅游產業雖然得到持續發展,但從互動發展的階段看政府主導的力度仍然不夠,培育和扶持主要停頓在口頭上和文件上,政府投入少,對文化旅游產業的開發缺乏對其產業屬性、經濟功能、發展潛力、開發價值的研究,沒有形成全面系統的指導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分析主要原因是認識不到位,看不清產業互動的市場潛力和前景,長此以往會喪失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最好契機。做好文化旅游產業是旅游業二次創業的重要突破口,但目前迪慶文化旅游產業協同互動仍然明顯不足,從我州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的路徑看,旅游項目與文化項目分開來做,并未將其看作一個產業來加強統一融合、統一規劃運作,嚴重削弱了文化旅游產業的競爭力。我州應該謀求文化、旅游產業的共同發展戰略與規劃。

(二)開發力度不夠

一是對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力度不夠。迪慶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主要依托對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將精神財富轉化為物質財富。因此,必然面臨著對民族文化資源如何繼承、保護、開發,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問題,但一直以來政府缺乏對該產業的戰略性研究以及對其文化資源的市場價值進行評估。從文化產業層面上對其進行再認識,到認清民族文化資源所承載的內容以及在開發的環境下所表現出的特征,厘清哪些文化資源可用于支撐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成為文化生產的對象,轉化為文化生產力和文化產品競爭優勢等問題都尚是是空白,我州的民間文化資源豐富,但對資源利用水平低。主要表現為對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的羅列性了解大于開發利用,對文化旅游產品進行文化分析、注入文化內涵和文化包裝不夠;科學技術含量低成為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資源優勢遠未形成市場優勢。在目前對景區的開發設計中,缺乏專門針對其文化內涵的文化旅游策劃和產品設計。二是品牌提升不夠。迪慶雖然擁有香格里拉、三江并流世界遺產、茶馬古道等世界級品牌,但圍繞三大品牌的特定區域結合迪慶自然人文特征的獨具個性的文化品牌的策劃與創意明顯不足,未形成文化旅游產品整體開發、整體宣傳和整體促銷。策劃的文化消費熱點小而少。就如香格里拉品牌,從文化旅游產業的層面如何挖掘、深化其文化內涵,展示這一文化圈的獨特個性與魅力、如何與香格里拉大藏區的旅游文化接軌和整合開發都停滯在淺層次上。三是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創新不夠。文化旅游產品功能較為單一,以觀光型、低層次、簡單性的旅游產品居多,可參與性差,對旅游的文化內涵的挖掘的力度遠遠不夠。許多旅游景點仍然是以自然觀光為主體的一般旅游區。就包括幾個國家公園的開發中,缺乏針對其文化內涵的文化旅游策劃和產品設計,文化形象策劃設計的力度明顯不足。再比如對獨克宗古城的開發,目前旅游開發還是局限于對建筑文化、廣場舞的欣賞以及藏餐吧、旅游商品、歌舞的一般展示上,對古城的歷史文化內涵、節慶民俗風情、文學藝術底蘊、茶馬古道文化等的開發缺乏具體細化、針對不同文化主題的產品設計,沒有充分展示最佳民族風情魅力古鎮的整體文化特征。迪慶旅游企業的文化產品大同小異,雷同重復。特別是迪慶旅游商品明顯存在著品質低劣、工藝粗陋、結構單一、特色不特、趨同化現象嚴重的問題。市場占有率低,利潤少,不能適應蓬勃發展的旅游業的需要。旅游商品占旅游收入的比例較小。主要原因是對具有迪慶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旅游商品缺乏同時文化旅游商品難以實現產業化發展是迪慶旅游商品最大的弱點。民族工藝品生產如皮毛、土陶、銀飾工藝、木制品工藝、民族服飾、紡織等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特色,但由于生產旅游商品的企業工藝粗糙,未能通過現代科技的運用生產出質樸、自然、精致和更具有珍藏、饋贈、紀念價值的旅游商品。

(三)投資不足

文化旅游產業的投資渠道主要是政府投資、民間投資和外資的進入。我州政府主導的企業過度依賴政府財政,只講投入不注重產出,忽略了文化旅游產業起步發展的自身特性,政府投資效益不佳;政府包辦的體制及政策的不確定性,使得民間投資成本較高,投資渠道過于狹窄和單一。另外缺乏必要的引導和保護,民間投資也存在重復和無效現象,投資回報率不高的問題,這些都使得文化旅游產業投資不足,制約了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進程。迪慶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中的民營企業,由于扶持政策和市場體系不夠完善,迪慶許多從事文化旅游的企業,受資金、技術、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制約,存在著各自為營,零散經營,形不成規模,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的問題,自我發展能力弱,難以形成產業規模、發揮規模效益。由于缺乏投資主體,融資渠道不暢,往往借貸無門,成為制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瓶頸。

三、對策和措施

(一)政府積極引導

1.制定迪慶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規劃。迪慶旅游產業發展繁榮主要依托的是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和個性的文化以及與之和諧的壯美的自然風光。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是最好的資源整合發揮效益的方式。要制定迪慶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定位、發展目標、發展戰略的中長期規劃,這是基礎性的工作。2.將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視為迪慶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生命線。近年來迪慶政府和民間都比較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工作,關于民族文化的挖掘、傳承、保護工作成效顯著。我們需要進一步形成共識的是注重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式開發,樹立以民族文化的保護挖掘帶動旅游業、以旅游業發展回饋文化的基本理念,這既是迪慶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方式,更是迪慶旅游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十年來迪慶文化產業發展經驗的精髓所在。正是民族文化的產業化開發,促進了對民族文化的自覺認識,促進了其傳承、保護和開發工作。

(二)整體策劃,塑造文化旅游品牌

提升香格里拉品牌、三江并流品牌和茶馬古道品牌,必須走整合資源+品牌塑造+激活市場+創意的策劃路徑。要充分重視對其文化內涵的策劃和產品設計。確立主導文化旅游產品,進行重點培育。根據迪慶文化產業發展的條件重點培育有豐厚文化基礎和市場前景、人才優勢的產業,不搞遍地開花。特別是當前對文化新興產業的發展中,要充分考慮市場需求,不盲目效仿和追求規模,而是要適度,既提高質量又要符合市場化的需求,做精產業。文化旅游品牌的策劃、設計和市場營銷應該是迪慶旅游二次創業的核心問題之一。迪慶文化旅游產業化的關鍵在于策劃。在充分掌握迪慶文化資源特征和脈絡的基礎上,提煉出最具有代表性文化特征的旅游產品,迪慶文化旅游的發展實踐充分證明文化旅游品牌的策劃塑造、宣傳和推介十分重要。藏民家訪、尼西土陶產業的發展、獨克宗古城的打造都是對旅游品牌的成功推介。迪慶需要進一步推進文化旅游品牌的策劃、塑造和宣傳,通過文化旅游品牌延伸產業鏈,豐富旅游內涵,提升旅游質量。

(三)推進文化旅游產業化的機制創新

1.積極鼓勵、扶持民營文化企業。文化企業有其自身的產業特點和發展規律,迪慶從事文化旅游產業的企業,90%以上都是民營企業和個人。要為民營企業進入文化旅游產業創造條件,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民營經濟介入文化旅游產業,既豐富文化旅游內涵,同時也會不斷為旅游產業的發展開拓突破口。2.文化旅游企業的經營機制轉換的創新。與旅游市場緊密結合是迪慶文化旅游企業轉換和創新經營機制的關鍵。文化產品要與緊密與旅游市場接軌,走生態旅游與文化旅游有機結合,加強旅游產品文化品位和內涵的經營之路。3.建立以文化保護帶動旅游業、以旅游業發展回饋文化保護的機制。迪慶松贊林寺、獨克宗古城的開發管理都開始貫穿著以文化保護帶動旅游業、以旅游業發展回饋文化保護的理念。我們需要建立從旅游業收益中提取一部分收益用于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發展,形成鼓勵文化產業的發展的機制。

(四)完善文化旅游產業的管理體制

針對迪慶在對旅游業行政管理和文化旅游產業市場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宏觀管理體制,引導文化旅游業健康發展,政府應設立相關部門對文化旅游產業的信息指導、政策協調和規劃落實負責,指導為文化旅游企業的產業經營,規范文化旅游市場,積極鼓勵和支持建立旅游行業的各級行業協會,將微觀管理職能賦予行業協會,以形成行業自律的良好的產業發展機制。

作者:金蓮芳工作單位:中共迪慶州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