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器具審美文化的視角研討

時間:2022-06-16 10:06:45

導語:農器具審美文化的視角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器具審美文化的視角研討

審美文化與農器具

審美文化(aesthetieculture)是指當代日常生活、文化娛樂與傳統審美之間相互滲透的狀態,泛指歷史上與審美和藝術相關聯的各種符號表意行為及其成果。審美文化在西方工業革命時期的19世紀就已經出現,當時,西方文化和藝術正受到工業革命和商品化大潮的沖擊,更受到世俗化和消費化的侵襲。正是在這種情勢下,西方文人學者開始關心和論證“審美文化”的真正含義。英國學者提出了“審美文化即把藝術作為文化的核子的文化”的觀點;美國學者提出了“審美文化即生活與藝術融為一體的文化”的觀點;歐洲大陸學者提出了“審美文化即文化的各個領域(道德、認識、藝術)在審美原則下融合的文化”的觀點等。這種“文化”所追求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完美,還包括整個人類或整個社會的完美。在中國文化史上,“審美文化”雖然沒有形成明確而獨立的理論概念和體系,但孔子早在春秋時代提出的“興于詩,成于樂”的思想,可以理解為是審美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表述,其中所蘊含的意義是深遠而廣大的。當人們對物質功能性的基本需求特別滿足時,人就會本能地將意志轉向精神文化的需求,這個時候對審美體驗和藝術創造的要求就會自然地表現出來,所以文化人類學者認為:“藝術的基礎也是確定它在于人類的生物需要方面。……藝術的要求,原是一種基本的需要,而藝術的基本功能,就在于滿足這種需要。所以藝術中的審美要素是到處存在著的,因此,我們能很感動地聽那單調的野蠻人的大鼓,悼亡的哀曲及巫術咒語的調子,或者鑒賞新愛爾蘭所富于幻想的雕刻,西非的面具和美洲西部印第安人的圖騰標記。”人的審美活動絕非簡單對藝術的喜愛和欣賞,它是人根據美的規律把握世界的一門學問。審美,決定著人的處世態度、精神世界、舉止行為。通過審美活動,為人提供一種生存方式與認知圖式。在當代中國的文化現實中,大部分審美文化的象征符號,如建筑、服裝、房屋裝潢、生活用品、工業設計、城市雕塑等與真正意義上的審美品格是有一定距離的,也造成了當代中國“審美”使人深刻憂慮的后果。隨著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的到來,市場經濟以空前活躍的力量激活人們的功利意識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享樂意識。審美文化不僅在世俗人群中以一種最淺近的方式確立了自身的美學指向,而且以感性的審美形式浸入了人的文化意識之中,成為中國社會最具力量的存在。江南農器具這一以實用生活功能為主的、富有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的非純粹審美個體,其消失似乎對現在物質而言的生活不構成威脅,但伴隨其消失,記憶的流逝,還有與它相關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就是精神層面的消亡。站在審美文化的角度審視江南農器具的形制、江南農器具的審美圖式和江南農器具的再現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審美愉悅的過程,它超越了生態學對于自然的研究范圍,將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相結合,形成一種系統的觀察自然、科技以及社會和文化的整體方法和廣闊視角。它開辟了審美文化研究的新方向,拓寬了審美文化研究的領域。事實上,遠在幾千年前,古人用靈巧的雙手、智慧的大腦和原始的審美情趣所制作的、原本也只是應農業定居生活所需的“破碎”陶罐,在今天看來,不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折射嗎?提出對江南農器具的保護并從審美文化的角度審視我們民族古老的農器具的時代價值,更深刻、完整地理解我們民族由來已久的生存行為和感情基礎,是基于當今社會的現代化、文化的快餐化、欣賞的同質化這一客觀事實。另一方面也由于江南地區,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當今這種以城市化、國際化為目標訴求的經濟發展模式,導致傳統江南水鄉的地理和人文景觀消失的社會環境與社會現象所引起的一種思索。雖然在江南的部分地區和民間還保留著一些傳統農器具,有的“農家樂”的娛樂休閑場所也在模仿農事活動,這可以理解為是人們對農耕審美文化的一種自覺。然而,這一點綴的農器具也似包裹在林立的廠房和轟鳴的機器聲中的“文化動物園”,這種深厚的歷史積淀所鑄成的農器具文化和迅猛發展的現代化之間的矛盾,使得“文化割裂”和“審美圖式”問題更加突出。維系于中國文化模式的農器具審美文化,必定要在同其他文化構成元素的整體關系的運動構造體中,才能充分體現其含義所在,才能獲得生命力,才能形成其藝術精神、彌散力和凝聚力。農耕社會文化形態延綿不斷地發展,其殘存的農器具同樣亦蘊含著大量古老的文化原型和生命內涵,它一定會成為我們研究民族藝術傳統,認識并理解民族心理情感的重要文化參照之一。

審美圖式與農器具

從審美本質上來看,江南農器具的審美文化,一般包含形而下的實物文化資源和形而上的審美意識文化資源。從實物文化資源的角度來看,主要指以實物方式保留下來的因素。具體表現形式有農作物、耕作方式、農耕器具、農耕服飾和農用建筑等。從審美意識文化資源的角度來看,主要指以建立于農耕生產方式基礎上而產生的各種意識形態的文化因素,具體包括歲時節日、農事禮儀等。而從江南農器具審美文化資源的特點來看,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特點:多樣性:江、浙、滬一帶地處長江的出口處,地理形態大體相近。然而,各地的地貌分布也不盡相同,其農耕具及相關器具的形制也呈現出多樣性,如灌溉用的龍骨水車,平原地區就使用得比較少,而在丘陵地帶則被廣泛使用。龍骨水車又會根據各地類型的落差多少使用二人水車、三人水車、四人水車等。廣泛性:歷史上“春花秋月,暖雨熏風”的江南,在當地人們的世代努力下,形成了歷史悠久、底蘊濃厚、積淀豐富的江南農耕文化。這些都是可開發利用成為旅游資源的巨大因素,因此,江南農耕文化資源具有空間上的廣泛性。生產性:從農業生產的角度來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復一日,自古就形成了江南特有的農耕文化習俗,這一農耕文化資源仍然具有生產的特性。如金光燦燦的稻田、龍骨水車的提水場景等,這些田園的“原真性”令人心曠神怡,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從文化休閑旅游的角度來看,江南農耕文化資源的開發,增加了旅游活動的多樣性,也拓寬了旅游資源的廣度。和諧性:農業文化與工業文化的顯著區別之一就在于它與自然環境聯系得更為緊密。江南農耕文化是在人與自然的長期作用下形成的,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緊密結合而形成的統一體。因而,江南的農器具審美文化資源也與和諧的自然環境不可分割,在內容上也具有物質因素與非物質因素相結合的特征,兩者相輔相成。傳承性:在江南“士風”和江南特有的“水性”的熏染之下,江南的民眾心智精巧、性格細膩這一特性深深地植入文化傳統之中,這也使得江南的農器具制作工藝普遍比較細致精巧又顯靈活。傳承已有的傳統農器具的制作工藝也成為當下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脆弱性:原本寂靜、樸素的田園景色,通過旅游的開發,不可避免地帶來文化的沖擊和生態資源的污染。相對于都市旅游者的“強勢文化”,江南的農耕文化顯得非常脆弱。當江南農耕文化的支撐者—農民,在受到強勢文化的熏陶,轉化生活方式與生活環境時,江南的農耕審美文化在某特定地域有逐漸消亡的可能,作為旅游資源的江南農耕審美文化將呈現出過度商業化而失去原本的生命力的趨勢。江南農器具的種類繁多,作為遺產保護的農器具主要指被現代工業和現代文明所取代的部分農器具。例如灌溉用的龍骨水車,揚谷用的風車,作為動力裝置的水碓,擋雨的蓑衣,磨粉用的石磨……江南傳統農器具需要保護,民俗博物館可以對江南傳統農器具進行收藏,江南農器具在生態旅游景點如何復原和再現,縮微農器具工藝品的開發、江南農器具攝影作品以及美術作品創作等都是當下審美文化的新視角。經濟的發展必然滲透以至影響到文化的建設,一個民族、一種文化形態在其生存與發展的歷程中必然會形成自身特有的審美文化。當前,以創建和諧社會為宗旨,正朝著全方位挖掘地方文化,構建地域特色發展宗旨,積極倡導各地對文化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我們可以以江南農耕文化的研究為依托,以農器具的審美文化研究為載體,尋找一種農器具之外的文化闡釋或意義,并在實踐上為傳統文化,尤其是優秀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提供另一種選擇方式。

本文作者:陳民新工作單位:衢州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