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對外傳播SWOT分析

時間:2022-05-17 10:21:01

導語:中華文化對外傳播SWOT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華文化對外傳播SWOT分析

[摘要]來華留學生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媒介,搭建了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交流的平臺,推動了中華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的融通。來華留學生傳播中華文化有著其他主體無法比擬的優勢,但也有著自身的劣勢,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為了進一步加快來華留學生傳播中華文化,需要不斷健全民間組織傳播中華文化政策、發展留學生教育事業,擴大留學生規模、深化教育改革,擴大中華文化教育比重、提高來華留學生文化自覺,從而為來華留學生中華文化傳播提供制度、主體、智力和動力的保障。

[關鍵詞]來華留學生;中華文化;文化傳播

文化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形成的,具有穩定性、變動性、民族性的觀念形態。傳播是文化的生命力,是其核心的基因,而文化傳播力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文化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中華文化在對外傳播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歷史上掀起四次文化傳播熱潮,塑造了東方文化,構建了東亞文化圈。進入新時代,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越來越快,其對外傳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文化傳播主體過于單一,主要以中國政府、中國文化機構和中國民眾為主,較少借助于他國民眾,制約了文化傳播的效果。因此,拓展新的文化傳播主體,借助他國民眾傳播文化,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面臨的重要課題。在此背景下,來華留學生傳播中華文化應運而生。

一、來華留學生傳播中華文化的優勢分析

文化對外傳播是指主體基于一定的目的,運用相關媒介,將民族文化傳播到其他民族的過程,包含主體、客體、中介、內容與效果五要素。來華留學生相比較其他主體在與客體關系、運用媒介和傳播內容等方面都具有比較優勢。當前,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主體主要以政府和文化機構為主,運用電子媒介和紙質媒介,依據國家需要向其他國家傳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受眾的需要,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文化傳播,制約了文化傳播的效果。來華留學生了解本國民眾,能夠結合本國民眾特點采用適合的媒介與方式傳播中華文化,能夠極大程度上克服不同文化之間的排斥,推動中華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從而構建各民族文化共同體,促進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來華留學生中華文化傳播的優勢具體如下:1.從主體角度,來華留學生以本國居民身份出現,更易被本國居民接受,他們的立場、觀點被認為更加的客觀和公正,能夠更加有效地推動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削減了因為主體身份造成的文化傳播障礙。2.從客體角度,來華留學生社會交往面較大,影響的群體較多,能夠契合國外民眾的訴求,拓展中華文化傳播的覆蓋面。同時,也能推動中華文化傳播客體均衡性,實現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由精英階層向普通民眾轉移,不斷擴大直接受眾,將中華文化直接呈現給各國民眾。3.從傳播媒介角度,來華留學生既可以采取官方的形式展示中華文化,也可以著書立說,訪談、學術講座等民間方式傳播中華文化,將大眾傳媒和民間媒介有機結合,實現官方和民間的有機結合。4.從傳播內容角度,來華留學生與文化傳播客體之間具有相似思維方式,能夠以外國民眾的思維方式審視中華文化,從細微之處展示中華文化的精髓。同時,也能從不同角度,正反兩方面分析中華文化,而這被認為是客觀的,實現中華文化在傳播內容上的平衡。

二、來華留學生中華文化傳播的劣勢

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來華留學生在中華文化傳播過程中具有比較優勢,同時也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劣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來華留學生地區集中,數量小而分散。來華留學生生源地主要集中在以韓國和日本為代表的東亞地區,而其他地區特別是發達的西歐、北美相對較少,生源地的不均衡引起了來華留學生覆蓋面相對較小問題,進而束縛了來華留學生作為中華文化傳播主體作用的發揮。與此同時,來華留學生占本國人口比重小,只是本國人口中的極少的一部分,他們的知名度、影響力都有限,缺乏話語權。這些不足,直接制約著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2.來華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知程度有限。中華文化自成體系,獨立于西方文化,對于外來者學習難度特別大,同時來華留學生教育存在重視技能培訓,忽視文化教育現象。這就造成了來華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知有限,中華文化的認識局限于物質文化、藝術文化等有限幾個領域,而且往往只了解其表,不能領悟深層次的內涵,達不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因此,來華留學生在中華文化對外傳播過程中,就無法真正詮釋中華文化,甚至會誤讀中華文化,致使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三、來華留學生中華文化傳播的機遇

隨著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了新階段,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深,這為來華留學生傳播中華文化提供了新的機遇。1.從國內角度,一方面,“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為來華留學生傳播中華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機。“一帶一路”政策,推動不同文明的交流與溝通,促進區域內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構建了新的“絲路文化”。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區域內經濟、政治、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對跨國人才產生了巨大需求,為來華留學生教育注入了新的動力。同時,也加快了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中華文化沿著“一帶一路”走向世界,促進了中華文明與沿岸國家文明的交流,推動中華文明走向沿岸國家普通群眾,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得以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中華文化對外傳播迎來了新的機遇。另一方面,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快速發展為來華留學生中華文化傳播提供了良好的氛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對外傳播工作,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要加大文化對外傳播力度,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截止2017年底,我國已與157個國家簽署了文化合作協定,累計簽署文化交流執行計劃近800個,初步形成了覆蓋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間文化交流與和合作網絡。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快速發展,為來華留學生傳播中華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有利于推動來華留學生參與到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工作之中。2.從國際角度,各國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加,為來華留學生傳播中華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持續深入,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文化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傳播,文化也漸漸呈現全球化趨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融景象。在文化全球化過程中,中華文化以悠久的歷史,自成體系日益受到關注。許多國家都將漢語作為必修語言,紛紛與中國合作建立了孔子學院,中外國家間文化交流活動日益增加,法國中國年文化活動、俄羅斯中國年文化活動等等。中國的傳統文化形式如繪畫、書法、民樂、戲曲日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春節已經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節日盛宴,春節聯歡晚會走進千千萬萬個異國家庭成為節日大餐。留學中國,學習中華文化成為潮流,美國政府計劃每年派10萬名學生來中國進行各種形式的學習和交流,中國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生教育目的地國。良好的國際環境為來華留學生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四、來華留學生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挑戰

國內外文化發展為來華留學生傳播中華文化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同時來華留學生傳播中華文化也面臨國內外一系列的挑戰。1.從國內角度,來華留學生傳播中華文化面臨民間文化傳播尚需重視和來華留學生中華文化教育尚需完善的雙重挑戰。政府和民間組織是文化對外傳播的兩股重要力量,相互交映,共同推動文化對外傳播。然而,中國民間文化傳播力量仍然相對弱小。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政府是主導力量,各類政府組織文化對外傳播活動占據80%以上,而民間組織的文化傳播活動只占到不到20%。民間對外文化傳播缺乏系統的規劃,民間文化對外文化交流尚處于無序之中,良莠不齊,很難體現中華文化整體形象。民間對外文化傳播政府資金資助較少,大部分依靠自籌,資金來源較少。此外,民間對外文化傳播范圍狹小,覆蓋面較狹窄,影響手段也較少。民間對外文化傳播力量狹小,造成來華留學生在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中的作用易被忽視,束縛了其作用的發揮。與此同時,來華留學生中華文化教育也需要完善。目前,各高校留學生教育學院并沒有把來華留學生中華文化通識教育的重要性提升為議事日程,實際留學生教育中存在重視專業技能教育,忽視人文修養教育的現象。中華文化課程較少,一些高校只開設中國概況課程,且課時有限,任課教師水平參差不齊,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效果難以得到保障。來華留學生中華文化社會實踐活動較少,部分高校以經費緊張為由限制甚至取消來華留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來華留學生管理實行隔離制,中外學生接觸機會較少,留學生生活在孤島中,缺乏了解中華文化的渠道。來華留學生掌握中華文化較少,不能夠了解中華文化內在的真諦,直接束縛了其從事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活動。2.從國際角度,來華留學生也面臨極端民族主義的挑戰。2008年美國次貸經濟危機席卷全球,世界經濟增長乏力,一些發達國家經濟長期低迷甚至負增長,各種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失業問題、醫療問題、養老問題困擾許多國家。極端民族主義思潮也就隨之產生,它是民族主義的一種極端表現形式,強調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本民族優于其他民族,具有強烈的排他性,鼓吹民族歧視,煽動民族仇恨。這種思潮破壞世界各國經濟、政治、文化的交流,在國際交往以追求本民族利益為宗旨不惜以犧牲其它主權國家和民族利益,引起不同國家和民族間的仇恨,最終導致戰爭。在文化交流方面,極端民族主義排斥他國文化的傳播,煽動民族情緒,以保護本民族文化形象出現,實則文化保守主義,阻礙各國間文化的正常交流,引起了國際間文化矛盾,破壞了文化的全球化過程。同時,推行文化霸權主義,將自我的民族意識強加給其他民族,標榜民族文化優越理論,實行文化滲透。這些不利因素,給來華留學生傳播中華文化帶來了極大困難。

五、加快來華留學生中華文化傳播的對策

1.健全民間組織傳播中華文化政策,為來華留學生中華文化傳播提供制度保障。民間組織是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力量,能以非官方身份傳播文化,詮釋民族文化的真諦,與政府力量形成互補,共同推動民族文化對外傳播。但是,目前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民間聲音較小,民間力量還未真正得以發揮,這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因此健全民間組織中華文化傳播政策,調動一起民間力量迫在眉睫。第一,鼓勵和支持成立各類民間中外文化交流組織。制定民間中外文化交流組織成立辦法,規范和引導民間組織有序開展各種中外文化交流活動,并且定期對各種民間組織定期進行審核,以規范行為,保證各類民間組織健康發展。第二,設立民間組織文化交流基金,為民間組織提供了資金保障。國家文化主管部分定期設立民間組織文化交流基金項目,以民間組織自愿申請和國家評審相結合的方式,資助各類民間組織包括來華留學生從事中華文化傳播活動。同時,在項目完成之時,進行專項的評估及時了解項目的進展和取得的成果,依據成果情次進行后續的資助活動。第三,建立民間文化交流組織評估機制。借鑒國外評估標準,結合中國民間中外文化交流組織實際狀況,科學制定評價體系。依據評價體系,文化主管部門定期對中國民間中外文化交流組織發展情況進行評估,并定期業內狀況白皮書。通過有效的評估,準確分析和把握中國民間中外文化交流組織發展態勢,并為國家決策提供參考依據。2.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擴大留學生規模,為來華留學生傳播中華文化提供主體保障。文化傳播主體數量與文化傳播的范圍密切聯系,一般而言文化傳播主體越多,文化傳播的范圍就越大,傳播效果也隨之提高。因此,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擴大留學生規模是加快來華留學生傳播中華文化的必然要求。第一,國家教育主管部門要對來華留學生教育進行科學規劃,將留學生教育產業化,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深化來華留學生教育改革,提高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構建留學生教育大國。第二,以“一帶一路”戰略為契機,廣泛開展與沿線國家的教育交流活動,設置“絲路獎學金”,不斷擴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數量,形成來華留學生教育新的增長點。第三,進一步豐富招生形式,將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短期培訓與定期交流,獎學金與自費等有機結合,為各國留學生提供可供選擇的教育形式,從而提高在國際留學生市場上的競爭力,擴大留學生招生規模。第四,不斷擴大宣傳,樹立品牌意識,積極參與各類教育展,廣泛開展與國外高校的教育合作,多渠道擴大生源。3.深化教育改革,擴大中華文化教育比重,為來華留學生傳播中華文化提供智力保障。文化的認知度影響和制約著文化傳播的過程和效果。文化傳播主體對所傳播的文化認識越深刻,文化傳播能力就越強,傳播效果也就能夠得到保障。相反,文化傳播障礙重重,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因此,深化留學生教育改革,擴大中華文化教育比重,提高來華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知,是加快來華留學生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保障。首先,提高來華留學生授課教師的中華文化修養。結合實際情況定期和不定期開展教師的中華文化教育,保證授課教師能夠全面系統掌握中華文化。同時,鼓勵任課教師自學中華文化,不斷領悟中華文化內在的精神實質。其次,設置中華文化專題課程。合理規劃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改革傳統教學方式,采取中西合璧的教學方式,進一步豐富教學手段和形式,適應智能時展,采取線上和線下混合式教學。最后,大力開展中華文化實踐教學活動。積極組織留學生參加各種中華文化體驗活動,參觀訪問各種名勝古跡、體驗中國餐飲文化等,在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深化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增進對中華文化的情感。4.提高來華留學生文化自覺,為來華留學生傳播中華文化提供動力保障。文化自覺是文化主體對文化有深刻的認知,產生強烈的情感,認同文化并且自覺付之行動。文化自覺反映著文化主體內心的活動,具有內傾性和動力性,引導著文化主體的文化行為。加強來華留學生的文化自覺,激發對中華文化的熱愛,是加快來華留學生傳播中華文化的必要條件。一方面,積極引導來華留學生學習和了解中華文化,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對中華文化的興趣,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主動掌握中華文化的精神實質。另一方面,引導來華留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深入到民間,從實踐中了解多彩的中華文化,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此外,開展各種形式中外文化交流活動,引導來華留學生主動踐行中華文化,在實踐中領悟中華文化、在交流中傳播中華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促進中外文化的融通。

[參考文獻]

[1]居延安.關于文化傳播學的幾個問題[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3).

[2]梁巖.中國文化外宣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3]趙啟正.趙啟正同志談外宣的幾個問題[J].對外大傳播,1998(7).

作者:王春剛 王鳳麗 單位:1.佳木斯大學 2.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