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構建的影響
時間:2022-10-22 10:50:43
導語: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構建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傳統文化的思想深刻影響著中國企業的思想。企業文化的建設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支撐。首先,從中國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概念出發,探討分析中國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關系。其次,討論在企業文化構建的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起到的不同作用。最后,提出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構建企業文化。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企業文化;文化建設
一、引言
文化建設是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且不會自發形成,需要通過不斷努力來塑造。文化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因此在構建企業文化的過程中,企業需從自身的歷史和現狀出發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開拓思維,掌握不同研究方法,探索總結出既符合中國特色國情又符合我國企業經營管理活動規律的并對企業發展有促進的企業文化。
二、相關概念界定
(一)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需從其內涵來著手。所謂“傳統文化”,一般是指在人類社會歷史中演化匯集成的民族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從結構上可分為物質、制度和觀念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和當今社會的歷史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現。中國的傳統文化內容形式豐富多樣、結構復雜,是一個文化事實,而對什么是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問題,學者們的意見并不一致。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它一方面被大部分人所廣泛接納和認可,是對理想信念和價值的追求;另一方面,它是維系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對于推動社會的進步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1]中國傳統文化是在小農經濟的背景下逐步發展為以儒家倫理思想為核心包容各家所言的文化。從總體來看,中國傳統文化在本質上是一個復雜的思想體系,主要的思想內容包括“以人為本”“貴和尚中”“天人合一”等等。(二)企業文化。到目前為止,關于企業文化的定義國內外學者還沒有得到一致的認可。國內學者主要從內涵來界定企業文化,即企業在初創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物質、行為、制度、精神的文化總和;西方學者從企業文化的基本構成對其進行了界定,認為是企業在長時間生產經營管理的實踐中逐漸發展形成的企業文化,包括工作作風、思維表達方式、觀念、價值觀和行為標準等各個方面的總和,被員工認同和遵守。[2]企業文化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背景下,企業經過創業和發展等階段在長期的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逐步地積累和發展起來的特定的企業文化,被企業員工所廣泛地認可和共同地遵循的,以具有明顯的企業特色的價值觀和理念為其核心、以規章制度和其他具有物質性的因素為其載體,實現企業最高發展目標和基本行為準則,[3]包括意識觀念、價值系統、傳統、習慣及行為方式等,體現在企業的生產經營與管理的不同方面,是企業物質、行為、制度和精神等各種文化的結合體,是一個企業的精神靈魂,體現了企業的風格和特點,為企業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4]縱觀國內外學者的觀點,無論從哪個角度定義,企業文化的核心都是價值觀,能夠引導或約束員工的行為,使員工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為企業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
三、中國傳統文化和企業文化的關系
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管理理論。管理的社會功能,即管理作為人類實踐的特殊形式,始終能夠反映當時時代的社會關系和特定的文化背景,這就決定了它服從于特定時代特定地區的社會文化背景。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文化,企業是一種特定的組織形式。組織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組成的團體,通過一定的方法或過程達到特定的目標,它的社會屬性及其本身運行要將產生組織共同的目的、行為準則、價值體系以及與相應的組織結構和制度,即組織文化。[5]因此,不同組織的文化都會因其目標、背景、構成及人員而有所區別。可見,組織文化屬于中觀層面上的文化范疇,它不僅區別于無組織的“個體文化”,而且區別于“組織”層面之外的文化,而是介于民族文化和個體文化兩者中間。因此,企業文化只屬于中觀層面的文化范疇。個體既是作為企業文化的主體,也是社會的一員。在其成立或加入企業之前,他們在生長的環境中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影響。進入企業后,長期接受的文化必然會被帶入企業,因為“社會人”性質不改變,并將繼續接受文化的影響。所以,在建設企業文化過程中,不能忽視社會文化的影響。(一)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對于企業的發展以及對其進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企業文化的逐步建立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充分體現了對于人性的深刻理解,是人際倫理關系和社會關系的基本道德準則,其本質上就是愛人、關心人、尊重人。所有人都有其特殊的倫理關系和社會關系,基于此復雜的社會人文關系背景,這些都是在企業如何實施科學管理時所必須考慮的因素。尊重人性,認識到人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企業行為的出發點和目的,不僅為了滿足企業利益,對企業文化建設也具有重要意義,更是從社會的角度出發,尊重員工的權利、價值和他們的愿望,關心他們的未來。因而,在企業文化建設中,要十分重視人性化管理,將員工的積極性發揮至最大化,從而有效促進企業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升以及有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在企業文化的構建過程中,“以人為本”就是如何把企業目標的實現與員工的自身價值聯系起來,把管理的嚴格化、規范化轉變為促進員工自覺遵守和執行,這是以人為本的要求。[1]杜拉克認為,企業活動是人的活動,必須建立在共同信念的基礎上,否則企業就會癱瘓。[6](二)貴和尚中。“貴和尚中”重點強調和諧統一,反對片面性和極端主義。這種“持中貴和”的思想逐漸成為共同的社會心理習慣,企業文化的建設實質上就是培養企業整體意識與團隊精神。企業文化的基本宗旨是尋求內外團結一致,員工能夠自覺參加企業組織的活動并承擔相應責任,維護企業的利益和榮譽。因而,在企業文化建設中首先號召員工統一團結、開拓進取,為企業發展作出貢獻。其次,培養職工樹立企業家精神,使之認識到自身利益與企業的發展密切相聯,激發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再次,賦予員工民主管理地位,建立主人翁地位,鼓勵職工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對于重大決策,廣泛聽取征求意見,依靠員工辦好企業,讓員工真正成為企業的主人。(三)中庸之道。中庸之道,首先是指堅持人生目標和主張,其次是要維護內心的安寧。此外,要堅守崗位,在其位,謀其政,行其權,盡其責。堅持中庸之道,任何一件事都恰到好處。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的思想來源于老子的中庸之道和天人合一思想。“中和”的思想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天人合一”在研究解決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上越來越受到重視。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則是始終保持“中庸”,一方面是“槍打出頭鳥”“人怕出名豬怕壯”這種思想的集中反映,不敢提出不同意見,明哲保身。另一方面是不走極端、不偏不倚、平和處之。因此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說話做事恰到好處,把握事物要有“度”,而這個“度”則是要在長期的人際交往實踐中培養出來的。
四、傳統文化在企業文化構建的因素
(一)傳統文化在企業文化構建的積極因素。1.團隊。團隊對企業精神和文化的忠誠度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個體與團隊的密切聯系在于個體與團隊思想。在個人主義的生活中,“我”是放在首位的,個人之間的相互聯系是薄弱的,個體的義務就是個人完整世界,因為某種需求聚集在一起,但如果這個結構限制了其自由或嚴重損壞了價值的體現與利益的獲得,他們可能會選擇脫離該組織結構或通過減少就組織的義務感來維護自身自由。但在團隊的概念中,“我們”是放在首要位置的,成員期望利用對團隊的忠誠度來獲得反饋,以使團隊幫助他們發展,因而這些人對團隊和組織具有高度的忠誠性。2.崇尚和諧。中西文化的本質區別在于人和自然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崇尚人和自然和諧相處,西方文化強調人統治、更改自然以獲得自身的存在與前進。“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為人處事的理想境界。儒家的治國理念的核心就是“和為貴”,著眼于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人與人之間尋求“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尋求“天人合一”,人與社會之間尋求“天下一家”,實現不同時期、不同結構的和諧統一。中國傳統文化十分重視道德教化,長久以來,我國企業的營商觀念主要是“和為貴”“和氣生財”,這些理念有利于建立和培養企業價值觀,對于形成優秀的企業文化氛圍及確立共同的價值觀和發展目標起到積極促進作用。(二)傳統文化在企業文化構建的消極因素。1.女性創造性的忽視。中國古代是男權思想強烈的國家,男人在外掙錢而女人負責家庭瑣事被認為是理當如此。在這樣的思想禁錮下,婦女長期被禁錮在家中,與社會隔絕。近年來,婦女的社會地位得到大幅提升,她們的創造力也得到重視。[7]但傳統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男尊女卑的男權思想始終很難去除。女性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始終難以充分發揮,影響了她們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2.法制觀念淡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重仁義,輕法治,認為通過道德教育感化人民是治國之道,法律被認為是治理之道的協助手段。該思想對企業的影響就是特權現象嚴重,領導者根據自己的意愿行使解決問題的權力,規章制度形同虛設,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3.中庸之道壓抑進取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之道崇尚平均主義、不偏不倚,不為人先,這極大地壓抑了人們的積極進取精神、開拓精神。要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必須通過公平的市場機制來實現競爭,因此,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人們敢于冒險的精神。4.集體主義忽視個性培養過于強調的集體主義思想壓抑了個人自主創新的精神,阻礙了企業組織的自主創新和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忽視了對員工的個性的正確認識與培養,阻礙了個體意識得到充分的發揮。如何重視企業員工的主體地位,塑造獨特化的企業和企業家的形象是構建企業文化的重點之一。但是中國傳統文化過于注重群體的意識,忽視了對個性的認識與培養,強調整體對于個體的影響與制約,忽略了個體作為群體中最活躍的一個行為主體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在這種思想的長時間影響下,員工很難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企業家也難以始終大膽實行變革方案,這對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五、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構建企業文化
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來說,要將其辯證看待。首先,吸收和改造其中有價值的東西。要重視對傳統文化的精髓吸收和改造。[8]其次,要批駁和丟棄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中國傳統文化起源于一定的歷史時期,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人們認知水平的制約,受到階級性質的限制。在它產生的時代具有必然性,是一種進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伴隨時間的流逝和推移,生產力水平不斷發展,人們看待中國傳統文化也有所變化,使得合理因素變成不合理,會變得落后。因此,應該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持有批判的觀點。批判并不一定意味著全部的否定,拋棄并不一定意味著徹底割斷歷史。
參考文獻:
[1]陳紹海.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企業文化建設問題研究[D].長春:長春理工大學,2008.
[2]高影.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影響[J].企業成長,2012(6).
[3]王鶴.汲取優秀傳統文化構建現代民營企業文化研究[D].石家莊:河北科技大學,2013.
[4]戴葉.儒家傳統文化之價值淺析[J].無錫職業學院學報,2003(3):61-62.
[5]王瑞.中國傳統文化與我國現代企業文化的構建[D].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6.
[6]蕭伯符,湯建華.法家思想體系論略[J].法學評論,2003,21(4):140-147.
[7]李剛.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建設的影響[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7).
[8]李晉麗.以傳統文化為根基的現代企業文化研究[D].西安:西北工業大學,2006.
作者:井稚惠 單位:新鄉學院管理學院
- 上一篇:文理學院校園文化育人實踐探索
- 下一篇: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