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綜合材料藝術民族文化元素研究
時間:2022-11-24 05:12:09
導語:當代綜合材料藝術民族文化元素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當代綜合材料藝術正逐漸擺脫西方藝術理論影響,在藝術展現方面表現出中華民族文化的特點。基于此,本文將對綜合材料藝術的起源和審美方向以及中國當代綜合材料藝術的發展歷程進行分析,并重點研究中國當代綜合材料藝術中的民族文化元素;進而了解中國當代藝術家們對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理解,并感受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內涵與魅力。
[關鍵詞]當代綜合材料藝術;民族文化;文化屬性
越來越多的當代綜合材料藝術家將民族文化元素注入自身藝術作品中,創作出了更具中國特點的綜合材料藝術。因此,我們需對中國當代綜合材料藝術中的民族文化元素進行深入研究。
一、綜合材料藝術的起源和審美方向
綜合材料藝術起源于20世紀初期的立體藝術運動。勃拉克和畢加索在他們的抽象創作中,將木屑、金屬、廢料和銅絲進行在組合,開辟了綜合材料藝術的先河,將綜合材料融入傳統的繪畫藝術中。繼立體派出現之后,達達主義對于材料的運用更為直接;杜尚的作品《泉》被譽為西方當代首件裝置藝術作品。達達主義的盛行引發了反美學思潮,繼而在20世紀40年代產生了非定型派。他們將不同材料進行有機結合并置入畫面,改變原有的成品具象的藝術形式。非定型派主導者安東尼極為善于運用纖維、土壤、沙子、石粉和纖維等材料,采用各種綜合技法融合豐富的色彩,形成奇特的藝術效果。20世紀中葉,波普藝術繼承并創新了這種藝術思想,將抽象表現主義同實物相融合,對綜合材料進行藝術再創作。20世紀后期德國藝術家基佛在其藝術創作中大量運用煤灰、土壤、蟲膠和稻草等材料,其作品運用多種后現代藝術手法,將主觀精神和客觀物質充分融合,展現了濃重的民族情懷。綜合材料藝術表面是藝術創作手法與綜合材料的結合,實際是綜合材料的在創作。當代綜合材料藝術家將材料的自然美感、人造美感以及美感再創作作為自身藝術的藝術語言,傳遞出自身的情感和感悟。
二、中國當代綜合材料藝術的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以后,當代藝術思潮涌入中國,中西方的藝術開始出現碰撞。1985年年底,波普藝術派在北京舉行藝術展;20世紀80年代末期,非定型派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大型畫展;其中塔皮埃斯和勞申伯是代表的藝術大師。這兩次畫展將當代綜合材料藝術的思想和理念帶入中國,敲開了中國當代綜合材料藝術的大門,并在其后長時間影響著中國藝術家。此后,中國當代藝術家們將帶有明顯民族文化象征意義的顯像融入創作中,使其更具中國特色。20世紀90年代初期,張國龍前往德國留學,主攻當代藝術方向;他在1994年回國后便始終致力于綜合材料藝術的創作。1997年,張元在中央美術學院創立材料藝術表現工作室;其在材料語言中尋求個人的藝術切入點。隨后,大批中國當代藝術家展開對綜合材料藝術的研究。到了20年代初期,中國當代綜合材料藝術逐漸具備顯著各異的藝術語言形式,更為著重與自身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綜合材料藝術,并在世界上大放異彩。
三、民族文化元素在中國當代綜合材料藝術中的展現
(一)民族文化元素在中國當代綜合材料藝術中的符號化。藝術家的藝術語言不僅要表達優美、真誠和精準,更應展現其個性化。藝術家對于中國民族文化不應一味地順應,更應有所反省,并堅持自身的個性表達。縱觀我國藝術史,弘仁、董其昌和朱榮等都在堅持自我的個性表達的同時成了各自時代的美學代表。在現代藝術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基于材料的特征和內涵,產生并發展出了綜合材料藝術、觀念藝術、裝置藝術和波普藝術等現代藝術流派;由繪畫造型手段形成的藝術都具有一定的繪畫語言,展現了特定的藝術形象。當代綜合材料藝術利用材料的外部特征,尋求獨特的藝術展現手法和效果。在當代綜合材料藝術的繪畫語言中,材料的特征和制作方法都極為重要。當某個藝術品被藝術家賦予一定的含義后,能夠成為特定的符號。通常藝術界根據符號和意義的區別來判斷作品的形式和內容;顏色、聲音、花紋等顯像為形式,信息、含義等精神物質為內容。藝術家借助藝術符號抒發自身的情感與感悟,而符號的形成與其自身意義和所處環境有必然關系。將民族文化元素作為中國當代綜合材料藝術的符號能夠很好地傳遞中國民族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歷史智慧。例如,漢字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播載體,其抽象性、特殊的文化屬性、鮮明的形象被徐冰用來創作當代藝術。其裝置藝術品《大書》,將漢字分解并進行藝術創作;運用活版印刷工藝,將數千繁體藝術性文字依照古板線方式排版,形成了《大書》。該藝術品充分展現了漢字的抽象性、文化屬性和象形性,同時,又沖破了國人固有的定式,借助漢字這一特殊的符號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中國傳統服飾同樣可以成為當代綜合材料藝術的符號。藝術家馮勁草以文化和藝術為視角,采用色彩渲染等處理方式,結合古代的傳統服飾設計創造出《服飾》系列藝術品;以中國傳統服飾為符號,營造了獨特的藝術氛圍。藝術家借助符號進行自我表達,觀眾通過與藝術品的接觸感知藝術家的靈魂。當代藝術家善于打破傳統藝術觀念,將民族文化元素進行再創作,借助綜合材料藝術充分表達其對民族文化的獨特理解。(二)民族文化元素在中國當代綜合材料藝術中的主題和意象。綜合材料藝術的主題是當代藝術家創作的重點,其創作主題來源于當代藝術家們的生活并高于生活,而藝術主題的真實性也是優秀藝術作品的基本要求。以民族文化中的山水畫為例,中國山水畫帶有濃重的民族文化元素,中國古代藝術家極為看重山河風光,每幅畫卷中均展現出濃重的東方氣韻。當然,藝術家在表達自然時,并非是直接復制自然景象,而是借助山水風光傳遞自身的情感和感悟。在藝術家尚揚的藝術作品中,沒有直接套用中國古代的山水繪畫概念,而是結合當代的流行觀念,表現了其對于傳統藝術語言的顛覆。藝術家彭薇受到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啟發進行了帶有濃重民族文化色彩的綜合材料藝術創作。當代藝術家胡偉在進行藝術創作時追求更為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為受眾提供更為充足的精神體驗。在其綜合材料藝術作品《水銀沁》中,以寄情于山水為主題展現了穿越文化和歷史時空的意向;其以釉廢料為材料結合中國傳統山水畫技法,在主色為青、綠的基礎上點綴大紅和銀粉,同時添加傳統文化中的朱砂作為發色體。他曾說,當代綜合材料藝術在明確了創作主題之后,在后續的創作進程中,很難預料到藝術作品的走向。藝術家彭薇的綜合材料藝術作品以水墨畫為主題,結合中國民族文化元素和綜合材料藝術的綜合性。系列作品《身體的裝置》以服裝模特為基礎,覆蓋麻紙,用水墨在其上繪出人物、花鳥和山水,將中國古典繪畫與現代物品相結合傳遞出水墨主題的特殊情境和意象。黑格爾曾說,意象比直接的顯像更為深遠,藝術作品應該追尋其內在的意象。黑格爾認為意象是藝術作品的靈魂,它需要借助完整的藝術作品展現。當代藝術家尚揚通過無意識的線條、松散的筆法和水墨特有的色彩,清晰地傳遞出自身對自然的感悟。他在綜合材料藝術品種借助圖像符號,并結合傳統的繪畫技法,以實現現實重組。他在傳統民族文化與現代材料藝術之間穿梭轉化,消融兩者之間的差異和隔閡,完成了從傳統畫家向當代綜合材料藝術家的成功轉變。(三)民族文化元素在中國當代綜合材料藝術中的材料選擇。任何藝術形式在其自身發展進程中,都會經歷不同形式的革新,形成獨特的語言形式;在對傳統文化元素的繼承過程中,將其藝術語言和精神融入當前的藝術創作中,并進行適當的延展與創新。當代綜合材料技術中的材料語言的創新意味著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不斷進行著繼承與革新。只有對綜合材料藝術的材料深刻了解,并研究其中的變革規律,才可以辨識并運用各種材料進行藝術創作。當代綜合材料藝術是全新的藝術展現形式,在當代藝術家中備受推崇。材料是藝術展現語言體系的主要元素,它是藝術創作過程的具象方式。將綜合材料作為藝術創作語言的藝術家,采用合適的材料和工具進行藝術創作。正如世界上本沒有音樂,而是音樂家們通過對自然界現象的總結和升華,進而創作出的美妙聲音;其本質同當代綜合材料藝術創作一樣,皆是藝術家的主觀臆想表達。一幅完美的畫作應有細有粗、有剛有柔、有繁有簡,將力度與柔美相結合,才能迸發出蓬勃的生命力。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華大地孕育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激發出眾多藝術家的創作激情和靈感。當代藝術家張國龍的《黃土》,借助黃土、蜜蠟、石墨等材料,通過藝術創作充滿濃濃的東方韻味,極具黃土大地的特殊。藝術家朱進偏愛使用中華大地純天然的土壤材料,尤其擅用紫砂土;通過黑白黃紅青等五種顏色的罕見天然土質材料表現自然的活力和韌性。除了運用中華大地特殊的土質材料,他的藝術作品還表達出了對當前社會精神和各階層命運的探討,充滿濃重的人文情懷。其多個系列作品展現了對當代人精神枷鎖的反思,影射當代社會不健康的生活狀態。他經過長時間摸索總結出了適合自身的、獨特的土色結合的藝術技法,借助這類材料表達博大和茫然。這種情懷與材料的融合使其藝術作品充滿了對當下社會的人文關懷以及更深遠的藝術思考。
綜合材料藝術家把感覺借助各種各樣的材料靈動地展現出來,以達到藝術效果。中國當代綜合材料藝術家們基于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元素,并融合了當代的流行藝術語言形式,創作出了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的藝術作品。優秀的綜合材料藝術作品對于傳統民族文化的吸收,不能簡單地將民族文化符合進行注入,而是通過深入地研究,對民族文化元素進行在創作;借用民族文化特點進行當代藝術的表達。
參考文獻:
[1]馬振慶,尹馨彩.中國當代綜合材料藝術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9(5):164-165,233.
[2]楊星.綜合材料繪畫藝術語言的表現性研究[J].今傳媒,2018,26(11):143-145.
[3]馬鳴鳳.中國現當代綜合材料繪畫的本土性研究[D].濟南: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18.
[4]沈于力.綜合材料在中國當代油畫發展中的探索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8.
作者:劉潤紅 單位:鄭州師范學院
- 上一篇:孔子學院文化交流傳播的雙向性探析
- 下一篇:院刊在醫院文化建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