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文化傳播力創新路徑分析

時間:2022-05-25 10:04:48

導語:區域文化傳播力創新路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文化傳播力創新路徑分析

【摘要】隨著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的不斷更新,在文化傳承和傳播過程中不僅要充分運用和創新傳統傳播方式,更要求追隨媒體融合和新媒介發展的趨勢,充分運用區域文化資源的優勢,利用現代新型媒介傳播手段,拓寬文化傳播途徑,創新文化傳播方式。以新疆區域文化對外傳播實踐為例,立足新時代新媒介發展要求,利用新疆優秀區域文化產品通過創新傳播方式擴大影響力,多渠道的對外傳播路徑對塑造新疆的良好形象、讓全世界全面了解新疆、傳達中國聲音,提升文化自信將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關鍵詞】融媒體;區域文化傳播;創新路徑

2013年,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1]從戰略層面對中國的文化傳播提出了故事化傳播的要求。當前隨著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的不斷更新,在文化傳承和傳播過程中不僅要充分運用和創新傳統傳播方式,更要求追隨媒體融合發展趨勢,借助現代化的信息網絡,搭上新媒體發展的快車,充分運用高人氣綜藝欄目、頭部視頻平臺、抖音、快手等自媒體平臺,進行多媒介的融合創新,拓寬文化傳播途徑,以提升區域文化對外傳播力。在加強新疆區域文化對外傳播實踐中,一方面需要有創新思維,充分借助影視、新媒體、微電影、綜藝節目等媒介功能更好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利用好新疆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加大節慶及親身體驗類活動內驅力和感染力,同時在對外宣傳中以新疆文化元素的實用性融入等方式,讓受眾首先被新疆地域文化吸引、被民族藝術感動、被體驗互動感染,從而愛上新疆的美景、美食,喜歡上新疆精美的工藝品、精妙的演藝,進而接受我們要傳播的內容和價值觀,最終形成對“大美新疆”和祖國大好河山的認知認同。

一、利用紀錄片的傳播路徑以正視聽

紀錄片以特有的表達和觀察世界方式,運用畫面和聲音語言表達觀點,這種表達方式往往在社會重大時刻發揮著重要作用。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和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宣傳部共同攝制大型紀錄片《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通過編年體表述結構,以歷史、民族、宗教、文化四大維度為主題,權威完整地梳理了在中華文明大視野下新疆地區的歷史演進脈絡,通過充足有力的文史論據和美輪美奐的視聽影像語言讓世界了解中國新疆的真實歷史。從影響力和作用來看,該片一經播出在國內外引起一波收視熱潮,不僅充分展現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將新疆豐富的自然景觀,多彩的風土人情,厚重多元的歷史文化精準展現在世人面前,更顯現出了中華民族“多民族大一統”的生機與活力,讓更多的人全面準確地了解了新疆的歷史真相,是對一些企圖歪曲中國新疆歷史真相、混淆是非的歷史謬誤和謊言的有力駁斥。該片深刻再現了中國新疆地區數千年歷史演進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多元文化融合互通的中國歷史畫卷,充分體現了國家話語的力量,也進一步說明媒介在推動社會共識的形成中所承擔的責任和功能,既表明了鮮明的立場,又傳達了響亮的“聲音”。近年來有《新疆是個好地方》《這里是新疆》《史話新疆》等系列紀錄片相繼出爐,對于全世界觀眾全方位、多視角了解新疆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對別有用心之人擲地有聲的回擊。

二、充分發揮電視綜藝節目的感染力和輻射力

電視綜藝節目作為電視市場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內容產品之一,以獨特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影響著現代人們的精神生活。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不忘歷史,要在幾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吸收精神養料,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2]近年來,伴隨著文藝繁榮,媒體發展和時代要求,特別是一批根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而創作的電視節目的推出,對于弘揚民族文化和傳承優秀經典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例如央視推出《朗讀者》《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綜藝節目,通過絢麗的情景化舞美效果,強大的嘉賓陣容,精美的舞臺故事性表演給觀眾帶來一場穿越十年歷史的視覺盛宴。節目中將現代視聽語言融入當代觀眾審美視角,用互動性和參與度,使每一個中國人了解歷史,銘記經典,領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意境和審美意象,知來處,明去處,達到以文化人的效果,用電視綜藝節目的感染力和輻射力有效地推動并實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傳播,充分發揮著媒介的正向功能和社會使命。作為地處古絲綢之路要沖的新疆,東西方文化在這里匯聚,孕育了新疆多元文化形態。新疆也成為了著名文物富集之地,這些蘊含著獨特的歷史、文化發展演化密碼的歷史遺存,是新疆數千年歷史發展演變的見證者,是對歷史最樸實客觀的佐證,更無聲地講述著久遠生動的新疆故事。在2018年底播出的《國家寶藏》第二季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推出了“絹衣彩繪木俑”、“伏羲女媧圖絹畫”和“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三件(組)新疆出土的珍貴文物,并由新疆籍演員佟麗婭、央視主持人尼格買提和著名表演藝術家藍天野分別參與演繹了三件文物前世今生的故事并與文博界專家擔當“守護人”角色。該期節目一經播出便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充分說明了新疆文化以其獨特的標識在中華文化寶庫中擁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有的氣質。據統計,“《國家寶藏》在B站前兩期節目就達到764.7萬的播放量,總彈幕數達到18.6萬條,評分高達9.9分。”[3]通過《國家寶藏》這一電視節目形態,將新疆國寶作為歷史時代的載體符號和記憶媒介,追溯文物遺存發展演變歷史,以現代傳播方式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活起來,通過現代傳播媒介溝通了歷史與未來,實現了穿越歷史、見證歷史、激活歷史和見證未來,國寶所呈現的文化元素更是新疆文化多元一體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語境。近年來,我國各衛視頭部電視綜藝節目中涉及新疆元素的屢見不鮮,并對宣傳新疆及傳播新疆區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產生了良好的效果,更是逐步消除了外界對新疆長期以來的偏見和誤解,將大美新疆,現代化的新疆展現給了廣大觀眾,達到了文化傳播的社會效用。例如,在親子互動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第三季中,節目將吐魯番和烏魯木齊南山的新疆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民族風情文化村通過綜藝向觀眾進行傳播與展現。浙江衛視出品的原創大型音樂評論節目《中國好聲音》每一季都有新疆籍歌手的精彩演繹和對新疆元素的傳遞,通過這個平臺使全國聽眾聽到新疆聲音,領略了新疆多元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文化資源的深厚內生力。2014年古麗米娜奪得《中國好舞蹈》節目的冠軍,她以精湛的技藝將新疆舞蹈的美與感染力原汁原味展現給全國觀眾,當年她被評為年度最受歡迎舞者。以上都充分說明通過綜藝節目中文化傳遞和文化溝通的作用,也搭建起更多人了解新疆,走進新疆,融入新疆的良性路徑,透視新疆地域文化,感受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風貌。

三、運用好資源優勢傳播區域元素

能歌善舞的表達,千百年間已經流淌在新疆各民族的血脈里。作為“歌舞之鄉”的新疆,有著非常悠久而豐富的歌舞文化資源。早在隋朝時期的“九部樂”中就有《龜茲伎》《康國伎》《疏勒伎》。唐代繼承了隋朝樂舞的形制,并將高昌樂納入宮廷“十部樂”之中,在唐代宮廷燕樂中有很多來自西域的樂器,龜茲樂更是成為四夷樂之首,當時在西域流行的曲項琵琶、羌笛、嗩吶等這些樂器與中原樂器融為一體,逐漸成為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樂器。唐代舞蹈成為獨立的表演藝術形式,相較漢代,舞種更加多樣,無論舞姿新穎度還是舞蹈表現力都有了極大進步,形成燕樂舞蹈的高峰。從西域傳入長安的胡旋舞成為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其舞蹈以鮮明歡快節拍,多旋轉蹬踏,故名胡璇。《樂府雜錄》描述:胡旋舞在“一個小圓毬子上舞。縱橫騰踏,兩足終不離毬子上”。[4]《新唐書·禮樂志》也這樣描繪:“胡旋舞,舞者立毬上,旋轉如風。”[5]于闐樂、高昌樂、龜茲樂、胡旋舞等西域樂舞深入宮廷,長安城一度流行西域風,出現了“洛陽家家學胡樂”[6]的盛景。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音樂舞蹈的吸收互補,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同創造了絢爛奪目的新疆歌舞文化,如今新疆舞蹈作為獨立的舞種成為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舞蹈獨具特色,極大豐富了中華藝術的寶庫。新疆音樂以其蓬勃舒展,熱烈綺麗風格聞名于世。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西部歌王王洛賓整理編曲的維吾爾族民歌《達坂城的娘》《阿拉木罕》《半個月亮爬上來》等紅遍大江南北,也讓人們記住了新疆民歌的音樂元素。建國后,電影《冰山上的來客》插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根據塔吉克族民間歌曲《古力碧塔》改編而成,該歌曲傳唱幾十年,經久不衰,已成為民歌中的經典。新千年,刀郎的一首融入了新疆民樂元素的《2002年的第一場雪》風靡全國,該曲不僅獲得天山南北聽眾的喜愛,也讓全國認識了新疆的流行音樂風情和風貌。在2021年春晚上,歌手王琪以一首《托托可海的牧羊人》迅速紅遍網絡,也讓可可托海和伊犁成為網絡熱搜和網紅打卡之地。以上事實充分證明了新疆文化獨特的魅力及感染力,新疆元素深得人們喜愛,而新疆歌舞形式更是傳播新疆多元文化的優質媒介和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增強文化對外傳播力是提升軟實力的重要方面,要創新傳播理念,打破傳統的傳播思維定勢,立足于“一帶一路”建設新形勢,提升文化內生力動力,是加強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要保持傳播思維的敏感性和開放度,要積極探索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路徑,利用新疆優秀區域文化產品通過創新傳播方式擴大影響力,多渠道的對外傳播路徑對塑造新疆的良好形象、讓世界全面了解新疆、傳達中國聲音,提升文化自信將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者:陳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